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43134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易错点23 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

易错点23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解析版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23文言文阅读之不清结构、不明语境造成断句错误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晁错,颍川人也。

错为人峭直刻深。

文帝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

乃诏太常,使人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错复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

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文帝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縣此与错有隙。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

会窦婴言袁盎,诏召入见,上方与错调兵食。

上问盎曰;“计安出?

"盎对曰:

“愿屏左右。

”乃屏错。

对曰: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愚计出此,唯上孰计之。

”乃拜盎为泰常,密装治行。

后十余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曰:

“错不称胜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

错当要斩,臣请论如法。

”制曰:

“可。

”错殊不知。

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错衣朝衣,斩东市。

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击吴、楚叛将。

还,见上,曰:

“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

其意不在错也。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景帝然曰:

“吾亦恨之!

”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节选自《汉书·晁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B.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C.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D.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B.博士,古代可以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的人,也可以指学官名。

C.太子,指我国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君位的人,通常住在中宫。

D.景帝,汉文帝之子,继承和发展汉文帝的事业,共同开创“文景之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不负期望。

晁错被派去学习《尚书》,学成归来,向朝廷上奏报告学习情况,称道《尚书》,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等。

B.晁错忧国忧民。

匈奴多次侵犯边境,晁错上书谈论兵事,又上书阐述守边备塞,鼓励农耕等主张,随后又说应该削诸侯。

C.晁错曾受宠信。

晁错写出了三十篇奏疏,汉文帝虽然没有采纳,然而对他的才华很是赞赏;当时,太子也称赞他的计策。

D.晁错死于东市。

诸多大臣上奏弹劾晁错,认为晁错应当受斩,晁错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骗上车,穿着朝服在东市被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繇此与错有隙。

(2)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

5.晁错因何被杀?

请简要概括。

【答案】1.A2.C3.C

4.

(1)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没有人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

(2)晁错不称颂陛下德义诚信,想疏远群臣百姓,又想把城邑给吴,没有臣子之礼,大逆无道。

5.①晁错蒙受荣宠,招致大臣嫉妒;②晁错力主削藩,招致诸侯嫉恨,成为他们反叛的借口;③皇上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惜牺牲晁错。

【详解】

1.“间言事”是请求的宾语,“错数请间言事”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迁”,升职,“为御史大夫”是指晁错升任御史大夫,所以“迁为御史大夫”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A。

2.C项,“通常住在中宫”错误,东宫,是太子的住所和办公地点,因为在皇宫东边,所以称为东宫。

“东宫”也被用作代称太子。

故选C。

3.C项,“汉文帝虽然没有采纳”错误,由原文“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文帝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可知,是没有全部采纳而不是没有采纳。

故选C。

4.得分点:

(1)杂议,集合议论;难,反对;繇,自、从;隙,嫌隙、矛盾。

(2)称,称颂;德信,德义诚信;疏,疏远;亡,通“无”,没有。

5.由原文“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可知,晁错多次请求秘密谈论政事,景帝总是听从,宠幸超过了九卿,招致大臣嫉妒。

由原文“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文帝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可知,晁错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汉文帝认为他是个奇才,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袁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招致诸侯嫉恨,成为他们反叛的借口。

由原文“对曰: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愚计出此,唯上執计之。

’……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曰:

‘错不称胜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

错当要斩,臣请论如法。

’制曰:

‘可。

’”可知,袁盎建议杀晁错平息事件,皇上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惜牺牲晁错。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

晁错为人严峻刚直苛刻。

孝文帝时,朝廷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齐国有伏生,以前秦国的博士,研究《尚书》,九十多岁,年老不能够征召。

于是皇帝命令太常派人去学习。

太常就遣晁错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回来后,趁机上书报告学习情况,称赞解说《尚书》。

文帝下诏任命他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又任命为博士。

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

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晁错又论守边备塞,鼓励农耕,致力本业,当世的两件紧急要务。

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募民迁徙到边塞去。

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

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才。

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袁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

汉景帝即位,让晁错担任内史。

晁错多次请求秘密谈论政事,景帝总是听从,宠幸超过了九卿,法令被修改的很多。

晁错升任御史大夫,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

奏疏呈上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没有人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

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大声叫嚷。

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

皇帝与晁错商议出兵的事,晁错想让皇上亲自率兵,而自己留守。

当时窦婴正推荐袁盎,袁盎受诏入见,皇帝正与晁错调动兵草。

皇帝问袁盎说:

“有什么计策?

”袁盎回答说:

“请屏退身边的人。

”于是让晁错离开。

袁盎回答说:

“如今之计,只有斩杀晁错,派人赦免吴、楚七国,恢复他们的土地,那么不会流血就可以全都罢兵。

我只能出此下策,希望皇上自习计划。

”乃授予盎为泰常,秘密整理行装。

十几天后,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欧上奏弹劾晁错说:

“晁错不称颂陛下德义诚信。

想疏远群臣百姓,又想把城邑给吴,没有臣子之礼,大逆无道。

晁错应当受腰斩刑罚,臣请求按法论处。

”皇上批示:

“可以。

”晁错一点儿也不知道。

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

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斩。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大白吴、楚的叛将。

回到京城拜见皇上。

邓公说:

吴王几十年来都想谋反,(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只是)借诛杀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在于朝廷)。

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景帝认为很正确,说:

“我也感到遗憾了!

”于是授予邓公城阳中尉。

【易错点】忽视结构、语境断句出错

文言文断句,需要关注专有名词、文言虚词、话语标志词等标志性的停顿点,对于客观型断句题而言,这些带有明显标志的停顿点,往往已经被命题人断开,一般还是正确的。

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如果只盯着词语、句子本身,忽视语境(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就可能造成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错误。

【对策】看清结构,正确断句

1.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指由“主语+谓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谓语用于陈述主语的行为、性质、状态等,二者是一个整体,其间不能断开。

2.连动结构。

连动结构由“主语”发出的两个动态性词语构成,表示前后相承的两个动作行为,有的其后紧接表示动作行为目的的短句。

连动句的两个谓语之间,一般不可断开。

3.动宾结构。

指由“动词+宾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宾语是动词支配的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它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断开。

4.动补结构。

指由“动词+补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补语对动作产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结果等进行补充说明。

5.介词结构。

指由“介词+宾语”构成的句式,它一般被置于句末充当句子的状

语,称为状语后置。

一是由“以”领起的介词结构。

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以孝悌之义”是介词结构,也是后置状语。

二是以“于”领起的介词结构,如“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于市朝”是介词结构,也是后置状语。

在断句时,不能把介词结构与前面的动词断开。

6.关注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从语法功能的角度理解词义。

理解一个词语,应从句子结构入手,在句中求其义。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对一词多义、兼类词、词类活用的理解。

7.关注其上句、下句,从句间关系的角度理解词义。

考生可以从叙事类句群里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从论述类句群里把握论证的逻辑顺序,由此推断词语的语境意义。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程昱字仲德。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

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

后绍与瓒有隙。

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

岱议连日不决,乃问计于昱。

昱曰:

“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

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

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

”岱从之。

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

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太祖临兖州,辟昱。

昱将行,其乡人谓曰:

“何前后之相背也!

”昱笑而不应。

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汜嶷取范,吏民皆恐。

昱过范,说其令靳允曰:

“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

兵虽众,终必无成。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还,执昱手曰:

“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乃表昱为东平相。

太祖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

蝗虫起,乃各引去。

于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邺。

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

时昱使适还,引见,因言曰:

“窃闻将军欲遣家,与袁绍连和,诚有之乎?

”太祖曰:

“然。

”昱曰: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太祖乃止。

昱性刚戾,与人多迕。

人有告昱谋反,太祖赐待益厚。

文帝践阼,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

方欲以为公,会薨,帝为流涕,追赠车骑将军。

(选自《三国志·程昱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B.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C.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D.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亲,指我国古代不同民族或不同政权之间所进行的政治联姻。

B.太祖,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是开国皇帝。

C.侯,古代爵位的一种。

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的死亡,也可用于妃嫔、皇子、公主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昱择木而栖。

刘岱曾两次征召推荐程昱为官,但是程昱都没有答应刘岱;太祖到了兖州,征召程昱,程昱便欣然前往。

B.程昱料事如神。

公孙瓒打败袁绍之后,派人让刘岱遣返袁绍妻儿,刘岱于是向程昱询问计策,程昱认为公孙瓒终会失败,最后事情果然如程昱所料。

C.程昱审时度势。

袁绍派人劝说太祖与他联合,想让太祖迁家到邺城居住,太祖于是召回程昱协商,程昱帮太祖分析形势,使太祖打消了与袁绍联合的念头。

D.程昱深受信任。

有人告发程昱阴谋反叛,但太祖相信他,给他的赏赐和待遇更加丰厚;魏文帝时又封他为安乡侯,加封邑三百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

(2)太祖还,执昱手曰:

“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5.听了程昱的劝说后,范县县令靳允是怎样做的?

请简要说明。

【答案】1.D2.B3.C

4.

(1)吕布军中投降过来的人,说陈宫正要带兵攻取东阿,又让氾嶷攻取范县,官吏百姓都很恐慌

(2)太祖回来后,握着程昱的手说:

“如果不是你的功劳,我就无处可归了。

5.听了程昱的劝说后,范县县令靳允去见程昱。

【分析】

1.“能战之士”,“能战”修饰“士”,之间不断开,排除AB;“霸王之业可成也”,“可成”的是“霸王之业”,之间不断开,排除C。

故选D。

2.B.“太祖,属谥号”错误,庙号。

“祖”和“宗”都是庙号。

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

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故选B。

3.C.“太祖于是召回程昱协商”错误,原文是“时昱使适还,引见”,意思是“这时程昱出使正好回来,太祖召见”。

故选C。

4.

(1)中“将”,带兵;“取”,攻取;“皆”,都。

(2)中“执”,握着;“微”,如果不是;“无所”,无处。

5.第二段“‘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

兵虽众,终必无成。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意思是“‘陈宫等人以势力大小暂时合作不能帮助您的,他们虽然士兵最多,最终必定不会成功。

’这时氾嶷已经在县里,靳允于是去见氾嶷,埋伏兵士刺杀了他,回去指挥兵士守城”,可知听了程昱的劝说后,范县县令靳允去见程昱。

【参考译文】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

初平年间,兖州刺史刘岱征召程昱做官,程昱没有答应。

当时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袁绍让他的妻子儿女住在刘岱处,公孙瓒也派从事范方带领骑兵去援助刘岱。

后来袁绍和公孙瓒产生了嫌隙,公孙瓒打败了袁绍的军队,然后派使者告诉刘岱,让他遣返袁绍妻儿,与袁绍绝交。

刘岱和部下连日商议,始终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刘岱于是召见了程昱,向他询问该如何应对,程昱回答说:

“公孙瓒不是袁绍的对手,虽然现在他击败了袁绍,但是最终还要被袁绍擒住。

如果只顾一时的权变而不向长远考虑,将军您终有一天会失败的。

”刘岱听从了他的建议。

范方率领他的骑兵返回,还没有到达,公孙瓒就被袁绍打得大败。

刘岱上表推荐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拒绝了官职。

太祖到了兖州,征召程昱。

程昱准备前往,他家乡的人对他说:

“你对待刘公和曹公的态度怎么这么不一样啊!

”程昱笑了笑,没有回答。

太祖征讨徐州的时候,让程昱和荀彧留守鄄城。

张邈等人反叛迎接吕布,各郡县纷纷响应,只有鄄城、范、东阿没有落入叛军手中。

吕布军中投降过来的人,说陈宫正要带兵攻取东阿,又让氾嶷攻取范县,官吏百姓都很恐慌。

程昱于是归返,访问范县,劝说县令靳允:

“陈宫等人以势力大小暂时合作不能帮助您的,他们虽然士兵最多,最终必定不会成功。

”这时氾嶷已经在县里,靳允于是去见氾嶷,埋伏兵士刺杀了他,回去指挥兵士守城。

程昱又派骑兵堵住仓亭渡口,陈宫来到,不能渡河。

程昱到了东阿,东阿县令枣祗已经率领官吏民众,拒城坚守。

又有兖州从事薛悌与程昱共同谋划,终于保全了三城,等待太祖。

太祖回来后,握着程昱的手说:

“如果不是你的功劳,我就无处可归了。

”于是上表推荐程昱担任东平相。

太祖与吕布几次在濮阳作战,几次不胜。

这时发生了蝗虫灾害,于是双方带兵退还。

这时袁绍派人劝说太祖与他联合,想让太祖迁家到邺城居住。

太祖刚刚失掉兖州,军粮用尽,打算同意袁绍。

这时程昱出使正好回来,太祖召见,程昱于是说:

“听说将军想要迁家,与袁绍联合,确实有这件事吗?

”太祖说:

“是的。

”程昱说:

“现在兖州虽然残破,但还有三城在我手中,能够死战的士兵,不下万人。

凭将军的神武,收拾余部,发挥他们的力量,称霸称王的事业就可以成功了。

希望将军三思!

”太祖于是停止了与袁绍联合的打算。

程昱性情刚直猛烈,与人多有抵触,有的人就告发程昱阴谋反叛,太祖对他赏赐和待遇却更加丰厚。

魏文帝即位后,晋封安乡侯,增加封邑三百户。

正要封程昱为公,恰在这个时候他去世了。

文帝为他的死流泪,追赠他以车骑将军的称号,谥号为肃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

题。

孝王元年,秦围邯郸者解去。

三年卒,子今王喜立。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

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

还报燕王曰:

“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王召昌国君乐间问之。

对曰:

“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

”王曰:

"吾以五而伐一。

”对曰:

“不可。

”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

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

唯独大夫将渠谓燕王曰:

“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

”燕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

将渠引燕王绶止之曰:

“王必无自往,往无成功。

”王蹴之以足。

将渠泣曰:

“臣非以自为,为王也!

”燕军至宋子,赵使廉颇将,击破栗腹於鄢。

乐乘破卿秦於代。

乐间奔赵。

廉颇逐之五百馀里,围其国。

燕人请和,赵人不许,必令将渠处和。

燕相将渠以处和。

赵听将渠,解燕围。

赵孝成王卒,悼襄王立。

使乐乘代廉颇,廉颇不听,攻乐乘,乐乘走,廉颇奔大梁。

十二年,应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剧辛故居赵,与庞暖善,已而亡走燕。

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暖将也,欲因赵弊攻之。

问剧辛,辛曰:

“庞暖易与耳。

”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

秦拔魏二十城,置东郡。

十九年,秦拔赵之邺九城。

赵悼襄王卒。

二十三年,太子丹质於秦,亡归燕。

二十五年,秦虏灭韩王安,置颍川郡。

二十七年,秦虏赵王迁,灭赵。

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燕。

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於秦,因袭刺秦王。

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三十年,秦灭魏。

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B.秦圣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C.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D.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王元年”,文中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常见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纪年法等。

B.“金”,文中指的是青铜。

春秋时期的“金”,多数指青铜,当时黄金不太流行。

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以前,“金”通常就是指真正的金子。

C.“四战之国”,文中指的是古代的赵国。

后来就用其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D.“乘”,文中指的是兵车。

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用以计算车、马等,是四的代称。

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喜趁人之危。

本来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结果听了栗腹回国的报告后,却想攻打赵国。

B.燕王喜不听劝谏。

乐间认为赵国的百姓熟悉军事,于是劝诫燕王不要讨伐赵国,但燕王喜没采纳。

C.燕王喜无识人之明。

他先不听将渠劝谏,攻打赵国;后轻信剧辛的话,轻视赵国,导致兵败。

燕王喜处死了剧辛。

D.燕王喜软弱胆小。

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燕王喜慑于秦王的威势,斩杀了太子丹,并把太子丹的头献给了秦王。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

(2)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暖将也,欲因赵弊攻之。

10.燕王喜两次派兵攻打赵国而失败,除了燕王喜自身的原因,还有什么原因?

请简要说明。

【答案】6.B7.B8.C

9.

(1)和人家互通关卡,制订了盟约,拿出五百黄金给人家的君王祝酒,使者回来一报告就反过来进攻人家,这不吉祥,作战不会成功。

(2)燕王看到赵国屡次被秦兵围困,而且廉颇又离开了赵国,这时正让庞暖领兵作战,就想要趁赵国疲惫的机会去进攻它。

10.

(1)燕王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却又攻打赵国,背信弃义,不得民心。

(2)赵国虽然失去了廉颇这样的大将,却还拥有李牧这样的名将,实力雄厚。

【分析】

6.“觉”和“杀”两个谓语动词的主语都是“秦王”,中间应该断开,排除选项AD;“我蓟”做“攻拔”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

故选B。

7.B项,“‘金’,文中指的是青铜”错误,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以前的金,通常就是在说真正的黄金,文中此时为战国时期,所以文中的“金”应该指的是真正的黄金。

故选B。

8.C项,“燕王喜处死了剧辛”错误,由原文“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可知,燕王就派剧辛领兵攻打赵国,赵国派庞暖迎战,俘获了燕军两万人,杀掉了剧辛。

由此可知,是“赵国的庞暖”杀掉了剧辛,而不是“燕王喜”。

故选C。

9.赋分点:

(1)通关:

互通关卡。

约交:

制订盟约。

饮:

给……祝酒。

兵:

作战。

(2)燕见赵数困于秦:

被动句,“于”表被动。

数:

多次。

去:

离开。

将:

领兵作战。

因:

趁机。

弊:

疲惫。

10.由原文“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可知,和人家互通关卡,制订了盟约,拿出五百黄金给人家的君王祝酒,使者回来一报告就反过来进攻人家,这不吉祥,作战不会成功。

由此可知,燕王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却又攻打赵国,背信弃义,不得民心。

由原文“使乐乘代廉颇,廉颇不听,攻乐乘,乐乘走,廉颇奔大梁。

十二年,应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可知,悼襄王派乐乘接替廉颇统兵,廉颇不听命令,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也逃奔到魏都大梁。

十二年,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夺取了武遂和方城。

由此可知,赵国虽然失去了廉颇这样的大将,却还拥有李牧这样的名将,实力雄厚。

【参考译文】

孝王元年,秦国围邯郸的军队解除包围,离开了赵国。

孝王三年去世,他儿子燕王喜即位。

燕王喜四年,秦昭王去世。

燕王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送上五百黄金给赵王置酒祝寿。

栗腹回国报告燕王说:

“赵王国内年轻力壮的人都战死在长平了,他们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可以进攻赵国。

”燕王叫来昌国君乐间询问这事情。

乐间回答说:

“赵国是个四面受敌、经常抗战的国家,他的百姓熟悉军事,不可以进攻。

”燕王说:

“我们是以五个人攻打他们一个人。

”乐间仍然回答说:

“不可以。

”燕王很生气,这时群臣都认为可以进攻。

燕国终于派出两路军队,兵车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