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7232247.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46541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031723224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031723224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3031723224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3031723224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3031723224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3031723224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3031723224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3031723224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3031723224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3031723224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3031723224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3031723224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3031723224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3031723224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3031723224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3031723224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30317232247.docx

《2023031723224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0317232247.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230317232247.docx

…………○…………内…………○…………装…………○…………订…………○…………线…………○…………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绝密★启用前

2023年03月16日xx学校高中语文试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9题,共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的角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是以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的形式出现的。

庄子的《秋水》就描述了一个叫“若”的海神形象。

在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山海经》中,海神形成了一个群体,成为各个海域的统治神。

这是先民对海洋充满敬畏的体现,先民觉得海洋神圣、怪异、神秘,非人类所能接近。

于是,海洋就成了神话的一部分。

神话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式,其形态美学则是变异、想象和一定程度纪实的融合,因此艺术风格瑰丽、奇幻。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

人类坐着船进入海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于是对海洋的敬畏之感也骤然下降。

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就是瑰丽和奇幻的想象性虚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从空中落到了大地。

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小说,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消散。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叙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

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却仍然是以“变异海洋”而不是以“真实海洋”为特征。

可是随着驾船技术的娴熟化,尤其到了明朝,人类终于能较大规模地进入海洋,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原先由《山海经》等神话叙事书写的海洋世界格局,海洋的神秘和神圣最终被彻底消解了,随之而来的是人类有了像在陆地上一样的主人的感觉。

因此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里,对海洋和其中岛人的占有、欺凌之类的题材大幅度增加了。

 海洋就这样随着海洋活动日趋世俗化,成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奇异可言。

可是这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海洋小说,却并不是完全都变成了现实主义的小说。

综观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作品,除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叙事继续着“笔记海洋”的文学特点外,还继承了《山海经》的“海洋想象”和“海洋圣洁”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为“海洋神圣——海洋宗教”的神道叙事,这就是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和海洋相结合的神魔小说。

明清时期神魔小说的繁荣反映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科学理解又回到了文学体会,海洋又重新变成了一个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人们对海洋的理解进入了文学象征的层次,《西游记》正是这方面伟大的代表。

(摘编自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审美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海洋小说有漫长的历史,但其发展轨迹在时间上却不呈现直线发展的特征。

B.中国海洋小说最初的形式是神话叙事,风格瑰丽、奇幻,体现了先民对海洋的敬畏。

C.海洋小说笔记体叙事虽然以实际内容为主,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神话叙事的影响。

D.神道叙事继承神话叙事传统,是在人们对海洋有了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文学回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自身发展的轨迹,层层推进,条分缕析,论证思路清晰。

B.文章以人们海洋意识的变化为事实基础,阐述了中国海洋小说三种叙事模式的产生。

C.文章援引郑和下西洋的事例,证明了笔记体叙事小说逐渐淡化了神话色彩。

D.列举《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等小说,有助于阐明海洋小说不同时期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是因为书中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

B.如果没有船的出现,中国海洋小说将不会获得发展,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

C.对海洋和岛屿的占有题材在海洋小说中的剧增说明人们对海洋不再感到神秘和神圣。

D.神魔小说中作为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的海洋,不再体现人们对海洋世俗化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穷 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家的小屋里,渔妇冉娜在灯前织补一张旧帆。

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击着岸崖,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

但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暖和而舒适。

土铺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还燃着余烬,搁板上的碗碟被映得闪闪发光。

在挂着白色帆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大海风暴的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打鱼的丈夫一早就驾着船出海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听着海浪的轰鸣和风的呼啸,冉娜真感到害怕。

老旧的木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仍然没有回来。

丈夫是不顾惜自己的,冒着寒冷和风暴还去打鱼。

她自己也是从早到晚地干活。

可结果呢,不过是勉勉强强地维持生活。

孩子们仍旧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

吃的也不是白面包——黑麦面包够吃就不错了,下饭的菜也只有鱼。

“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倒都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冉娜想着,又倾听起风暴声来。

“他现在在哪儿呢?

保佑他吧,上帝啊,发发慈悲吧!

”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早。

冉娜站起来,往头上披了一条厚围巾,点上提灯就到外面去了,她想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些了,天是不是快亮了,灯塔上的灯还亮着吗,能看见丈夫的渔船吗?

可是,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

风掀起了她的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拍打着邻居小屋的门。

于是冉娜想起来,打今天傍晚起她就想去看看生病的女邻居。

没人照顾她啊!

冉娜想,接着便去敲门。

听了听,没人回答。

“寡妇的日子多困难啊!

”冉娜站在门前想,“虽然孩子不算多,两个,可是什么事都只有她一个人操心。

“何况又病着!

唉,寡妇的日子困难啊!

进去看看吧!

冉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还是没人回答。

“喂,大嫂子!

”冉娜喊了一声,心想,别是出了什么事吧,便推开了房门。

破屋子又潮又冷。

冉娜把灯举起来,想看看病人在哪儿。

头一眼就看见一张床,正对着房门,女邻居静静地,一动不动地仰面躺在床上——只有死了的人才是这个样子。

冉娜把灯举得更近一些。

不错,就是她。

头往后仰着,那冰冷、发青的脸上呈现着死亡的安静。

就在离死了的母亲不远的地方,睡着两个卷发、胖脸蛋的孩子,他们盖着一件破衣服,蜷曲着身子,两个淡黄色的头紧紧靠在一起。

显然,母亲在临死前,还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孩子们的脚,又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盖上。

孩子们睡得又甜又香,呼吸均匀而平静。

冉娜抱起睡着的孩子们的小摇篮,用头巾围上,带回了家里。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把孩子带回家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可能不这样做。

回到家,她把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急忙把帐子撂下来。

她很激动,脸都变白了,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

“丈夫会说什么呢?

”她独自默默地想,“自己五个孩子了,闹着玩的吗?

……他会揍我一顿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他会这样?

不会!

嗳,这样倒更好!

……上帝啊,我干吗做这件事呢?

……现在,我怎么当面对他说呢?

……”冉娜沉思着,久久地默坐在床前。

突然屋门大开,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里。

“冉娜,我回来了!

”一个身材高大、面孔黝黑的渔夫,身后拖着一张湿漉漉的撕破了的渔网,边说边进了屋。

“啊,是你!

”冉娜说了一句话就停住了,不敢抬头看丈夫。

“瞧这一个晚上,真可怕!

“是啊,天气真坏!

鱼打得怎样?

“糟透了,简直糟透了!

什么也没打着,还把网给撕破了。

嗨,真倒霉!

告诉你说,像这样的夜晚我大概从来没有碰到过。

还打鱼呢?

活着回来就谢天谢地了!

……天气真够呛,可有什么办法呢!

夫妇俩都不作声了。

“你知道吗,”冉娜说,“女邻居西蒙死了。

“是吗?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可能昨天就死了。

唉,死得真痛苦。

一定放心不下孩子;不知心里多难受啊!

两个孩子,都还是小不点儿,一个还不会说话,一个刚会爬……”冉娜不作声了。

渔夫皱起了眉头,神情变得认真而忧虑。

“嗯,是个问题!

”渔夫说着搔了搔后脑勺。

“你看怎么办?

我看抱过来吧,要不然孩子醒来看到死去的母亲会是什么情景?

对,就这样,想个法子抱过来!

快点去呀!

可是,冉娜一动也不动。

“你怎么,不愿意吗?

你怎么啦,冉娜?

“他们已经在这儿了!

”冉娜说着掀开了帐子。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大作家的小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短篇佳作,它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打动着读者的心。

B.小说十分讲究情节构思,开头以平常的生活场景起笔,结尾则陡起波澜,出人意料,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C.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写女主人公将孩子抱来家中后激烈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D.渔夫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收养邻居孩子问题上他跟妻子不谋而合,这一情节强化了小说的主旨。

5.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冉娜的形象。

6.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以“穷人”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青釉葵花洗

郭建国

赵泊慌乱地收拾着瓷器,上品一一装箱入窖,只留一般的摆在柜面上。

日本兵在县城闹得凶,光临古董店者寥寥。

赵泊三代经营古董,常有京津藏家来访。

在古董收藏圈里,赵泊有两个亮点:

一个是,眼一扫古董,便知真假;另一个是,嘴一沾酒,不醉不休。

收藏圈子曾疯传一件事,说赵泊古董店的镇店之宝是一件宋瓷。

到底是盘子是碗,谁都没见,也说不清。

赵泊更是守口如瓶,即使醉如烂泥,也不吐半个字。

赵泊也有一个小毛病,就是爱吹牛,本来是生意人自夸养成的习惯,时间久了,倒成了一大缺陷。

日本兵和二鬼子到古董店闲逛,赵泊边应承边想:

你们愿意抢就抢,反正摆着的也没几个值钱的玩意儿。

鬼子们似懂非懂,叽里呱啦,转一圈儿就走。

一天,来了位穿长衫、戴礼帽、文质彬彬的客人,操着南方口音和赵泊攀谈,说自己手上有宋瓷,问赵泊是否收购。

赵泊眼前一亮,便沏茶请他落座:

“这位先生,能不能把玩意儿拿出来欣赏欣赏?

”客人说:

“因为贵重,没带在身上,几日后再来。

”说着,屁股没沾板凳,告辞了。

赵泊听到“宋瓷”二字就如遇到西施、貂蝉一般,焦急地等待着。

一有空闲,他就独自在暗窖里欣赏镇店之宝,那雨过天青色、蟹爪冰裂纹,摸着摸着,就如喝了高粱烧,醉倒在美妙的幻觉中。

那位客人果然又来了,打开一个木盒,是一只天青釉葵花洗!

赵泊惊讶之后,一眼便看出是赝品。

可是客人并不认为是赝品,和赵泊论起道来。

客人自称姓王,南京人,家人全死在大屠杀中了,一人漂泊至此。

赵泊听过无数买卖行的虚段子,对他来自何方不感兴趣,倒是对王先生从景德镇的青白瓷讲到龙泉窑的“梅子青”,从钧窑色釉的“行云流水”,讲到汝窑的“雨过天晴云破处”,渐渐入迷。

赵泊心想,这是何方高人?

于是,赵泊连赞:

“行家!

行家!

”招呼老婆做饭备酒,招待客人。

席间,二人推杯换盏,相谈甚欢。

王先生见赵泊酒兴正浓,突然问:

“听说赵老板有一镇店之宝?

”赵泊一听,心里不由得打了个冷战,故意装作稍有醉态:

“没有的事儿。

做买卖谁不闹点儿玄虚、装点儿门面呀?

”又问:

“你一个外乡人怎么知道这事?

”王先生马上解释说:

“你赵老板那是远近闻名啊!

我祖上一直为官,原来家里有很多藏品,我对宋瓷颇感兴趣。

”赵泊说:

“难怪先生讲起宋瓷来如数家珍,佩服佩服!

”夜深人静,赵泊喝得烂醉。

过了一阵子,王先生领着一群人,来到古董店。

赵泊认识,都是古洼城内有名气的藏家。

赵泊把他们让到里间,喝茶聊天。

王先生又拿出了他的天青釉葵花洗,说:

“赵老板,今天我把古洼县城的名家都请来了,让大家一起鉴定一下,我这物件是不是赝品。

”众人纷纷细瞧,都啧啧称赞是真品无疑。

赵泊见众人都说是真品,心中难免气愤。

赵泊说:

“你们为什么识不破赝品?

道理很简单,因为你们没见过真品。

真品和赝品,往一块一放,不用我说,真假自现。

”赵泊不顾老婆劝阻,把镇店之宝——天青釉葵花洗,和王先生的摆在一起,就如西施和东施肩并肩站立,谁是美人一目了然。

第二天,赵泊正在后悔把镇店之宝示人,一群日本兵气势汹汹地闯进来。

领头的是一个大脑袋翻译官,命令赵泊马上交出天青釉葵花洗,否则杀死全家。

赵泊马上明白了一切,断定是王先生搞的鬼,想瞒也瞒不住了。

赵泊怒目圆睁,骂道:

“你们这帮吃狗屎的东西!

”这时一个鬼子把刺刀逼近赵泊的胸口。

赵泊不情愿地答应:

“我去拿。

”赵泊来到柜台里面,翻箱倒柜地找了一番,从一个角落里端出天青釉葵花洗,不慌不忙地问:

“请问王先生怎么没来啊?

我好知道这镇店之宝将来的去处。

”大脑袋翻译官说:

“实话告诉你吧,他就是大日本帝国著名收藏家茧山松太郎先生,早就想要得到你家的镇店之宝了!

赵泊的嘴角抽搐了一下,冷冷一笑。

猛地,他高高举起天青釉葵花洗,向地板上狠狠地摔去。

随着砰的一声枪响,赵泊应声倒地,鲜血染红了青花瓷碎片。

后来,赵泊家人拿出了一件天青釉葵花洗,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原来,赵泊为防备天青釉葵花洗被盗抢,早备下了一些赝品,当时摔碎的就是一件赝品。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文物“天青釉葵花洗”为标题十分巧妙,颇具匠心,这样既暗示了故事内容,交代了线索,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开头写赵泊有两个亮点,看似闲笔,其实在概括人物形象的同时为下文写赵泊和王先生验真假天青釉葵花洗做了铺垫。

C.从王先生起初的行为、语言看,他似乎是一个懂文物的行家,但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他事实上是在假装行家,骗取信任。

D.“赵泊一听,心里不由得打了个冷战”,说明此时赵泊觉察到了王先生接近自己目的不单纯,已心生警惕,表现了赵泊的理智。

8.小说中设置王先生向赵泊讲述宋瓷的情节,有何意图?

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9.小说以补叙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6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震孟,字文起,待诏徵明曾孙也。

祖国子博士彭,父卫辉同知元发,并有名行。

震孟弱冠举于乡,十赴会试。

至天启二年,殿试第一,授修撰。

时魏忠贤渐用事,数斥逐大臣。

震孟愤,上《勤政讲学疏》,言:

“陛下当大破常格,鼓舞豪杰心。

陛下昧爽临朝,寒暑靡辍,政非不勤。

然鸿胪引奏,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场已耳。

祖宗之朝,君臣相对,如家人父子。

咨访军国重事,闾阎隐微,情形毕照。

奸诈无所藏,左右近习亦无缘蒙蔽。

”疏入,忠贤屏不即奏。

乘帝观剧,摘疏中“傀儡登场”语,谓比帝于偶人,不杀无以示天下,帝颔之。

一日,讲筵毕,忠贤传旨,廷杖震孟八十,贬秩调外。

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惜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崇祯元年,以侍读召,后充日讲官。

震孟在讲筵,最严正。

时大臣数逮系,震孟讲《鲁论》,反覆规讽,帝即降旨出尚书乔允升、侍郎胡世赏于狱。

帝尝足加于膝,适讲《五子之歌》,至“为人上者,奈何不敬”,以目视帝足。

帝即袖掩之,徐为引下。

故事,讲筵不列《春秋》,帝以有裨治乱,令择人进讲。

震孟,《春秋》名家,为首辅温体仁所忌,隐不举。

次辅钱士升指及之,体仁佯惊曰:

“几失此人!

”遂以其名上。

及进讲,果称帝旨。

八年七月,入阁预政。

两疏固辞,不许。

阁臣被命,即投刺司礼大奄,震孟独否。

掌司礼者曹化淳,雅慕震孟,令人辗转道意,卒不往。

震孟刚方贞介,有古大臣风,惜三月而斥,未竟其用。

归半岁,卒。

(节选自《明史·文震孟传》)

10.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惜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B.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惜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C.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惜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D.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惜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此处指明清科举时每三年一次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

会试中选后参加“殿试”,殿试第一的通称状元。

B.“闾阎”,原本指里巷的门,后借指平民居住的地方,也借指民间或平民百姓。

文中“闾阎隐微”指民间细微的隐情。

C.“廷杖”,即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

“廷杖震孟八十”,即在朝堂打文震孟八十大板。

D.“入阁”,此指入内阁做事任职。

明初所设内阁,是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成为明朝中央行政机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震孟疾恶如仇,敢于直言进谏。

魏忠贤把持朝政,贬斥大臣,为非作歹,文震孟愤而上疏,请求皇帝打破常规,鼓舞豪杰,了解民情,免受蒙蔽。

B.文震孟讲学认真,规讽入情入理。

他讲君臣之道,皇帝因此释放被拘大臣;讲《五子之歌》时,皇帝坐姿不端,文震孟目视表明态度,让皇帝改正。

C.文震孟学问造诣高深,为人景仰。

他生于世家,精通《春秋》,皇帝想听人讲解《春秋》,次辅钱士升就点名上报了他,皇帝对文震孟的讲解很满意。

D.文震孟坚守道德操守,决不趋炎附势。

新入内阁,按例要把名帖投递给司礼监太监,唯独文震孟没有这样做,即使司礼监太监叫人传言,他也坚决不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比帝于偶人,不杀无以示天下,帝颔之。

(2)故事,讲筵不列《春秋》,帝以有裨治乱,令择人进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杜 甫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①,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②?

仲宣楼头春色深③,青眼高歌望吾子。

眼中之人吾老矣!

【注】①豫章:

两种乔木。

白日动:

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

②珠履:

缀有明珠的鞋子。

《史记·春申君传》记载,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客皆蹑珠履。

③仲宣:

东汉末年诗人王璨的字。

王璨到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为纪念他作《登楼赋》建了仲宣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写来安慰劝勉友人王郎的,王郎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诗人劝他不要悲伤。

B.“豫章”二句是说,乔木的枝叶在大风中可以摇动太阳,鲸鱼可以在苍茫大海中乘浪前行。

诗人借此称赞王郎有杰出才能。

C.“仲宣”句既是实写杜甫送别王郎的时间已是春末,也是暗用王璨的典故,借此期待王郎此次西行能受到重用。

D.诗人劝说王郎放下手中的剑,乘船西下去见西蜀诸侯,诗人已经为王郎寻找到像春申君一样的人,定能重用王郎。

15.诗歌中“青眼高歌望吾子。

眼中之人吾老矣”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题,每题6分,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对鲁庄公解释当时可以放心追击不用担心有埋伏的依据是:

“                    ,                     。

(2)韩愈在《师说》中比较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不同的学习态度后,感慨地说,巫医乐师百工们“            ,                 ”,这现象实在奇怪。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父亲是“                ”的气概,儿子却是“                ”的狼狈结局。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5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追求更舒适理想的居住环境。

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城市面临绿地面积被挤压、生态环境遭破坏、城市面貌    等问题。

而步入沪杭宁蓉等城市,会发现另一番图景。

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履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为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预留出了田园牧歌的可能。

当城市与自然相辅相成,生活的便利与环境的优美便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才是老百姓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当前许多城市正在火热推进的绿道建设,正与这种理念相    ——城市的各个部分被当作一个整体来    ,公园、绿地、江河、社区被绿道依次串联在一起,行云流水般地绘就了一幅当代《富春山居图》。

(    )有了绿道,城市居民真正与这座城市    、相依相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更加深入人心。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千篇一律  适应  管理  休戚与共

B.千人一面  适应 经营  同舟共济

C.千人一面  契合 管理  同舟共济

D.千篇一律  契合 经营  休戚与共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此间竟“可居、可游”,把诗境、画境与城景融于一卷。

B.诗境、画境与城景融于一卷,人们在此间“可居、可游”。

C.诗境、画境与城景水乳交融,人们在此间“可居、可游”。

D.此间竟“可居、可游”,让诗境、画境与城景水乳交融。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B.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履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C.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执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D.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20.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多款学习app纷纷打出宣传广告,但由于没有公开的资质审核机制,师资宣传造假现象不绝如缕。

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③李清照的文坛地位炙手可热,中国大众从没有产生过疑问,也很少有人会对李清照的作品进行真伪判断。

④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高,但是如果给孩子补充营养不到位,效果就会差强人意。

⑤并非只有在战争或自然灾害等状况下,文化遗产安全才面临威胁,悄然无息、日积月累的自然损毁,也会使得文物面目全非。

⑥近两年的电视剧行业看似十分繁荣,电视剧数量多、种类全,但细究起来,有些剧剧本质量不高,甚至情节混乱,不知所云。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2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句子

A.白天他在办公室处理各项事务,晚上回家后还要在台灯下忙各种案头工作,批阅文件一直到深夜。

B.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让医学专家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