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4674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9-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doc

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

一、思维概述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

“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这是因为人类具有其他万物都不具有的灵性:

思维,它使得人类能在万物中占有唯我独尊的地位。

思维之所以被视为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是因为人们习惯上认为思维、推理、问题解决等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链的末端。

思考问题的“六顶帽子”(SixThingkingHats)由爱德华·德·博诺(EdwarddeBono)博士首次提出,他是世界上公认的创造性思维领域的权威,由他设计的思考方法系统在当今世界被广泛运用,并产生了巨大效益。

  为什么叫“六顶帽子”?

首先,思考问题与头脑有关,而“帽子”又与头有着直接联系;第二,帽子是人们常用的一种物品,并且具有轻易戴上或摘下的特点;第三,如果赋予帽子一定的角色,便可以标明它的功能和职责;第四,六顶不同颜色的帽子,分别代表着六个不同方式的思考。

所以,重要的不是“帽子”,而是赋予“帽子”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或方法。

 运用这一方法,可以使我们在面临问题时,不必陷于激烈的争执而不可开交,而是引导大家在合作和对话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白帽:

白色是中立的。

当我们戴上白帽时,我们拒绝任何争论和提议,我们检测事实,计算我们所拥有的信息,确定我们尚不具备的那些信息,问题的关键还在于:

我们如何获致这些信息。

因此,这里的焦点是:

此时此地我们到底拥有哪些信息?

而哪些信息又丢失了?

我们希望获得哪些信息?

我们将怎样去获得这些信息?

  红帽:

红色象征着情感、直觉和预感,它准许人们不顾各种要求证明的诉求而勇往直前。

直觉只是一种综合的判断,它依赖于多年的经验,尽管其背后的理由难以被详细解释,但它无疑是有价值的。

因此,戴上红帽就意味着:

我内在的情感就是一切,我不喜欢(或者喜欢)现在所做事情的方式,我的直觉这样告诉我:

“这样做准会坏事(或者成功)!

  黑帽:

黑帽是对所发生事件的逻辑性否定,它代表着那类谨慎的和批评的判断。

这顶帽子经常被使用,有时甚至可以避免灾难性的后果。

但是,如果过度过早地否定有时也会扼杀创造性思维。

总之,黑帽关注的问题是:

目前可能的问题是什么?

存在的困难有哪些?

什么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风险主要来自哪里?

  黄帽:

黄帽是对所发生事件的逻辑性肯定,它代表着那种乐观主义的判断,总以为眼前充满灿烂的阳光。

它着眼于事情的可行性论证,以及如何完成事情本身。

因其前提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看起来它比较有益于问题的解决。

它主要思考的问题是:

我们做这件事情的好处是什么?

积极因素是什么?

这个想法里有哪些好的概念?

如何将它用于我们的工作?

  绿帽:

绿帽代表着创造性思维、新的观念和其他的选择。

当我们戴上绿帽时,我们将着重关注如下问题:

除了现有方案,我们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我们能不能以其他方式来做这件事?

这里有没有另外的一种解释?

总之,绿帽是对新思路的探询,具有破旧立新的创造性,虽然有时它有点不顾逻辑与情境。

  蓝帽:

用蓝帽子思考,强调的是对思考过程的管理,它具有总结并掌控航向的作用。

它通常为会议的主持者所使用,比如设计思考问题的议程、提出下一步思考的建议、进行讨论的总结并做出最后的决定。

我们已经花费太多的时间用于责备和辩驳,现在不妨考虑:

我们的讨论是从哪里开始的?

我们的目标又在哪里?

我们可以做一个概括和总结吗?

下一步如何开始行动?

即我们究竟应该戴上哪一顶帽子?

  那么,“六顶帽子”思考法对于有效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呢?

  “六顶帽子”思考法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提供了对待某个具体事件所出现的六种不同思维方式。

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于以往的“垂直思维”,即认为所有问题只有一种解决方案,但“六顶帽子”提供给我们的思维场景是开放的,这样处理问题是不是会更加全面一些呢?

  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和别人争执时,可以默想:

这个人所戴的“帽子”是不是仅有一种颜色?

正确的方法也许是:

不要歧视任何不同颜色的“帽子”,要使用六顶帽子共同创造平行思考的焦点,产生协同作用,以代替既消耗时间又缺乏创造能力的对抗性的思考方式。

这是“合作学习”或“协同学习”的重要方面。

  此外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

我们不能把每顶帽子分别当成一个人来看待。

也许一个人所戴的“帽子”会偏重于某一种颜色,但我们提倡:

在讨论的不同阶段,一个人可以转换帽子的颜色,即变换思考角度——这才是开放的态度和合作的态度。

思维的特征:

(一)概括性

思维是在大量感性的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它包含有两层意思:

第一,能找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他们归结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它类事物的关系。

例如,人们把植物中具有繁殖功能的部位叫“种子”。

把两个氧和一个氢的化合物叫“水”。

种子有不同的形态和颜色,水也有不同的形态,人的思维不是反映它们的具体形态,而是反映它们的共同特征。

第二,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

例如,船浮在水上,通过知觉,人只能反映船和水的空间关系,是一种自然现象,而船为什么能浮在水上,则借助于思维,才能获得反映,并把这种反映推广到类似的事物中去。

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的认识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

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二)间接性

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这是思维的间接性。

世界上有许多的事物,如果单凭人的感官或仅仅停留在感知觉上,则是认识不到或无法认识的。

根据地心引力和事物运动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预测卫星的发射是否成功;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可以预见美好的社会前景;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或其它仪表的数据来分析与预报震情;教师可以根据心理学的知识去推断学生的内心状态。

所有这些都是间接的认识,是通过人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活动来实现的。

概括反映与间接反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人们首先在感知觉提供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和规律性联系;接着就可以依据它们,通过推断,对不在眼前的或感知觉无法直接把握的事物进行间接的、更为深入的认识。

二、临床思维很重要

我一直认为,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很重要。

你学了很多医学知识,你看了很多病人,但是你没有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哪么你就总是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很弱,临床水平提高的也就很慢。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内科王新良可以这样说“没有正确的思维模式,在临床上干了10年,顶多也就是个‘八级工’;有正确的思维模式,你在临床上干5年,可能就能成为‘助理工程师’”,两者差距就大了。

事实上,很多临床医生也都在不自觉的使用着正确的思维方式,只是没有感觉到罢了。

我们说以临床经验和文献证据为基础,用精炼的语言(往往就是一句话),阐述某一临床问题的要点、难点以及处理原则。

这就是临床思维进一步优化。

“临床思维”是临床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虽然没有形成一门学科,但却是每个临床医生都必须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掌握、不断完善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或称“技艺”。

在客观条件和知识面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临床思维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医生医疗水平的关键因素。

思维能力高的医生往往诊断出别人看不出(而非不知道)的疾病,或采取别人想不到(而非不会用)的治疗措施,使疑难病得到及时和恰当的诊治;思维能力低的医生却工作一般化,甚至贻误病情,使病人蒙受不应有的损失。

所谓“庸医杀人不用刀”不是毫无道理的。

临床思维就是医生在诊治病人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其目的是达到对于病情的正确认识和处理。

医生要在对病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做出判断并采取对策,这一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临床思维。

我们通常说的“临床经验”实际上就是指医生是否善于使自己的临床思维与病人客观实际相符合。

   三、治疗过程中临床思维

(一)通过治疗对临床诊断进行检验,并修正与发展。

限于各种条件,临床诊断一般是在资料不十分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带有假说的性质;即使某一诊断得到特异性检查的证实,医生也不可能确知该病在病人体内引起的全部变化;因此诊断有待于治疗实践的验证和充实。

而且做出诊断时医生只了解疾病的横断面,即使当时的认识是正确的,也要随着病程的动态变化而不断发展。

不少比较复杂的病情,往往在病人死后病理解剖时才能弄清。

所以,应当把治疗看成是对疾病认识过程的继续,医生根据临床诊断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带有验证与一定的试探性质,需要按照治疗中的反应对所做的诊断反复审查、评价。

事实上。

在治疗过程中补充、修正甚至推翻原诊断的情况是常有的,医生切忌主观主义,固步自封;要善于从否定自己的错误中求得正确诊断和治疗的方案,要重视从自己和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二)制订治疗方案更需要复杂的临床思维。

医生采用的治疗措施,就其预期效果而言,不外乎三大类:

消除病因(对因疗法)、缓解症状(对症疗法)和改善一般状况(支持疗法)。

医生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情况:

病因、病理变化。

合并症与并发症、病人的身体状况(性别、年龄、体质等)、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家庭、婚姻、经济、文化、职业、性格、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至思想方法等)、医疗条件和医务人员的经验与技术水平等等,因此与治疗有关的因素远较作诊断时多。

虽然对因疗法可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在一定意义上是比较理想的疗法,但综合上述各种因素全面考虑时,此类疗法有时却未必可行。

在一定条件下,先行对症或支持治疗会对病人更为有利;而某些自限性疾病甚至无须治疗。

治疗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无针对性地滥用治疗措施,并不是对病人负责的表现。

医生的任务,是要为每一个病人制订可行的最佳治疗方案。

这里不仅要考虑近期疗效,还要考虑远期的预后影响,包括疾病的复发及播散等。

我们不仅要考虑医学问题,还要考虑社会效益问题,不仅需要医学知识,还需要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

因此,制订一个好的治疗方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比起诊断过程来,它的涉及面更宽,不确定因素更多,常常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社会经验和更高的思维能力。

   (三)如何对待治疗的副作用?

绝大多数外加的治疗措施,除了治疗作用以外,都会给人体内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其疗效与副作用是难以分开的。

某些远期的副作用往往比较严重,但易被忽视。

因此,如何达到最好疗效而设法减轻或消除其副作用及后遗症,也是治疗中临床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由于某些治疗措施的滥用造成的医(药)源性疾病,已成为必须予以注意的严重问题(如耳毒性药物造成的神经性耳聋、滥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造成的危害等)。

只有既了解治疗措施的适用范围,又熟知其副作用及防治办法,并注意克服滥用治疗措施的偏向,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

有时需要在疾病的危害与治疗措施的副作用之间,作“两害比较,权取其轻”的选择。

这方面的思维法尚需探索。

如何结合病人的情况,巧妙地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是一种艺术。

有时真可以说: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四)在实施治疗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治疗和康复的过程需要得到病人最大限度的配合,要善于使治疗方案成为医患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

只有充分体谅病人,根据病人及其家属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心理状况等),采用适当的办法,使他们理解并接受治疗方案,对医生产生充分的信赖,才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合作关系,从而有利于疾病的痊愈。

缺乏经验的医生往往认为疾病的预后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诊治,而忽略了争取病人配合的问题,甚至对病人的疑虑表现出不耐烦,使病人处于完全盲目被动的地位,由此产生种种悲观烦躁情绪。

这种情况可能给预后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对此医生应有足够的认识。

   (四)发现治疗中的问题,分析其优缺点,努力改进已有的疗法,探索新的有效疗法,是临床医生的责任,也是治疗中的临床思维。

对于通用的治疗措施不是墨守成规、满足现状,而是注意病人对治疗的反应,认真总结、细心研究,敢于和善于创新,才能推动临床治疗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从1958年起开始了根治死亡率极高的绒毛膜上皮癌(由胎盘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的研究,经过十二年的努力,使根治率提高到近40%,并获得了国家的奖励。

他们没有满足于这一成绩,又继续研究了二十多年,把根治率进一步提高到80%左右,还创造了二百多例不切除子宫达到根治的经验,并通过细致的临床观察与大量实践,提出了合理的绒癌临床分期方案。

他们的经验已在国内推广,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并获得国际上的好评。

1985年这项工作又获得了国家的技术进步一等奖。

这一事例,说明了在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思维的重要性与可能取得的成果。

   现代医学的进步,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各科专著多有记载。

但是应该看到,和我们对于疾病的认识水平相比,和保障人类健康的实际需要相比,现有的治疗手段和效果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同时,对于各种疗法的综合运用也需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因此,对于治疗问题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在实践中努力研究探讨,克服把治疗仅仅视为一些技术操作而轻视其中的理论思维、以及重诊断轻治疗的错误倾向。

四、临床思维分析

(一)必须仔细询问病史,因为诊断往往就在其中(Listentothepatient,theywill tell you the diagnosis)

无论是常见病还是疑难病,就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相比较而言,对诊断贡献最大的往往是病史。

病史经常可以直接提示诊断,或至少决定后续检查的方向[1]。

不仅是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乃至月经婚育史对诊断都可能有很大帮助。

以腹痛为例,既往腹部手术的患者发生肠梗阻,首先考虑肠粘连;长期从事冶金行业而反复剧烈腹痛者,需除外铅中毒;育龄期女性急性腹痛伴停经,应警惕宫外孕等。

(二)首先考虑常见病(Common conditions occur commonly)

西方医学界有句谚语:

Ifyouhearhoofbeats,donot thinkzebras(听见马蹄声,也别想斑马)。

意即首先考虑常见病是诊断思维的原则。

就发生几率而言,由高到低排列应当是:

①常见病的常见表现;②常见病的罕见表现;③罕见病的常见表现;④罕见病的罕见表现。

例如在我国不明原因发热(FUO)疾病中,最常见的为结核病,若结核病与另一罕见病(例如Q热)都能解释临床表现时,应优先考虑结核病。

(三)用一个疾病解释所有表现

上述原则亦称为奥卡姆剃刀(Occam’srazor)。

奥卡姆(WilliamofOccam)是中世纪英国哲学家,他提出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思维经济原则,其目的在于尽量减少人为的多余概念,使哲学理论更加简明清晰。

有人形容该理论就像锋利的剃刀,将繁琐的经院哲学削得体无完肤,因此称之为“奥卡姆剃刀”。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可借用这一思维原则,尽量用“一元论”来解释整体病情,毕竟同一个体患多种疾病的概率远小于一种疾病。

但一元论不是绝对的,当一个疾病无法解释病情全貌时,必要时也需采纳二元论甚至多元论,尤其是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免疫抑制人群(易并发多种感染)和长期住院的患者(医源性疾病)。

(四)专科患者不一定患专科疾病(Diseases do not read textbooks)

患者就诊大多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择科室可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医生若不注重整体观念,鉴别诊断只从本科角度出发,则可能造成误诊。

例如,因恶心呕吐就诊消化科的患者,所患疾病可能在其他系统,有些还是临床急症,需要快速识别和处理,如青光眼、脑卒中、心肌梗死、酮症酸中毒、肾上腺危象等。

可见,有时医生需要突破思维定势,扩大知识面,才能提高诊断水平。

西方谚语:

“If you were a hammer, the whole world looks to you like a nail”(如果你是一把锤子,看什么都会像钉子),形象说明了思维定势对人的强大影响。

(五)不轻易结束诊断思考

卡尔×波普尔(KarlPopper)曾说过:

“科学命题的根本特征在于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强调的正是人类认识的相对性。

患者的疾病是客观的,而医生的诊断是主观的。

要让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医生就必须有否定自己的勇气。

疾病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即使初始诊断无误,也只能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情况。

病情新的变化,可能促使医生修正、更改、甚至完全推翻原有判断。

对原有诊断保持一定程度的怀疑,不轻易下最后结论,为后续思考留有余地,都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六)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Even if it looks, sounds and walks likea duck, it may not be a duck)

   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都有一定的相似性,鉴别诊断的关键是要“同中求异”,要能从复杂纷乱的表现中抓到要害,理出头绪。

何谓病情的“要害”?

一般而言,表现相对明显、持续存在、有规律可循的,常为疾病的重要表现,需要认真看待。

例如一位住院患者长时间发热,按感染治疗无效。

通过仔细观察,医生发现患者发热很有特点:

上午多无症状,体温总是在下午升高,发热时一般情况好,可以读书看报,因此怀疑为“药物热”,果断停用了所有抗生素,次日患者即热退。

这一病例说明,同样是发热,有的医生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想当然地认为是感染,却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从而错过了正确诊断的机会。

(七)需要治疗的是患者,不是数字(We treat patients,not numbers)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用于评估病情的定量指标日益增多。

但我们不能忘记,患者的感受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这不仅是医学人文关怀的问题,就医疗技术而言,患者的症状、主观感受依然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例如哮喘患者根据自身症状监测病情变化,效果并不亚于常规肺功能检查。

反之,盲目追求检查数值好转,却可能对病情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新近发现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虽可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量,却增加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可见,时刻要以患者为中心,才能不背离临床医学的本质。

五、如何有效的进行医患沟通

(一)什么是沟通?

沟通是人类一切活动。

沟通,本意是指开沟使两水相通。

人类需要沟通,人们通过沟通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联系,沟通就像血液流经人的心血管一样流过社会系统。

因此,沟通是一项自然而然的、必需的、无所不在的活动。

(二)沟通的特点

1.互动性;2、动态性;3、不可逆性;4、社会性

(三)沟通的功能

1、获得消息情报;2、社会化;3、动力;3、辩论和讨论;4、教育

(四)沟通能力及其培养

1、沟通能力及其必要性

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决定一个成功的必要条件。

沟通能力一般是指沟通者所具备的能胜任沟通工作的优良主观条件,包含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是一个人知识、能力和品德等综合素质的体现。

2、沟通能力的必要性:

职业工作需要沟通能力;社会活动需要沟通能力;沟通也是个身心健康的保证。

3、人际沟通的特征:

双向沟通;双重手段;互动性;情境性

4、人际沟通类型:

按照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分类,人际沟通可分为两种:

直接的人际沟通和间接的人际沟通。

按照沟通所使用的符号形式分类,人际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按沟通的组织程度分类,人际沟通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从沟通信息有无反馈的角度,人际沟通又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五)人际沟通在医疗工作中的应用

医生的角色定位;

协调医患关系

临床上最重要、最能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人际沟通就是医患沟通。

当患者来看病时,希望得到医生最好的服务。

如果想达到患者满意,前提是尊重与沟通。

这不仅为诊断所必需,也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医患关系的好坏,医生起主导作用。

这需要医生态度诚恳、平易近人而有耐心,避免强求对方马上接受事实,避免使用容易刺激对方情绪的语气和语言,避免过多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避免压抑对方情绪。

患者来医院究竟想获得怎样的服务?

为什么当医生自认为在充满同情心、尽心竭力地为病人诊治时,病人却满腹抱怨?

问题何在?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如何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风险?

73%患绝症病人想了解自己的预后,其中90%更希望从医生那里直接得到答复60%的医生选择的是向病人家属告诉病情

癌症已转移的患者中,91%的人认为,如果医生讨论病情时显得急燥或焦虑,自己就会“不抱以希望”

研究表明,参与诊疗的要求常由病人提出,而不是由医生提出建立合作关系的要求

癌症病人非常需要相关信息和得到精神支持病人将医生、护士、家庭成员和病友看作自己的支柱病人需要鼓励、同情、医疗信息和实用的指导

病人不需要悲观的态度、冷漠和亲属的过度保护

医患沟通的有意义沟通问题既重要,也普遍存在

医生未使病人说出完整的主诉多数病人并不抱怨医生的能力,而是抱怨医患沟通高质量的医患沟通产生的积极结果

当病人感到被倾听和理解时,即使问题没得到解决,也能减轻他们的焦虑,病人参与医疗的程度提高可以增进满意度

医患沟通:

医生与病人不同的角度想问题,医生想尽快听到病人的病史和主诉得到相关“事实”,以准确地作出诊断。

医患沟通的目标是建立信任取得患方信任,仪容仪表整齐态度,认真负责,对患者呵护备至,对患者如兄弟。

医患沟通的目标是通报情况,了解病情,耐心细致的询问病史与查体,确定需要辅助检查项目,告知诊断和治疗的思路,让病人了解为什么如此诊断讲,明诊疗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争取病人和亲属的配合,讲明病人依从性的重要性,治病需要信心和耐心,何时需到医院随诊,感谢病人的信任。

医患沟通的目标是相互理解,及时进行科普教育,让病人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疾病,让病人了解同疾病相比,医疗还是相对落后的,让病人了解其所患疾病的病情及其发病原理,让病人了解治病需要过程和时间,让病人了解所选治疗措施有可能失败,让病人了解医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治愈所有疾病。

通报患方你为他所做的一切,你天天在关心患者的病情变化,你及时采取了新的诊疗方法,新的诊疗方法可能的风险和医护人员的努力,病人的病情需要如此,一切都是为病人着想,例如:

急危重患者的沟通特点急危重患者由于起病急、或病情不稳定,患方对医方有很高的期望,希望看到医护人员雷厉风行的举止,准确无误的判断,及时有效的治疗,万无一失的抢救!

医院的就诊流程对急危重患者的影响患者到医院要经历挂号、候诊、看病、交费、化验、检查、取药、注射等多个环节,对于危重患者可能还有生死攸关的抢救,每一个环节的交流都十分的重要,否则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加强医患沟通,可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效地减少和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1、医生在医患沟通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高尚的医德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有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

这是做人之本,更是医生的医德之本,尤其是当今追求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视患者为亲人也绝不是一句空话,是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

  

(2)高超的医疗技术医生还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本功、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高超的医疗技术,敏锐的目光和果断的决心,有了科学的态度和牢固的专业知识,才有能力面对患者的危重情况,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3)精湛的语言艺术。

精湛的语言艺术也是医术,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掌握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水平低一样,是能力不足的表现。

要善于理解患者的语言、心情和痛苦,在用医术救人的同时,更能以语言“治疗心病”。

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治疗,不仅仅限于患者从手术台上顺利下来,而真正的成功,是患者彻底康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