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5949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pdf

光華管理學院張志學、魏昕老師授課社會心理學課程複習提綱二零一二年六月于燕園-1-第一讲第一讲社会心理学基础社会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学主干:

认识论(哲学)、生理学心理学分支:

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心理学的科学性1.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经过科学性研究所获得的系统性知识的总和2.知识的来源:

神秘启示、权威论断、逻辑推理(演绎归纳)、科学研究(实证研究)3.心理学遵循科学研究的原则:

1)理论预测实验修正2)严谨的方法论(研究设计、统计方法等)3)在严格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结论4)结论可公开验证,可重复验证5)理性客观、可证伪、普遍性三、社会心理学基本要素1.大主题2.目标3.研究层面四、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渊源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2.行为主义3.格式塔心理学第二讲第二讲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一、科学方法1.科学研究的过程:

理论假设研究和观察理论2.具体研究步骤:

1)研究问题的提出2)从已知文献或现象了解问题、寻找答案3)形成关于成因和影响的假设4)用实证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i.研究对象的选择ii.变量的操作化iii.研究设计iv.数据收集v.统计推论5)结论二、相关研究1.定义:

测量两个或以上的概念,考查这些概念之间是否关联;检测变量自然发生的关系,评估用一种变量预测另一种变量的可行性。

2.相关研究类型:

1)调查研究(询问问题)i.具体方式:

问卷、计算机、电话、访问等ii.典型结论:

需要代表性样本、随机抽样2)档案研究(利用历史或现有信息)3)观察研究(对行为进行观察)3.概念的测量1)概念操作定义:

用于测量某个概念的具体的、可观察的反应;被用来测量问题背后观察不到的、隐性的内容。

Eg:

i.对宗教的态度:

从1到10的量表表明被访者的倾向/观察被访者去教堂的频率-2-ii.侵犯:

参加者给别人食物里放辣椒的数量iii.追求独特的需求:

让人们选择笔作为礼物,在多大程度上选择奇特而非常见的颜色iv.种族偏见:

对简历的选择2)测量方法:

i.自我报告的测量:

a)前提条件:

i.作答者必须愿意而且能够准确回答ii.问题陈述必须清楚而且具体b)优势:

最简便的测量c)不足:

i.作答者未必了解自己的内心状态(如无意识的动机、想不起来),根据猜测作答ii.作答者未必诚实地报告某些事情,导致社会期许性反应ii.行为测量:

a)优势:

属于隐蔽性测量,在被测者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期许性反应b)不足:

i.困难、耗时;需要一个高质量且复杂的“引子故事”,甚至需要一个实验同伙的帮助ii.不能总是从行为推断情绪和思想,对某些概念不适用3)衡量测量准确性的指标i.信度:

判断分数的一致性(不同时间)、稳定性(不同评判者)ii.效度:

测量到想测量的数据;测量获得的分数确实反映其对应的潜在概念a)内在效度:

i.定义:

研究获得清晰因果关系的程度ii.受外生变量影响,需控制外生变量使之相同iii.相关研究内在效度低,实验研究内在效度高b)外在效度:

i.定义:

研究结果可以推广到当前样本研究环境之外的程度ii.提高外在效度方法:

1.需提高样本多样性,使环境尽可能与现实世界相似,但该做法增加“噪音”、降低内在效度2.用大量的不同研究和实验来支持理论4.相关研究特点:

1)不对任何东西进行操纵或改变,不进行“实验”2)相关研究只能确定相关关系,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实验能)5.描述相关性:

相关系数rEg:

r=+.371)描述两个变量间关系的强度和方向,可正可负可零2)正号表示正相关,负号表示负相关,零表示不相关3)强度介于介于-1.0到+1.0之间,数字越大强度越大6.优势:

可以检验所预测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适当的预测缺点:

不能够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推论三、实验研究1.定义:

操纵一个或以上的概念,考察对其他概念的影响2.要求:

随机分配被试者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保证各组条件除自变量外(外生变量)均相同。

1)自变量(操纵)、因变量(测量)、外生变量(控制)2)控制外生变量的方法:

-3-i.采用标准化程序,包括相同被试、实验室、招聘方法、支付报酬,向被试说明相同的内容。

ii.完全随机化,包括随机选取参与者、随机分配参与者3)典型的外生变量:

要求特性i.定义:

研究中的某些线索暗示参加者应当如何反应以及实验者希望他们如何反应ii.解决方法:

实验者应尽可能减少要求特性,包括:

a)实验开始时不要泄露研究的意图b)采用标准化程序4)控制自变量方法:

i.单因素实验:

只控制一个自变量ii.因素设计实验:

涉及两个或多个变量,可获得自变量各自单独的主效应、以及两个自变量产生的交互效应3.实验伦理:

机构评审、知情同意、事后说明第三讲第三讲社会认知和判断社会认知和判断社会认知:

指人们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进行推理、作出判断。

一、图式1.定义:

1)是人对事物或范畴的心理表征,用以组织对社会现象的理解。

2)包括事物或范畴的特征,以及这些事物或者范畴的基本假设。

3)是已有的知识在头脑里经过整理内化形成的组织。

4)是一种认识框架和认知结构。

2.图式加工信息的优点:

1)帮助回忆;2)有助于信息处理;加速自动推理;3)添加信息;帮助解释;提供预期。

3.图式加工信息的缺点:

1)使人过于倾向于接收与图式吻合的信息2)使人常常忽略与图式不相吻合的信息3)使人补充与图示吻合、但可能不真实的信息4)人们不愿意改变已经形成的图式4.图式的应用:

1)记忆:

由相互关联的图式所组成的集合体。

i.联结网络:

信息组织在记忆当中的方式ii.激活:

运用一个图式,引发联想到另一个图式iii.启动:

激活某个图式,便增加其在未来被激活的可能性2)刻板印象:

知觉者将某些特征与某个群体中的成员联系起来,认为该群体中的成员具有某些特性。

i.选择性信息加工:

面对模糊情境时,刻板印象影响了人们对模糊行为或刺激的注意或解释。

个人会根据自己的预期有选择地注意某些信息,进而形成个体判断。

(相比确定情境,个体判断差异较大)ii.人不能完全自我控制心理过程,同时有两种信息加工方式:

a)自动型加工:

人们无法控制的判断和思考,无意识,不由自主,非常高效b)控制性加工:

人们能够支配的判断和思考,有意识,需要运用大量的认知资源iii.外群体同质性效应:

人们倾向于高估外群体成员间的相似性。

-4-二、决策模型1.理性决策模型1)决策过程:

i.界定问题ii.找出决策标准并给标准分配权重iii.建立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iv.确定每种可能方案发生的概率v.评估各种方案的期望值vi.选择最佳(期望值最高)的方案2)决策前提:

i.问题清晰明确,可以量化ii.了解所有选择及发生概率iii.对选择的偏好很清楚,且偏好固定iv.没有时间或成本的限制,追求收益最大化3)单独评估:

仅仅看到一种物品,对物品的特性进行评价联合评估:

同时看到多种物品,对物品的特性进行比较评估4)可评估性偏差:

可评估性(所导致的)偏差i.原因:

决策更大程度受到决策者能否评估某些特性的影响。

ii.依据:

不是所有因素都能纳入评估体系;能够被评估的因素比不能被评估的因素在更大程度上左右了决策的结果。

iii.表现:

当能够被评估的因素不很重要、不能被评估的因素却很重要时,会导致决策失误。

2.有限理性模型1)模型假定:

i.认知能力、解决方案、喜好方案是有限的ii.选择满意的而不是最佳的方案3.行为决策模型1)满意决策2)判断启发三、判断启发式1.定义:

简化决策的基本原则(经验法则、拇指法则)2.作用:

1)总结过去的经验,为评估当前状况提供简便方法2)用简单法则或标准化操作程序代替复杂的信息搜集、计算3)节省大量的脑力和认知过程3.启发式模型:

1)可得性启发式:

i.人们认为容易记住或容易回忆的事件发生可能性大,从而常想起有感情色彩、生动、易于联想和具体的事情ii.导致偏差:

a)容易回忆:

高估生动的、极端的或最近发生的事件b)可提取性:

根据记忆结构,判断事件发生频率高低c)假定联系:

高估容易想起的两件事同时发生的频率2)代表性启发:

i.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典型的信息和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ii.导致偏差:

a)对基准概率不敏感:

估计发生概率时忽略基准概率b)忽略回归平均趋势:

忽略极端事件后回到平均水平-5-3)锚定和调整启发及其偏差i.人们在信息不充分时,会根据某个参考点调整判断ii.导致偏差:

参考点太高或太低,导致不恰当的估计第第四四讲讲社会知觉和自我认知社会知觉和自我认知一、社会知觉1.定义:

人们运用所能得到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认知和判断。

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自己、社会群体2)并非仅限于对人形成印象,还涉及对有关信息进行记忆、推理、判断、理解和解释,本质是人的认知过程2.社会知觉过程中的信息加工1)注意突显信息(格式塔)i.主题背景原则ii.消极特性效应2)注意核心特质i.实验:

Asch冷酷热情实验a)被试:

166名大学生、46名大学生,均分成两组b)任务:

听一组描述性格特征的词,对被描述者形成印象;之后在18个词(因变量)中选出被描述者应有的特质。

c)操纵:

热情冷酷;有礼貌粗鲁d)结果:

一部分特质受了很大的影响,其余未受影响。

e)结论:

有些特质(核心特质)与其他特质关联很高3)对信息类别化(刻板印象)i.人们自动地把信息看作某组信息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ii.对个体做出与其所在类别的刻板印象相一致的评论4)运用图式加以记忆3.归因理论:

1)定义:

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别人的理论,关注人们为什么以某种方式做出行为、通过什么办法去改变他们的行为。

i.理解特定事件发生的原因ii.评估人们对发生结果所负责任iii.对事件的归因影响人们对其的态度、对未来的预期2)归因模型:

i.特质归因:

内部归因,认为个人行为反映其人格特质、态度、心情、能力、动机或其他内部状态ii.情境归因:

外部归因,认为个人行为是外部特定情境如任务难度、运气等导致的结果。

3)归因法则:

i.如果外部因素存在,个人行为往往不能代表其个人特质;ii.如果个人言行偏离其平时的行为模式,要从外部找原因。

4)对应推论理论:

人们认为人的言行反映其人格、态度等内在因素而非外在情景的因素,低估了情境的制约作用。

5)共变理论:

i.定义:

人们试图发现一组特定效应和特定原因是否在不同情境下共同发生。

ii.归因时考虑三种因素:

行动者、刺激物、环境背景a)连续性:

个体在其他情境下是否会做出同样反应?

b)特异性:

个体是否只对特定刺激有特定反应行为?

c)一致性:

其他人在相同情境下是否会有同样反应?

iii.实验:

玛莉对小丑大笑-6-6)归因偏差:

i.基本归因错误a)定义:

对他人行为判断时,常高估内在因素(人格、态度等特质),而忽略个人所处情境(社会规范、社会角色)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b)发生动因:

i.分析事件时自动产生该倾向ii.个人非常繁忙时更容易如此iii.西方人更易归因于个人特征ii.行动者观察者错误a)定义:

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原因的分析与旁观者不一致,行动者倾向强调情境,观察者倾向强调个人特质b)发生动因:

i.两者着眼点相对,无法观察自己便集中观察外部ii.两者信息来源不同,行动者对自己过去比较了解,倾向于认识当前行为是对环境的反应,观察者不知道。

iii.自利归因偏差a)定义:

将成功归结为内部因素,将失败归结为外部环境。

b)发生动因:

个人倾向于做出保护自尊的归因iv.虚假一致性偏差a)定义:

人们常高估、夸大自己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b)发生动因:

i.进行社会推断的样本有偏差ii.自己的信念特别突出iii.没有意识到我们的选择反映了我们自己对客观环境的建构,而其他人有不同知觉iv.需要看到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是好的、合适的、典型的二、自我认知1.心理学上的“自我“1)定义:

泛指个人对自己的总体看法2)特性:

i.动态;可变化;ii.多重性;多个维度(身体的、学术的、社交的);有层次;iii.受到情境或认知的影响;受到文化的影响。

2.自我认知的来源1)自我知觉:

自己过去行为推断内在状态和特征2)依赖他人认识自己i.镜像自我a)定义:

接受别人对于自己的判断,形成自我概念b)自我概念与个人知觉到的评价,比自我概念与他人对自己的真实评价,更加相关c)自我实现预言:

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评价会不自觉引导个人行为朝期望值钱锦,最后预言得以实现。

ii.社会比较a)定义:

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态度、表现等评估,在缺乏直接的标准时,通过与他人比较进行自我评价。

b)一般倾向于与自己同水平的人进行比较向上比较:

自我进步;向下比较:

自我强化3)社会身份i.定义:

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所属的群体描述自己,并希望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给予积极的评价ii.刻板印象的威胁:

当个人被看成某个群体的成员时,别人对强调个体能知觉到的文本-7-该群体的消极印象会对个人造成压力,从而降低个人的工作绩效。

(Eg:

Obama效应)4)社会文化i.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ii.独立性自我与互赖性自我3.与自我有关的现象1)自尊i.定义:

指人们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与评价ii.正面特质:

a)高自尊的人对自己持积极看法,认为自己有价值b)高自尊的人期待成功,愿意处在可以表现自己能力的情境中,从而获得赞扬c)高自尊的人有更多自利归因偏差,夸大个人的重要性d)高自尊的人更快乐、少抑郁、低忧虑,对生活很满意e)高自尊的人对自己的私人关系更满意,恋爱稳定婚姻幸福iii.负面特质:

a)高更容易自吹自擂使人自卑,如果别人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做事,会表现出敌意b)自恋:

过于迷恋自己和自我膨胀,如果受到他们的批评,会表现出敌意c)安全性高自尊:

对自己很有信心,不需要别人不断地赞美与确认来维持高自尊d)防御性高自尊:

对自己持有积极看法,但很脆弱,容易受到打击和威胁,下意识里怀疑自己,缺乏安全感。

如果受到批评,会表现出浮夸、傲慢、敌意的消极反应2)正面错觉i.不现实的自我评价a)高于平均效应:

(莱克沃比效应)认为自己在很多特性上所在群体的平均水平要高b)宜家效应:

对自己动手做的东西评价更高ii.不现实的乐观主义:

认为好事更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坏事更不可能发生。

“我的未来比别人要好”“创业陷阱”3)自我呈现:

努力控制自我给予别人的印象,以获得期望的结果i.消费体现自我呈现:

(Eg:

“炫耀性消费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地位”有闲阶级论“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ii.印象管理:

a)定义:

通过精心的行为表现,来控制或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知觉或印象b)策略:

行为契合、自我推销、遵从规范、讨好、言行一致第第五五讲讲态度和态度改变态度和态度改变一、态度1.定义:

个体对于目标(人、事物、观点)消极或积极的总体评价。

2.成分:

1)情感成分:

个体对态度目标的情绪情感。

“我喜欢健怡可乐”2)认知成分:

个体对态度目标的想法信息。

“健怡含糖量较低”3)行为成分:

个体对态度目标的行为倾向。

“我经常购买健怡”3.功能:

1)客观评价功能:

态度对于目标提供快速的评价性判断,以促进具体过程?

-8-对于目标的接近或回避。

(Eg:

买咖啡)2)价值表达功能:

人们通过态度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身份或信念。

(Eg:

买香水)4.形成来源:

1)情感来源:

对带给我们积极或消极情感的事物,形成相应态度2)认知来源:

对判断其具有积极或消极特性的目标形成相应态度3)行为来源:

当无法了解内部时,通过外部行为推测自己的态度4)生理来源:

如身体健壮,容易在运动中获胜,从而更喜欢体育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合理行动理论:

对行为的态度(对该行为导致结果好坏的评价)和对行为的主观规范(遵从他人愿望的动机)共同组成行为意向,从而决定和影响行为。

2.选择性知觉:

对与自己态度一致的论点作出积极评价,对相反论点持消极评价。

3.态度行为一致性:

态度能否预测行为?

1)实验:

LaPiere的态度行为一致性实验i.实验过程:

a)LaPiere与一对中国夫妇旅游,记录所住旅馆的接待质量。

旅馆接待质量均非常好或较好,只有1家不接待b)6个月后向所住旅馆寄问卷,询问是否愿意接待中国旅客回收50%问卷,超过90%的旅馆称不会接待中国人ii.实验结论:

人们行为与其相应态度间存在很大差异。

iii.实验缺陷:

a)对于态度的测量过于简单b)问卷回收率太低,有偏差c)半年后员工可能已经换了2)态度预测行为的条件i.态度很强(极端、重要、容易提取、来自直接经验)ii.行为可控(没有外部威胁、没有情境压力)iii.态度预测与行为匹配(态度测量与行为测量的具体程度一致)(Eg:

测量对购买汽油的态度比测量对环保的态度具体程度高)三、认知失调理论1.定义:

当人们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就产生认知失调。

2.表现:

导致不同程度的不适和紧张感,促使人们做出改变使之减弱。

1)改变认知2)改变行为3)添加理由3.实验:

Festinger&Carlsmith的研究1)实验过程:

i.招募志愿被试,告知被试:

实验需多小时,之后有采访ii.开始任务:

拿放东西或旋转30min,使之认为实验很无聊iii.分组:

1组(20人)接受访问(控制组)2组(40人)下一步实验iv.下一步实验:

询问被试是否愿意告诉别人“实验很有趣”2A组(20人)提供1美元报酬2B组(20人)提供20美元报酬v.所有完成,2A组和2B组被试接受访问2)实验结果:

给1美元报酬的人态度发生了最大的变化,从“实验很无聊”变为“实验很有趣”。

3)实验结论:

如果人们被别人劝说做了某种和他原有观点相反的事、或说了某些与其真实观点相反的话,他们会产生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以使之与刚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相一致。

-9-四、认知反映理论:

基于信息的说服,使被说服者改变态度1)定义:

是一种关于说服的理论,假定信息对于人们态度的影响取决于信息引发的思考,论据的强弱决定对态度影响的大小。

i.积极的思考导致人们采纳某个立场ii.消极的思考导致人们拒绝某个立场2)启发式说服i.定义:

所提倡立场的信息当中的线索会影响人们的态度改变ii.原因:

人们不总会判断信息有效性,而会根据肤浅线索判断iii.应用:

诱惑式推销五、态度改变的两个模型1.系统启发式模型:

1)系统式加工:

对于信息中的论据进行深入的思考2)启发式加工:

对于信息粗略分析,注重观点提出者的线索2.精细可能性模型:

解释人们在何种条件下会仔细思考信息1)说服的中心路径:

当态度改变来源于人们对于信息的深入思考时所产生的说服,是理性的、基于信息的。

2)说服的边缘路径:

当态度改变来源于非认知因素时所产生的说服,是表面的、非认知的简单线索。

3.什么样的说服策略更有效?

1)当人们采用系统式加工或中心路径时,态度改变取决于论据的强度;2)当人们采用启发式加工或边缘路径时,态度改变取决于简单的线索或者非认知的特性。

第第七七讲讲人际互动人际互动一、人际关系1.定义:

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

获得归属/获得回报/摆脱寂寞3.发展阶段:

吸引?

建立?

沟通与巩固?

继续发展(或损害与下降?

终结)4.人际吸引的规律:

1)接近性i.原因:

彼此容易接触,减少交往成本ii.认知失调理论的解释:

我们在和必须与之交往的人相处会有喜欢他的认知压力,以避免认知失调2)熟悉性i.单纯展露效应:

经常看到某个人能增强对其的好感ii.单纯接触局限:

a)只有在最初印象是正面或中性时,接触才能促进喜欢程度b)如果预先存在冲突,接触会导致冲突升级c)接触太多会导致厌烦和过度满足。

“七年之痒”3)相似性i.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在态度、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相似的人a)更大的回报:

对自我的肯定b)认知失调理论:

需要的心理调适越小c)交往成功的可能性:

越容易交往成功-10-ii.相似性局限:

a)友谊和爱情往往能超越差异b)差异可能有正面影响(团队多元化)c)有时相似性代表着威胁4)个人特性i.由于对方的某个特性而对其有好感(有吸引力)ii.外表吸引力:

其他条件相同,人们倾向于喜欢长相好的人iii.美丽辐射效应:

与有吸引力的人在一起,提升自己社会形象二、自我展露1.定义:

个人向别人透露自己私人的信息和感受2.自我展露的好处:

1)增加沟通的准确性2)减少压力3)增加自我意识4)建立起更加稳固的人际关系3.自我展露的风险:

1)对方的漠然或排斥、甚至出卖2)丧失控制感3)不恰当的自我展露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疏离4.自我展露的差异:

1)性别差异:

i.展露频率:

在同性关系上,女性比男性更多进行自我展露ii.展露内容:

女性注重聊天分享感情,男性注重一起活动女性喜欢扬短避长,男性喜欢扬长避短2)文化差异:

i.美国人:

在广阔社会情境中展示自我,良好的社会表达ii.中国人:

自我展露的范围非常有限,过度表达是不适当的三、冲突1.定义:

因社会实体内部或之间的不相容、不一致或不协调而表现出的互动状态2.冲突过程:

1)潜在的相反或不相容:

双方在零和情境中持有相反的利益2)认知和个人化:

双方认识到相反利益,认为对方阻碍自己利益3)处理意向:

竞争、合作、妥协、回避、谦让4)行为:

一方或双方作出阻碍对方的行动5)结果:

增加或减少群体的绩效3.冲突类型:

1)任务冲突:

对任务的理解和观点不同而产生的不一致2)关系冲突:

人与人之间在性格或者价值观上的不和谐3)过程冲突:

就如何分配资源和任务产生过程的不一致4.冲突功能:

1)积极功能:

i.迫使人们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ii.导致对问题做综合性的解决、发现解决问题的积极方案iii.迫使人们寻找新的方法、刺激创新性的思考iv.提高个人或群体的业绩、提高组织的决策质量2)消极功能:

i.使人们产生压力,形成不信任和怀疑的气氛ii.员工之间的沟通减少,抗拒改变的倾向增强iii.组织承诺和忠诚受到不良影响5.冲突与绩效-11-四、冲突处理方式的文化差异1.美国:

整合利益3.德国:

遵守规则2.日本:

尊重权威4.中国:

冲突回避五、冲突回避1.类型:

结构性冲突回避、过程性冲突回避2.负面预期加剧冲突回避。

负面预期来源于:

1)关系结构(亲密度)(-)2)个人特性(他人导向)(+)3)价值观(趋向和谐)(+)3.管理启示:

1)领导授权对权力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打破权力距离藩篱2)运用规则和制度营造“利好”氛围i.营造自由表达疑虑的组织氛围ii.公开讨论规则,谨防开会误区:

上级首先发言定调子第第八八讲讲攻击攻击行为行为与与利他利他行为行为一、攻击行为1.定义:

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或心理的任何行为2.判断是否是攻击行为的几个标准:

1)攻击是外显行为而非感受2)攻击是有意的而非不经意的3)攻击需做出伤害行为,目标指向有生命的事物4)受害者试图避免这样的对待3.攻击类型:

1)按攻击的方式:

言语侵犯/动作侵犯2)按侵犯者的动机i.敌意性攻击:

由负面情绪造成的伤害(校园枪击案)ii.工具性攻击:

为目标所驱使而非为伤害他人(抢银行)iii.关系型攻击:

旨在伤害同伴关系,造成痛苦(散布流言)4.一般攻击模型:

一个宽泛理论,认为攻击由一连串心理过程导致1)挫折与攻击:

挫折导致消极情绪和愤怒情绪,从而引发攻击2)兴奋转移:

令人不舒服的、甚至任何形式的唤醒均导致攻击3)社会学习理论:

人通过观察别人攻击受到奖赏而学习其行为4)认知新联结模型:

令人厌恶的事件激起愤怒和恐惧(激情犯罪)5.影响攻击行为因素1)个人因素、家庭因素2)情境因素:

酒精、高温天气、去个人化、大众传媒6.攻击行为的抑制和消除:

1)惩罚、降低挫折2)替代性攻击、宣泄二、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1.紧急情境下决定实施助人行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