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游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4210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年儿童游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少年儿童游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少年儿童游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少年儿童游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少年儿童游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少年儿童游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少年儿童游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少年儿童游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少年儿童游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少年儿童游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少年儿童游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少年儿童游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少年儿童游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少年儿童游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少年儿童游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少年儿童游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少年儿童游戏.docx

《少年儿童游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年儿童游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少年儿童游戏.docx

少年儿童游戏

第七章 少年儿童游戏

第一节 我国儿童游戏的百年发展

儿童游戏在我国源远流长,有着久远的历史。

我国古代儿童游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游戏与玩具、玩物相结合,如摔跤、拔河等角抵游戏;斗蟋蟀等斗戏;棋类戏;球类戏;弹弓、射箭等射类游戏;水戏:

掩雀、捕蝉、捉蜻蜒、养蝈蝈等豢养类游戏;抖空竹、踩高跷、放风筝、陀螺、秋千、踢毽、竹马等杂类游戏;捉迷藏、过家家等嬉戏类游戏;吹戏;手戏和院戏等,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游戏。

这些传统游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陋就简,自由自主进行,富有生活情趣,多具地方特色,具有迷人的魅力。

在整个20世纪中,游戏对我国儿童发生着久远的影响。

清朝末年,戊戌变法主张废除科举、兴学堂,由于新式学堂的兴办,游戏被列为学堂里的课程。

康有为等主张儿童应多游戏,“让儿童玩耍不禁”。

1904年1月(清光绪二十九年十月),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中,对蒙养院(学前教育)和小学的体育做了具体规定。

蒙养院主要的教育方法为“游操、歌谣、谈话和手技”。

游戏的目的是“使其心情愉快,身体健适安全,且养成爱众乐群之习”。

小学堂每周三学时,其内容除设体操外,要“以有益游戏及运动,以舒展心思”。

1906年清政府学部通令全国各省,省城师范附设的五个月毕业之体操专修科中,要设游戏教习。

当时一批留学日本和英美归国的留学生,将外国游戏带回国内中小学校和幼稚园,并开设游戏课程。

20世纪初在我国各地举办的学校运动会上,也有游戏表演的项目。

1903年创办的湖北幼稚园、1905年创办的湖南蒙养园均设游戏科目。

湖北幼稚园还设有游戏室、游戏场、游戏山、陈列图书玩具室等游戏场所。

清朝末年,校园游戏已经成为蒙养院和学堂中的一种新时尚。

辛亥革命后,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很重视学生的体育及游戏,1912年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主张高等小学除兵式体操之外设游戏。

1912年教育部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在中小学“学校令”及施行规则中,提出小学校学生宜注重作战之游戏。

后来由于教育科学的进步和新教育学说的流行,新鲜、活泼的田径、球类和游戏逐渐替代了以兵操为主的“体操科”。

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我国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儿童游戏活动和儿童游戏理论进一步发展。

1920年,湖南省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主事毛泽东主张:

要活动,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早期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在《家庭教育论》中提出:

“对小孩子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

他提出“儿童好游戏乃是天然的。

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

幼稚园教育,即根据游戏之本能”。

1925年陈鹤琴在他出版的《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一书中,把游戏教育法放在10种家庭教育方法的首位。

1932年陈鹤琴与屠哲梅合编《儿童游戏新法》(儿童书局出版)。

193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印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授细目》,以美国和德国学校体育教材为蓝本,游戏占了小学中、低年级课程相当大的部分。

1943年1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设置办法中规定,幼稚园要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庭院,要有各种游戏运动器具和玩具。

1912年童子军在我国创建以后,随着童子军的逐渐普及,童于军的旗语、露营、结绳、叠罗汉表演等,都带有游戏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政府教育部门、列宁小学,以及少先队中央总部,都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体育和游戏。

1934年,少先队中央总部训练部编写了《少队游戏》和《少队体操》两本教材。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发行了由凌云编写的《体育游戏教材》。

列宁小学和儿童团里经常举行游戏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由于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和少年先锋队活动的活跃,儿童游戏活动蓬勃发展。

由于当时全面向苏联学习,一批苏联儿童游戏书籍翻译成中文,苏联儿童游戏对我国有较大影响。

1953年由北京市教育局组织编写了小学1-6年级的游戏教材,除了我国民间游戏外,大部分是从苏联小学的活动性游戏中选编或改编的。

1956

年11月,上海第一师范学校附小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倪谷音首创了“少先队创造性游戏节”,年年举行,一直坚持至今。

这一经验通过《辅导员》杂志的传播,对全国少先队游戏活动产生影响。

20世纪50年代末,跳皮筋游戏走进了全军和全国运动会的闭幕式团体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少先队夏令营的广泛举行,“夺红旗”“挖地雷”“找路标”“夜行军”“偷营”等军事游戏,成为夏令营中最受孩子们青睐的活动。

十年动乱中,游戏的生命“趣味性”,被作为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而遭受批判,儿童游戏活动惨遭摧残。

在新时期里,儿童游戏活动又恢复了生机,并有了新发展。

这一时期的儿童游戏呈现下列几个特点。

第一,由于学校、家庭重视孩子的学习,中、小学学科游戏发展很快,出版的书籍品种增多,发行量很大,游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第二,由于人们对开发儿童智力和创造思维的高度重视,儿童智力游戏和创造思维训练游戏空前发展。

第三,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外国的不少玩具游戏传人中国,激起一阵阵游戏热,如呼拉圈热、魔方热、飞碟热、四驱车热等等。

第四,随着电子工业的大发展和计算机进人家庭,电子游戏像磁铁般地吸引孩子。

电子游戏有利于孩子智能的发展,但要限制时空,扬利除弊。

回顾儿童游戏的百年发展,有力地展现了儿童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的。

我们从20世纪儿童游戏的百年发展中,可以寻觅和预测21世纪儿童游戏的趋势,为它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启迪。

继承、发扬和改造我国优秀的传统儿童游戏,使其更具科学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同时广泛吸收外国儿童游戏中的精华,使我国儿童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更加丰富,成为我国儿童生活的半壁天下。

第二节 游戏的性质与特征

一、什么是游戏

游戏是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一种特有的教育活动;是少年儿童认识世界、模拟改造世界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是少年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渴望成年人的社会活动与其生理、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产生矛盾的产物;是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是社会生活的初级形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工作。

孩子们喜爱游戏,视游戏为生命,这是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自然需要。

他们正在发育之中,要长身体,需要奔、跑、跳、攀,好活动。

他们好模仿,渴望学习成人的许多社会活动,但他们的体力、智力、能力的水平又不可能胜任这些社会活动,于是就产生了模拟社会角色的游戏,以假想的形式来满足他们的渴望。

生理、心理发展正常的少年儿童没有一个不喜欢游戏的。

正如鲁迅所说: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少年儿童是通过游戏去模拟生活和工作的。

因此,与其说孩子们在游戏,不如说孩子在工作,在模拟大人的工作,模仿未来的工作。

没有比在游戏中更能真切地、自然地表现出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了一句十分贴切的话:

“小孩子的工作是玩耍。

小孩子的聪明来自玩,其根本的原因,玩和游戏都是儿童的一种实践活动。

这种实践活动,与成年人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科学实验三大实践不同,一般不具有社会价值。

少年儿童玩的实践是模拟性的、学习性的、准备性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学习,是准备将来的实践的实践。

实践出真知,少年儿童模拟性的实践活动,照样会给他们以智慧。

冰心老人在她晚年说过这样的两句话:

“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

”她用文学语言道破了聪明来自玩的真谛。

二、游戏的特征

什么是游戏,只是在总体上说明游戏的本质。

游戏还有一些明显的、普遍性的特征,即游戏的教育性、趣味性、活动性和竞赛性。

 

(一)教育性特征教育性是游戏的灵魂。

教育性即通过游戏对游戏者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

游戏的教育性有侧重在德、智、体、美其中一个方面的,也有具有综合教育效应的,既有品德培养,又有智力开发,还能锻炼身体,发展能力。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在1984年为《学与玩》杂志题词中所说的:

“游戏是适合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有的活动形式。

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品德,丰富儿童的知识,增强儿童的体质。

同时可以促进儿童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为了做到这一些,对游戏的指导,是个关键。

”游戏中的教育影响有正有负,负教育影响大于正教育影响的游戏是要被学校、教师和辅导员们禁止的,如:

“打弹弓”“耍飞刀”游戏虽然具有瞄准、锻炼手腕等正教育作用,但它们非常容易伤害他人,损坏公物,负教育作用大于正教育作用,是屡玩屡禁的儿童游戏。

我们设计、选择、编创游戏首先要注意它的教育效能,分析利弊,扬其利,扼制其弊端,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受到良好教育。

(二)趣味性特征 趣味性是游戏的生命。

乏味的游戏是传播不下来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趣味性是少年儿童进行游戏活动中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

趣味性是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紧密相联的,不同年龄的队员兴趣是不同的。

小学低、中年级儿童喜欢集体游戏、活动性游戏;而高年级和初中少年,由于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思维由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往逻辑思想方向发展,少年们对智力性游戏感到很大兴趣,他们对过于简单的活动性游戏已经缺乏兴趣了,而对复杂的、综合性的、多规则的大型军事游戏兴趣浓厚。

在设计、选择游戏时,注意趣味性极为重要。

有下列诸法可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1.激烈的竞争,适应少年儿童争胜好强的心理特点,趣味性寄寓于竞赛之中。

“剩下谁”。

这一游戏适合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人玩。

发令者说:

“三人一组”,游戏者三人一组组地拉起手,剩下的一个或两个人算输者。

发令者又说:

“五人一组”,相近两个三人组中,必有一个人被排除在五人组之外,另找他人组合。

几十人、几百人的游戏者只剩下一二个人没能组合,竞争极为激烈。

“挤出圆圈”。

用白粉画一条直径二米左右的圆,中间站立一个小队。

游戏者双手背后,用肩、背、胸、腿互相碰撞(不能用胳膊肘去碰挤他人),挤来挤去。

游戏者有一只脚出线即被罚下场,最后仍在圈内的人为优胜。

2.设计和制造矛盾,在矛盾中产生乐趣。

“杯水接力赛”。

几个人数相等的小队,举行接力赛跑,但接力的工具不是木棒,而是一杯水。

规则为:

要求速度快,杯中的水撒出不超过半杯。

跑快了必然撒得多,跑慢了就要失败。

快也快不得,慢又慢不得,在快与慢的矛盾中妙趣横生。

3.违背常规,产生幽默、滑稽,增强了趣味性。

“人名、地点、动作”。

全中队每个队员都写三张小纸条,分别写上自己的姓名,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把三种纸条分别放人三个箱里,由游戏主持人每次从三个箱里各取出一张纸片,按人名、地点、动作的次序念出上面的字,如“张玲在厕所里吃馒头”、“王燕在暖瓶里洗澡”、“李强在火山上跳舞”、“孙志科在墨水瓶里睡觉”,由于场所和动作是乱加搭配的,违背了常规,产生了笑料。

4.逆向致趣法。

从事物的相反方向去进行游戏的设计,产生新奇的效果,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吹气‘排球’赛”。

打排球是靠“铁榔头”——拳。

现在禁止用手打排球,而只允许用嘴吹“排球”(用气球代替),球落在哪一方算输。

诸如“倒退竞走”“微型运动会”等游戏也都是采用逆向致趣的方法。

5.神秘致趣法。

孩子们喜欢神秘化,越是秘密的事情越感到有劲、有趣。

利用他们这种心理特征,在设计游戏时,注意神秘色彩,增强它的吸引力。

行军游戏中“秘密联络卡”的制作,就是采用了神秘致趣的方法。

(三)活动性特征活动性是游戏的基本特征。

马卡连柯说:

“游戏没有积极的活动,永远是不好的游戏”。

在游戏中孩子的各种器官都活动起来,互相配合,才能产生各种教育效应。

游戏的活动有以动身体为主、动脑为辅;也有以动脑为主,动身体为辅;更有体脑并动,各种器官联动的。

活动性特征是孩子们身心发育的需要,符合他们好动的特点。

(四)竞赛性特征竞赛是通过游戏的比赛、评判其优劣胜败。

游戏的竞赛可分为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个人,自己跟自己(自我挑战)的比赛和竞争。

竞赛性是游戏的基本特征。

一般地说,竞赛性强的游戏会受到欢迎。

游戏的诸特征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往往是不可分割的。

第三节 游戏具有全面的教育价值

游戏能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他们组织能力的培养。

游戏也是—所学校,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孩子们能够培养良好的品德,开发智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增强体质,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发展创造才能。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在论述游戏的教育意义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小孩子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

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

验,多学识,多思想。

游戏具有德育价值,它能培养孩子勇敢、活泼、顽强、坚毅、不怕困难和挫折、团结协作、组织性、纪律性等品格。

在无数次的游戏实践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起这些品格。

游戏的德育价值的实现有两个特点。

首先是它主要不是通过语言的说教和灌输去进行德育的,而是通过模拟生活的游戏结构和实践中得到训练的,潜移默化地加以陶冶的。

其次是这种品德的培养是孩子们自觉自愿的、心悦诚服的,在愉悦中进行的。

游戏是孩子品格自我培养的一种绝好的手段。

如:

“支援前线”,几个小队纵向排坐或排立,指挥者说:

前线需要各种支援,哪个小队能最迅速完成任务者获胜。

“前线需要手绢八块、钢笔三支、上衣四件、最长的头发两根、男同学的皮带三条……”如果小队里梳长辫子的女队员扭扭捏捏,不肯拽下她最长的两根头发,这个小队就要失败。

另一个小队里的三名男同学宁可提着裤子,也要解下皮带去支援前线。

游戏中自然地培养了服从命令、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泼辣大方等良好品德。

游戏具有智育的价值。

它能促进智力开发,增长知识。

游戏既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模拟活动,生活中充满着各种知识,在这种模拟的游戏中,必然会生动活泼地学到一定的知识。

比如军事游戏“夜行军”,在行进中不许咳嗽、不许发出亮光,这就是军事常识。

又如:

“戴报赛跑”,游戏者头顶一张《中国少年报》,不许用手扶报,看谁跑得快,而头顶上的报纸又不掉下。

如报纸落地,则要停止行

进,把报纸重新戴在头顶上再跑。

这个游戏里包涵着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知识,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实际地感受到这一知识。

游戏的智育价值更在于促进智能的发展。

游戏具有体育的价值,它能促进少年儿童脑、心、肺、四肢、骨骼、肌肉、关节等各个部分的发育,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

体育和游戏都源于人们同自然作斗争,是生产、生活、战斗的原始动作和模拟,它们与健身、医疗相结合,才从原始的动作和模拟中分离,成为体育和游戏。

游戏还具有美育的价值。

恩格斯说:

“劳动创造了美”。

模拟劳动生活的儿童游戏,必然也能感受和鉴赏生活的美,模仿创造美。

幼儿们在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中,他们学习创造美的形象和美的结构。

体育游戏中跑跳的姿势,踢毽、跳皮筋游戏中手脚飞舞的动作也是美的。

低年级的游戏,往往是与音乐、唱歌相结合的,这种“唱游”更有美育的意义。

游戏既然是社会生活的初级形式,孩子们自己设计、组织、指挥一次次游戏,实际上是实践一次次的生活,从中必然经受组织才能的锻炼。

正如克鲁普斯卡雅在《少年先锋队员和游戏》一文中指出的:

“游戏是发展儿童的组织技能的主要泉源之一。

”“参加集体游戏可以培养出一些既能坚持达到目的、又能引导其他孩子的儿童组织者和领导者。

游戏对少年儿童的全面教育价值,正像社会实践对青年具有全面的教育价值一样。

  第四节 游戏的分类

游戏的分类有多种方法。

游戏按照其内容和方法的性质来划分,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角色游戏(也称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是通过扮演社会和大自然界中的各种角色,从中模拟社会中成人角色的行为规范,学习自然界中动植物的有关知识,是模仿、想象与创造相结合的一种游戏。

角色游戏的模拟性、表演性、创造性的特征很突出,竞赛性的特征并不明显。

幼儿特别喜欢角色游戏,这类游戏像戏剧那样富于想象和创造,因此,幼儿教育界也叫它创造性游戏。

有一位教育专家观察过一千例“医生听诊”的幼儿角色游戏,他发现几乎没有一例是完全相同的。

幼儿玩的“过家家”(又称“姑姑宴”)“小宝宝”“娶新娘”等,是模拟请客吃饭、喂养孩子、结婚娶亲等的社会生活。

“医生听诊”“小先生”“开火车”“小小售货员”等,是表现他们对工作和劳动的向往与模仿。

小学和初中少先队员也玩角色游戏,就模拟成人角色的活动这一点,与幼儿角色游戏的本质是相同的;但儿童和少年的角色游戏更贴近现实生活,是儿童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与角色模拟相结合的一种活动。

因此,也称之谓角色模拟活动。

对低龄儿童来说,这种模拟活动的游戏成分较大,对大龄少年来说,真实生活的成分较大,而游戏只是外在的形式。

少先队活动中的军事游戏,“抢占高地”“搜寻俘虏”“夺红旗”“雪地追踪”等,就是少先队员对解放军、武装警察所从事的工作的向往和模拟。

初中队员举行的“少年法庭”,其形式是角色游戏,其内容与成人几乎相同,是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一种模拟活动。

少先队活动中除了直接玩各类游戏外,往往采用角色游戏的形式与队活动内容相结合。

“小树叶找妈妈”“昆虫审判会”“假想旅行团”“‘小马虎’漫游‘细心国’”“小交警”“少年军校”等都是这一类角色模拟活动。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曾经指出:

“从游戏到实际的活动的转变过于急剧,在自由游戏和学校的正规学习之间就会产生无可弥补的裂痕。

这里需要有过渡的形式……”少先队角色模拟活动就是过渡形式的一种。

二、结构游戏用积木、积塑、智力七巧板、拼图以及其他物品,通过想象、设计和拼搭,创造出表现大自然和社会中人和物表象的游戏。

结构游戏对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很有作用。

如用智力七巧板可以拼出两千多种人和物的图案,丰富的想象和变化创新的能力就寄寓其中。

结构游戏的用具一般都很便宜,但孩子们常玩常新,百玩不厌,有利于智力开发。

积木、积塑游戏为幼儿所喜爱。

智力七巧板、拼图游戏为小学生所青睐。

初中少年则喜欢用金属零件组装各种车辆、机器和武器模型,其实这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结构游戏。

三、活动性游戏它包括着体育游戏、娱乐游戏、军事游戏三种,是以活动身体为其主要特征。

体育课上玩的球类游戏、棒类游戏、绳类游戏以及跑、跳、追逃类的游戏多属体育游戏。

娱乐游戏则以愉悦心情为其主要功能,“猜领袖”“明七暗七”“抛笑”“击鼓传花”“抢椅子”“敲锣、打鼓、放鞭炮”“数青蛙”等,都是娱乐游戏。

军事游戏则是学习军事知识和技能的游戏,多在野外进行。

四、智力游戏以促进智力发展和增长知识为其主要功能的游戏。

智力由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五个要素组成,智力游戏都是用来开发这五种能力的。

注意力是智力的组织者。

“山羊的尾巴朝哪里?

”这道智力游戏题主要是考察注意力的。

答案是“朝斜上”。

观察力是智力的门窗。

“‘申’字里包含着哪24个汉字?

”答案:

“申”字里包含着:

一、二、三、口、日、田、曰、十、士、土、王、上、工、干、丰、由、甲、山、出、击、旧、七、古、中等24个汉字。

日本孩子常玩的“散步大会”(到野外散步后,游戏者回答组织者提出他们在散步中见到的若干问题),是属于观察力游戏。

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

“笔的想象”和即兴哑剧小品表演等属于想象力游戏。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四顶帽子”“21猜”等都是属于推理思维的游戏。

有一个思维力游戏叫“公安局长”:

一天清晨,公安局长到茶馆喝早茶,他一边喝一边同对座的老头下象棋。

忽然,进来一个小男孩对公安局长说:

“你还喝茶哪!

家里你爸和我爸打起架来了,你还不赶紧回家!

”说完,小男孩赶紧回家了。

下象棋的老头儿问公安局长:

“刚才那个小男孩是你什么人?

”公安局长回答:

“他是我儿子。

”请问公安局长与打架的两个爸是什么关系?

用推理的方法:

局长的爸爸和局长儿子的爸爸正在家里打架,那么局长只能是儿子的妈,她是个女局长。

“你爸和我爸打起架来了”,“你爸”是女局长的爸爸,“我爸”是女局长的丈夫。

本来是十分简单的推理游戏 ,很多人说不出,主要受到定向思维的干扰,他们总认为公安局长是男性,从不往女性上想。

  学科游戏又称教学游戏,是智力游戏中的一个门类,它是围绕各个学科知识编创的一种游戏。

学科游戏具有启发学习兴趣,复习、巩固、灵活应变和创造性地应用学科知识,培养观察、计算、思考、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等动能。

以其内容可以分为语文游戏、数学游戏、常识游戏、地理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和美术游戏等。

每一种学科游戏根据自身的知识特点,又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形式、多方法进行编创。

如语文游戏就有“汉语拼音”“标点符号”“有趣的文字”“可笑的错别字”“猜谜”“绕口令”“词句游戏”“成语接龙”“猜成语”“找(歇后语的)尾巴”“迷宫连成语”“连环成语”“成语接力”等多种形式。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重视智力的开发,学科游戏越来越受到重视。

游戏还可以用年龄来分类,分为幼儿游戏、儿童游戏和少年游戏。

用游戏规模的大小,参加人数的多寡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和个人游戏。

用有无玩具分为玩具游戏和徒手游戏。

用游戏的场所分,分为室内、室外、野地、水上和冰雪游戏等。

游戏的分类能使我们更好地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以利于编创和指导。

第五节 游戏的编创

改编和创新游戏是少先队辅导员的一种基本功。

一、编创游戏的基本要求和程序

(一)确定游戏目的。

游戏目的是游戏的灵魂,它对游戏内容和结构提出指导性要求。

如游戏的目的是自娱性的课间休息,调节精神,缓解大脑疲劳。

这一目的要求游戏具有活动性、娱乐性,但活动量不要过大,也不宜过于激烈,不宜玩动脑为主的智力游戏,宜设计成三五个小伙伴的小群体游戏,即玩即散。

在课间十分钟校园里常见的“掷包”游戏即是一例。

(二)设计游戏的具体结构。

游戏的结构是指游戏怎么样玩法,是游戏的内容及组织形式,游戏结构的设计是编创游戏的关键,因为它要能充分体现游戏的目的,又要表现出趣味性、活动性和竞赛性等游戏的特性,是编创游戏的中心环节。

如上海苏州路小学少先队设计一个目的是活动身体、团结协作的体育游戏“双龙戏珠”。

其游戏结构如下:

两个十人小队面对面横向排列,十名队员手拉手并

高高举起,小队间隔五米,形成双龙对峙。

两队中心点放一皮球,比作珍珠。

指挥者发令后,两队由龙头带领穿门,先从第二第三个队员拉手之下穿过,依次进行,直到穿过第九名队员与龙尾手拉的门后,由龙头拉着全队人员去抢得“珍珠”,先夺得者为胜利。

这一游戏结构充分体现了团结协作和活动身体的双重目的,有情趣,竞赛性很强。

(三)拟定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使游戏公平、公正地进行,也是游戏纪律。

如“双龙戏珠”的规则有:

听从命令;在穿门的全过程中,十名队员始终要手拉着手,如有断开必须在三秒钟内重新拉上,否则被罚为输;在抢珠时出现断龙现象则判为输;三盘两胜制。

二、游戏编创的方法

(一)变化法。

以原有游戏为依据,对它们进行改编。

变化法又可以分为侧重在变内容、变方法或规则和变场合等几种。

变内容。

游戏方法大致相似,其内容有所变化。

“击鼓传花”传的方法不变,传的内容变成同学间互赠的节日礼物,就变成了“分配礼物”。

传的不是物而是笑,便成了“抛笑’。

传的是一句有同音、近音、谐音和诙谐有趣的一句话,如一队传的是“妞妞骑牛,牛扭,妞妞扭牛”,另一队传的是“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即变成了“传话”。

几组队员互相口头传球,“我的一球碰三球”“我的三球碰二球”……就变成了“碰球”游戏。

变方法。

同一类性质的游戏,变化其玩法和规则创造新游戏。

如“踩尾巴”“踩气球”和“看号叫号”这三则游戏,都是训练游戏者机智灵巧的品质,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玩法上有所变化。

变场合。

游戏的内容与玩法大体相仿,只是变化场所产生新游戏。

平地上玩的“老鹰抓小鸡”,在游泳池中则演变为“打龙尾”,由手抓变成用皮球打击。

(二)联想法。

由一个事物想到和它有关的另一个事物称为联想。

本书第六章《少先队的活动教育》第三节“联想出新法”中,列举了从“比巧手运动会”到“空气游乐会”的一组游戏活动,就是采用了由此及彼的联想出新的方法。

这里再举一例:

“解结”。

一条小线打了结,人们可以绕来绕去把它解开。

8名—10名队员同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