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48522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6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pdf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pdf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pdf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pdf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pdf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pdf(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pdf

第1页共9页20162016年年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333333教育综合教育综合考研考研真题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一共30分)1.广义教育2.教育目的3.教学4.德育5.学习动机6.知识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一共40分)1.现代教育特点2.班主任素质3.科举影响4.洛克白板说三、分析论述(每小题20分,一共80分)1.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的几种关系2.陶行知生活教育3.杜威教育影响4.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20162016年年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333333教育综合教育综合考研考研真题真题及及解析解析一、名词解释1.【参考答案】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参考答案】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发展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体现了课程或教学方面的特殊要求。

3.【参考答案】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养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第2页共9页4.【参考答案】广义的德育:

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

狭义的德育:

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观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

它是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相对而言的。

5.【参考答案】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学习动机可解释引发、定向与维持学习行为的原因。

6.【参考答案】知识是指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的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二、简答题1.【参考答案】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学校教育的普及是人类教育发展历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将古代的少数人垄断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现代的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学校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随着大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对教育权的争取,随着现代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受教育权的阶级垄断越来越不合时宜,越来越受到来自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方面的批判。

在此情形下,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也成为政治家们优先考虑的社会问题。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就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这样,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现代教育兴起以后,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措施应运而生,促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教育的早期,以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出现了制度化教育的端倪;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进展,教育经验的积累,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2.【参考答案】

(1)高尚的思想品德班主任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是他们的学习榜样。

班主任应有崇高的品德,饱满的工作热情,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能为人师表。

这样班主任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给学生以强有力的教育影响。

(2)坚定的教育信念第3页共9页确信教育的力量,确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才干,都有自己的前途,即使有某些缺点和错误的学生,只要对他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能把他转变好。

班主任只有确信教育的力量,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在工作中不畏困难,顽强而耐心地工作,收获教育的硕果。

(3)家长的心肠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像家长对待孩子一样,集严父与慈母二任于一身。

既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真诚地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信赖、有深厚的情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毫不放过。

如果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的深情与期望,那么他将更亲近班主任,并乐于接受教育,从而使班主任在工作中获得更大成效。

(4)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条件。

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必须善于计划和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决定、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在工作中表现出魄力,能令行禁止,坚定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活动,不断前进。

(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青少年学生活泼爱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因而需要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就要求班主任也需具有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一般来说,性格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班主任,与学生有较多的共同语言,易于打成一片,便于开展工作。

反之,沉默寡言、不爱活动的班主任则容易脱离学生,难于深入了解和教育学生。

(6)善于待人接物班主任为了教好学生,要与家长、任课教师、校外辅导员和有关社会人士联系和协作,因而要善于待人接物。

事实证明,只有那些善于交往、能团结人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3.【参考答案】就整个社会状况来说,唐科举是一个比较进步、合理的考试制度,就教育方面来说,影响更为深刻,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

从正面的影响看,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科举把选才与育才统一了起来,把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欲望,为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唐代中央政府,不断地打击、削弱世族大家的政治势力,以科举制的实施开放了官僚系统,通过自由报考、自由竞争及规范化的考试,使得庶族地主和一般平民有机会通过“公平竞争”而成为官僚系统的成员。

这样,既保证了官僚机器的正常运营,又确保了君主集权统治的相对稳定。

科举制作为调节器,有效地制衡着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第二,科举制是一种较为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

科举力图改变选拔官吏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知识才能之弊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故而也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

唐代的科举考试还采取了“别头”试回避制度,就是主考官的亲属移往别处的指定机构考试。

主试官的亲属赴试是谓“别头举人”,主试官当回避。

起初是由礼部另差郎官考试主试官的亲属,由尚书复定;第三,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第四,养成了勤奋读书的社会风气。

科举制度对学术风气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社会重视教育、希望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的传统。

一方面,这一传统促使人们尊重知识,勤奋读书,出第4页共9页现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社会风尚,甚至连某些权贵子弟也刻苦攻读。

另一方面,科举制为那些“朝为田舍郎”的普通寒士提供了“暮登天子堂”、跻身社会上层的梦想;第五,科举的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均有影响。

从消极的影响看,有以下几点:

从整个发展历程看,科举从隋唐到宋朝,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第一,由于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备,学校逐渐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教育受到了科举的限制,科举的内容同时成了学校的教学内容,科举成了学校教育的指挥捧;第二,科举制也造成了“学而优则仕”的学术风气,使入仕成了读书求学的唯一目标,这种观念亦深入人心,甚至成了一般读书人的思维定势和深层心理结构;第三,科举本身存在着不少弊端:

评分时主观随意因素会影响评分客观性;考官受贿现象严重,如托关系、通关节等,有许多著名诗人,因不请托权贵,致使榜上无名;大部分考生将终生时间浪费在科场上。

这一切均败坏了教育和社会的风气。

4.【参考答案】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

他反对流行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就像一块白板,“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

”这一“白板论”表明了他主张经验主义认识论,但他又认为“我们的心理活动是观念的一个来源”,并且五官的感觉只能了解物体的部分性质,而内心的“自我反省”则可使人了解复杂观念的概念。

这种不彻底的经验主义论,构成了洛克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主要的思想基础。

三、分析论述1.【参考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它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也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

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一是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二是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三是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在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时,要防止教学史上曾经出现的两种偏向:

一种是在传统教育观影响下的、只重视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感性经验的偏向;一种是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的、过分重视学生个人经验(即从做中学)、忽视教师系统讲授的偏向。

这两种偏向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违反了教学规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第一,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

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

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认识方法,并把这些知识和认识方法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中去,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自己的创造才能。

第5页共9页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

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多的困难。

可见,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攀登世界科学高峰。

第二,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活动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掌握学科的结构,特别是要启发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

第三,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形式教育论者与实质教育论者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

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也常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有的强调“双基”教学,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反思有意识地锻炼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的过于强调教学的活动性质和创造性,把探究与发展智力放在首要地位,却不重视系统知识和原理的精确掌握与优化。

这两者都有片面性,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关系一是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二是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三是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

一要防止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

二是要防止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纯思想教育的偏向。

这种思想教育可谓无源之水,对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均是不利的。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第一,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活动学生的智力活动,主要指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感知、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学生的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望、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正确地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和教学质量。

第二,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由于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好奇心与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容易变化,因而在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是复杂的、多变的。

在教学中,按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活动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都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具有吸引力,以便引起、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毅力、信心,养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品质。

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逐步自我养成强烈的求知欲和稳定的学习兴趣以及毅力、信心、抱负、能够自觉地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及其活动,积极进行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第6页共9页(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第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基本涵义教学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即教师教学生认识的活动。

教学作为一种个体认识,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挥着主体性。

没有学生这一主体,教学活动就既无存在的意义,也不可能现实存在。

但教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存在着复杂的规律性联系。

学生作为培养的对象,作为成长中的、未完成的主体,既不可能自觉实现社会要求,又难以按教学的规律去活动,因此,教学活动需要有专门的教师来设计和组织,以便实现社会价值、合乎教学规律。

这就是说,教学必须由教师来领导。

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就是从教学活动的意义上说的,他决定了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从教学认识的意义上说的。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只能是: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第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有效教学的普遍规律。

因为教师是教育者,他们受社会的委托,代表社会的利益,执行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他们受过专门训练,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

对缺乏知识和能力的学生来说,只有借助于教师的教导和帮助,才能以简捷有效的方式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迅速提高自己的身心发展水平,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正确发挥,都有赖于教师的激发与引导,否则往往导致盲目、自发与低效。

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首先是由教师教得好坏决定的,一般来说,只有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成绩优秀的学生。

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这就是说,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修养,才能转化成为他们的本领与品德。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天性要珍惜、爱护、循循善诱。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片面性。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主要依靠教师。

他们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养成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指责传统教育以学科为教学的中心、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宰,给儿童发展带来的严重危害,因而主张进行重心转移的革命,把儿童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着学生转。

但是,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盲目探索,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不利于造就现代科技人才,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上述两派的共同特点,都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对立起来,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

但损伤任何一方的积极作用,都将导致削弱或破坏唯有师生积极合作才能产生的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整体功能。

2.【参考答案】第7页共9页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方面的主张,反应了陶行知探索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

什么是“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由上可知,“生活即教育”主张包涵了这样几层意思:

一是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二是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三是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与教育是同一过程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相一致,通过生活来进行,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四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2)社会即学校第一,“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

在陶行知看来,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

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即主张以人民大众的生活场所为教育的场所,让整个社会都成为人民大众的学校。

第二,“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主张,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对象、内容和作用,让人民大众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要以生活作为学校的中心内容;反对的是脱离社会生活的“死学校”,而不是主张取消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

“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结合陶行知的整个思想,“教学做合一”包含以下要点:

(1)“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双挥”,将传统教育下相互割裂的“劳力”和“劳心”联接起来;

(2)“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即“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3)“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有教先学”是指教人者先教自己,为教而学;“有学有教”即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只要有学识、有能力的人都可以教别人;(4)“教学做合一”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主张“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被动受教的地位转变到自觉主动学习的地位。

第8页共9页“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正是“教学做合一”的形成,才使他的思想从“教育即生活”转变成了“生活即教育”。

3.【参考答案】杜威是西方现代教育派的理论代表,新教育的思想旗手。

他对传统教育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了挑战,奠定了现代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石。

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使美国教育由赫尔巴特主义转入了杜威主义并影响了其他国家。

杜威的影响表现在这样几方面:

(1)强调知行合一,将教学中死的知识变为活的知识;

(2)教育是人与环境的交互的观点,是对以往教育理论中内发论和外铄论的超越和突破;(3)“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教育的本质,试图解决教育方法论问题和教育与儿童脱离的问题,成为儿童中心论的基础之一;(4)“教育即经验”的观念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了教育本质,解决知识、经验的获得以及心理与社会、过程与目的的协调问题,试图超越形式论和实质论,解决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5)“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则是从社会角度出发,将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将学校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解决教育与社会脱离的问题;(6)杜威提出的教材心理化,适合学生经验的心理发展,而不是逻辑顺序的观点更新了以往的教学传统,打开了现代教育教学的新开端;(7)杜威对教学方法所做的科学化改造,使用科学的探究方式以及所体现的探究精神使得科学精神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8)杜威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教学专业化程度大为提高,确立了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增强了其学术性;(9)杜威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其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日本、中国、土耳其、苏联、墨西哥等国都有直接的影响。

不过,杜威的理论还是存在过于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缺陷,使得在教育实践中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引发了自由与纪律、教师与学生等诸多矛盾。

另外,杜威根据经验和教材心理化原则编写新型教材的设想过于理想,难以实现,这也成为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难点。

4.【参考答案】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在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和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的具体目标是:

一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三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咨询,使他们尽快地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健康常识,其重点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常识。

第一,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

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喜悦;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第二,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

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第9页共9页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

第三,初中年级主要包括:

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

逐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第四,高中年级主要包括:

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的成绩学生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推荐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装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