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以南京江宁区为例.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57443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以南京江宁区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以南京江宁区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以南京江宁区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以南京江宁区为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以南京江宁区为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以南京江宁区为例.pdf

《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以南京江宁区为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以南京江宁区为例.pdf(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以南京江宁区为例.pdf

收稿日期:

!

#$!

#!

;修订日期: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速公路对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与优化研究”(&!

($&)作者简介:

朱振国($)(#),男,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土地经济学,参与主持过多项国家基金项目,已发表论文%多篇。

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以南京江宁区为例朱振国$,许刚!

,姚士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摘要: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向乡村转化的过渡地带,也是土地与空间利用方式最富于变化的地域实体,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最具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敏感性特征。

该文以南京江宁区的城市化进程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江宁区城市化发展的条件与背景,探索边缘区城市化进程的特征与驱动机制,并依据世界性趋势,推断江宁区城市化发展的模式与前景,以探求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城市化;用地扩展;驱动机制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城市化深刻影响着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形成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自!

世纪+年代,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增长,综合竞争力极大提高,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化迅猛发展。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01231045)指出:

“!

$世纪初期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除高科技以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由过去的乡村城镇化逐步转向以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尤其是逐步放弃控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性壁垒,使大城市发挥越来越明显的区域带动与增长极核效应!

从地域空间结构分析,大部分大城市开始进入中心区与外围区同步发展的旺盛建设时期,城市边缘区已成为多数大中城市的主要增长地域。

事实上,城市化对边缘区空间发展影响最为明显,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在城市边缘区(6789:

;71:

25)%。

城市边缘区是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半城市化地域,也是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产生激烈冲突的地区,其社会、经济环境较城市或农村中的均质社区而言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异质性。

因此,边缘区经济增长、土地利用以及社会发展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

江宁是南京市域的一个近郊行政区,位于主城南部,城市边缘区域特征明显,其中既有城市建成区,亦有刚刚起步的城市化地区和郊区农村区。

近年来,该区域接受南京大都市扩展与产业辐射的同时,自身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也得到极大提升,体现了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发展的一般性特征:

影响因素复杂,驱动机制特殊。

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典型性。

$江宁区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与基本特征$*$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城市外边缘区”的地缘属性江宁区东、西、北三面呈半环状围绕南京主城,远城点&=、近城点$%=,平均空间幅度!

(的面积比重)与主城(核心区)的关系,从人流、产业联系与建筑密度等指标看,可以判别为大城市的外边缘区属性的空间地域.。

$*$*!

非稳态的“区城”边界由于边缘区的地域特征,江宁城市化进程经常受南京都市空间扩展和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和干扰。

如,南京建成区由解放初的&!

=!

扩展到$)(年的$&=!

,而自$)+!

年以来,南京市区的行政区划先后三次调整。

这种变化与发展往往以蚕食近域郊区的人口、城镇与土地资源为代价,而江宁区是这种变化的主导地区,如$)+年和$)年江宁区有%个乡和(个行政村分别划入南京主城区,致使江宁辖区的土地面积与人口规模不断缩小,而部分近城优质要素剥离,使得全区的重点发展空间与投资策略受到不利的影响。

$*$*%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江宁区在南京市乃至江苏省经济基础良好,各项指标处于上升发展中。

万方数据!

年人均#$%为!

&(元)人(折合!

*美元,同期全国+,-元;江苏为!

*+元)。

从产值结构看,已经完成了“一二三”向“二三一”的转型,二产产值比重高达+&.,工业主导特征日益明显,工业化程度逐步提高。

!

/!

/-堪忧的劳动力素质与南京主城作为全国智力密集的中心形成反差,江宁区劳动力素质并没有优势。

据区农调队对!

*户农村家庭的规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有关问题进行的调查,全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012,因此,劳动力素质问题有可能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表!

)。

表!

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结构(&*年)!

#$%!

&()*)(%+,%-)*.+/,+($#+(./()($0+)1%0+$-(&*)大专及以上高中及中专初中小学文盲或半文盲比重(.)&!

1-&+!

*资料来源:

江宁区统计局资料。

!

/&江宁区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对长序列的人口资料分析表明,江宁区城市化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停滞状态(!

.左右),而从&*世纪1*年代开始,城市化呈现稳步发展态势,自*年代末期,城市化才有比较大的跃进。

但整个发展期间,包含两次不正常波动,一次在+*年代初期,另一次在1*年代中期,这均与行政的扰动因素有关(特别是区划调整,人口统计口径变更)。

图!

城市化率的发展曲线2.34!

0%-%5%$+67%/$*)(5%+,)(#/.8.+/./9./3/./3从内涵特征看,以&*世纪*年代作为分界,江宁区城市化进程形成下述两个不同的阶段:

!

)*年代以前,尽管跨入初步工业化时期,但社会传统计划色彩浓厚,农业、农村社会的特色明显,城市化发展在低水平台级上徘徊。

&)*年代以后,江宁区经济结构日益多元化,经济活跃,地方财政自主性增强。

一个开放型的工业化中期新型经济区域开始显现。

江宁区的功能也从一般意义的提供农副产品的都市郊区,转变为主城工业配置的有机组成地域,与主城互动协作、一体发展的整体地域。

总体而言,当前江宁区城市化发展体现了如下的基本特征。

!

/&/!

基本跨入快速城市化发展的门槛按照!

年全区城镇人口基本数据,结合其它方面的资料旁证分析,江宁区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左右,而其人均#$%也已超过!

*美元。

根据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水平达到,*.与人均#$%达!

*美元是一个重要的临界指标,因此,可以认为江宁区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

/&/&初步形成互动的“区城”关系江宁与南京主城的关系密切。

从通勤看,据!

年-月份新(街口)东(山)线统计,江宁区东山镇该月乘公交车往返南京的乘客有(1(,!

人,单向日流量!

!

*人;而加上住在南京而工作在江宁的昼夜摆动人口为+*人和中巴车、出租车和厂车的客流量,东山的单向日流量应该在&0*万人以上;从信息联系看,据!

年-月!

日的电讯统计,江宁区当日打入南京电话-万次,占当日全区总打出次数的&01.,超过本区内部通话率(&.)的一倍以上;从产业关系看,江宁区也已成为南京重要的工业基地。

调查表明,目前江宁区工业总产值的,)是由非县属企业(国家、江苏省、南京市)创造的,而其余&)中的&*.又是直接为南京市区内的企业配套的。

因此,江宁区与南京主城已初步形成了“互动型”关系框架。

!

/&/,城市化发展的空间二元性突出江宁区经济发展在空间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以行政中心东山地区为代表的城市内边缘地区,工业化程度高,经济增长快,成为高收入地区、重要的劳动力流入中心;而区外缘城镇如周岗、横溪等工业化较弱,第一产业比重时有提升,农民+(.的基本收入来自农业经营。

而此二元性的空间差异影射到城市化空间发展的实效也体现出区域间的不平衡性,如大部分镇的城市化水平较低(部分甚至低于!

*.),而最高的东山镇高达+.以上,且在空间上呈现围绕南京主城近似(类)圈层式的分布。

近主城的区内缘城镇,体现一定的主城郊区化特征,居住偏好明显,城市房地产开发和相应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城镇发展的品质。

而大部分外缘区域城镇化动力薄弱,基础设施的标准较低。

&江宁区城市化进程的驱动机制分析一般认为,产业的空间集聚与结构转换、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基本构成现代城市化的动力。

根据笔者对江宁区研究,其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

万方数据!

#产业结构的转换驱动工业的发展和工业的集聚是激发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当前江宁区的工业发展已达到一定程度,但从其工业化进程产生的实际城市化效应看,工业化推进速度远高于城市化速度,而工业化加速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影响有限(表!

)。

表!

江宁区工业化效果!

#$%!

&()*+,-./01)-$-21-+.-.3-.4.-.4典型年份#$%&#$!

#$工业化初期#$!

#$%&年均递增(()工业化中期#$#$!

年均递增(()工业总产值(亿元))*&+*+)!

-*,!

-*,.!

%*,&)*$!

&*)!

财政收入(万元)&),#+)%)&.+&.!

*,$#*)&*!

&!

-*!

非农劳动力(人)#.*+!

#*$!

.*%#*,-&*+)#*!

*,-非农业人口(人))+#-%!

&#!

#$&+#*.&.*&#*&).*&)总人口(人).$*#-,*-&*-#*+.+*%#*+#+*!

城市化水平(()-*!

)#*#$#.*+.#*)&)*.#*&,.*!

城市化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当前三产服务的发展已成为江宁区提高与推进城市化的直接途径。

据统计,目前江宁区三产对/01增量的贡献率达)&(,从业人员达#*,万人,占全社会劳动力的!

.*&(!

三产服务发展得益于江宁区独有的边缘区区位特色,特别是其针对南京主城消费对象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江宁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行业,并成为江宁区经济最为活跃的增长点。

由此也带动信息咨询和其他各类专业市场的发展,使江宁区的城市功能得到日益完善,城市对周围农村人口、南京人口的引力增强,对道路、服务设施等城镇基础设施需求上升,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

开发区经济增长及城建是城市化首要驱动力距南京主城-23的江宁经济开发区建于#$!

年,在全区城市化进程中,开发区发展的作用显著。

如开发区面积为!

)23!

,居住人口为#*)万人,总活动人口,万人左右,财政收入却占江宁区的&)*#((而!

+年,全区财政收入增量的)&*!

(由开发区创造),并初步形成以百家湖为核心、三个圈层结构(游乐、居住、高新技术和高新科研区)的新城区形象。

特别是江宁开发区和民营科技园已纳入高新技术开发区范畴,上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南京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发区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外资引进工作,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据测算,外资发展带动全区工业总产值达!

-亿元,工业增长)*$倍,增加就业岗位&万余个,财政收入达&*.亿元,非农业人口增加,*-)万人,城市化水平上升!

个百分点。

同时,开发区的充裕财政资金,为提高全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

东山新市区建设是城市化空间集聚核心东山镇是全区重点发展地区,其首位度已从#$+年的#*+.上升到!

+年的!

*#.,并呈进一步上升趋势;经济方面,!

+年东山镇/01(!

&亿元)是最低乡镇(东善桥镇,!

*#&亿元)的#+*)倍,人均/01是最低乡镇的!

*-倍。

东山实施了“西进南拓”城市发展战略,即将拉开#+23!

城市建设框架,形成城市常住人口,+万,城市化率$+(以上,已实现与南京全面接轨。

东山新市区建设有力地配合了南京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它对主城功能完善、解决用地紧张等方面的问题,并加快要素在江宁区的集聚,推动全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提升江宁区的城市形象与知名度起到很大作用。

综上所述,江宁区外向型经济密度高,开发区发展水平较高,这对城市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可以预见,江宁产业结构特别是城市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和升级仍将对全区的城市化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虽有可能失去一些传统的就业岗位,但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在信息服务业方面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将创造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有利于城镇对乡村人口的集聚作用,使城市就业结构更加合理。

城市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前景分析边缘区城市化受主城扩展与自身本土城市化两种因素的复合作用.,随着大城市主城母体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其对边缘区的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迅猛增强,使边缘区城市化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区域功能的重新定位据新规划思路,江宁区将面临新的功能定位:

南京新市区纳入中心城市空间发展范畴,建设既与南京主城融合,又具有完备功能和鲜明特色的南京新市区。

具体是以城市新区、产业发展基地和生态环境调节圈为目标,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充满发展活力,与南京主城合理分工、呼应的新区。

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利用南京科技人才的优势,把江宁区造就成为南京人才资源释放能量的场地,造就成为吸纳全国科技资源产生集聚效应的基地,形成跨世纪发展的产业高地和新的增长极。

都市农业集中区据估算,南京市自产的产品除肉类外只能满足南京市蔬菜消费的,)(、禽蛋消!

江宁区统计局内部调研资料。

万方数据费的!

#、水产消费的$%#、牛奶消费的!

%#。

因此,利用近城的区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融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化农业。

江宁区将更多地承担与分散主城的部分功能,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土地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空间。

&!

区域发展条件的重构从大区域层面看,未来将建设南京都市圈,形成由南京辐射至镇江、扬州、滁州、马鞍山等地的环形放射式城市快速路网络。

江宁区是南京城市“东进南延”发展的重要地区,是南京市域南部的吸引中心,南京都市圈规划中的!

个外围城镇中就有东山、沧波门、仙西个位于江宁区境内(其中仙西为部分),另外汤山风景区、牛首山风景区以及南京南站和禄口机场均位于江宁区内,这些重点地域的规划与建设必然会拉动江宁区自身的城市化进程。

特别是随着南京都市圈内部快速交通网络形成,南京市区辐射能力将得到提升。

如随着南京地铁号线建成以及地铁!

号东山出口建设,将进一步拉近主城与江宁区的空间与时间距离,增加其与主城的人流、物流,推动主城郊区化与本区城市化的进程。

&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判断依据多项数据预测,江宁区本土城市化水平近、远期分别达到()#和%)#,居住城市化水平近、远期分别可达($#和%$#。

在)*内,城市化水平从)#提高至%$#。

并逐步由量变向质变转化,实现城市化质量的提高。

预计在!

)*内江宁区城镇人口增加一倍,其中$#左右可能是外来人口,而+$#将来自城镇自增长和农村转移人口(届时乡村转移的贡献将会达+)#左右)。

这种趋势判断受现实中的因素干扰较大,需要特别关注如下几方面。

&南京主城调整的影响南京主城未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有计划疏散旧城人口。

旧城的人口合理容量在)万人左右,远景共需疏散人口$)万以上;主城人口在!

)!

)年的目标是!

)万人左右!

笔者认为,受交通便捷性牵引与房产开发引导,主城疏散的人口超过一半将被江宁区吸纳,但这种疏散的时间跨度很难确定。

因此,参照当前房地产开发程度与产业扩散的情况,近期至多$万人,远期可能为)万人。

&!

建设资金与土地的保证!

)年江宁区按,%万人口,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增加)-,%万人,要投入-+亿元,未来!

)*提高)个百分点,即至少!

$亿元。

单从政府的财政资金难以完全承揽建设的责任,需形成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根据预期的城市化发展,未来!

)*,江宁区必需预留出新增建设面积!

)./!

的城镇开发空间#。

(结语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这是解决农村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

但城市化问题不是简单的人口城市地域转换,而是涉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与耕地)、农村人口转化、剩余劳动力的去向以及城市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城市用地规模及许多地区环境生态建设保护的综合性问题,大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尤其如此。

江宁区具有大城市边缘区的地缘优势,其城市化进程景象比较复杂。

一方面,通过实施地区发展重点突破战略,大力提升近城地区,尤其是东山的城市现代化水平,与主城城市扩展配套与接轨,同时呼应主城“退二进三”的土地置换过程,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的进展。

另一方面,江宁区的城镇与城市化发展的“距离衰减”特性突出,这与城市化发展城市近域扩展密切相关。

区空间内缘(邻近南京)成为高度城市化的地区,区外缘空间的乡村城镇化的进程逊色于重点地区城市现代化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江宁区作为主城扩展的承受部分,对于合理城市地域结构形成意义重大,对其合理空间规划,将为主城的有序扩展创造有利的生态与经济的有机结构,使大城市扩展摆脱传统的圈层蔓延模式。

参考文献:

林广,张鸿雁&成功与代价!

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0&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111&)2&!

瞿伟&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3&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

$,+2$,1&顾朝林,陈田&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3&地理学报,11,(,(():

+2!

&(宗跃光&大都市生命周期与城郊化趋势3&人文地理,!

)(():

!

2$&$朱振国&大城市空间扩展与边缘区土地利用研究4&北京:

中科院研究生院,!

)!

&$2$+&%臧淑英&试论大城市边缘区的成长机制3&中国地理,11,(%):

!

12!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可持续发展0&东南大学出版社,11+&1$2)&,江宁统计局&江宁区统计年鉴5&111,!

)&(下转第,+页)!

#按照现在整体开发的经验系数,./!

容纳万人。

根据测算,包括五通一平的基础设施投资、人均居住建筑面积造价,人均水电、通讯等公用设施和服务设施,以及提供就业岗位的建设费用估算,人均在!

万元以上。

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

)&万方数据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转换,从而促进海洋经济系统的高度化发展。

按照产业结构成长的基本理论,区域内产业结构成长,内涵上与区域内产业关联度不断增进有密切关系,实质上产业结构区域成长过程,就是区域内各产业关联作用程度提高的过程。

因此,发展区域海洋经济,应着重在区域内寻找和培育带动产业发展关联程度最大的主导产业,促进多部门多产业有机结合,发展综合经济体系,改变三次产业的比例,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水平提高,最终促进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海洋经济是一个涉及海洋、陆域经济多层次的结构,也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开放系统。

复杂的海洋经济系统的发育以丰富的海洋资源生态系统为基础物质支撑,以发达的社会(陆域)经济系统为拉动,以海洋产业系统为结构,通过需求、竞争、科技进步,最终实现了海洋经济系统结构的提升,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孙斌,徐质斌海洋经济学#青岛出版社,$%$尹紫东,顾建清,李善祥,等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研究#海洋出版社,!

&(邹珊刚,等系统科学#新科学丛书,!

&)*!

布尼奇,吴国柱(译)世界大洋经济学#海洋出版社,!

&%!

#$%&$()(*+,-./01.(2,$)1.+34$.-(*5&2$).6%()(/,+,-./01234(!

#$%&()*+,-&$.&/,-0$1$203.4565578,90$.)!

7-2&%:

#56/37782329:

/;5326453/;92?

7;9?

A/0;A65A/B/85A/23;A68A67;2B28753531674/235?

782329:

,531/;532C73;:

;DA79E=/;C5C761/;8;7;A=7/3A6/3;/8B26872B956/37782329:

72?

A/23531A=7/3B?

7387B58A26A2674/235?

956/37782329:

177?

2C973AB629A=7/72B;:

;A79A=726:

,531C2/3A;2AA=5AA=7829C?

/85A71956/37782329:

;:

;A79/;CC26A71/623973A5?

782;:

;A792B956/3767;2687;,/;C6292A71F:

A=7?

531;28/20782329/8;:

;A79,531/;823;A/AA71F:

956/37/31;A6:

;:

;A798.,9(24-:

;:

;A79A=726:

;956/37782329:

;67;2687782;:

;A79;;8/7387177?

2C973A;!

;A5/35F?

7177?

2C973A(上接第)&页)!

)&#,-$-()1.:

27&)$;&$().(*1.5.2(#$-!

?

&-.+34,()$&)$)A$-2$%(*B&)C$).GH.=73042!

,IHJ534$,+KLM=/092!

(8:

;.1$.4+4?

0*NA$).+B+4*,9%-,;.1$.4C85557;C:

?

(3=-&0+B+,90$./%&()*+,-&$.&/,D$1$.48555EF,90$.)!

7-2&%:

H6F53B6/347/;53/9C26A53A829C2373A2B6F53674/235?

;A68A67,5?

;25A653;/A/235?

O237F7A7736F53531665?

1/;A6/8A;5;7?

5;A=7674/235?

;F;A53A/5?

/A:

78=5658A76/;A/8;2B782329:

,;28/7A:

53173/623973A/3A=7C6287;2B6F53/O5A/23E=/;C5C76535?

:

O7;A=7F58P46231531A=7B75A67;B266F53/O5A/232BQ/5343/34E=73/AA28=7;A=7/9C7A;978=53/;9/3177C?

77?

7A=76F53/O5A/23,5317;A/95A7;A=7C62;C78A;531A6731;B26A=76F53/O5A/23R5;7123A=/;85;7;A1:

,A=7C5C7616/7;5A;9956/O/34A=7177?

2C973A5?

5/17A=7C658A/85?

7SC76/7387B2665A/235?

6F53/O5A/23/3B6/3475316F537SC53;/238.,9(24-:

6F53B6/347;6F53/O5A/23;?

531;77SC53;/23;/9C7A;978=53/;9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