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36979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题.

第一二单元.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  )的响声,好像(    )。

现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   )!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    ),只见东边(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起来。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    )。

再近些,犹如(   )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  )起来。

3.我们(  )拍掌,树上就变得(  )了,到处都是(  ),到处都是(  )。

大的,小的,(  ),(  ),有的站在(      ),有的(   ),有的在(   )。

4.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

叶尖(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5.爬山虎的脚(  )墙的时候,(   )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

细丝原先是(  )的,现在(   )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使它(  )在墙上。

6.大体上,住所是很(  )的,(  )、(  ),很(  )。

(  )我们想到蟋蟀用来(  )的工具是那样(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  )了。

二、课内阅读.

(一)古诗阅读

1.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1)、这首诗是( )朝诗人(  )所写。

(2)诗中“缘”是(  )的意思。

(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       ),(       )来表示。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              )这样一个道理。

2.默写《游山西村》.

(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  )所写。

“疑”在诗中的意思是(  )。

(2)这首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觉得从哪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

(       ),(       )。

在(       )情况下,人们会经常使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诗。

(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    )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      )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在短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词。

2、从划“    ”的句子中,我体会到了作者的观察很(    ),描写得很(    )。

3、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地描写的。

一、形状,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

二、动作,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三、颜色,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

4、文中有句比喻句与众不同,请你仔细找一找,并且用“    ”划出来。

(三)《蟋蟀的住宅》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请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    )------(    )  (    )------(    )

我还会写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安静——(      )  简朴——(      )  简单——(      )

2.这段话是按从(  )到(  )的顺序写的。

3.我们只所以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是因为(              )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试着用下面的句子来表达。

蟋蟀的住宅很(  ),很(  ),还很(      )。

我觉得蟋蟀真(                    )!

 

 第三、四单元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  )的花园。

那里,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

2.(  )要靠(  ),要靠很好地(       ),做出对人们(      )。

3.鹅的步调(  ),(    )的,颇像(  )里的(  )出场。

它常(  )地站着,看见有人走来也(    );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    )。

4.猫的性格实在有些(  )。

说它(  )吧,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  )。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    )。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    )。

它什么(  ),可是它又那么(  )。

5.它(  )、(  )、(  )、(  ),因为它有一群鸡雏。

它(  ),因为它是鸡母亲。

一个(  )必定就是一位(  )。

二、课内阅读《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    )谁怎么呼唤,它(  )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把老鼠等出来(  )!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它若是不高兴啊,(  )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  )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

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

1.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猫》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

…………………(  )

(2)“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明猫是一位画家。

………………(  )

2、请在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给句中加点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

(1)说它老实(    )吧,它的确(    )有时候很乖。

(2)它若是(    )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4.我能照样子写象声词。

咕噜咕噜:

(    )、(    )、(    )。

5.“古怪”的意思是(      ),作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出猫的古怪的。

说猫既(   )又(    );既(   )又(    );既(   )又(    )。

表面看起来作者是(    )猫的,其实是表达了对猫的(    )之情。

 

第五单元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  ),在(    )之间(  )。

2.多少劳动人民的(  )和(  )才(  )成这(  )、(    )的万里长城。

3.截至2003年7月,我国已有(  )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文化遗产(  )处,自然遗产(  )处,自然文化遗产共(  )处。

4.正前面,昆明湖(  )像一面(  ),(  )像一块(  )。

(  )、画舫在湖面慢慢地(  ),几乎不留一点儿(  )。

二、课内阅读《颐和园》

  ①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

1、从划“  ”的句子中,我知道这篇课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

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    )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    ),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    ),站在(    )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    )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

2、葱郁的“郁”字,音序是(  ),部首是(  ),除部首外查(  )画。

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在正确的序号后打“√”。

①香气浓厚;②(草木)茂盛;③(忧愁等)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

3、文中“慢慢地滑过”,我觉得“(  )”字用得贴切,因为从中能让人体会到(                  )。

4、我会照样子写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天上的星星多得像(        );亮得像(        )。

(2)、我们学校美得像(        );舒适得像(      )。

               第六单元

一、积累填空.

    1.默写课内古诗,能写上一两句送别名句。

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是那(    ),前面的(    ),后面的(  )上去,(  )的声音,像(  )的音乐;(    ),(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那(    ),如同(    ),必将(    )传下去。

二、课内阅读《搭石》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紧走搭石慢过桥”是一句俗语,我也来写一句俗语。

(          )。

.

2、照样子写词语:

清波漾漾:

(     )、(     )、(     )。

3、读了这段话,我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这段话先写一行人(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再写(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

4、我来填一填:

(轻快)的音乐:

(      )的宫殿  (      )的万里长城  (      )的母亲

 

 第七单元

一、积累填空

1.周恩来站了起来,(      )地回答道:

“(        )!

2.我非常(  ),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  )与(  )都堪称(  )的大作家。

3.让我们一起记住“(    ),(    )”这句名言吧!

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  )去比别人的(  ),那么他不但会(    ),还会(    ),十分(  );如果他能不断找出自己的(  ),不断(     )别人的长处,他就会飞快地(  ),越来越(     )。

3.20世纪是一个(    )的世纪。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       ),(       )”来形容。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物兰*罗素说:

“(    ),是(  )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4.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    )首次发现了保存有(    )的恐龙化石,(  )的发现使全世界的研究都们(    )。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  ),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     )涂上了“(  )”之笔。

5.太空作物普遍具有(   )、(   )、(    )等优点。

二、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正当周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写一写下列词语的意思。

吵嚷:

                                  

衣衫褴褛:

                              

撑腰:

                                  

2、认真读短文,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

                                                                     

                                                                                                                                         

从中我明白了                        就叫“中华不振”。

3、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周恩来是怎么想的?

                                        

                                                                                            

当你读到这一幕时,你是怎么想的?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三).

【四年级上册,我觉得在复习中,有这样几种类型的句子是可以去归类复习的】。

◇变换说法:

1、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如:

见到同学有难,我们怎能不帮忙呢?

(见到同学有难,我们必须[一定、应该]要帮忙。

2、肯定句变成双重否定句。

如:

谁都热爱自己的祖国。

(谁都不会不热爱自己的祖国。

3、双重否定句变成肯定句。

如:

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李博士只得停止工作。

4、难度稍大的把字名改成被字句,或被字句改成把自己。

如:

自古以来,人们把钱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

(自古以来,钱江大潮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

5、变换语序,意思不变。

如:

“看,孔雀开屏啦!

”她兴奋地说。

(她兴奋地说:

“看,孔雀开屏啦!

”)

6、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非……不可……的运用)

如:

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

(我非把这件事做好不可。

一、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这位小姑娘天真美好的心灵,不正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们有什么理由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难道你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个胆瓶怎么容得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体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苍鹰怎么会获得今天这样的荣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把下面的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这个真实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风吹绿了田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缩句。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老师的眼睛马上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那茫茫的大海上飘着的是一艘银灰色的军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扩句。

1、风吹小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来到沙滩上。

(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玩游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叶子结成了账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给父亲当帮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学们玩游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下列句子改为拟人句。

1、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树的枝条随风摆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天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灵鸟在树枝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阳慢慢地从东边升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太阳下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桃花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知了热得在枝头上叫着“知了,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天上的星星在闪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把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

1、海浪激起的泡沫,美丽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割草的孩子们的脸蛋红扑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把下列句子改为被字句。

1、十七孔桥把湖岸和湖中心的岛连接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厚厚的积雪把树木的枯枝都压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把下列句子改为把字句。

1、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姑娘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紧紧搂住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轻人被杰克逊大叔留在庄园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在原句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成功了。

2、姐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