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3645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docx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

夏至未至写作背景

【篇一:

创业案例分析——郭敬明】

创业案例分析——郭敬明

2003年1月,一本《幻城》,让郭敬明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如今,他已经成为一名世界瞩目,身价过亿的商人。

他的创业成功之路充满着传奇,在分析之前,应先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创业路程。

郭敬明,1983年6月6日出生于四川自贡,中国作家、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最小说》等杂志主编。

高中时期以“第四维”为笔名在网站榕树下发表文章。

2002年出版第一部作品《爱与痛的边缘》。

2003年,因玄幻小说《幻城》而被人们熟知和关注。

2004年,郭敬明成立“岛”工作室,开始主编《岛》系列杂志。

2005年,郭敬明出版了小说《1995——2005夏至未至》。

2007年,郭敬明出版了小说《悲伤逆流成河》。

2008年至2012年陆续出版《小时代》“三部曲”。

2013年6月27日,由郭敬明自编自导的同名电影《小时代》问世,并因此获得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新片“最佳新人导演”奖。

2013年12月,郭敬明出版散文集《愿风裁尘》,并在腾讯文学首发。

2014年7月17日,郭敬明执导的电影《小时代3:

刺金时代》上映。

2015年6月3日,郭敬明宣布自己不仅以导演身份入主《爵迹》同时也参演《爵迹》。

2015年7月9日,郭敬明执导的电影《小时代4:

灵魂尽头》上映。

由此可见,选择合适自己的路有助于更好的取得进步。

而这条路适合郭敬明也不无道理。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文学创作这条路,而郭敬明却非常适合。

1995年,郭敬明升入初中,就读于自贡市田家炳中学。

由于阅读范围更加开阔,他开始广泛地阅读名家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古龙、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

同时,他也喜欢读一些杂志和报纸。

1997年初中二年级时,郭敬明在全国公开刊物《人生十六七》上发表了他的处女诗作《孤独》,收到了杂志社寄来的10元稿费和样刊。

从此,他除了自由写一些文章外,还参加一些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从小学到初中,郭敬明一直都保持着年级第一

的好成绩[7]。

从小就对文学作品和写作充满兴趣的他,创作杂志或者写小说是一件令自己享受的事情。

在创作和从商上都有天赋的他,选择了一条非常适合自己的路,因此不过而立之年就取得了巨大成功。

拥有才能能给自己的创业带来许多方便,但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更能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最初有i5land辅助自己创作《岛》,后来有落落的回归以及各种优秀作者的加盟,让《最小说》不断发展和获得市场。

同时,在舆论造势方面郭敬明也十分的出色。

虽然名声褒贬不一,但是郭敬明的知名度却在这种褒贬不一的声音中越传越大,而他依然在一片骂声中坚持下来。

首先有抄袭门:

郭敬明2002年连载、2003年出版的《幻城》,被指在剧情设定等方面,直接抄袭了日本漫画家组合clamp的《圣传》系列。

郭敬明2005年作品《1995-2005夏至未至》,被指在散文獨白,故事走向、人物性格等方面,直接抄袭了日本漫画家矢澤愛的作品《nana》。

郭敬明为其2014年导演电影《小时代》填词的歌曲《时间煮雨》被指旋律抄袭日本歌手一青窈的歌曲《风车》。

也有被指作品拜金对青少年影响不好,比如《小时代》中的各种名牌,更有诸多作家痛斥郭敬明宣扬不正确的价值观给年轻人,侮辱了文学种种。

且不论郭敬明的影响是否负面,这些声音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促进了郭敬明的商业运作。

正如莫言老先生所说:

“如果依靠写作去买房子,现在真的是很难的事。

靠写作过上像郭敬明的生活,全国估计也就只有郭敬明了。

”可见,郭敬明将文学作品结合上了商业,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而郭敬明因为这种新的商业模式获得了名气,个人希望以这种方式盈利的人最低限度不能宣扬不良价值观就已经足够了。

就像网络小说一样,有些文学作品也许只是用来消遣,社会引导青少年广泛摄取不要专攻一处就够了。

更多的,是从郭敬明创作和商业相结合的套路中寻找优点。

明白自己的立足点,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经营策略和方式,才是经营者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

郭敬明可以很清楚的分清了写作和商业,无论何时都会用冷静的心态运作自己的商业,而把创作更多的当成了随心,随性的东西。

正如他在访谈中所说的那样:

“经营公司、写作是两个不同的状态,写作是很个人、精神化的追求,需要很敏感,哪怕很小的事情都要反应、回馈。

经营公司需要非常的理智和冷静,需要把一个团队发挥

出最大的力量,去管理,去研究市场,征服市场,在我看来这才称得上是可以传承的事业。

”明白自己立足点的同时,他有自己经营的方向和策略,不随波逐流,比如像代理艺人一样代理作家,这样可以免去作家自行联系出版社,同时可以让他们免去各种没有必要的烦恼已保证他们作品的质量。

最后,是要学会保护自己。

经历了《幻城》的抄袭风波以后,人们对郭敬明的看法变得波动,第一次的被控告,郭敬明吃了很多亏。

而10年以后的他,懂得怎样去保护自己的利益。

在创业过程中,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同行别的公司以及一些相关人士都会打压新生企业,如何保护自己成为了关键,在近年的抄袭风波中存活下来的郭敬明,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该回应的时候要坚持自己,面对负面要冷静,不能慌乱。

郭敬明的成功是一种突破,作家也可以从写作成功的转到商业运作。

创业的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和挫折,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一套以及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坚持自我的心态,这样,当有一天选择了创业这条路的时候,能够从容的走下去。

【篇二:

开题报告范文】

从中学英语教材看中国文化失语——由高中英语教材改革引发的思考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罗艳丽

教学单位: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1课题来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日趋增强,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随处可见中国的身影。

无数事实证明中国定将成为未来的经济强国。

在经济开放的同时,中国也迫切需要与为中国带来经济增长的外界进行交流。

在中国,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提高了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

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从而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教材作为学生获得知识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它的发展与改革必将深深影响如今的中学生。

本课题试图回顾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横向发展史及分析其现状,展现其发展和改革前景,从高中教材的发展看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

2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几年,由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与跨文化交流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正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加大外语教学的文化含量,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材是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改革在中国逐步走上世界舞台的进程中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撇开母语及母语文化而独行,无论是教育大纲的制定者还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文化是互通的,加强对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的学习,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对英语的学习。

无论是英语教学还是教材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与空白。

因此,关于加强以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为内容的教材改革,无疑应成为我国各层次英语教学共同担负的重要任务。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目标,也是我国英语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时期的高中英语教材,可以发现当下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确实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但这种改革能否真正改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还需进一步考证,该课题主要研究在人们呼唤中国文化回归英语教学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材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输入方面具体做了哪些改革和创新,而这些改革是否能改善中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3阅读的主要文献,资料名称,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术动态,综合分析提出研究课题的主攻方向

3.1阅读的主要文献,资料名称

[01]davis,l.doingculture[m].beijing:

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02]gudykunstw.b.andy.y.kim.communicatingwithstrangers[m].newyork:

mcgraw-hill,

1992.

[03]kramsch,languageandculture[m].shanghai:

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2000.

[04]oatey,h.thecustomsandlanguageofsocialinteractioninenglish[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87.

[05]samovar,l.a.,richarde.porter.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06]从丛.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07]曹刿生.中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及其对策[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3).

[08]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15).

[09]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0]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m].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1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3]雷买利.论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与教学中的地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3).

[14]苗丽霞,范谊.母语文化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

科学版),2006,(3).

[15]吴利琴.中国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反思[n].光明日报,2006–10–20.

[16]魏朝夕.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的输入——由“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引发的思考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7]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8]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19]张兰.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18).

[20]朱肖一.文化全球化与外语文化教育中的本族文化教学[j].us—chinaforeignlanguage,2005,(12).

[21]潘雅婷.关于“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调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

3.2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术动态

3.2.1国内研究现状

潘雅婷(2008)在关于“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调查研究一文中强调“中国文化失语”指的是我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的现象。

早在21世纪初,这个问题就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

迄今为止,学术界已有百余篇论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从英语写作,英汉互译,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危险。

研究者纷纷呼吁在教学上进行改革,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传统文化并没有丢失,也不是面临危机,而是正在经历正常的现代化过程,是处于转型时期,正在被继承和发扬。

从丛(2000)“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指出由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与跨文化交流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正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加大外语教学的文化含量,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同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

面对英语作为实际的“世界语”的现实,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无疑

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必经途径。

吴利琴(2006)在母语文化竟然“失语”的悲哀一文中强调外语及其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必须首先经过母语文化“过滤”,教授或发现影响传递信息的各种语言的、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必须以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为背景,通过两种文化的比较,找到影响交际的各种文化因素,从比较中发现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然而母语文化的现状让人担忧,我们的母语及母语文化处于边缘状态。

英语教育淹没了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教育。

身处母语环境下的中国学生怠慢了母语学习,对母语文化的精髓浅尝辄止,语文教育在高中阶段就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青少年成了崇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主流。

清华大学的张为民等(2002)对126名该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内容包含中国食物、民俗以及历史名胜古迹。

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试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可以接受的表述中还有较大部分为解释性意译。

刘世文(2003)对所在学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做了类似调查,所得结果同样令人失望。

3.2.2国外研究现状

在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国外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教材方面的研究不多,主要要以下几点:

根据克特茨和金(1999)对教材和文化的描述,教材中的文化可以分为母语文化、目标语文化和国际目标语文化(即非母语文化又非目标语文化,而是两者的变体,一种国际性语言的文化)。

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本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

前人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包含诸多方面如现状、原因及其对策,但忽视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英语教材。

教材伴随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

它的改革与创新必然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重大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英语教材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以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为例,通过纵向演技英语教材的改革之路来看“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否得到改善。

4研究的内容、途径

4.1研究内容

(一)简述“中国文化失语”这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现状及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主要通过比较法研究高中英语教材对中国文化输入比重和内容的改变,并通过问卷

调查的方法了解“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高中生中是否存在,能否得到改善。

(四)基于调查和分析结论,阐述本人对从高中英语教材看“中国文化失语”这一课题所

引发的相关思考

研究途径:

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高中英语教材中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输入所占比例,进而帮助研究是否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和其能否得到改善。

文献研究:

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与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综合各类期刊、杂志上等的学术文章了解这一问题的发展动态,进而逐步增进对这一课题的认识。

并在老师的大力指导下,形成自己的想法观点。

5.工作主要阶段、进度

第一阶段:

2008年11月10日—11月27日

完成“外文翻译”。

第二阶段:

2008年12月1日—12月25日

完成“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

2008年12月29日—2009年2月12日

英语系进行本届论文第一阶段自查(主要内容:

课题任务书下达、外文翻译和开题

报告完成情况)。

第四阶段:

2009年2月13日—2009年3月20日

学生查阅及整理资料,为后续论文正文写作做好准备。

第五阶段:

2009年3月21日—2009年4月30日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正文初稿。

第六阶段:

2009年5月1日—2009年5月10日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第一稿进行初审

第七阶段:

2009年6月1日—2009年6月7日

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正文第二稿

6最终目标及完成时间

借助资料于3月初完成具有初步研究水平的论文。

7现有条件及必须采取的措施

本人通过图书馆、资料室互联网等多种途径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力争将此论题研究得更加透彻。

8协助单位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查阅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罗艳丽给予令我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三峡大学图书馆及外国语学院的工作人员也为我查询资料提供了许多方便。

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由于关于“中国文化失语”与教材方面的研究不多,参考资料比较有限,使本人在理解和

构思论文上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2.由于本课题需要对高中英语教材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英语课本涉及到的内容范围很广,

研究分析任务很繁杂细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篇三: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世界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发展也开始聚焦在变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层面至上。

因而在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的背景之下,我国为了更好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所以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

关键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许多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每一次的课程改革,我们都可以看到国家一直关注、重视并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地改革、发展并完善着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

在进入了新世纪之后,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一次课程改革是我国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提出的,同时也是为了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适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更是完善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需要。

以下便是本文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的主要分析。

一、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而中国处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机会并存的时代之中,更多的是对优质人才的需求。

早在1992年的时候,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宣称,美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需要树立起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而在20世纪70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里,就把“培养创造性”作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目的之一;并且,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的一生发展的支柱,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

正因为如此,要实现这些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就成为了其中一个必要的途径和手段。

在这种背景之下,作为一个融入国际经济发展与竞争潮流中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为了增强国民素质和竞争实力,就必须针对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弊端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影响。

在新旧世纪之交,由于受到教育的外部因素影响,即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并由此带来的生产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国际趋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影响,并且也由于受到教育的内部因素影响,即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于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范围内开始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并将其作为关系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优先予以政策考虑。

在20世纪80年代,有人指出:

“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该构建起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

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是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

”因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如美国的新课改是始于总统克林顿于2002年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的,这一全新法案的签署强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学业发展、强化学校的绩效责任,为每个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业标准服务。

而英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了《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并于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发展项目和刘翔基本技能。

在日本则是在2002年实施了新课改,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并且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个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为指导思想。

这些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措施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而且是对学校课程本质的反思和探索,因而成为代表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而对于我国来说,若是跟紧跟世界的步伐,就必须进行新课改。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实问题。

与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发展相比,我国原有的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以下六大问题:

一是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原有的培养目标遵循的指导思想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就是说,这一培养目标更多的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需求,过多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班级薄弱。

二是课程结构不合理。

虽然说我国已经经过多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且这几次的课程改革也为完善课程结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课程结构还是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如学科课程所占比重太大、必修课程占据了主导地位等。

三是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即原有的课程大纲和教材没有充分体现出时代的精神,课程内容严密的科学体系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也不适于公民素质的培养,内容的陈旧更是难以反映出时代发展的要求,制约了国家对人才的培养。

四是课程的实施偏于教书、背书。

基本上,我国课程内容的实施都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只是单纯地“传递”知识给学生,并且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出重结论、轻过程的思想,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课程评价重选择、轻发展。

过去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择,往往只是关心学生考了多少分、排名是多少,而很少关注学生学习了多少,学生学到了什么,严重忽视了改进和激励功能,这也就要求着我们必须进行新的课程改革。

六是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在以往,我国一直都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制度,直到90年代的课程改革才将课程决策部分下发当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但是地方课程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小的,学校和教师则仍然没有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这就导致了课程不能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

于是为了解决上述所描写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也就必须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