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来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3763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食节来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寒食节来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寒食节来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寒食节来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寒食节来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寒食节来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寒食节来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寒食节来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寒食节来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寒食节来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寒食节来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寒食节来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寒食节来历.docx

《寒食节来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食节来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寒食节来历.docx

寒食节来历

寒食节来历

【篇一: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来历】

◆清明节与寒食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来历还与寒食节的传说有关。

◆清明的来历与寒食节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

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篇二:

【语文】寒食节的来历+介之推不言禄+晋公子重耳之亡】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从词面上来理解,便是吃冷食的一天。

但为什么这一天要吃冷食,不能生火做饭呢,这个寒食节的来历是怎样的呢?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这是很多人都存在的疑问。

寒食节的来历是怎样的呢?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这是很多人都存在的疑问。

寒食节,从词面上来理解,便是吃冷食的一天。

但为什么这一天要吃冷食,不能生火做饭呢?

中国这些传统的节日,都是历经千年的洗礼之后流传至今,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的典故,才会让人们千古颂扬和纪念。

寒食在民间流传中,又被称之为“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一般是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

起初的习俗单纯是禁烟火只冷食而已,到了后来不断的变化,而增加了一些元素,例如:

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

寒食节发展两千多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最大的祭纪念日。

为什么会有寒食节这个节日,有熟食不吃非常要吃冷食,此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

还是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如此典故还是寒食节的来历细细说起。

(介之推一直追随重耳)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宫内几位王子为了争取王位而相互算计谋害,而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先下手为强陷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被逼自杀。

此事还没有完,此时已经祸及太子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祸害,没有办法之下只能够流亡在外。

在流亡期间,重耳忍辱负重,更让他倍受打击的是原来拥护他的臣子都背离了他,都自寻高就而去。

还跟随着他的忠心耿耿的臣子已经极少数。

其中有一个臣子叫做叫介子推。

流亡在外,一日三餐也没有办法保证,有一次,重耳突然非常的想吃肉,就和跟前的几个臣子说,而这个时候,从哪可以找得到肉呢?

介子推对重耳极为效忠,背着重耳偷偷的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并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重耳吃着肉,美味得大为感叹,问介子推哪来的肉。

众臣子告诉重耳说这是介子推身上的肉,重耳听后非常的感动,对介子推说:

“他日重得天下,必不负你!

(介之推割腿上肉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果然重得了天下,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单单忘记了介子推。

有臣子向晋文公提醒当年介子推割肉献主的事,晋文公才猛然省起,心中有愧万分。

于是立即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但是介子推为人低调,不愿受封赏,晋文公差人几次也没有办法把介子推请回来。

没有办法之下,晋文公亲自去请接。

介子推自知晋文公亲自到来,便把年迈的老母亲背上山林,为避开晋文公。

晋文公派兵搜山三天三夜依然没有找到介子推,晋文公计上心头,下令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介子推自然会走出来。

但没有想到,火烧山后,一直没有介子推的身影出现,待大火熄灭后,晋文公派焦急再派兵搜山。

结果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活活被烧死了。

晋文公后悔得对天而叹:

“臣子宁死不愿听封,实枉为天下之首。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是让这个食寒节纪念介子推。

天下人也为“介子推为君割肉,宁死不听封的事”大为感动,天下积极响应,于是寒食节的来历是这样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

“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

“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

“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

“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

是求显也。

其母曰:

“能如是乎?

与女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没有提及禄位,禄位也没有赐到他身上。

介之推说:

“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公子在世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国外都抛弃了他们。

上天不使晋国绝后,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公子又会是谁?

这实在是上天立他为君,而他们这些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骗吗?

偷别人的财物,尚且叫做盗,何况贪上天的功劳以为自己的力量呢?

下面的人把贪功的罪过当成合理,上面的人对欺骗加以赏赐,上下相互欺骗,这就难和他们相处了。

介之推的母亲说:

“为什么不也去求赏?

这样的死,又能怨谁?

介之推回答说:

“明知错误而去效法,罪就更大了。

而且我口出怨言,不能吃他的俸禄。

他母亲说:

“也让他知道一下,怎么样?

介之推回答说:

“说话,是身体的文饰。

身体将要隐藏,哪里用得着文饰?

这只不过是去求显露罢了。

他母亲说:

“你能够这样吗?

我和你一起隐居起来。

于是就隐居而死。

晋文公派人寻找介之推,找不到,就把绵上的田封给他,说:

“用这来记载我的过失,来表扬好人。

【篇三:

寒食何由来?

(以及引文资料)】

寒食何由来?

——晋文公没有烧死介之推

诗人笔下的寒食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105天。

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

“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

”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

“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

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

唐代诗人韦庄的诗: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本文不欲详细讨论寒食节的来源,只就后人附会的寒食节“是因为纪念被晋文公烧死的介之推”一事进行考察。

历史的误读

到了汉代,由于“小说家言”,就附会了纪念春秋时期被晋文公烧死的功臣介之推的故事,基本上从那时起,我国的寒食节也就公然地以纪念介之推为名义而传承了下来。

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历史误会。

现代文献与辞书的记载:

据《辞源》对“寒食节”的基本释义是:

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

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

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辞海》:

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

春秋时期晋国贵族。

曾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国外。

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他未得赏,因与其母隐居绵上(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

文公使人召之不得,以绵上作为他名义上的封天。

后遂成绵山为介山。

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山被烧死。

旧俗以清明前一天(或二天)为寒食节,断火冷食三天,相传即起因于纪念他被焚死。

辞书尚且如此,其余各类读物更有甚者的记载典型的如下: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

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

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

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其余书刊杂志多类此,不胜枚举,此处不再浪费时间。

本来是一个与节令有关的禁火日,怎么就加进了“政治性”的色彩呢?

始作俑者以及历代记载

但综观所有记载,以西汉刘向为最早。

《新序》全文如下:

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召艾陵而相之。

授田百万。

介子推无爵。

齿而就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曰:

“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

龙既入深渊,得安其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

”文公曰:

“嘻,是寡人之过也。

吾为子爵,与待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

”介子推曰:

“推闻君子之道,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业,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

”文公:

“使我得反国者,子也。

吾将以成子之名。

”介子推曰:

“推闻君子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着,则不敢当后。

为人臣而不见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

然推亦无索于天下矣。

”遂去而之介山之上。

文公使人求之不得。

为之避寝三月,号呼期年。

诗曰: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适彼乐郊,谁知永号。

”此之谓也。

文公待之不肯出来,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

——此公已经制造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冤假错案”:

“叶公好龙”。

对此事已有人论证过,此处不再赘述。

仅就研究成果看,刘向“厚诬”古人矣,当然这不关刘向的文德问题——他写的是小说,本可向壁虚造。

而且由于刘向的文笔优美,致使“叶公好龙”已经成为成语。

而历史上真正的叶公绝非如他所描写的那样“好龙”。

叶公之“恶”名远播,他的坏印象不是后人几篇研究文章就能轻易改得了的。

而依此文看来,晋文公背负“烧死功臣”的名声也是无法改变了的。

不难看出,所谓“晋文公烧死介之推”的故事,其实的“始作俑者”是刘向。

而刘向的《新序》不是历史著作,他不必经过严格筛选资料、严格考证等工序,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他可以随意取舍历史上的人和事。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不过,有一件事情倒是令我们不得不注意:

对于寒食节,在东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

《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

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非凡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

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

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

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曹操是一位精通典籍的人,他或者看出了在这件事情上的猫腻。

不知曹魏与晋何事如此相左?

笔者意见以曹操所见为是:

曹操说:

“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日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遂下令“令到人不得寒食”,并且要严厉地惩戒不听命令的人,同时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主吏”、“令长”一级的官吏处分也很严厉。

但令人奇怪的是,三国归晋,晋统治者因为春秋的晋国与自己建立的“晋”朝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又大加推崇,同时将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又向全国推广,从那时遂成全国定制。

历史真相究如何?

我们以历史事实来分析一下晋文公不会烧死的原因,仅从1、介之推在重耳出亡时的作用;2、重耳归国后的封赏原则;3、“烧山”的危害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晋文公会不会出此下策。

1、介之推在重耳出亡时的作用

晋乱后,晋贤公子重耳出亡列国以寻求帮助。

《史记》对此事记在较为详细: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

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

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笔者注:

《史记》说的这五个人与《左传》、《国语》略有不同,但均未将介之推列入“贤士”之内)。

?

?

重耳遂奔狄。

?

?

从此五士,其余不名者数十人,至狄”。

言明跟随晋文公重耳出亡的“贤士五人”是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贤士”中并没有介子推之名。

那么介之推究竟是什么人?

原来还有“其余不知名者数十人”,“贤士”五人的事迹,在“出亡”中的表现都很抢眼。

《史记》记载了以下几条著名的贤士决策:

“过卫,卫文公不礼。

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

重耳怒。

赵衰曰:

“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首先经过的是卫国,但卫文公对他很不礼貌,只好离开卫国,在途中又向该国的“野人”即乡下人请求食物,那位乡下人拿了一块土,盛在食盘中送给他,带有很明显的戏弄他的意思。

重耳很是恼怒,但“贤士”中的第一人赵衰却开导他,安慰他说这是你将来“得国”的象征,还让重耳“拜受之”,重耳也就隆重地拜受了这块“土”。

从中可以看出赵衰的机警与豁达大度,随时给重耳和其他随从者以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二十乘,重耳安之。

?

?

重耳爱齐女,毋去心。

赵衰、咎犯乃于桑下谋行。

?

?

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行远而觉,重耳大怒,引戈欲杀咎犯。

咎犯曰:

“杀臣成子,偃之愿也。

”重耳曰:

“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

”咎犯曰:

“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

”——赵衰、狐偃(咎犯)的重大决策。

重耳在当时已经是“志得意满”、得陇望蜀了,对于他“意志衰退”到以致不可救药的行为,狐偃、赵衰与“齐女”定计,果断地“胁迫”重耳离开齐国。

狐偃为此受到了重耳的怒骂、甚至遇到了重耳怒不可遏地要杀掉他的危险;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

赵衰曰:

“子亡在外十余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

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

”——这是赵衰的高见;以树立重耳的信心,防止重耳在流亡中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无人妻重耳,故子圉与往。

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

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

“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司空季子的远见?

?

在这件事情上,鉴于出亡十多年的经验,重耳在大事的处理上逐渐倚重狐偃和赵衰。

如何接纳怀赢的问题,先是接受司空季子的建议,然后分别请教了狐偃和赵衰后才慎重地下了决心,采取了稳健而又隆重的迎娶

怀赢的方式。

事实证明,这一做法在为他归国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得秦穆公“三平晋难”,确保重耳得到了统治地位并能够稳固。

以上“贤士”均能在重耳遇到大事的紧要关头劝谏重耳采取正确的做法或路线,可以说他们是重耳能够得以回国为君的关键人物,即后来重耳所谓的“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应该受“上赏”之人。

而对于介之推的记载,仅仅是“割股啖君”而已。

介之推“割股啖君”的性质是什么?

——齐国的易牙亦能为齐桓公“好美味”而残忍地烹了自己的儿子以献给齐桓公——此类行为断不能算是“以大节事君”。

2、重耳归国后的封赏原则

晋文公归国后,作为一个几经磨难的贤德之国君,对自己能够归国,他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他对“从亡”将士制订“封赏三原则”:

《史记》载:

从亡贱臣壶叔曰:

“君行三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

“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阙者,此受下赏。

三赏之后,若且及子。

”大意是,在仁义道德的大节上能够帮助我的,应该受“上赏”;帮助我做事,始终不离不弃,最终成就大事业的受“次赏”;而只有“矢石之难,汗马之劳”即舍生忘死、不畏艰险的勇士也可以受“次赏”;而如果只能为他效力不能对他进行规劝、制止错误的人,应该受到“下赏”。

至于“壶叔”等“从亡贱臣”则又在其下矣。

我们不难看出,重耳的“上赏”、“次赏”、“下赏”的标准十分严格而又合理,这一切充分说明了一位历尽艰辛、有着清醒治国头脑的明君的雄才大略与赏罚严明的治理方略,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从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接受上赏的一定会是那“五位贤士”,而且别人也只能是口服心服。

介之推在晋文公“出游”期间的历史作用,除了“割股肉啖君”之外,几乎无所建树,远比狐偃、赵衰等人要差,而且心胸更差,隐居几乎是出于一时意气用事。

——狐偃在重耳周游列国中,只要看到重耳意志消沉,就心急如焚,设法规劝,规劝不行,就设计“强迫”重耳励志,为此遭到重耳咬牙切齿地痛恨道:

“食舅父之肉”——恨不得或吞了他。

因此,狐偃在重耳归国前夕过界河时,提醒重耳,就算是以退为进,也不为过分。

以他的表现,按照晋文公的“奖赏三原则”,充其量能得到“下赏”:

“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阙者,此受下赏。

”介之推的表现与“上赏”根本不沾边;即使是“次赏”也很勉强,仅能是“以力事我而无补吾阙者”流,受“下赏”则当之无愧。

晋文公归国初期,政局不稳,内外交困,百废待兴。

甚至在他进行封赏的期间就发生了周天子受到弟弟叔带的叛乱威胁,想做霸主,必须要将“勤王事”放在第一位。

晋文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之下,平定了内乱,站稳了脚跟。

但是,“勤王事”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再依靠秦国——无论是“同姓”行为还是将来利用周天子的地位来命令诸侯的远大目标,都要求晋文公必须亲自去做,这是头等的大事。

等这些纷乱事情办完后,没有受到封赏的介之推已经等不及了。

《史记》说: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

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

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之推。

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

推曰:

“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助,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

“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推曰:

“尤而效之,罪有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禄。

”母曰:

“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

“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

闻知,是求显也。

”其母曰:

“能如此乎?

与女皆隐。

”至死不复见。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

“龙欲上天,五蛇为辅。

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文公出,见其书,曰:

“此介之推也。

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

”使人召之,则亡。

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所有资料均未言及晋文公烧山。

从上面分析得知,在从亡时,介之推并不是“厥功至伟”者,在晋文公的心目中也就是第二、三流的角色,因此,首批以及次批封赏均未轮到介之推:

“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这绝不是晋文公的一时疏忽。

再说,从亡时期的“五位贤士”均在,在大是大非关头总是能够犯颜直谏的他们,难道也全都眼看着晋文公出此“错误”?

恐怕不是如此。

他们知道晋文公的封赏三原则,知道这不是晋文公的错误,因此不必劝谏。

至于晋文公在后期封赏介之推时说:

“以及吾过,且旌善人”,也并不是说他完全忘了封赏介之推,而是“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是说因王室之事而对他封赏晚了的“过错”。

这是一位明君的豁达与大度,并不是真的什么过错。

3、“烧山”的危害——晋文公必不为

绵山地处介休南部,山非突兀孤立,而是连绵广袤山系,倘若烧此山,势必引起周围连绵数山大火,火势将造成极大的灾难。

作为一代明君晋文公,断不会不知道在那个时代“烧山”的危害性:

绵山一带,春秋时,必定森林茂密。

介之推藏进山里找寻尚且不得,一旦烧起山来,后果不堪设想:

大火沿山连绵根本不可控制,不但要毁坏大批森林,而且后期会造成众多百姓家毁人亡、流离失所。

为一人而毁掉众多百姓,晋文公不为也,所有明君亦不会为也。

再者,别说是介之推等二三流角色,即使是赵衰、狐偃者流,晋文公也未必会出此下策。

烧山之说,纯系虚妄。

余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