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33662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docx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

一、工程概况

***单位自1984年建成以来,为****事业的发展,为****市做出了很大贡献。

特色、技术力量显著,有过辉煌时期,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设施落伍,居发迁移等原因制约了发展,发展缓慢。

为根除制约****市**院发展的

顽疾,彻底改善自身的条件,迁建***单位是十分必要的。

***单位新建工程位于***以西,***以北,临近城市***街,交通便捷,生态景观良好,周边地势较为平坦,毗邻****,基础设施较为优越。

该地块

位于***区中心,满足医疗的服务范围。

新建***单位为****,占地面积:

***m2,基地面积***m2,建设规模***m2,其地上***m2,地下***m2,容积率0.5,覆盖率0.14,绿地率38%项目总投资****万元。

二、目的任务

1、任务由来:

****院受****的委托,***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评估工作依据:

在工程建设选址阶段,必须对工程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其目的是为工程场地的最后选定及征用建设用地的宏观决策提供地质灾害防治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危害损失程度。

***单位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在该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

上,充分分析并结合评估区前人先后开展的区域地质研究、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以及水文地质勘察等研究成果,对区内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区域地质灾害的分布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是本次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主要基础依据。

法律法规依据如下:

(1)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24日);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4〕69号文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004年3月25日);

(3)省土地局、省地勘局地发[1999]56号文件《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

(4)****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1999年9月)。

(5)国土资发]2005]162号文件之附件《关于印发****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意见及技术要求的通知》。

(6)本项目委托书。

****院受****的委托,对***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其主要任务如下:

(1)搜集以往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气象水文等方面的资料,并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初步确定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类型及易发的区、段、点。

(2)查明拟建场地地质环境基本特征;

(3)对拟建场地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调查,查明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稳定状态、危险程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且进一步分析其形成机制及演化规律;

(4)依据工程特点在实际勘查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

性,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

(5)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对土地适宜性做出评价;

(6)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及建议。

三、工作方法、进程、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单位、证书编号:

国土资地灾评资字第****号)接受****的委托后,成立了***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项目组,随即展开工作。

项目科研技术人员严格执行国土资发]2005]162号文件之附件《关于印发****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意见及技术要求的通知》,从新建工程建设地区地质环境的具体实际出发,针对工程建设的特点,以工程安全为核心,查明对建设工程相关设施构成危害的各种地质灾害,对评估区进行系统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本次***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遵照《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进行工作。

1、工作方法

本次评估工作在充分收集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对工程场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野外地质灾害调查,着重调查了工程建设场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岩土体特征、河流发育情况、植被发育状况及人类工程活动现状。

(1)充分搜集、利用区内已有地质资料及初步可行性研究资料,通过现场踏勘,初步确定地质灾害评估区范围、级别和调查区范围;

(2)在调查区内开展详细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

(3)对上述成果综合整理、系统分析研究后,进行拟建工程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预测和综合评估,做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

(4)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地段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在野外调查与评估过程中运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

统(MAPGIS)及数码摄像等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室内报告编制阶段的数据整理、资料统计、计算、图件编制和复制等工作采用计算机技术,以提高成果的精度和确保图件的质量。

2、工作进程及完成的工作量

2007年9月11日接受项目委托;

2007年9月12日资料收集、整理、野外调查的设计编写;

2007年9月12日野外专项地质灾害调查;

2007年9月13日—9月14日综合研究分析、报告编写、图件编制。

见图0-1工作程序框图。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0-2。

实物工作量表

工作内容

单位

设计工作量

完成工作量

资料收集

5

5

野外地质灾害调查

m2

128800

128800

地质灾害调查点

5

5

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点

3

3

其它环境地质调查点

4

4

接受评估委托

 

建设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

1

11H

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1

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

地质灾害调查

一」1

地质灾害类型确定及评估要素选取

现状评估

预测评估

图0-1工作程序框图

3、任务完成情况

根据《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技术人员对评

估区的自然环境、地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编写了项目设计,依项目工作设计开展评估工作。

充分收集、分析了工程地区的地质及相关资料,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全面地对工程建设场区地质环境背景与地质灾害发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取得的资料全面、翔实、可信。

《***新建工程建设项

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本次评估工作提供了现场基础资料。

评估报告在地质灾害现状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综合评估,评估工作符合实际。

本次评估工作资料收集全面、野外工作扎实、评估报告内容丰富,基本阐明了工程地区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的类型分布与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危害情况,并分区划分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建议。

评估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符合国土资发]2005]162号文件之附件《关于印发****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意见及技术要求的通知》的要求。

本次工作的****市为我国***生产基地,曾做过大量的水文地质、环境地

质工作。

本次工作搜集到的部分前人完成的水、工、环地质资料成果如下:

(1)2002年****院等单位提交的《****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比例尺:

1:

500000;

(2)1985年****省***地质大队、***省地矿局****地质大队、**省地矿

局****地质大队、****工程地质中心共同编写了1/100万《***经济区工程地

质说明书》等五种说明书及相应的图件;

(3)1986年****省地矿局***地质大队及***省地矿局***工程地质大队

合编了1/50万《****平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评价报告》及相关图件;

(4)****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的《****省****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比例尺:

1:

200000

(5)****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提交的《****省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比例尺:

1:

50000(。

四、评估范围、评估等级的确定

评估范围以占地面积为重点,评估区面积122800m2

依据国土资发[20050162号文件之附件《关于印发****省建设项目地质

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意见及技术要求的通知》中评估等级分级标准(表0-3),

拟建工程为一般建设项目。

再结合建设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的

重要性,确认评估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属简单(表0-4),因此确定本次评估

工作为三级评估。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表0—3

\地质环境\条件评估分级复杂程度\建设\项目重要性

复杂

中等

简单

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一级

一级

较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建设项目

二级

三级

三级

※:

为此次评估级别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表0—4

复杂

中等

简单※

1•地质灾害发育强烈

1.地质灾害发育中等

1.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

2•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

2.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

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

3.地质构造较简单,岩性岩相较稳定,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3.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

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第一章自然地理及人类工程活动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

一、位置与交通

****市位于****省西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北纬****

****,是我国重要的****化工基地。

****市属于****平原,整个地区处于松***、****冲积一级阶地上,地势平坦、开阔,地貌表现为波状起伏的低平原特征。

****市东与***地区相连,南与***省隔江相望,西部、北部与****市接壤。

***铁路从市中心穿过,东南距***市159km,西北距***市139km。

全市总面积***km2,其中市区面积***km2。

***大道可沿***国道及**高速公路南至*市;铁路**线、**线是****省最重要的运输干线。

见图1-1。

二、气象与水文

1、气象

拟建工程场地气候类型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地带,四季气候差异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凉爽早霜;冬季严寒少雪。

年平均气温3.5C,年均降水量441.3mm,且主要集中在

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2.16%,蒸发量1589mm,年平均风速3.8m/s,无霜期145天,季节性最大冻结深度为2.10m,最大冻深为2.30m。

****市气象资料具体见表1-1。

****市气象资料统计表

表1-1

极端最低气温

-40C

极端最咼气温

374C

累年最冷月日最低气温月平均值

-25.1C

累年最热月日最高气温月平均值

278C

年平均气压

0.098MPa

月平均最低气压

0.0971MPa

月平均最高气压

0.0996MPa

夏季平均气压

0.0974MPa

冬季平均气压

0.0991MPa

年平均相对湿度

63.1%

月平均相对最大湿度

83%

月平均相对最小湿度

34%

最湿月平均相对湿度

75%

年平均降雨量

440mm

日最大降雨量

115m

雷暴日

32.5天/年

最大积雪深度

220mm

基本雪压

0.30kN/m2

冻土深度

-2.10m

采暖期

180天

主导风向

冬季:

西北;夏季:

南、西南;

时距10分钟基本风压

0.5kN/m2

时距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

28.28m/s

瞬时最大风速

42.42m/s

2、水文

****市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淡水水面积达32万公顷,大部分尚未

得到充分利用,并表现为明显的闭流区特征。

境内湖泊、泡沼星罗棋布。

**

江从****市西、南流过,为境内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西北部有**水系,

河水在境内散流形成了大面积沼泽湿地和湖泊。

****市区无外泄河流,湖泡

众多,自然水循环为自耗”型。

地域低平开阔。

地面水源主要来自天然降水。

天然降水多汇集在市区大小150多个泡沼

内。

评估区范围内无天然河流,仅有引水干渠和零星泡沼分布,面积不大。

3、土壤

****市土壤是在特定的地貌、成土母质、气候、水文、植被等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据《****市志》记载,草原土壤占市区总土地面积的18.64%,是主要的耕地土壤;水成土壤主要有草甸土和沼泽土,其中草甸土占市区总土地面积的52.23%。

第二节人类工程活动

评估区内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人类工程设施及公路设施的建设。

工程场区目前为高新区建设备用地,总体来看,评估区内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弱,加之区内地形总体较平缓,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的破坏现状较轻微。

第二章地质环境概况

第一节地质环境条件

一、地形地貌

****市地处****省西南部,属于****平原腹地,海拔高度在***m(绝对高程)之间,地貌为平原,相对高度差为5—10m。

建设场地位于****平原东南部,所处地貌单元为低平原;地形平坦。

评估区位于****平原中部,从区域上看,地势整体呈平坦开阔,东部略高,西部略低的特征,区域标高一般在***m之间,自然坡降在0.14%。

相对高差较小,一般1-3m。

测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北部,紧临长垣构造带,地表为厚度约142米的现代冲积覆盖,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土层分布自上而下为,轻亚粘土、亚粘土、轻亚粘土、亚粘土四层,局部地区含有流砂层,承载力均在120Kpa以上。

二、地层岩性

1、前第四系地层

按区域地质资料,低平原区分布有第三系***岩,厚度1000m以上(见区域地层表2—1)。

项目区位于****盆地,地表被较厚的第四系地层覆盖。

据前人资料,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不同时代的地层严格受区域构造与地貌条件控制,区内地层自下而上为:

中新生界的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

自中生代以来,全区以接受沉积为主,形成一套以湖相为主的碎屑沉积建造。

自下而上由上侏罗统***组。

第三系***组地层等。

2、第四系

评估区域自上而下为新生界第四系,包括第四系**组,第四系覆盖厚度

大于50m。

工作区第四系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受新构造运动和地貌条件的控制与影响,其沉积时代、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和厚度变化有着明显的差异,为能清晰表明工作区第四系的概况,编制地层简表,区内第四系岩性、厚度与分布情况见下表2—2。

三、水文地质条件

工作区地下水的赋存与分布,受区域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控制和影响,水文气象因素对地下水的赋存与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评估区处于****平原中部的低平原中,区内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厚度较大,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据水文地质资料显示,评估区地下水主要有2个含水

层:

(1)孔隙潜水;

(2)孔隙承压含水层现分述如下:

(1)第四系孔隙潜水:

广泛分布于全区,潜水含水层岩性以第四系上更新统粉细砂为主,局部

有中细砂,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00-7.00m之间,含水层埋深在1.0〜5.2m,局部5-10m,单井涌水量为50-100m3/d。

其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其次为侧向径流补给,赋存条件差,透水性与导水性不佳,富水性弱,供水意义不大。

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HCO3—CaNa型。

(2)第四系孔隙承压水:

第四系中更新统林甸组砂、砾砂孔隙承压水:

除**顶部缺失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

含水层上覆一层厚度20—80m的湖相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及粉土等,由于分布稳定,构成了良好的隔水顶板。

含水层岩性为灰白、灰黄色砂、砾砂及圆砾,厚度3.0-10.0m,单井涌水量为100-1000m3/d。

属低矿化淡水,地下水类型为HCO3—CaNa型。

地下水的动态主要受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含水层岩性的控制,该区地下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其次为潜水越流补给承压水以及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承压含水层间的越流补给,湖泡、渠系等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径流方向受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条件的控制,即由山前平原向中部低平原汇流。

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区内的地下水径流方向总的趋势是由东北和北部向南部径流。

地下水的径流速度加快,循环交替作用加强;排泄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人工开采排泄,二是潜水蒸发排泄,三是由北向南径流排泄,四是层间越流排泄。

潜水类型实测稳定水位埋深为2.00m—4.60m,据调查,场地水位年变化幅约为1.00m左右。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临近场地经验确定,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四、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性

(一)区域地质构造

评估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位于****内。

****中断(坳)陷带在地貌上构成了****平原,是一个大型的中、新生代内陆断(坳)陷盆地。

燕山运动使****平原的二级构造定型,在其东部形成了中央拗陷区、东部隆起区、东南隆起区。

新构造运动继承和改造了燕山运动的构造格架,主要以升降运动为运动方式,由于不均匀的抬升和沉降,使****平原形成了不对称的西部山前倾斜平原、中部低平原、东部波状高平原和北部岗状高平原的地貌景观及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且较为复杂的水文地质单元。

地质构造不仅制约工作区的地貌形态,同时也控制和影响工作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东部(区外)有**断裂通过。

该断裂呈北东方向展布,省内分布长度350km。

该断裂是深部构造分区中央上地幔凹陷带与东部上地幔隆起区的分界断裂,其生成时代为晚印支期,中一晚燕山期活动剧烈,发展成岩石

圈断裂,喜马拉雅期趋于稳定,是控制****中断陷内中央坳陷带形成的主要深大断裂。

上述断裂均被第四系地层所覆盖,没有明显的地貌特征和其它迹象表明近期有过强烈活动,活动性较弱,且距评估区较远,可不考虑上述断裂对工程的影响。

(二)区域稳定性

按国家地震局的有关文件,本场地的基本地震烈度为W度。

根据《1:

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1:

200万****省抗震设防工作图》及《中国地震烈度图(1990)》显示,评估区域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按地震基本烈度为W度设防。

在评估区东部分别发生过3.4、3.6、3.8级有感地震;评估区北部发生过4.1

级有感地震,也曾发生过5.1级有感地震。

评估区周围发生的有记载的地震震级较小一中等,且多为深震,上述地震对评估区影响较小。

第四系以来新构造运动不明显,区域稳定性好,据此可判定评估区所处地区为地壳相对稳定段。

第二节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地基土的成因类型为第四纪冲积层。

耕土层下约有0.5~1.0m的褐色或

黄褐色新近沉积粉质粘土;其下约有10m左右,冲积形成的褐黄色粘土及黄

色的砂类土;下部为湖泊沉积作用形成的黄色粘性土,地层水平方向成层比较规律,垂直方向性质差异较大。

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130—180kN/m2。

地下水对建筑物无影响。

根据收集到的评估区邻近的场地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工程地质勘察所取得的钻孔地质资料,地层岩性由耕土、粉质粘土、粉土、粉砂及粘土、亚粘土组成,评估区内场地地层由上而下为:

本场地勘察所揭示的地层岩性特征:

本次勘察查明,在钻探所达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层序如下:

(1)层:

腐殖土,黑色,上覆草皮,含大量植物根须及有机质。

层厚

0.40—1.20m,平均厚度0.85m。

(2)层:

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中等压缩性,干强度中,韧性中,摇振反应无,含铁染。

层厚0.90-7.00m,平均厚度3.80m。

第(3)粉土:

褐黄色,土质不均匀,砂性感较强,无光泽反应。

干强度低,韧性低。

中密,很湿。

层厚1.00-2.302

第(4)粉砂:

黄色,颗粒较均匀,主要矿物层分为石英、长石。

中密,

饱和。

层厚1.80-2.60m

第(5)粘土:

灰黑色,土质不均匀,见粉质粘土夹层。

光泽反应光滑。

干强度中等,韧性地。

软塑,局部见可塑和流塑土。

层厚1.20-2.00mo

第(6)粘土:

灰-灰黑色,土质不均匀,见粉质粘土薄夹层。

无摇振反应,光泽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可塑-强塑。

层厚2.20-2.80m。

第(7)粘土:

灰色,土质不均匀,局部见少量粉质粘土薄夹层。

无摇振反应,光泽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强塑。

该层未被钻穿。

特殊类土一季节性冻土

评估区内近地表为季节性冻土,其标准冻深为2.10m,最大冻深为2.30m,在冻深范围内为粉质粘土②层和细砂③层,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表6.2.2判断,②层粉质粘土为强冻胀土,③层细砂也应考

虑其冻胀性。

本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为较好,场地和地基稳定,适宜进行本工程建设

第三章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根据对评估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的分析及现场实地勘测的结果,评估区不具备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必要条件,评估区内无明显的现状地质灾害现象发生。

仅有冻土冻融灾害即冻胀融陷现象,工程场区地表普遍分布有较厚的黑色腐植土和粉质粘土层,由于场地内只有2层土

在季节冻土范围内,测得天然含水量W=23.5,塑限Wp=16.7,即符合关系式Wp+5vWvWp+9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的分类标准,判定为季节性冻土,融沉性分类为融沉,等级为II级;因此场地有冻胀融陷现象,危

害性不大,在采取工程措施处理后可避免。

根据工程勘察评价结果,不存在砂土液化灾害。

根据我院掌握的技术资料,拟建工程场地地面沉降量轻微,在米油注水区以地面抬升为主,而地下水漏斗区以下降为主,均属区域性地面沉降,地基变形量轻微,对工程影响不大。

且在设计时加以设防和采取措施可以避免此灾害产生更大的危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指工程建设可能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依据工程项目的类型、规模及建设特点,预测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及建设后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和影响,评价是否会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育程度。

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据现场实地调查及所掌握的资料,该项目建设期间及建成后,建设场地及其周围岩土体较稳定,由于场地地形较平缓,场地整平所形成的边坡坡度缓、高度小,将不会引发滑坡、边坡失稳、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

也不会引发或加剧其他地质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和发育程度,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其它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据目前报导,****市地下水漏斗水位缓慢回升,地面沉降变形轻微并趋于稳定。

地下水漏斗水区为区域性的地面沉降,随着进一步开发建设,地下水位目前处在缓慢回升过程,地面沉降变形会有所恢复,但***建设的仍有可

能导致地下水水位的变化,进而使地面抬升或沉降,由于幅度小,而且是区域性的,因此,通过设计、工程措施等,可消除其危害,地基变形灾害的危险性小。

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根据本项工程建设的特点和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建设场地的地势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