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5917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7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pdf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pdf(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pdf

文章编号:

1003-9821(2001)01-0005-04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盛学良1,彭补拙1,王华2,吴以中3(11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1河海大学水电学院,江苏南京210098;31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9)摘要:

根据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

运用专家咨询等方法从100多项有关指标中筛选出44个主要指标,构成能反映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各指标因子的量化评价标准值。

关键词: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中图分类号:

X32.013文献标识码:

APerspectiveonIdeologyaboutBuildingEcocityandItsStandardsforEvaluatingEcocitySHENGXue2liang1,PENGBu2zhuo1,WANGHua2,WUYi2zhong3(11UrbanResourcesSciencesDepartmentof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21HydroelectricCollegeofHehai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31JiangsuEnvironmentalScienceInstitute,Nanjing210029,China)Abstract:

Atfirsttheideologyaboutbuildingecocitywasputforwarduponontheconnotationofecocity.Then44indicatorswereselectedfrommorethan100indicatorsabouteconomy,society,science&technologyandeduc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andpopulationtoconstructanintegratedindicatorsystem.Finally,thestandardswereintroducedandadoptedtoevaluatetheprogressinbuildingecocity.Keywords:

ecocity;indicatorsystem;evaluatingstandards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针政策,指明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少省和自治区均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方案。

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主线,促进城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1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以较高的速度保持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城镇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区域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区域功能收稿日期:

2000-12-11基金项目:

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科研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49831070)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99106)作者简介:

盛学良(1963),男,高级工程师,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及生态环境、环境管理与规划等研究,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20余篇相关学术论文。

5环境导报2001年第1期No11,2001EnvironmentHerald和人民生活等均有较大幅度改善。

但在推进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数量和质量均不能适应区域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如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外向度较低、城镇布局混乱、规模过小、公共基础和社会服务设施尚不完善、旧城区超强度开发建设、城镇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协调、周边的乡村建设与之不相适应、产业结构雷同、工业结构高度雷同等现象十分普遍,城镇聚集(人口和产业等要素)效益和扩散效益低下,作为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乡镇企业仍处于粗放经营阶段,资源浪费惊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与环境等子系统组成的时空尺度高度耦合的复杂动态开放巨系统的系统工程。

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学、技术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伦理道德学等许多相关领域,其思想有着极为深刻的哲学背景、社会背景乃至心理背景。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可归纳为:

一、通过系统调控,以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基础和条件,以培植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先导和手段;二、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发展战略,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三、人口由过快增长向控制人口数量、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科技文化素质方向转变;四、完善市场机制,通过资源价值化将资源消耗核算和生态环境损失测算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逐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消费体系;五、开拓资源产业化市场来缓解资源供给和环境恶化的压力;六、采用政策宏观干预、公众理性参与和区域性法律、技术、行政、经济手段,在时空耦合度上使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将最终在确保城市区域经济和社会获得稳定增长的同时,使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支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协调发展的优化组合状态,以便在空间结构、时间过程、整体效应、协同性等方面使城市与周围区域的能流、物流、人流、技术流、信息流达到合理流动和分配,从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早在1990年美国生态学家RichardRegister1就提出“生态结构革命”的倡议,并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十大计划。

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发展基础薄弱,起点较低,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城市建设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但当前迫切需要从国情和各地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来寻求和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道路,开展下列基础性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一、以区域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大力倡导生态价值观,制定发展行动计划,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的示范性工程,从系统的平衡、共生及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来分析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二、根据城市的功能类型、区位条件、工业化程度、资源支撑条件、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分区分类从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和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三个方面来考察和调控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系统的响应关系与作用机制,加强城市生态重构和生态修复工作;三、遵循城市生态学原则,提出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逐步调整城市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区位功能,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资源能源节约型城市社会经济体系和生活消费模式;四、在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效益和现有经济实力的同时,提高其扩散功能,通过竞争与合作,从区域获得发展的外部动力,以有效带动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的可持续发展。

而其关键是如何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地规划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等规模和速度,制定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依托的经济政策,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建设、给排水、园林绿化、交通、邮电、通讯、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环境保护设施(污水处理、固废无害化处理等),注意和控制土地利用和开发活动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等。

2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根据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和设计原则,首先建立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2。

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层次性。

城市是由许多同一层次、不同作用与特点的功能团以及不同层6盛学良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专论次的复杂程度、作用程度不一的功能团所构成。

生态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要求在各种约束条件下,所有功能团能持久、有序、稳定和协调地发展,这就是该层次结构模型的目标层。

在目标层下,可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称之为准则层,包括社会进步准则层、经济发展准则层、科技与教育准则层、资源支撑条件准则层、生态环境准则层和人口与生活准则层。

在每一个准则层下,又有许多具体指标,它们共同组成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本研究共提出了下列100多个有关指标:

第一,社会进步指标。

包括城镇化水平、各类案件发案率、万人公务人员数、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万人拥有病床数、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万人拥有标准公交运营车辆数、人均保险额、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城镇失业率、人民群众上访数、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贷(客)运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

第二,经济发展指标。

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经济持续增长率、GDP年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从业系数、各分区人均GDP变动系数、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人均粮食产量、人均年末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人均年末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劳动生产率、工业资金利税率、经济外向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经济密度、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产业结构指数、产值利税率、资金利税率、经济效益系数、土地产出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第三,科技与教育指标。

包括科教投入及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例、文教卫生投入及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例、高等教育入学率、受高等教育人口数、平均受教育年数、万人中小学教师数、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科技贡献率、人均公共藏书量、文盲率、人均识字率。

第四,资源支撑条件指标。

包括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人均林地面积、人均矿产资源、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用水量、森林覆盖率、人均能耗、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生活用电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受灾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

第五,生态环境指标。

包括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环境保护投资指数、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汽化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各类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系数、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系数、万元工业产值固体废物排放系数、废气排放密度、废水排放密度、固体废物排放密度。

第六,人口与生活指标。

包括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恩格尔系数、年末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万人拥有商业网点数、自来水普及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计划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老龄化指数、流动人口的比重。

在形成上述第一轮评价指标后,分别征求了从事上述有关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意见。

首先由笔者介绍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各级指标以及指标的内涵和量测方法,要求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描述,请他们对各指标按“赞成、基本合理、需修改、不恰当”四项填写咨询表。

然后统计分析专家咨询表,若半数以上专家赞成某项指标时,该指标作为保留指标。

对于补充指标,再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同样若半数以上专家赞成增补的,作为保留指标,否则,就予以淘汰。

这样就构成第二轮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再根据城市统计工作的现状,并尽量考虑指标之间的相对独立性问题,筛选得出了下列44个指标来构成其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城市发展的发展水平、发展效率、发展潜在力、发展压力态、发展协调度、发展开放度、发展调控度、发展均衡度等特征。

第一,社会进步D1。

包括城镇化水平C1、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C2、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C3、刑事案件发生率C4、城镇失业率C5、财政支出占GDP比例C6、万人拥有病床数C7、万人拥有医生数C8、百人拥有电话机数C9。

第二,经济发展D2。

包括从业系数C10、7盛学良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专论GDP年增长率C11、人均GDPC12、各分区人均GDP变动系数C13、三产比重C14、人均粮食产量C15、经济外向度C16、土地产出率C17。

第三,科技与教育D3。

包括科教投入占GDP的比重C18、文教卫生占GDP的比重C19、高等教育入学率C20、人均受教育程度C21、万人中小学教师数C22、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C23、人均公共藏书量C24、科技贡献率C25。

表1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目标层S准则层D指标层C单位评价标准生态城市社会进步D1C1城市化水平%6010C2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m22010C3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9510C4刑事案件发生率件/万人2010C5城镇失业率%112C6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2010C7万人拥有病床数张/万人10010C8万人拥有医生数人/万人4010C9百人拥有电话机费部/百人6010经济发展D2C10从业系数%6010C11GDP年增长率%510C12人均GDP元33000C13各分区人均GDP变动系数%3010C14三产比重%5010C15人均粮食产量kg60010C16经济外向度%5010C17土地产出率万元/km225000科技与教育D3C18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210C19文教卫生投入占GDP的比重%510C20高等教育入学率%3010C21人均受教育程度a1010C22万人中小学教师数人/万人10010C23万人拥有科技人员人/万人80010C24人均公共藏书量册/人310C25科技贡献率%7510资源条件D4C26人均耕地面积hm2/人011066C27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人10000C28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15C29单位GDP用水量t/万元2010C30人均能耗吨标准煤/人210C31人均生活用水量L/d30010C32人均生活用电kWh/人50010生态环境D5C33环境保护投资指数%315C3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1510C3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10C36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10C37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010人口与生活D6C38人口自然增长率410C39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m22010C40农村人均居住面积m24010C4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无量纲0180C42平均预期寿命岁7510C4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010C44农民恩格尔系数%4010第四,资源条件D4。

包括人均耕地面积C26、人均水资源拥有量C27、单位GDP能耗C28、单位GDP用水量C29、人均能耗C30、人均生活用水量C31、人均生活用电量C32。

第五,生态环境D5。

包括环境保护投资指数C3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C3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35、环境功能区达标率C36、自然保护区覆盖率C37。

第六,人口与生活D6。

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C38、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C39、农村人均居住面积C4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C41、平均预期寿命C4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C43、农民恩格尔系数C44。

3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所谓评价标准的确定,也可以说是要建立起一套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或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定量参照系,使人们能通过与参照系的比较来找出自身的差距,明确其发展的目标。

辞海释,参照系即为了观察某一物体的运动状态,选取相对运动的一物体或一组物体作标准。

参照系不同,人们观察事物运动状态的结果就会不同;同时这一参照系的确立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事物运动状态的认识和价值趋向。

因此各地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生态城市的内涵与要求,科学合理地建立起评价标准体系。

表1列出了本研究所提出与采用的评价标准(因篇幅有限,对每一指标的解释、标准确定的依据、评价方法以及具体案例研究等从略)。

参考文献1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B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6):

28312盛学良,彭补拙,王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导报,2000(5):

58本刊启事本刊现已开通电子信箱,欢迎作者通过电子信箱或者邮寄软盘投稿,E2mail:

hjdb。

8盛学良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