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59171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pdf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pdf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pdf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pdf

《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pdf(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pdf

2012Vol.27,No.5国际城市规划65ReturntoHuman-orientedStreets:

TheNewTrendofStreetDesignManualDevelopmentintheWorldCitiesandImplicationsforChinesecities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

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姜洋王悦解建华刘洋赵杰JiangYang,WangYue,XieJianhua,LiuYang,ZhaoJie引言街道设计导则是一个城市交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营造起着指引战略方向和明确技术思路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形象特色和市民出行文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纵观世界各地最新制定的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总体上朝着以人为本、步行/自行车友好的方向发展(图1)。

作为汽车至上的老牌国家,美国对街道设计标准的“人性”关注起源于2006年出版的美国城市规划和设计标准。

该书由美国规划协会主持编写,当时虽未明确提出“街道设计标准”的概念,但用大量篇幅阐述应如何进行以人为本的街道设计,并充分肯定了街道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1。

在此前后,美国的一些大城市如西雅图(2005)、洛杉矶(2008、2011)、纽约(2009)、旧金山(2010)纷纷出台了各自的街道设计导则2-4。

2010年3月,美国交通部发布关于面向自行车和行人的政策纲领(PolicyStatementonBicycleandPedestrianAccommodation),强调美国的道路交通系统必须整合步行和自行车设施元素,并铿锵有力地指出:

“毫无疑问,美国的每个街区都需要改善自己的自行车和步行出行环境;每年6000名骑车人和行人死于交通事故,这一数字将不摘要:

街道设计导则是一个城市交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营造起着指引战略方向和明确技术思路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形象特色和市民出行文化。

本文首先介绍了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最新发展动态。

然后,选取阿联酋阿布扎比、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美国洛杉矶四个典型世界城市为例,详细介绍了各自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背景、内容框架和技术亮点。

最后,阐述对中国的启示,并提出中国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综合框架。

Abstract:

Thestreetdesignmanual,animportantcomponentofurbantransportationpolicies,notonlyguidesthedevelopmentoftransportinfrastructureandtheenvironmentalcreatingofpublicspace,butalsoinfluencesthecityimageandthecitizenstravelpattern.Thispaperfirstintroducestherecenttrendofstreetdesignmanualinworldcities.Second,thepaperreviews4streetdesignmanualcasesofAbuDhabi,London,NewYorkandLosAngelesintermsofthebackground,frameworkandtechnicalhighlights.Finally,thepaperdiscussestheirimplicationsforChina,andproposesacomprehensiveframeworkforthestreetdesignmanualofChinesecities.关键词:

街道;设计;导则;世界城市;中国Keywords:

Street;Design;Manual;WorldCities;China作者:

姜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高级项目专员。

yangjiangchinastc.org王悦,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项目专员解建华,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项目专员刘洋,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项目专员赵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所长图1国外2000年以后出台步行/自行车友好交通政策/设计导则的国家/城市资料来源:

作者根据参考文献2-17自绘文章编号:

1673-9493(2012)05-0065-08中图分类号:

TU984.191文献标识码:

A2012Vol.27,No.5国际城市规划66本期主题可接受同样必须改变的是人们使用这两种高效的交通方式出行时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不安局面”5。

同美国类似,欧洲和亚洲国家近年来也在城市街道设计中不断强化以人为本和步行/自行车友好的元素。

在国家层面,荷兰、丹麦、德国、爱尔兰分别于1999、2000、2002和2009年发布全国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6-9,荷兰更于2006年颁布自行车交通设计导则10;英国2007年颁布街道导则(ManualforStreets),强调“街道不仅是交通廊道,还必须是人们愿意生活和停留的场所”,明确设计中要优先考虑行人、自行车和公交使用人群的需求11;日本2009年发布土地、基础设施、交通和旅游白皮书,提出促进步行和自行车优先街道的建设,包括重点在学校周边构建步行优先空间,以及在全国设立98个自行车环境示范区12。

此外,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孟加拉、蒙古、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近年来也先后在国家层面发布了倡导步行/自行车交通优先的道路政策13,14。

在城市层面,英国的伦敦(2007、2009)和南泰恩赛德(2008)、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2010)、印度首都新德里(2009)等一批世界城市先后颁布了各自的街道或步行/自行车交通设计导则15-17。

中国城市的街道设计和建设虽然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围绕小汽车来展开18,但可喜的是近年来也开始重新关注“人”的基本需求。

上海、北京、深圳、杭州、济南、昆明、重庆、昆山、常熟等一批城市纷纷编制了针对本市或片区的步行/自行车交通设计导则或道路设计指引19-22。

然而国内文献中对国外城市特别是世界级城市近年来颁布的街道设计导则尚缺乏系统性的介绍。

本文跨越亚洲和欧美,选取阿联酋阿布扎比、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美国洛杉矶四个城市为案例,详细介绍各自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背景、内容框架以及技术亮点。

选取这四个城市的原因有三。

一是这些城市均为著名国际化大都市,其街道设计导则近年才刚刚出台或更新,内容新颖而全面,在交通政策领域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颇高,能够代表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发展的主流。

二是四个案例跨越亚洲和欧美,照顾到地域文化背景和机动化程度的差异性,有助于归纳导则内容上的共性,并区分出个性元素。

三是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市域面积较大(相对北欧城市),更为贴近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特征。

总之,希望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对中国更多城市开展或完善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1阿布扎比1.1编制背景阿布扎比是阿联酋首都,长期以来一直以大街区、宽马路、高汽车拥有率和高能耗闻名于世。

2010年,阿市城市规划委员会(UrbanPlanningCouncil)颁布阿布扎比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旨在全面提升城市和社区的步行友好性,通过加密路网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全、舒适和有吸引力的街道步行环境,引导城市出行结构由目前的小汽车主导向多种交通方式平衡发展过渡,并支持交通局制定的长期公共交通规划。

1.2内容框架导则共分11个章节。

第1章“总则”,介绍导则的制定背景、目的、适用范围、核心原则和目标。

第2章“方法论”,阐述导则的方法学特征以及如何使用导则。

第3章“设计优先级及参数”,明确街道设计的一般性技术要点。

第4章“设计流程”,介绍“现状分析概念方案设计设计方案评估审查设计方案深化”的四阶段法。

第5章“街道设计元素”,给出标准道路断面,并辅以针对行人、公交、自行车、机动车、交叉口和交通静化的特殊性技术要点。

第6章“街道环境设计”,包括铺地材料、建筑临街面、遮阴与气候适应、景观与水的使用、照明、街道家具和标识引导等专题。

第7章“示范项目”,以瓦思巴(Wathba)具体项目为例说明导则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8章和第9章分别是“维护与管理”和“评估与更新”,后者介绍审查委员会对导则更新的职责和权利。

第10章“定义”,对专业术语进行诠释。

第11章“参考文献”。

此外,导则还包括五项附录,分别是“运营效果指标”、“连通措施工具箱”、“街道设计实例”、“推荐照明水平”和“标识引导设计指引”。

1.3技术亮点

(1)对传统道路分级的革新导则否定了当地传统的基于机动车交通流量的主次支道路分级体系,引入国际上新兴的“环境协调性设计”(ContextSensitiveSolutions)理念,考虑街道周边用地在城市中的六种属性(城市中心区、次中心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无活力界面区),并与街道的四种交通属性(主干道、次干路、普通路、接驳路)交叉构建分类矩阵(24类),进而制定差异化的设计策略和指标。

(2)对设计流程的规范阿布扎比导则认为主次支道路分级体系是美国高速公路设计政策催生的产物,由于它只考虑机动车流量使得城市以车为本。

“环境协调性设计”概念由美国联邦公路局提出,指在保证交通安全和连通性的同时,把一个交通建设项目的所有环境要素(包括景观、美学、历史、环境资源和所有相关利益群体)都周全考虑的方案设计。

2012Vol.27,No.5国际城市规划67导则明确街道设计应遵循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现状分析”,应收集土地利用、机动车流、环境特征、相关规范、上位规划和市政要求等信息,制定基底综合分析图(ContextPlan)。

第二阶段“概念方案设计”,应依次确定土地利用布局、步行网络、公交网络、自行车网络、机动车交通网络和街道断面,设置街道元素,此外还要特别标注不同方式交通流的交叉冲突区并给出解决方案(图2),最后才是景观设计。

第三阶段“设计方案评估审查”,应审核交通设施容量、安全性、环境质量以及可达性和连通性指标。

第四阶段“设计方案深化”,应进行详细的街道景观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3)对街道断面的分区模块化设计导则将机动车道之外的街道步行/自行车交通空间分为建筑前区、步行通行区、街道家具区、自行车道和路缘区(图3)。

根据24种街道类型的特点,对每种街道的每一种分区分别设定其断面尺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而确定整体街道断面尺寸,并强调保障通行区的直通性和连续性,避免不同分区间的重叠或冲突(图4)。

(4)详细阐述街道运营维护的要求导则要求街道管理部门及时清理道路上堆积的沙土,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标志牌信息更新并保持其清晰可读。

导则还要求雨后及时清理街道步行和自行车空间的积水,施工后市政单位及时移除阻碍设施。

植被方面,导则要求定期修剪树枝,清理树叶,清除死树以避免树枝掉落砸到行人。

街道家具方面,导则要求必须维护质量,满足使用要求。

最后要求始终保持地面铺装平整干净。

2伦敦2.1编制背景街道是伦敦的“公共窗口”,集中向世界展示着这座城市乃至整个英国的悠久历史和繁荣发展。

2009年,为了确保伦敦街道维持高水平的设计并得到足够的重视,伦敦交通局(TransportforLondon)制定并颁布了伦敦街道环境设计导则2009用以指导、规范伦敦主要道路网建设,旨在打造“与世界级城市相称的世界上管理最好的街道”。

2.2内容框架导则共12章,包含政策愿景、技术导则、运营维护三大主题。

第1章“简介”,介绍导则的目的、框架和执行机构。

第2章“政策及愿景”,主要阐明基本理念和部门责任分工。

第3、4章分别是“设计流程”和“核心设计原则”。

第5章“材料选型”,规定街道典型元素的型制和材料。

第6章“街道环境特征”,对伦敦街道按区位和用地属性划分类型,指出各自设计策略。

第7、8、9章分别对属于交警管辖的路面设施、属于市政管辖的街道家具以及属于第三方管辖的街道家具提出设计参数、选址要求、最佳实践和参考材料。

第10章“运营维护”,明确相关技术要点和管理实施机构。

第11、12章分别是“街道细部做法”和“附录”。

2.3技术亮点

(1)以分工权属为纲组织导则伦敦导则的主体以街道元素为模块,每一模块则按“总述分区分类实施权属具体标准”依次展开。

如在街道家具设计要求方面,导则就对政府管辖的和第三方管辖的街道家具分别论述。

这一组织手法有助于明确分工,增强导则伦敦主要道路网称作TLRN(TransportforLondonRoadNetwork),总长度580km,占伦敦所有道路总长度的5%。

由于伦敦交通局仅对TLRN具有管辖权,因此导则明确是针对TLRN制定的,但同时指出也鼓励应用于其他街道。

图2标注不同交通方式冲突区(阿布扎比导则)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16图3街道步行/自行车交通空间分区(阿布扎比导则)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16图4街道步行/自行车交通空间各分区宽度尺寸规定示例(阿布扎比导则)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16公交站台机动车出入口过街设施主要交叉口主干路0.83.51.53.02.00.51.5-3.53.36.0包含辅路0.83.51.83.0-0.52.32.82.0-3.53.36.0次干路0.83.01.52.02.00.51.5-2.52.03.53.36.0包含辅路0.83.01.52.0-0.52.32.82.02.52.03.53.36.0普通路0.52.81.21.8-0.5-2.32.03.0-接驳路-1.8-0.5-3.0-道路等级步行和自行车空间辅路空间主路空间建筑前区通行区路缘区街道家具区路侧隔离带自行车道停车区车行道停车区车行道路缘扩展区路缘扩展区自行车道外侧车道自行车道公交专用道中央隔离带姜洋王悦解建华刘洋赵杰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

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建筑前区步行通行区街道家具区自行车道路缘区冲突区临街建筑出入口街道家具区步行通行区自行车通行区公交车停车区2012Vol.27,No.5国际城市规划68本期主题查阅使用的针对性和便捷性,并确保整体规划设计意图在各部门单位的通力协作下得以全面实现。

(2)对全周期管理流程的规范导则将流程分为“项目启动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检查维护”四个环节,详细阐述每个环节所对应的管理主体(伦敦交通局子部门)和管理内容(具体政府行为)(图5)。

此外,导则指出与其他平级部门(如伦敦设计部,DesignforLondon)协调合作的重要性,并对设计团队的人员构成提出要求。

最后,对于项目中遇到需突破导则的情况,明确了豁免审批程序。

这些规定虽略显琐碎,却使伦敦的街道管理工作能真正做到有条不紊,环环相扣,高效推进。

(3)将设计材料和施工做法标准化第5章“材料选型”和第11章“街道细部做法”作为导则的特色章节,前者对伦敦街道铺装、路牌、路灯、隔离栏、座椅、路缘石等街道典型元素的颜色、尺寸、材料等进行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后者则提供了针对街道常见节点(如人行道树坑、过街设施、街角排水设施等)的构造施工大样图集(图6)。

未经特别申请批准,任何项目不得超出导则规定范围设计施工。

此举一方面为项目团队节省了繁冗的细部设计工作,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带有个人主观喜好的决策比选,进而有效地保证了伦敦全市街道风貌的整齐划一,突出了城市整体形象。

3纽约3.1编制背景近年来,随着布隆伯格市长提出“建设更伟大、更绿色纽约”的目标,纽约街道正在逐渐发生改变若干条机动车道改成了公众休闲广场,自行车专用道增多,学校和公交站点周边步行环境更为安全和友好等等。

为指导并规范这些新兴项目,纽约交通部(DepartmentofTransportation)历时2年于2009年完成了纽约街道设计导则。

该导则作为实施交通部的可持续街道战略规划和配合世界级街道交通白皮书的重要技术支撑,旨在推动纽约市建设更有吸引力的街道,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并促进交通项目更经济和高效地开展。

3.2内容框架纽约街道设计导则分为引言、正文、词汇表、附录和索引5部分。

正文又分为5章:

第1章“手册使用”,介绍导则适用范围、框架结构、规划程序、设计清单、项目运作等;第2章“几何设计”,为车道、人行道、交通静化措施和道路绿化等提供设计工具箱,明确主要类型、设置条件、设计元素和要求等;第3章“材料”,介绍车道、过街通道、人行道、路缘石、广场等设施的选材类型、特点、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第4章“照明”,分别介绍街道照明、行人照明、交通信号灯等照明设施的适用范围、照度、材料、价格等;第5章“街道家具”,选取常见的街道家具(如自行车架、公交亭、公厕、座椅、垃圾箱等)规定选址和设计参数要求并提供实例。

图5设计流程(伦敦导则)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15图6街道家具布局细部做法(伦敦导则)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15伦敦交通局街道评审组设计部门项目经理交通工程师城市设计师安全监理施工承包方运营管理承包方伦敦设计局伦敦交通局交通模式联盟伦敦交通局项目经理伦敦交通局设计团队伦敦交通局承包方伦敦交通局运营管理承包方项目启动设计实施运营维护与监测策略/目标法律法规技术规定工地监理运营维护项目政策背景设计技术施工承包方持续跟进运营状况监测运营维护协议方案评估设计要点清单项目价值评估资金支持与时间控制设计质量审核街道导则2012Vol.27,No.5国际城市规划693.3技术亮点

(1)提供设计工具箱导则针对每一类设计问题列出工具箱(如“交通静化”有减速丘、凸起式过街路面、凸起式交叉口路面、环岛等八种作法),详细说明各项措施的定义、设计要点、好处、适用条件和可持续机会,并且评定该措施在城市的综合应用指数(广泛/局部/试点)。

这一表述形式要求设计人员在项目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作到科学决策。

(2)阐明“可持续机会”导则在每一项设计措施末尾均附有“可持续机会”,阐述如何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实现低冲击设计,减少街道对环境的影响,将资源利用最大化。

例如对于典型道路设计,强调尽量减少不渗水路面,鼓励使用渗水材料,将植被覆盖面积最大化,尽可能设置雨水处理装置,提高路面太阳能反射指数(SRI)以降低热岛效应,铺装使用可回收再利用材料,协调市政和道路作业以减少开挖工程等等。

(3)补充丰富而实用的附录导则提供四项附录,分别是“设计审查表”、“政府部门分工”、“法律和规范”和“项目审批流程”。

以“设计审查表”为例,需回答的问题包括:

项目基本信息;设计方案对地段文脉(历史、周边用地)、使用功能(交通、公共活动、排水)和绿化环境(植被、维护、低冲击)的考虑;与导则技术规定的对接情况。

该表作为所有项目申请设计审查时提交材料的模板,不仅对设计阶段全面考虑问题有指导作用,还使审批程序进一步规范化。

(4)形象生动的图面表达导则根据纽约街道特点绘制了一些典型路段和交叉口的设计方案,并采用彩色仿真的平面布局表现形式,不但对导则规定文字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而且给规划设计人员提供了生动的具体参考案例,同时便于其他决策者和公众理解。

甚至连街道各元素的政府各部门职责分工,导则也以图示的形式表现,一目了然(图7,图8)。

4洛杉矶4.1编制背景洛杉矶是美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汽车之城”,素以低密度的城市蔓延和高强度的汽车使用为特征。

近年来,随着步行/自行车交通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洛杉矶中心城的街道活力也不断丧失,并引发肥胖疾病、能源消耗、零售业萧条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2011年,洛杉矶公共卫生局(LosAngelesCountyDepartmentofPublicHealth)迎合本地市民对重塑宜人街道和社区活力的强烈诉求,完成了新一版洛杉矶街道设计导则的制定。

图7典型主路设计示意(纽约导则)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3姜洋王悦解建华刘洋赵杰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

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图8城市道路政府各部门职责分工(纽约导则)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3项目名称道路和人性步道的施工许可负责单位纽约市交通局(DOT)街道家具管辖权纽约市交通局(DOT)纽约市公用事业局(DCA)建筑立面;雨篷;标志纽约市建筑局(DOB)纽约市交通局(DOT)街道照明;路灯杆与标志杆纽约交通局(DOT)人行步道养护与维修产权所有人人性步道占用许可;临时占用许可;缘石坡道;地下储藏室;地下室入口;报纸广告箱;人行步道脚手架纽约市建筑局(DOB)纽约市交通局(DOT)街道家具;额外的保养及其他服务商业促进区(BLDs)(纽约市小企业服务部管理)道路和人行步道设施纽约大都会运输署(MTA)公用事业公司纽约市环保局(DEP)排水系统;污水管道;纽约市环保局(DEP)交通控制;道路养护交通局(DOT)公用事业多个部门人行步道旁餐馆纽约市消费者事务部(DCA)自行车架纽约市交通局(DOT)街道树木许可;街道设计标准纽约市公园休闲局(DPR)绿色街道纽约市公园休闲局(DPR)纽约市交通局(DOT)2012Vol.27,No.5国际城市规划70本期主题4.2内容框架导则目录清晰全面,内容涉及到道路设计、用地规划、无障碍设计、信号灯控制、城市设计、场地设计、建筑设计、交通静化措施、街道家具、社区参与等多个领域。

导则共分为15章:

第1、2章为“引言”和“目标”;第3章为“街道网络及分类”;第49章分别是“行车道设计”、“交叉口设计”、“通用行人通道”、“人行过街设施”、“自行车道设计”、“公共交通设施”;第10章为“交通静化措施”;第11章为“街道雨水管理和生态系统”;第12、14章为旧区和郊区的街道改造;第13章为“沿生活街道的土地利用设计”;第15章为“街道设计的社区参与”。

4.3技术亮点

(1)重视对既有街道和郊区的改造由于洛杉矶长期以来建设了大量以小汽车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因此导则十分强调在建成区重塑人性化的城市界面。

改造手段包括:

沿街界面增设建筑出入口;建筑底层保持通透;临街立面增加丰富的小尺度元素;对机动车出入口进行严格管理以减少对行人和骑车人的干扰等等。

(2)整合公共交通的街道设计导则强调公共交通在街道中的作用,用整章篇幅(第9章)讨论了公交站在交叉口和街道中段的布局特点,比较了突出式和港湾式公交站的设置特点,提出了公交车优先的信号设计原则。

此外,导则还明确了公交站点与行人、自行车接驳的设计,并规定公交站点附近需设置人行过街设施和自行车停车设施,以增强公交站点的步行/自行车可达性。

(3)明确街道排水和生态化设计要求导则针对雨水管理提出“减小流失、延缓流速、保持水体、充分利用”的目标,从生态滞留、雨水收集、地面铺装、输水、截污等方面归纳具体措施,并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及环境特点对各措施的适用范围进行说明(表1)。

(4)强调社区公众参与导则强调街道的塑造离不开周边社区公众在项目中的积极参与,鼓励通过媒体、非营利组织机构、政府机构、宗教组织等进行全面的宣传和推进。

导则指出公众参与实际上是一种双向交流,不仅为了告知民众,更要把公众的利益诉求和地方性经验反映到项目的规划设计中。

同时,针对具体的示范项目也应予以评价、总结经验、收集数据以支持今后类似的项目决策,并有助于示范项目的推广。

5对中国城市街道设计导则制定的启示5.1树立步行/自行车交通在街道设计中的优先地位确定各种交通方式在街道上的优先级无疑是进行街道规划设计的大前提。

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经验表明,将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地位置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