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59983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1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

1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化学纤维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化纤工业是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柱产业。

加快化纤工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化纤工业发展新优势,对于实现纺织强国目标,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特编制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一、现状和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情况

(一)“十二五”发展情况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5年化纤产量为4831万吨,占全球比重达到70.0%。

化纤占纺织纤维加工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70.0%提高到了84.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化纤差别化率达到58%,比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5年,生产规模20万吨/年以上的化纤企业达到59家,产能占全行业的66.9%,比2010年提高17.9个百分点。

纤维原料格局得到优化,精对苯二甲酸的自给率由2010年的68.0%提高到97.6%,己内酰胺自给率由2010年的43.7%提高到89.2%。

技术进步成效明显。

多项化纤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

我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性能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高强型碳纤维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产品生产国际水平;莱赛尔、壳聚糖等生物基纤维实现了产业化。

重点推广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40余项,减排成效显著。

化纤品牌培育逐步推进。

中国纤维流行趋势连续发布,提升了企业品牌效应和经营效益,逐步形成了化纤产业链上下游有效对接的新2模式。

标准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化纤工业协会成为我国团体标准改革试点,发布实施了30项协会团体标准,有效满足了市场和创新需求。

(二)“十三五”面临形势

(二)“十三五”面临形势全球化纤工业继续深入调整。

新一轮技术革命深入发展,功能化、绿色化、差异化、柔性化已成为化纤工业发展趋势。

高性能纤维领域是全球化纤业必争的科技制高点;东南亚、南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积极发展常规化纤产能。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助力我国化纤工业国际化布局。

我国化纤工业仍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预计未来510年全球纤维加工总量仍将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增量将主要来自化纤。

纤维应用不断向交通、新能源、环保、基础设施、航空航天等产业用领域拓展以及,人们对功能化、差异化、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升级,我国化纤工业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化纤工业发展进入新常态。

化纤工业已进入供求关系再平衡期、存量产能优化调整期和高品质增量适度发展期的“三期叠加阶段”。

新常态下行业发展仍存在突出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弱,常规化纤产能结构性过剩,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降幅较大,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不平衡,原料不匹配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化解;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行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尚有差距。

化纤工业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基础和综合实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化纤产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运营能力,是“十三五”期间化纤工业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建设化纤强国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3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制造2025”和“三品”战略为指导,主动适应化纤工业发展新常态,坚持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动力,以改善供给、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为出发点,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化纤工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以技术品牌为主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竞争新优势,到2020年基本建成化纤强国。

(二)发展原则

(二)发展原则1.创新驱动,升级发展。

加快完善化纤工业创新体系,推进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

以企业为中心,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和生物基化学纤维,提高化学纤维的高功能化、差别化水平。

提升化纤生产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水平。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2.控制总量,平衡发展。

坚持优化存量,从严控制新增产能,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

优化行业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推动产业集聚,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3.绿色制造,持续发展。

坚持低能耗、循环再利用,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完善绿色制造的技术支撑体系。

积极推广绿色纤维标志产品,全面推进行业清洁生产认证和低碳认证体系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制造方式的绿色转型。

4.开放合作,共同发展。

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要求,推进化纤工业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的国际化。

积极有效引进国外化纤工业的高端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加快形成化纤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和对外合作升级版。

(三)发展目标(三)发展目标41.行业增长。

到2020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7%左右,化纤产量约为5700万吨,年均增速3.3%;化纤加工量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比例为86%。

2.结构优化。

到2020年,化纤差别化率提高到65%,产业用化纤的比例提高到31%,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有效产能进一步扩大。

形成23家综合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的企业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3.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目前的1%提高到1.2%,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并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涤纶、锦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常规纤维品种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绿色发展。

到2020年,单位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等达到国家约束性指标和相关标准要求,再利用纤维总量继续保持增长,循环再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一)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1.控制总量规模,优化产能结构坚持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拓展应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深化差别化、功能化技术融合,市场竞争优势由“单纯成本和规模”向“高附加值、专业化与系统化”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严格能耗、物耗、环保、质量和安全等标准,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并举,到2020年,淘汰不达标且无改造潜力的落后产能350万吨以上。

严格控制技术水平不高的常规性纤维产品新增产能,化解部分富余产能,为企业优化供给结构腾挪空间。

52.推动兼并重组,促进协调发展支持企业通过横向联合与垂直整合,实现存量资产的重组和做强优势。

鼓励规模大、实力强的精对苯二甲酸-聚酯企业、己内酰胺-锦纶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炼油、化工、化纤及化纤纺织的一体化生产,提高产业链掌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到2020年,发展23家综合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引导企业向市场或资源富足、产业链配套完善及环保治理集中配套的地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式、园区化发展。

形成一批“专、精、特、强”中小型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功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服装、家纺及非纤领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3.加快国际化发展,构建产业链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深化行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化纤跨国公司,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加强与国外高技术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企业合作,提升我国产业用纤维领域的制造和应用水平。

推动重点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利用中亚、中东等地区油气资源布局原料加工,利用东南亚市场及双边、多边自贸区,以我国领先的化纤制造技术和装备为抓手,推进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化纤生产,主动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全球分工体系、研发创新体系和营销体系。

到2020年,化纤海外投资产能规模超过100万吨。

推进产品、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合作与互认,提升在化纤国际标准领域的主导话语权。

提高我国化纤工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鼓励外资将处于价值链高端的设计、核心制造、营销和咨询服务等环节向中国转移。

(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

(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1.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6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借助高校、科研院所优势,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产业及应用推广体系集聚,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平台,推进企业技术中心、重点行业工程中心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上下游产业链集成开发。

加快推动在关键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化推广和产业化应用。

继续支持开展“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评选等行业学术活动,支持以实现产业化为导向的工业应用基础研究,为化纤新品种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2.加快产品开发,突破关键技术着力提高通用纤维多种改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水平。

加快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附加值、低成本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工程化技术研究。

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制备技术已达到国际中等以上水平的,重点开发新品种,拓展应用领域;碳纤维、聚苯硫醚和连续玄武岩纤维等已处于产业化向规模化阶段推进的品种,重点攻克低成本、高稳定性制造技术和装备,开发适用不同领域需求、不同档次的纤维品种,碳纤维要以汽车轻量化和大飞机制造等国家重大工程为契机,重点攻克高端纤维及复合材料生产技术;聚酰亚胺纤维、对位芳纶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等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的品种,重点解决工程化放大的技术问题及成套装备的研制。

突破替代石油资源的生物基原料和生物基纤维绿色加工工艺、装备集成化技术,实现产业化、规模化、低成本化生产。

重点提高生物基合成纤维聚合及纺丝单线规模和整体技术水平,优化海洋生物基纤维原料多元化及规模化生产技术。

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拓展生物基纤维应用领域。

3.推进智能制造,加快两化融合7着力突破数字化、智能化化纤成套装备及制造等关键技术,突破现有化纤装备刚性设计瓶颈,实现模块化生产。

满足多品种、高品质、低能耗、清洁化的生产要求,鼓励支持开发面向化纤企业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能源管理中心、企业管理ERP信息系统,供应链和下游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营销管理的物联网系统。

加强在线检测、远程诊断及运行维护等功能的开发应用。

鼓励支持开发和推广数字化工艺设计、数字化全流程制造技术、数字化生产管理技术。

实现大容量多批号产品的信息自动化及产品可追溯性。

推动在涤纶、锦纶等行业建立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研究大数据、云计算在化纤生产全流程中的应用。

(三)发展绿色制造,推进循环利用(三)发展绿色制造,推进循环利用1.推广绿色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推动绿色设计、制造、回收再制造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重点开发锦纶熔体直纺、再生丙纶直纺等新技术。

推广绿色制浆技术,提升原液着色技术生产水平,拓展应用领域,发展纤维绿色后加工工艺技术。

在行业中编制节能低碳技术目录,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持续加强行业的清洁生产,鼓励行业内能效标杆企业和领跑者企业。

2.推进再生循环体系建设,促进绿色消费进一步提高再生化纤制品优质产能的比例,建立与发展废旧化纤纺织品、废弃聚酯瓶等资源回收体系和产品梯度循环利用体系。

研究制定行业绿色生产标准,规范采购、生产和销售,提升产品质量、行业信誉和品牌度,拉动化纤循环再生产品的消费。

推进生物基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原液着色纤维等产品的“绿色纤维”认证体系建设,提升“绿色纤维”产品的市场认知度。

设立以化纤企业和协会为主体的行业绿色发展基金,鼓励和引导绿色消费,实现绿色转型。

3.完善规范和评价体系建设,提高绿色制造水平8继续做好纤维素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等行业规范条件的宣传和符合规范条件企业的名单公告管理等工作,适时组织规范条件的修订。

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和标准,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绩效评估,扩大适用领域。

(四)创新发展模式,提升行业软实力(四)创新发展模式,提升行业软实力1.创新品牌建设,扩大优质纤维影响力巩固和发展“盛虹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成果,培育中国纤维品牌。

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新产品推广模式,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为内涵,推动纺织化纤全产业链共同参与纤维新产品推广,培育纤维品牌,引领消费。

加强企业品牌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拥有一流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品牌企业;推动企业品牌走向国际化。

2.加快标准化建设,提升质量水平进一步增强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标准化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化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在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和绿色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和科技创新趋势,进一步完善化纤协会团体标准,加快新产品和新技术成果标准转化。

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

3.加强人才培育,夯实行业基础适应化纤行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依托高校与骨干企业,集聚专业师资队伍,推进课程体系与培养基地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等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大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加强在国际投资、法律法规、标准等各个领域的人才储备,注重工程化技术团9队的培养。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导高端人才向企业流动。

加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促进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科技人才。

4.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创新企业经营模式引导化纤企业将服务嵌入制造和营销的各个环节,鼓励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物流等服务环节延伸。

为客户提供系统和增值服务。

利用“互联网+”思维,提供柔性化、小批量、定制化服务,创新经营模式,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提高企业服务化水平,建设高水平的服务型制造旗舰企业。

四、重点工程

(一)纤维新材料重点工程

(一)纤维新材料重点工程1.新型功能性纤维品质提升工程开发聚合与纺丝一体化装备的设计与制备技术,实现模块化生产;开发差别化、多功能纤维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应用,进一步拓展纤维产品在功能性服装、功能性家纺和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专栏1差别化、多功能纤维品质提升工程1、大容量装置国产化。

开发高效节能的大容量聚酯聚合和直接纺丝的工艺技术,突破锦纶环吹风技术,实现大容量锦纶装备国产化,进一步降低常规纤维的生产成本。

2、新型纤维品种开发。

开发新一代共聚、共混、多元、多组分在线添加等技术,实现深染、超细旦、抗起球、抗静电等差别化纤维的规模化生产。

开发新型中空纤维膜以及阻燃、抗熔滴、抗紫外、抗化学品、抗菌等功能性纤维的制备和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纺织产品在工业及家纺领域的应用比例。

3、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化纤高效柔性制造技术创新平台,提高聚酯、聚酰胺、溶剂法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工程技术及产品的开发能力,系统解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水平。

2.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工程10进一步提升与突破高性能纤维重点品种关键生产和应用技术,拓展高性能纤维作为战略性新兴材料在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和电力等领域的应用。

攻克连续碳化硅、氧化铝、硅硼氮、聚芳醚酮等国家必不可少的高性能纤维制备的关键技术,满足高技术和国防工业领域需求。

到2020年高性能纤维有效产能达到26万吨。

专栏2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工程1、高性能纤维稳定化、低成本化生产。

扩大单线产能、优化控制过程,实现碳纤维T300和T700、芳纶131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玄武岩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的批量化和低成本生产,提高性能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的产品,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开拓应用领域。

2、高性能纤维新品种开发和系列化发展。

实现碳纤维T800、芳纶1414、聚酰亚胺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产品的产业化,满足下游用户需要。

突破高强高模型碳纤维、连续碳化硅、硅硼氮、聚芳醚酮等新型高性能纤维制备及产业化的关键技术。

3、高性能纤维创新体系建设。

建设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和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培育高质量技术人才。

3.生物基纤维产业化工程以生物基纤维制备与应用全流程系统设计为目标,攻克生物基纤维及原料产业化瓶颈,实现国产化和规模化制造,着力开发生物基纤维在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方面的应用。

到2020年,生物基纤维有效产能超过90万吨。

专栏3生物基纤维产业化工程1、生物基再生纤维。

突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Lyocell)国产化自主创新技术,突破关键装备设备制造的技术瓶颈及高效低能耗溶剂回收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拓宽原料来源,推广使用绿色环保的纺丝技术生产竹、麻浆纤维,建成示范生产线。

2、生物基合成纤维。

突破生物基合成纤维原料的工业化制备技术,突破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及生物基聚酰胺的聚合、纺丝和染整产业化技术。

3、海洋生物基纤维。

开发国产虾(蟹)壳、海藻等海洋生物基纤维原料,建立海藻纤维的原料基地;攻克高浓度海藻纺丝液制备及纺丝技术;突破超高脱乙酰度和超高粘度的片状壳聚糖提取关键技术和绿色环保纺丝技术,提高海洋生物基纤维生产和应用水平。

11

(二)绿色制造工程

(二)绿色制造工程开发推广纺前原液着色、绿色制浆、高效绿色催化等先进绿色制造技术,研发废旧瓶片、纺织品高效分选回收技术,建立高水平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化纤行业绿色化生产水平。

专栏4绿色制造和循环利用工程1、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

推广和发展绿色制浆、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酸站闪蒸一步提硝技术、聚酯装置回收综合利用技术、聚酯无锑催化剂聚合技术、大型锦纶聚合装置己内酰胺回收利用技术、公用工程节能增效技术等,推广国产化大容量高效浸渍设备、催化调聚脱色设备、低温连续滞留设备和高效脱水等设备;研究和攻克非重金属新型绿色催化剂技术。

2、废弃聚酯瓶、瓶片和废旧纤维制品的高效分选回收技术。

研发快速高效的废瓶或瓶片的分选、清洗技术和装备;研究开发废旧纯纺纺织品的预处理与混纺织物的组分分离技术。

3、高质化再生纤维生产技术及装备。

开发醇解、杂质分离、聚合、纺丝连续化再生纤维制备的工业化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大容量、无污染物理法废旧物至纤维的技术和设备。

4、原液着色产业化关键技术。

研究系列多功能原液着色功能性纤维的产业化纺丝技术,开发高性能、高浓缩功能性色母粒的清洁生产技术;完善着色纤维标准和色标体系。

(三)智能制造工程(三)智能制造工程研发智能化化纤成套生产线,根据化纤生产工艺特点,应用信息技术,采用先进控制方法、感知技术、智能化技术,实现从纺丝、假捻变形、卷绕成型、在线监测、全自动物流仓储等全流程的智能化,推动建立涤纶长丝、锦纶民用长丝纺丝、假捻变形等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

专栏5智能制造工程1、化纤生产智能物流系统。

开发集仓储、物流、包装、标签打印于一体的智能物流系统,采用自动化输送设备、机器人、立体库、自动包装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提升化纤物流系统的智能化。

2、数字化纤维全流程生产技术。

强化工艺设计与制造数字化技术,重构生产工艺的合理配置方案,开发差异化新产品,提升制造工艺优化和高效产品设计水平;运用先进检测和控制技术,开发保持规模化生产连续性、均匀性和稳定性的过程控制系统;开发全流程数字化生产集成系统,提供化学纤维生产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一体化方案。

3、产品创新数字化技术应用。

运用大数据等现代化数据分析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及模型控制系统,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减少工序间的切换成本,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库存成本12和平衡物流。

4、产业链智能生产追溯系统。

建立大规模纺织材料库和工艺信息库,形成供应链的综合智能推荐系统,引导生产者掌握产品终端表现,呈现设计功能,多维度展示生产流程并进行相关评估。

5、智能示范工厂和智能车间。

建立推广涤纶智能化工厂和车间,锦纶智能工厂和车间。

(四)品牌与质量提升工程(四)品牌与质量提升工程加强质量管理、完善和规范质量的评估、认证体系,研究进一步扩大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品牌的影响和效果,开展“绿色纤维”标志认证的推广和培育工作,加强品牌宣传,推进行业、区域、企业、产品品牌的培育,充分发挥品牌在行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专栏6品牌培育与质量提升工程1、制定品牌建设标准和价值评价体系。

制定化纤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适用要求和化纤行业品牌价值评价国家标准,建立国家标准品牌体系和价值评价制度,加大宣传和推行力度。

2、加强纤维品牌推广。

加强纤维品牌整体宣传推广,扩大纤维流行趋势、“绿色纤维”标志认证的影响,推进上下游新产品应用开发对接,提升消费者对纤维品脾的意识和认知度,制定行业品牌拓展的路径,推进中国纤维品牌的国际化。

3、标准和质量体系建设。

研究制定绿色、环保、低碳、安全纤维产品生产技术与功能纤维检测方法标准,完善化纤生产、市场贸易以及化纤产品质量检测、社会化专业服务等标准体系,推进实验室国际互认,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评价实验室。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行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一)加强对行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等产业政策中准确定位化纤工业鼓励和限制的领域,正确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聚焦中国制造2025,将化纤重点工程纳入工业转型升级专项、专项建设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支持范围。

研究推动和创新促进高新技术纤维在产品开发、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措施。

支持化纤企业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

推动财税、金融等有关13优惠政策在化纤行业的落实。

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化纤企业改造升级的支持。

(二)鼓励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二)鼓励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兼并重组基金,鼓励中央及地方财政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落实好国家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增值税、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

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高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引导和倒逼过剩产能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组合政策,推动僵尸企业破产退出。

落实完善企业向境外转移过剩产能的相关政策,其出口设备及产品按现行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鼓励国内化纤行业使用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优惠贷款等,特别是丝路基金等中长期开发投资基金,灵活利用社会资本支持的市场化运作基金,促进企业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实行海外并购,建立研发、物流和销售中心。

加大对化纤境外投资企业在融资、保险、救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鼓励有实力的化纤行业机构开展中介咨询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项目设计、风险评估、融资机制、运营模式等全产业链咨询服务。

(四)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四)优化市场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

加强行业运行和统计监测,加强对行业重大问题的跟踪分析和调查研究,引导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

建立完善的行业预警机制,引导行业资金投向。

适时发布产能利用市场需求等信息,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维护行业安全和发展利益。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行业标准、检测体系建设和全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4(五)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五)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支持协会针对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相关政策和措施,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撑。

加强对行业运行情况调查研究和跟踪分析,及时反映企业诉求。

把握行业发展需求,加强产业联盟建设并不断提高重点联盟的运作水平。

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等专业化服务。

立足区域行业和企业实际需求,为特色集群、基地提供专业、定制化服务。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负责本指导意见的组织实施。

要加强指导意见的宣传和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增强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实施指导意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强指导意见的动态评估和实施的阶段性成果进行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