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37839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1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docx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

污水处理知识问答

1.问:

采用CAST工艺,污泥脱水后的混合液直接排入进水泵房,导致进水COD、SS偏高,并影响选择池的反硝化反应,应该如何解决?

答:

这是一个目前污水处理厂普遍被忽视的问题,即污泥脱水后的滤液回流至生化池后对生化处理的影响问题。

由于污泥脱水前要加调质药剂,如PAC和PAM,有些药剂有一定的毒性,污泥脱水时可随滤液回流至生化反应池。

处理这些滤液在技术上没问题,只是成本问题,如果选用合适的污泥调质药剂,并控制好加药量以及脱水机的进泥量等,对前面的生化处理就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还是强调的是,污泥脱水效果取决于污泥处理工序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污泥浓缩池的管理。

2.问:

“污泥泥龄”是怎样确定的?

如何来控制?

究竟是用排泥量确定它,还是用其它来确定排泥量?

答:

泥龄、F/M、等与其说是运行的控制参数,不如说是设计方面的参数,在工艺控制中的只是参考参数。

实际运行中排泥量通常是根据MLSS值加上经验来控制的,在SVI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也可用SV30来参考。

3.问:

本厂用的是卡罗塞尔氧化沟工艺。

有时装置的出水氨氮比进水还高,进水TP2.5mg/L左右,出水只有0.2mg/L左右,曝气机3台满负荷运行。

一直查不出什么原因,这是怎么回事?

答:

只能根据你提供的情况来初步分析,可能是污水含氮有机物较多,反应时间不够,有机氮的氨化速率大于氨氮的硝化速率,此外,也可能是磷不够,影响氨氮通过同化途径去除的效果。

4.问:

在运行过程中,氧化沟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污泥堆积,粒径约1mm左右的污泥颗粒泛黄色,时常会造成二沉池大量飘泥,污泥返白,有絮体随出水一同流出,SV30迅速下降,处理效果丧失,堆积污泥减薄消除,周而复始,请问其成因和控制措施。

答:

说明污泥已失去活性,使ESS增加。

有二种可能:

一是污泥自身氧化;二是污泥中毒。

从你所描述的现象看,前者的可能性大,可测定一下污泥耗氧速率,以便针对性采取措施。

5.问:

AB法A段如何控制?

是从一沉池以等同的流量给A段连续回流吗?

SV30应控制在多少?

控制在5%-10%可以吗?

答:

A段的回流比应该大一些,但也不能使污泥在一沉池的停留时间太短,虽然A段主要是吸附为主,但也有一定的生物降解作用的,生物降解大多在沉淀池内进行,只有将吸附在污泥表面的有机物降解,才能恢复吸附能力。

应该用MLSS来控制,在污泥沉降性能稳定时也可用SV30,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沉降比5%-10%太低。

6.问:

如果一家污水厂运行一两年处理效果没达到较佳状态,那是不是应该考虑重新培菌(换泥)?

换泥跟开始时的培菌有什么不一样呢?

答:

不用换!

如果运行条件不变,换了也会一样的,即使你用优势菌种投加也没用,只能维持一段时间,重要的是控制好运行条件,如果是设计上的的问题要及时整改。

7.问:

我调试的是工业废水。

工艺为:

水解+厌氧+好氧池1+好氧池2+沉淀。

由于安装问题,曝气池布气不均匀(圆形曝气头曝气),每个曝气器处,均有一个类似喷泉上下翻滚(直径1m左右),曝气不均,对处理效果有多大影响?

还发现曝气区填料挂膜较少,镜检有大的后生动物,没有发现其它生物,填料生物膜表面为淡黄色,曝气区外的生物膜厚达3cm,能给我解示一下吗?

答:

你所说的情况不能说是曝气不均,是正常现象。

还有你说生物膜不多,不知是多少?

如生物膜把填料基本覆盖就很好了,至于说曝气区外的生物膜厚达3cm就是严重结球了,要采取措施,如用大气量冲刷和厌氧脱膜等措施。

8.问:

请问有关接触氧化池的下例问题。

(1)接触氧化池在放空时,填料上污泥能存活多少时间?

(2)当接触氧化池处理能力下降时,要不要投加营养?

(3)对于泡沫,加煤油消泡你认为有效吗,若有效通常要加多少?

答:

三个问题回答如下:

(1)接触氧化池放空后并不是生物膜污泥能存活多长的问题,而是要避免软性填料晒干而板结,板结后再浸放水中就很难再伸展开,要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

(2)接触氧化池处理能力的下降应从多因素考虑,其中生物膜的厚度控制很重要,膜太厚会严重影响处理能力,还要注意池放空时只能缓缓放,否则挂有大量生物膜的填料架会倒塌或变形;

(3)化学性泡沫用水喷淋较有效(不能直接用水冲),我不赞同用煤油之类的方法消泡。

9.问:

本厂近一周的进水、出水及生化池各数据平均如下:

进水

项目

BOD

COD

PH

SS

色度

NH3-N

TN

TP

参数

253

810

7.9

286

32

28

64

6

出水

项目

BOD

COD

PH

SS

色度

NH3-N

TN

TP

参数

4.8

74

8.1

12

8

7.6

22.8

1.02

生化池:

MLSS:

4200MLVSS:

2340SV%:

47.2污泥指数:

118.9泥龄是35天

采用的是改良型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目前的进水大约只有2.5万吨/天(设计是5万吨),80%以上是工业废水,另有少量高浓度的垃圾渗滤液。

工艺流程是:

曝气沉砂池-生化池-二沉池。

没有设置接触池与水解池。

生化池是鼓风机供气,深水转碟曝气,连续进水时溶解氧达不到1mg/L,停止进水后溶解氧缓慢上升至4-5mg/L左右。

进水的严重超标及构筑物的缺陷,导致了生化池的负荷很高,且污泥浓缩池很小(180立方),有相当部分剩余污泥重回到进水泵房去。

现在碰到的问题是:

(1)二沉池在进水后经常发现有活性污泥悬浮颗粒,是静沉时间不足还是难以

沉淀?

(2)三个二沉池均发现聚集的红虫(水蚤),水蚤好像是处理水质好的表现,是不是因为污泥浓度高导致大量繁殖?

(3)二沉池有时发现有薄薄的一层飘泥,是不是污泥的沉降性能很差,生化池曝气不足?

还是污泥回流不及时?

(4)二沉池三角堰板上容易青苔或是藻类滋生,有什么方法克服?

(5)我认为污泥已老化严重,要将MLSS控低为3000-3500之间或更低些,增加剩余污泥排放量,降低泥龄,这样生化池的耐冲击性会不会下降?

出水水质会不会上扬?

答:

污泥是有些老化,但不算很严重,泥龄已达35天,按此推算,污泥负荷不到0.03。

控制目前污泥浓度的2/3就足够了,应该逐渐减少污泥浓度,水蚤对出水没影响,分析取样时不要取到水蚤。

还要注意沉淀池泥层控制,二沉池三角堰板上青苔和藻类只能人工清除。

10.问:

我们是石油化工废水两级生化处理,一级是圆形完全混合式曝气池,二级是推流曝气池,一级DO0.2mg/L,二级DO5.0mg/L。

这段时间一级生化进水pH8.0,出水6.5,二级生化后PH5.78,超出指标6-9的范围,这是怎么回事?

答:

一级DO低很正常,因为污泥负荷高,一级pH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负荷太高发生酸化,二级出水pH下降可能是硝化反应消耗碱度造成的。

因为你介绍得太简单,我也只能简单分析和推断。

11.问:

氨氮的去除,除了要有充足的碳原和足够长的污泥龄和保证足够的回流量,回流是回流好氧池出水还是二沉池底部回流?

我现在调试氨纶废水,原来设计回流好氧池出水,可实际上是,若回流量达一倍时,就不能保证前边缺氧池的厌氧环境,我师傅说好氧池溶解氧控制在1mg/L左右会好些,这样说是否对?

答:

根据你介绍的应该是前置反硝化,需回流好氧池的出水和二沉池污泥。

你说若回流量达一倍时,就不能保证前边的缺氧池的厌氧环境的话不妥,缺氧区不等于厌氧,DO小于0.5mg/L就可。

你师傅说好氧池溶解氧控制在1mg/L左右也是有道理的,这样可防止缺氧区DO大于0.5mg/L。

如果好氧区DO在1mg/L左右,出水回流量在一倍时,缺氧区DO仍大于0.5mg/L时,不能再降低好氧区的溶解氧,也不要随意减少出水回流量(进入缺氧区的硝酸氮会少),此时可在不影响二沉池泥水分离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二沉池出泥量,将池内污泥层升高,使污泥在二沉池内的停留时间增加,使之处于缺氧或无氧状态,这样也有利于避免缺氧区DO上升。

二沉池出泥量减少不会影响回流至反应池的污泥量,因为在二沉池内泥层升高的情况下,污泥在泥层中的浓缩时间长了,这种情况下出泥量减少了但出泥的浓度提高了。

如果是接触氧化工艺,出水要回流,污泥不回流。

我不赞成用前置反硝化。

关于去除硝化菌的说法不妥,但明白你的意思。

12.问:

(1)最近车间试车,造成进水很不正常。

昨天COD有6000mg/L,而设计只有600mg/L。

应该采取那些措施,使出水尽快恢复正常?

(2)最近空压机房的风压有8公斤,而又没装减压阀,他们解释曝气管的流量阀一样可控制压力。

请问一下,是不是风压过高造成的曝气不均?

答:

进水COD大于设计值的十倍是无法达标的,应增加供氧量,减少排泥量或不排泥,目的就是控制好污泥负荷和供氧量。

但要注意:

减少排泥量或不排泥是暂时的,当经过一个反应时断后(至少半天)就应该加大排泥量。

上述措施的目的是先让污泥与高浓度污水混合、吸附,经过一段时间后,部分有机物降解,但仍有大部分有机物吸附在污泥上,让其随污泥而排出系统,这样可使系统尽快恢复正常,因为这样高浓度的废水一般不会特续很长时间的。

风压达8公斤不行的。

13.问:

活性污泥法处理鱼类加工废水,生化部分分三个格池串联进行,现在第二、第三生化池出现了大量的泡沫,而第一生化池中没有泡沫;起初以为是洗涤剂泡沫,但是最近在洗涤剂高峰时,将水外排,已经有四五天了,依旧没有好转而且有增多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怎么解决?

答:

可能是若卡氏菌引起的生物泡沫,在进水含油脂、负荷低的后段易繁殖。

这类泡沫很难用水喷淋消除,只能人工清除或让部分原水直接超越至后面生化池,可在一定程度上压抑若卡氏菌繁殖。

14.问:

老装置改造用来处理氨氮废水。

采用水解+厌氧+两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

污水回流到水解池,污泥回流到厌氧池(缺氧池)。

如果加大回流,水解池污泥流失很快(水解池由黑变清),并且后面的厌氧池溶解氧可达0.7。

为此尝试沉淀池底部回流(通过放空管回流),由于回流量限制,氨氮的去除率不理想。

请问:

前置反硝化工艺,通常回流的是好氧池出水还是沉淀池出水?

答:

应该是二级好氧池的出水回流至缺氧区,而不是回流至水解池和厌氧池。

可能是你没完全介绍清楚,我总感觉这工艺有问题,水解池就是酸化池,主要是通过水解酸化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应该先了解一下硝化效果是否好,再考虑反硝化问题,还有你说的沉淀池是否是最后的沉淀池(沉淀好氧池脱落的生物膜用)?

厌氧池后是否有沉淀池?

我感觉除了设计问题,还有运行管理问题。

15.问:

现在用SBR工艺处理医院污水,目前已经投放生活污水和回流污泥(经过带式污泥机出来的污泥1000斤),在鼓风曝气十分钟左右就出现大量的白泡沫。

水量大概有120立方,是不是进水量大和浓度高呢?

下步工作需要什么准备?

微生物怎样培养得更好?

如何控制曝气时间?

答:

如用脱水污泥作污泥培养接种用,投加量至少要有效池容的3%,还有营养方面的要求,接种污泥投加量太少了,至于出现泡沫很正常的,污泥形成后会大大减少或消失的。

后面的问题是运行控制上的基本问题,这里不展开介绍了。

16.问:

我们厂采用厌氧-水解-一级好氧接触氧化-二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

进水COD在1000mg/L以下;进水氨氮50mg/L;BOD5/COD在0.35以上。

出水氨氮无法达标,如何解决?

答:

你们的工艺应改变,这样是无法达标的,进水氨氮50mg/L(总氮还要高),BOD5/COD在0.35以上就不必水解酸化,COD在1000mg/L以下也不必用厌氧,可将厌氧池和水解池都改成好氧池,反硝化池不必另设,只要将目前的第一级好氧接触氧化池的溶解氧控制在0.5以下就可(是假设水解池和厌氧池都改成好氧池的情况下),因为不了解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只是初步的想法。

17.问:

为什么你说“BOD5/COD在0.35以上就不必水解酸化”?

答:

因为这样的B/C比的污水可生化性还可以,污水中不可生化物质在此比值下不算很高,大部分可以被活性污泥吸附而通过剩余污泥排放而去除并使出水达标。

还要说明的是所谓不可生化的有机物,其中一部分还是可以降解的,只是生化过程需较长。

我说不必酸化并不是酸化效果不好,而是从投资、占地等经济角度考虑。

18.问:

CAS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BOD在80mg/L左右,MLSS在4000mg/L左右,目前DO在反应时控制在1.0~3.0mg/L,有时DO会超过3.0mg/L。

现在污泥灰份较高,在恢复时应具体注意那些方面,大致控制参数是多少?

以上的参数有什么不妥?

答:

根据所介绍的情况,可能是污泥负荷过低引起污泥老化,应该增加排泥量,减少至选择池的回流量,减少曝气时间。

19.问:

废水硫化物高若用湿式氧化法,要是生成硫酸怎么办?

这样对管壁有腐蚀作用,可能造成管壁塌陷,是否让硫化物沉淀较好?

答:

不存在你说的问题。

用湿式氧化法硫化物被氧化成硫酸盐,当然也会有一部分未完全氧化的硫代硫酸盐。

20.问:

所加的干污泥量与什么有直接的关系,初次培养应该加多少?

答:

接种培养法要多少泥只能是大概的范围,关键还是要经验,否则接种的泥最多也没用。

我曾在这里看到一个贴子,这个单位直接将附近同类厂的化工废水装置的活性污泥进行移植培养和驯化,移入的污泥量很大,花了很大的污泥运输费用,可培养驯化近一个月仍失败,这就是培养和驯化过程的控制不当造成的。

21.问:

我们采用A2O工艺,现在总磷去除还可以,但是氨氮一直没降低,调试已经有三个月了,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说不用内回流也可以降氨氮,而我们的内回流不好控制,几乎没有,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降低氨氮?

答:

根据你说的情况出水氨氮高于进水与没有内回流无关的,主要还是反应时间不够,估计这类废水有机氮较高,由于硝化时间不够,有机氮的氨化速率大于氨氮的硝化速率,出水氨氮上升也是很正常的,还要确认硝化的基本条件是否满足。

22.问:

接触氧化装置生物膜培养过程中发现生物膜形成后又会脱落,如何解决和避免呢?

答:

生物膜形成而大部分又脱落是很正常的现象,一般脱落后第二次或第三次重新形成后才算是挂膜成功,也就是说第一次生物膜形成不能算挂膜成功,如果第一次挂膜后没大量脱落是偶然的,经一、二次脱落后才形成才是必然的。

这样说可能太绝对,但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

23.问:

腈纶废水较难处理,用什么处理工艺合适?

答:

腈纶废水的可生化性较差,含有大量低聚物和SCN等无机性COD,且含氮有机物高。

所以先要预处理,如中和,混凝等,然后用生化处理,生化前面要设水解酸化工序。

24.问:

接触氧化池是否要按填料空隙率计算水力停留时间?

如何计算?

答:

按填料空隙率计算水力停留时间是没意义的,也算不准,应该是容积负荷和污水在生化池的停留时间。

25.问:

水解酸化阶段会不会出现COD升高现象呢?

我的意思是,大分子水解为小分子,原来水中有些大分子无法被重铬酸钾氧化,而水解后却可以。

我做的是垃圾渗滤液。

答:

确实有可能原来不能被重铬酸钾氧化的大分子有机物通过水解酸化后能被氧化了,但水解酸化池出水COD还是不会升高的,理由是:

(1)重铬酸钾法测定COD时,有硫酸银作催化剂,可氧化95%以上的有机物;

(2)水解酸化过程中COD也会去除一部分的,去除率肯定高于前面说的不能被重铬酸钾氧化的那些物质。

26.问:

(1)我们用蒸馏滴定法测氨氮时,馏出液呈现黄色,影响滴定终点,不知道是为什么,怎么避免或者排除干扰。

(2)好氧污泥浓度的测定时,是取10ml沉淀了半小时的污泥,还是取10ml水和污泥的混合物沉淀后测定。

好氧污泥浓度一般控制在多少是正常的。

(3)水解酸化池的污泥浓度一般是多少为正常的。

答:

浓度高要稀释后用比色法测定。

如果加入显色剂后仍有黄色,说明氨氮浓度很低(只是猜测)。

污泥浓度测定要用100ml混合液在量筒沉降后的污泥来测定,污泥浓度控制的范围要根据装置的实际污泥负荷来定,不能一概而论的。

27.问:

在春节期间,卡鲁塞尔2000怎么运行(春节一些人回家,没有倒班)?

答:

只要污水不断人就不能休息,所谓的周末运行模式靠不住的。

28.问:

我厂的UNITANK系统其主体为三格池结构(三个池可分为左边池、中池、右边池),三池之间为连通形式,每池设有曝气系统,采用机械表面曝气,并配有搅拌,外侧两边池设出水堰以及污泥排放装置,两池交替作为曝气和沉淀池,污水可进人三池中的任何一个。

现工艺运行分两个主体运行阶段,第一主体阶段运行步骤如下:

(1)污水先进入左边池,同时左边池进行厌氧搅拌,搅拌时间为1小时。

中池好氧曝气,右边池作沉淀池出水。

(2)污水继续进入左边池,左边池停止搅拌,进行好氧曝气,曝气时间为3.5小时。

中池始终好氧曝气,右边池还作沉淀池出水。

(3)左边池停止曝气,静沉,静沉时间为1小时。

污水由进左边池改进中间池。

中池始终好氧曝气,右边池还出水。

第一个主体运行阶段(共6小时)结束后,通过一个短暂的过渡段(0.5小时反冲洗),即进入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

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过程改为污水从右边池进入系统,混合液通过中间池再进入作为沉淀池的左边池,水流方向相反,操作过程相同。

以上工艺在我厂已运行两年,我认为该工艺在脱磷除氮方面存在着一些漏洞,即在各个主体阶段沉淀池排出的水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厌氧—好氧过程,排出的水其实以好氧水为主。

另一方面我觉得现工艺在厌氧—好氧段时间分配不合理,好氧段时间过长。

对此,我提出了一些建议,以第一主体阶段为例:

污水先进入左边池进行厌氧搅拌,厌氧搅拌一段时间后污水改进中间池,左边池停止厌氧搅拌改好氧曝气,这样左边池就好象被“锁定”一样,能尽可能完成硝化反应。

其后左侧池停止曝气,作为沉淀池。

然后进入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污水流动方向由右向左,运行过程相同。

 

建议提出以后我们也实践了一段时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其中一边池被“锁定”曝气、而中池改进水以后,中池的污泥就始终推流到另一做沉淀池的边池,结果中池的污泥浓度极低,而沉淀池的边池污泥浓度很高,造成“泛泥”和磷的二次释放。

对于上述描述的一些情况,想请教下面问题:

(1)我的建议对我厂现行的工艺是否合理?

(2)建议中能解决中池大量推泥的弊端吗?

(3)我厂现行的工艺厌氧—好氧段时间分配合理吗?

答:

三个问题回答如下:

(1)你的建议比现在的运行模式合理。

但要作些调整,即在锁定左池的前提下,延长左池进水的时间,相应减少中间池进水的时间,这样更合理,理由从下条可知。

(2)左池进水的时间增加后,左池更多的污泥推至中池,使中池的泥比调整前的多,可以使中池进水时间结束时的污泥浓度比现在的运行模式多。

(3)至于厌氧好氧的时间是要根据脱氮除磷效果要通过试凑来定的。

无论左池和中池进水时间如何调节,二池总的进水时间是不变的,中池进水时间增加而左池进水时间减少,推到右池的流量是一样的,但流过去的污泥绝对量会减少。

当然各池的污泥浓度不可能平衡,这是交替式曝气池的特点。

至于要缩短周期的时间是不对的,对于设有厌氧段的工艺,如果缩短周期时间,由于边池出水前的预沉淀时间不能缩短,所以每周期中的好氧和厌氧时间就不够了,即使不考虑除磷,要缩短周期,也要在污泥的沉降性能好的情况下,这样才能减少预沉淀的时间,而保证生化应该阶段的时间。

还要说明的是UNITANK工艺对脱氮除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磷会制约脱氮效果。

29.问:

微生物镜检时怎样计数?

我用的是10×的物镜,16×的目镜,即总放大倍数为160倍,在总放大倍数160倍下的一个视野看到3个钟虫,那在1平方厘米中有多少钟虫?

答:

应该用100倍,即目镜和物镜都是10倍,来观察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并计数,丝状菌的丰度100倍也可大致看清,污泥结构和游离细菌的密度观察400倍较合适。

计数方法是:

先确定每毫升曝气池混合液共有几滴(假定每毫升有20滴),取一滴混合液于载玻片上,小心盖上盖玻片,然后在100倍下将所有泥样都看一边,记好各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数量,然后再观察其它内容。

30.问:

对三槽式氧化沟侧沟排泥的方式,我认为有它的优点,但同时又由它的致命缺点,即像SBR工艺一样会形成排泥漏斗,造成初期排泥的浓度高而后期排泥的浓度非常低。

从而造成对后续的污泥处理工艺的不利,而且造成控制系统复杂,要借助不可靠的仪表或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来完成。

答:

这是完全可避免的,边沟排泥并不是任何时间都可排的,如果在A阶段从曝气边沟排泥也不可能出现这情况。

污泥沉降性能好的也不一定要则沟排泥,应该根据各装置的具体情况来定,至于运行管理要方便,当然要有可靠的控制系统,目前的控制系统应该算是简单、成熟的,当然自控系统出问题,用人工控制是很不方便,这也是三槽式氧化沟的弱点之一。

31.问:

三槽式氧化沟是如何交替排泥的?

是实测曝气池污泥浓度进行切换还是根据进水浓度预测切换?

答:

可在A、D的起始阶段从曝气侧沟排泥,此时曝气沟内的污泥浓度也较高,在排泥过程中,一部分被污泥吸附的物质可随污泥一起排出,也可减轻此后反应该阶段的处理负荷,总之,排泥方式和排泥时间需根据运行周期的时间、污泥沉降性能等综合考虑,不能一成不变,交替排泥模式需由单独的控制系统来控制,现有三槽式氧化沟的控制程序无法满足这方面要求的。

32.问:

三槽式氧化沟运行模式如何编程?

如何确定各阶段的运行时间?

答:

由于一个运行周期内的前3个运行阶段与后3个运行阶段的运行状态相同,设定时仅考虑前三个阶段就可。

如:

A、B、C三阶段的总时间为4小时,应先确定C阶段的时间,这个阶段以沉淀为主,假如停止曝气后将作沉淀用的侧沟的混合液在1小时内能使泥水分离完全,则C阶段的时间就定为1小时;A阶段是生化反应的主要时段,其运行时间应大大长于B阶段,经A阶段运行后,大部分生化作用已大部分完成;B阶段是A阶段向C阶段的过渡阶段,此时,废水进入中沟,经生化处理后流向另一沉淀沟,曝气侧沟在不进废水的情况下继续曝气,使沟内尚未降解的物质进一步转化,所以B阶段的时间较短。

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采用相应的运行模式,如当污泥沉降性能差时,应该适当增加C阶段的时间,相应减少A、B阶段的时间,必要时可在C和D之间设一个过渡阶段。

33.问:

我单位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2000型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8万吨/天。

运行中NH3-N去除不理想,上月进水NH3-N平均32.35mg/L,出水25.99mg/L,是否提高好氧区的DO值,就能降低NH3-N值?

答:

可提高好氧区的溶解氧,同时将内回流闸门开大,这样使反硝化区的缺氧部分容积减少,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硝化效果,此外还要考虑碱度是否够等因素。

34.问:

卡鲁塞尔氧化沟的水力设计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尚未充分探讨的课题。

我想主要原因是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如机械设备(特别是表曝机)的机械和水力性能(如曝气叶轮形状、转速、浸没深度等)及其运转中输入水中的能量(该能量在充氧、推动和搅拌上还存在着一个分配关系);还有氧化沟具体的布置形式和沟体设计如渠长、宽和水深、导流墙的位置、形状、是否偏心设置等。

将所有这些因素(可能还有上面没有提到的)综合起来,才能得出卡鲁塞尔氧化沟中的具体水流形态和有关参数(如流线、湍流程度、断面流速分布及平均流速等)。

这方面问题非常复杂,不知你对卡鲁塞尔水力设计方面有何见解?

答:

其实也不用考虑这么复杂,氧化沟内的流速与水力停留时间或是氧化沟的容积没有什么定性关系,氧化沟内的流速是控制沟内不沉淀为准,不宜过大,流速太小会使污泥下沉,是通过水下推进器或表曝机来完成的,只是完成流速的设备要根据与池深、池长等来定,不同厂家的设备选型也不尽相同。

35.问:

能否告知三沟式氧化沟运行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答:

需注意的事项很多,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好运行周期的时间,然后确定周期内各运行阶段的时间。

运行阶段应先确定C阶段段时间,因为C阶段是泥水分离时间。

还要调整好转刷的浸没深度,使其具有很好的充氧能力和混合推动力,池内的所有转刷的浸没深度要一致。

转刷的浸没深度应在静止状态下通过出水堰门来调节,即在氧化沟进水而不曝气的状态下用出水堰门的升降来调节,当转刷处于合适的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