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350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4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3第三节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文档格式.docx

P213s-273

(2014·

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

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

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

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

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

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

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

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

了解他的人都说:

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

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

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

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

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

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

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

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

老汉,等你哈。

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靜。

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

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

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

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

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

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

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

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

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

《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

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

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

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

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

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⑬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

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删改)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

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环境描写的能力。

理解文段要抓住“古城”的建筑、“古城”的人,即古城的文化。

环境的作用在题干中很明确——指向人物,为主要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中间内容P214-217见第三节课件S-274-276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题突破

一、小说环境描写的种类

小说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1.自然环境。

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社会环境。

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二、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咸亨酒店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样的描写为主人公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

2.渲染气氛。

如《故乡》开篇写道: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故乡阴冷、凄凉的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

如《七根火柴》中的环境描写在这一方面就更为突出。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

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

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

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

他苦恼地叹了口气……”这里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衬托卢进勇因受伤而掉队后迷茫、无助、苦恼、着急、盼火的心理,当然也为后边火柴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

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进贾府,两只眼睛紧张地扫视着贾府这个神圣的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烘托了黛玉的身份——寄人篱下,其性格特征是腼腆、拘谨的。

5.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环境的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如《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

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

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

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还能孕育人的气质,涵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而深化小说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

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

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注】。

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

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个踞守一方。

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

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

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

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

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

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

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

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

也不热,也不冷;

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

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

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

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

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

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

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

“你找俺?

”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

“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

”匠人道:

“洗块什么样的?

”“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

什么时候能成?

”“打今儿个算,要十日。

”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

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

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

“十日后你来拉碑。

”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庄,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

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

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

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

“时候还没到呢。

”顿了一下,又讲:

“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

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

”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

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

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

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

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

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

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

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

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

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

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

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

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

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

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

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

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

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

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洗碑:

刻碑。

 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要概括景物特点,关键在于看描写什么景物对象或哪一个侧面,其次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特别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归纳。

文中画线句子,那山是春时的,那春阳是暖融融的,那枯草是冒出青青的芽子的,并且那芽子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张力的。

所以这些景物共同的特点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心理作用,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对小说主题的作用等方面。

文中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

对人物的心理作用是:

一方面烘托了罗永才此时颇不宁静的心理;

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有所启发,对罗永才后来的心理转变起关键作用。

对主题方面的作用是暗示了生命有厚味,生活有春意;

人要达观地看待世事,乐观地看待生活。

特点:

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

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以下内容见练习册P-47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人和马

梅 寒

月亮从东山后面升起来,就挂在山顶那棵树的梢上。

院子里没点灯,只有院西墙马棚那儿,一星红红的火,在月光底下明明灭灭。

何处的笛声,被山风一路送过来。

声音时高时底,时强时弱,断断续续。

听不出什么曲调,却跟山里的夜风一般寒凉。

小子,老师知道你心里有委屈,但有什么办法呢?

手里的一袋烟终于抽完了,老人将烟袋锅子在脚后跟上轻轻磕了磕,站起身,向笛声飘来的方向望一眼,转身走向西墙边上的马棚。

马棚底下,一匹浑身雪白的老马,正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像入定的老僧。

那是一匹跟他一样老的老马了。

跟着他在这一带的山山水水间来来回回已经走了近三十年,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身上留了多少伤,他记不清了。

今夜,他心里只有一种沉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悲伤。

他是来跟老马告别的。

明天,他就离开这里,到山下去,马还要留在这里。

马还不能退休,因为还没有给它找到一个新的合适的接班人。

老伙计,腿上这伤,还疼吧?

阴天下雨要犯病,你自己可要小心……

老人在老马的左前腿那儿站住,迟缓地弯下腰,去抚摸老马腿上那块伤。

那是那个暴雨天留下的。

那天,他和老马如往常一样到山上去接孩子。

回学校的路上,风雨就来了。

那天风刮得邪乎,要把整座山都拔起来,雨浇得人眼睛睁不开。

三个孩子坐在马背上,他牵着马走在前面探路,马小心翼翼地跟在他后面顺着他找的路往前走。

雨天,路滑,原本就陡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

在一处近六十度的陡坡前,马尝试了几次都没能上去。

马背上的孩子们坐不住了,要下来自己走,被他制止了。

他心疼马,更心疼那些山里的娃,为了学点文化,那些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才到那所只有他一个老师的小学。

他让孩子们坐稳,破天荒地冲老马发了脾气:

不中用的东西,这点儿坡也上不去。

老马似乎听懂了他的话,没有丝毫抱怨,它用力晃了晃双耳,再一次奋力往坡上冲去。

接近坡顶时,老马像一堵墙重重地倒下去,前腿正跪在一块锋利的山石上……

老马的伤,后来用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草药,慢慢好了,那条腿却是瘸了。

他的心,也从此缺了一角。

还有马的那只右眼。

是在那次送孩子回家的路上,被路边突然倒下来的一棵树给戳瞎了。

那一次,真的把他的心都要给疼碎了。

他眼睁睁看着一支尖尖的枯树枝直直插进了老马的右眼窝,鲜血“咕嘟”一下冒出来,把它前胸处的那片雪白的毛都染红了。

他以为那次老马死定了,就算不死也不能再继续和他一起去接送孩子们了。

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他刚走出屋门,老马就在马棚里急切地向他呼唤:

该去接孩子们了。

他这个再苦再累也不流泪的汉子,那天抱着马脖子呜呜地哭了。

如果山外的那些人,能有老马的一半的心思,山里孩子们的境况可就不一样了。

他不比老马更好,他的右胳膊,也是在那次事故中永远残疾了……

老伙计,这三十年,你跟着我受苦了……你是咱山里人的大功臣……

老人围着老马,左转,右转,恨不得把它身上的每一寸肌肤都抚摸遍。

三十年了,那些山里的孩子们,一茬儿又一茬儿,被那匹马驮进学校,驮出大山。

他们读了中学,大学,走到山外,有了体面的生活。

他和马,却是老了。

儿子带他去体检,诊断书上列了近十种大大小小的病。

儿子惊晕了,便给他下了死命令:

不下山,押也要把他押回去。

他也确实老了,黑板上的字,原是黑白分明,现在在他眼里却是模糊一片……

他不管儿子押不押。

只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他死也要死在山上。

孩子们不能一日无老师。

奔波了很多天,上上下下,远远近近,没人愿意来。

深山旷野,谁愿意把青春埋在这里。

最后他想到了自己的学生,那个坐在马背上走出大山的孩子,读了一所不错的师范学校……

他去找学生。

拎了两斤老白干。

他说,学生听。

学生听完,面露难色。

学生联系了一家市里的中学,已有眉目,他伤了心。

和着眼泪一杯又一杯地喝着闷酒,心里却没埋怨。

他把那些孩子们送出大山,就是希望他们从此能过上好生活……

学生还是把他手上的酒杯夺去了,说,老师,您给我点时间……

学生跟着他一道来到这所阔别已久的小学。

三十年过去了,屋还是那屋,人还是那人,只那些明朗朗的脸不一样了……

笛声继续随了风送过来。

这一次,他听得真切,是他曾经教孩子们唱过多次的《在希望的田野上》。

欢快的笛声,已不似先前那般寒凉,在夜风里有节奏地舞着。

他轻声随着笛子的旋律哼唱起来: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老马似乎也受了感染,不再如定般安静,它用力摇晃着耳朵,四蹄有节奏地在地上轻轻踢踏,老人的大手轻轻抚遍老马的全身,嘴里的声音渐渐模糊,眼角有凉凉的泪缓慢滑下来:

老伙计,小子是新手上路呵,你再辛苦带他一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没有扑面而来的震撼,却在华丽精巧的文字背后潜藏着动人的力量。

B.老人是大山里的小学唯一的老师,如果不是“确实老了”,他还会一直义无反顾地接学生上课——给学生上课——送学生回家。

C.老人和马有着相同的经历、性情,共同的品格、命运,作者将人和马两个形象叠合起来,反映主题:

赞美不计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

D.老人老了,不得不离开大山,他的学生最终成了他的接班人,也将是老人精神的继承者。

E.小说以第二人称为主要叙述视角,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中间穿插第三人称,使叙述的对象得以立体化展现。

A项,“华丽精巧”错,应为“平淡”。

E项,“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应互换位置。

AE

2.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间、地点、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促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等。

小说开头交代了时间——晚上,地点——院子,从“没有灯”“明明灭灭”“笛声”等可以看出氛围的寒凉;

另外,最后一段也提到了“笛声”,首尾呼应。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出寒凉的氛围,烘托出学生纠结的心情。

②与最后一段首尾呼应,通过笛声由“寒凉”到“欢快”的转变,揭示人物的心理转变。

3.小说中老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抓住文中对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描写,由情节概括出人物特点。

如老人近三十年来在条件艰苦的山村教学,体现了其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特点。

①任劳任怨:

他在这一带的山山水水间来来回回已经走了近三十年,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身上留了多少伤,他记不清了,但仍然毫无怨言担起重任。

②默默奉献:

默默工作近三十年,不求回报,接送学生,给学生上课。

③担心忧虑:

他确实老了,担心没有接班人,为乡村教育的困境而忧虑。

4.这篇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联系老人的精神、老人的忧虑和学生的纠结加以探究。

题干对思考方向已经有了明确的提示,作答时就要对这三个方面表明自己的看法。

对老人的行为应当赞赏,对老人的忧虑予以认同,对学生的纠结予以理解,对其态度转变表示赞赏。

①老人是大山里唯一的老师,任劳任怨,为乡村教育默默奉献,令人敬佩。

②老人确实老了,可是没有人愿意来接班,四处奔波。

如果山外的那些人,能有老马一半的心思,山里孩子们的境况可就不一样了。

仍旧艰难的乡村教育现实,令人心酸和深思。

③老人想叫学生接班,学生面露难色,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最终答应。

人都想过上好生活,可以理解。

但在物质和精神有冲突的情况下,学生最终选择薪火相传,继承老人精神,更是难能可贵,令人欣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

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

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

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

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

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

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

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

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

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

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

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

“这种玩意没有意思。

”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

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

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

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

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