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496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西周的分封制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4.西周射礼是一项有严格礼仪要求的射箭活动,改变了商代射礼的祭祀色彩,《礼记·

射义》记载西周“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

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

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这反映出()

A.西周射礼中缺乏深刻的人文内涵B.礼体现了家国同构式的等级观念

C.礼乐制度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D.射礼是普遍存在的大众娱乐活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说明西周时期的射礼强化政治等级和家庭尊卑,体现了一种家国同构式的等级观念。

故答案为B项。

A、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平等,排除C项。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第三次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形成B.神权与王权结合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王位世袭制确立

6.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

这反映出秦始皇()

A.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B.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

C.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D.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7.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基

【解析】秦朝时期礼仪与政治没有分离,故A项错误;

秦朝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然是人治,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可知,国家管理的制度化,故C项正确;

秦朝建立的制度体现的仍然是专制,故D项错误。

8.2018年2月16日为正月初一,正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当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解析】根据材料“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知,古代的避讳制度反映了皇权独尊性和独裁性,D符合题意;

中央集权主要体现在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控制不断强化,A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材料中没有强调君权神授、皇帝的决策来源于神的意志,B项错误,故排除;

材料也没有关于皇帝的决策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信息,C项错误,故排除。

9.“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意指空缺)。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唐代()

A.宰相制度有名无实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不完善D.深受避讳影响

【解析】由于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当其继位之后没有人敢当尚书令之职,是有避讳意识的影响,根本上反映的是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故选B;

AC与题意无关,D不是本质问题,故排除ACD。

10.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

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这说明唐代()

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B.三省制名存实亡

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D.皇权进一步加强

【解析】唐朝设立“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

其主要目的是分散宰相的权力,从而加强皇帝权力,D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监察体系,A错误;

三省六部制度并不是名存实亡,B错误;

官员分割宰相权力,并不能说明效率低下,C错误。

11.在宋元两朝以及明代的前中期这段长达五百年的时间内,中国很多地方城市基本不提倡筑城,内地州县亦普遍不筑城,长期处于城垣颓纪、甚至无城墙的状态,只在边地城市和部分重要城市,才兴筑或注意维护城垣。

这种做法旨在()

A.促进民族融合B.减轻农民负担

C.发展商品经济D.防止地方割据

【解析】结合宋元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知题干中做法反映了统治者的出发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防止地方割据,D正确;

经济的发展与民族的融合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观需要,B符合题意,排除AC。

12.《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解析】题干意思是说清朝时候的内阁有明朝的名称,但是权力却远远不及明朝,内阁首辅也是只有其名而已,原因在于当时出现了新的中枢机构——军机处,故选B;

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3.“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

这个无端制、无定员、无预算。

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阔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

”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军机处职能,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正确;

军机处并不是在六部之上,A错误;

军机处是皇权加强表现,B错误;

丞相此时已经不存在,C错误。

14.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

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

这一事件凸显出()

A.地方吏治腐败严重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财经制度严重僵化D.君权至上不容挑战

【解析】材料“空印案”的缘由在于君主不顾实情,认为官员的做法“欺君罔上”,由此可以得出君权之上不容挑战的结论,D正确;

材料所述“损耗”是自然损耗与官员贪污腐败无关,A不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危及中央的信息,B不正确;

“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说明当时的财经制度有一定的灵活性,D错误。

15.公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

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

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

据此可知,在古代()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解析】由材料信息“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可知,公民操纵的公民大会决定着雅典城邦重大的决策,故B正确;

“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说明希腊小城邦是由政治自主权的,故A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希腊的统一诉求,故C错误;

雅典公民大会是公民直接参政的场所,代表的是民意,故D项本身错误。

16.恩格斯说:

“梭伦解开了一系列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

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

”这是在评价梭伦()

A.颁布“解负令”B.给公民发放津贴

C.建立“四百人会议”D.确立财产等级制

【解析】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打击了旧式贵族的世袭特权,D正确;

A是针对债务奴隶;

B是伯利克里时期;

C属于公民权力的提升。

17.梭伦时有惩处“在公民集体的重大争论中”不明确表态者的法律,伯里克利也强调:

“对那些不参与政治的人,我们不认为他们是超脱自由的,而认为他们是无用的。

”材料表明()

A.不积极参政都要受到法律的惩处B.雅典普遍存在公民不愿参政现象

C.积极参政是雅典公民的应尽义务D.公民的参政自由受到法律的限制

【解析】“不积极参政都要受到法律的惩处”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雅典普遍存在公民不愿参政现象,故B错误;

梭伦和伯里克利都强调公民参政,说明积极参政是雅典公民的应尽义务,故C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公民的参政自由受到法律的限制,故D错误。

故选C。

18.雅典城邦有6000名陪审官,全体陪审官分为十组。

诉讼时,事先无人知道某个陪审官是否出庭,倘若出庭,也不知道他在哪个法庭。

这体现了雅典()

A.法庭审判质量较高B.司法程序的公正性

C.公民参政积极性较高D.保护陪审官人身安全

【解析】从材料“事先无人知道某个陪审官是否出庭,倘若出庭,也不知道他在哪个法庭”中可以分析出,雅典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判案的更加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

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审判质量,故A项排除;

CD项材料中也无法体现。

19.罗马帝国时期,除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外,公民和臣民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这样,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发展起来了”。

材料中所述的罗马法是()

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C.公民法D.万民法

【解析】试题分析:

公元前8至6世纪的王政时期,古罗马法律的表现形式是原始习惯法,排除A;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它也是公民法的一个代表,公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适用于所有罗马公民,BC都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

万民法是指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主要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故D正确。

20.早期阶段的罗马法规定:

凡为法律行为,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

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或稍有差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

这表明早期罗马法()

A.不尊重当事人意愿B.形式重于实质内容

C.注重保护公民利益D.审判程序非常严密

【解析】根据题干“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也没有法律效力”关键信息可知在罗马法看来,法律行为是否有法律效力取决于该法律行为的外部形式,形式重于实质内容,B项正确。

材料主旨强调罗马法形式重于实质内容,没有涉及不尊重当事人意愿的信息,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注重保护公民利益的相关信息,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审判程序非常严密的相关信息,排除D。

所以选B

21.罗马诗人维吉尔指出:

希腊人也许是更优秀的雕塑家、雄辩家和思想家,但唯有罗马人才懂得如何统治一个帝国。

维吉尔此一论断主要是基于()

A.罗马法的适时调整B.罗马建立了更完备民主制度

C.雅典民主制不利于扩张D.希腊人尚浮华不务实

【解析】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演变,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故答案为A项。

罗马没有建立民主制度,排除B项;

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

罗马法作为奴隶社会法律制度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深受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

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

公元前450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这一发展过程的重要里程碑。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后,由于罗马的扩张,所控制的辽阔版图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公民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22.公元前3世纪前后,罗马法发展到万民法阶段,而同时期的汉代法律“夷三族是最高刑罚,晁错、李陵被诛之时,其父母妻儿同时被杀”。

这种做法违背了罗马法的()

A.自然法中公正合理原则B.万民法中人人平等原则

C.法律至上不告不理原则D.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

【解析】罗马法讲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至上,汉代法律讲究连坐,违背了罗马法中公正合理原则,A正确;

万民法也不是人人平等,奴隶除外,B错误;

C和D不符合材料罗马法的原则,排除。

23.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罗马法的答案是:

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

由此可见罗马法()

A.注重证据收集B.具有契约思想

C.内容过于单一D.蕴含民主原则

【解析】依据材料意思为当一个人向别人租马时,就和马主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即租马人应该照顾好马,否则应承担相应责任,故B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查士丁尼法典》重证据方面的史料,故A项错误;

罗马法内容繁琐,C错误;

罗马法属于专制社会产物,D错误。

24.英国革命作为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成果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这一制度创新()

A.否定了其传统的政治结构B.完全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C.使全体国民都亨有选举权D.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主要体现在对王权的制约,国王成为国家的象征,只是国家元首,而权力则集中到议会手中,首相成为政府首脑,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他不是对原有形式的否定,而是在基础上的改造;

B选项错误,贵族也拥有一定的权力,比如代表国家出席,形式上颁布律令等;

C选项错误,选举权只有公民才具有。

25.“这次改革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向‘衰败远区’开刀。

56个衰败选区被废除,30个小的选区失掉席位。

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立了40多个新选区;

二是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磅者、租地经营达50磅者才有选举权。

”推动这次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B.议席名额分配不合理

C.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D.圈地运动的深入发展

【解析】材料中“是向‘衰败远区’开刀。

56个衰败选区被废除”说明是议会改革的措施,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此次议会改革,A正确;

B不是议会改革主要原因;

C是18世纪初期形成;

D是工业革命之前18世纪,排除。

26.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

“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

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

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

”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B.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

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D.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

【解析】从材料“每年收入全部公开。

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中可以看出,英国首相作为内阁首脑,要接受议会的监督,故C项正确;

A项错误,首相掌握行政权;

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7.“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

”因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A.实行联邦体制加强中央集权B.贯彻制衡原则实行三权分立

C.两党互相制约避免一党专政D.人民选举总统体现民主精神

【解析】“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在美国就是指联邦政府,“特别的限制”在1787年宪法里就表现为实行三权分立,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故选B;

28.翻开美国历史,包括克林顿在内,共有九位总统曾在美国众议院被提案弹劾。

其中有泰勒、强森、克利夫兰、胡佛、杜鲁门、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民主党和共和党领袖均未能幸免。

它体现了美国政体的哪一重要原则()

A.中央集权B.分权制衡C.两党制D.联邦制

【解析】材料信息“九位美国总统曾在美国众议院被提案弹劾”说明,美国总统受到议会的制约,即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故B项正确;

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美国实行两党制,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

联邦制指的是在保证中央权威的同时,保留部分地方权力,故D项错误。

29.美国思想家托马斯·

潘恩在针对选民资格的各种限制时说:

“你们要求一个人有值60美元的财产,不然他就不能投票。

如果一个人有一头值60美元的公驴,今天这个人是一个选民,而明天这公驴死了,他便根本不能投票了。

请问,究竟谁是选民?

是这个人还是那头公驴?

”他讥讽和嘲笑的是()

A.选民居住年限限制B.选民纳税额限制

C.选民财产资格限制D.选民文化程度限制

【解析】你们要求一个人有值60美元的财产,不然他就不能投票”说明有钱才能当议员,才能投票,才能参政。

因此资产阶级的选举是有钱人的游戏,穷人没有钱,不能享受政治权利。

所以,讥讽和嘲笑的是选民财产资格限制,故选C。

30.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

……人口的实际统计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3年内,以及此后每10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

”宪法中关于人口统计的规定其目的是()

A.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B.改选众议员每十年进行

C.保障公民的自由与平等D.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关于众议院名额的分配以及各州人口统计的规定协调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故答案为A。

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D两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31小题24分,32小题16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

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

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

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

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公民总数大约4万人。

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有近5000名公民,即30岁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担任过负责为公民大会决定议案、接待外来使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议事会议员。

在此期间,议事会每天需要通过抽签产生一名主席。

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赌徒掷出某个点的概率都要大。

还有陪审法庭,它让雅典30岁以上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

正因如此,雅典民主政治也成为一种迄今为止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

——摘自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与民主信仰的重塑》

(1)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中国与雅典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利弊。

【答案】

(1)差异:

君主专制;

人民主权。

原因:

①中国:

大陆文明;

大一统帝国;

集权思想;

农业立国。

②雅典:

海洋文明;

小国寡民;

重视民主;

工商业发达。

(2)中国:

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但也容易引发腐败、损害民权。

雅典:

成为人类政治民主的源头,利于保障民权;

但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概况;

第二问学生结合古代中国、雅典的自然地理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来回答即可。

(2)本题学生分别答出古代中国专制制度、雅典民主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弊端,本题要求学生较好的基础知识,难度适中。

中国政治的利弊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及容易导致腐败评论;

雅典政治的利弊从民主有利于保障民权但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角度回答。

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

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二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即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依三权分立的原则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

通过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克服邦联体制下美国面临的社会危机,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

——王希《原则与妥协》

请回答:

(1)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国家体制方面的创新表现。

(1)通过《权利法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