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6046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29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pdf

一位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第一章绪论我是一名地道的民间中医,家父只传心法,要自己领会。

比如:

“人身水火一团气”,这是说气化论,他说过只要你明白这句话的真意,中医思过半矣。

他治胃溃疡三付药就能痊愈,也只告诉我:

贪凉饮冷,饥肠漉漉胃腑伤,粘膜损则溃疡作。

这只是个法则,可是也就是这个法则是我悟出胃溃疡的发病原因是寒热错杂,正气损伤,让我联想到刚作出的热饭为什么不坏,而放久了也就是凉了,寒凉之菌毒物以类聚,饭即馊腐,坏了。

这个水火易经叫坎离。

是人生命的根本。

坎卦象二阴抱一阳在人体为肾,这一阳也叫坎阳,是热的,这二阴就是阴精,是寒的、润的。

离卦象是二阳抱一阴在人体是心,这一阴就是阴血,是温润的。

道家有抽坎填离一说,意思是说把坎中真阳填到离中真阴,就形成热融融的一团气,卦象就成了纯乾卦。

乾健也,人就无病了,身轻体健,神气充足,目光明亮。

人体是阴阳化气而成,阴阳者须臾不可离也。

阴阳合则生,人生机勃勃,阴阳离绝则死,生机减退甚至死亡。

阴阳的概念是中医的主要概念。

阴阳辩证实际上就是寒热真假的辩证。

辨清寒热的真假,治疗就容易多了。

寒证(阴证)用温热(阳)药,热证(阳证)就用苦甘寒药。

这里存在个实热证用苦寒药,阴虚发热用甘寒药问题。

中医治病分清阴阳证是关键,内经有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讲的更详细。

实际上,不管三阴经证还是三阳经证,只要出现阴证就用温热药,出现阳证就用苦甘寒药。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辨别疾病的部位,经络脏腑所属,阴阳辩证说的不是很明朗,先师本人是清清楚楚。

现在许多临床家、经方家因循守旧,不求易经不知变通,疗效差的原因就是只辨清了病位,而没有辨清疾病的本质,疾病的本质就是属于阴证或属于阳证。

阴阳辩证的关键是是辨清患者的阴阳体质,也就是阴证、阳证,这是辨病最关键的东西,这是本,疾病的临床症状是标,标有真假。

标本不能颠倒,颠倒之后祸患无穷,犯虚虚实实之戒。

第二章总论(一元论)第一节中医的本质(一元论)中医原本调平衡,阳化阴精成气形,阴阳合一是为气,气化百病不能生。

中医本质就是气,寒者热之气化成,热者寒之气化生,枯者温润气融融。

不必他山求药石,祖宗明训记心中,百病皆因气化停,气化之后去百病。

人身水火一团气,水多太阳是冰地,回阳化气冰封冻,春暖花开百病释。

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

坎中一阳二阴抱,离中二阳抱一阴,坎离交媾既济成,八纯卦乾气融融,百病不生气化功。

有气神采必内含,精神矍铄难成病,小便淡黄便成型,若病也是真阳证,溲短便结喜冷饮,苦寒泄热可痊病。

无气倦怠面色苍,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渴也是喜热饮,畏寒蜷卧又懒言,理中四逆方可行。

阴盛便结要温润,大黄附子煎可行。

阳虚津亏大便解,溲短便干面色青,麦味理中加附辛,温润之后大便通。

阳气虚极是戴阳,上盛下虚溲清长,面赤足寒躁欲死,大剂四逆可回阳。

如要深知医中理,医易会通理自明。

第二节气化口诀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

坎中一阳二阴抱,离中二阳抱一阴,坎离交媾化成乾,百病不生气化功。

如要深知医中理,医易会通百理明。

世人不知阴阳理,诊病辨证离其宗,不知元阳在阴中,附子干姜助其生。

妄加滋阴来求阳,不知阴盛虚阳升,却以湿热苦寒泄,咽喉炎证要加重,口腥味臭是阳虚,寒热驳杂中焦虚,真寒味腥真热臭,寒热错杂臭又腥。

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理中下,重加姜附来理中,寒去腥臭自然无。

妇人下焦味气腥,少腹喜暖腰痠痛,此是坎阳太虚弱,回阳化逆热气通,再加五萸椒细辛,驱寒还能快几分。

第三章阴阳六经辨证百病精髓论第一节阴阳阴阳辩证就是辨别阴阳的多少,阴就是精微物质,阳就是阳气,真寒也就是阴寒(阴证)则阳气少,真热(阳证)则精津耗。

真寒属阳虚,真热属阳盛(阴虚),虚热有阴虚(精微物质少)发热和阳虚(阴证)发热(虚阳外越)。

病理上阴是寒,阳是热。

真热则用温热药(辛甘淡发散类),真热则用苦寒药,阴虚发热则用甘淡寒药,阳虚发热要回阳化气药(淡附子、干姜、生甘草等)。

第二节六经病证百病论六经辨证涵盖了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精津液脏腑经络辨证尽在其中。

现代人把六经病证只理解为外感热病的各种表现是错误的,其中也包括温病和杂病。

首先要明白六经的概念: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阳明、少阳是三阳(经)。

太阴、少阴、厥阴是三阴经。

六经的概念是内经提出的,后来经张仲景充实,这六经是用阴阳的多少来判别的。

中国古人没有文字之前是用结绳记事的,一个结就是阳用()表示,两个结用(-),来表示。

再复杂的事物就用这些结排列组合来表示,然后把相同的性质归类,就延伸出阴阳八卦。

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为八卦)是由三个爻组成。

每个卦有三个爻组成,其中有阴爻、阳爻,或者全是阴爻,或者全是阳爻,或者阴阳爻驳杂。

八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含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无论多庞大,还是多渺小尽在其中下面分别说明之: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就是太阳的三个阳(爻)被寒、湿所伤后造成的。

太阳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阳(爻)多所以叫太阳,卦象是乾,乾健也。

太阳代表手足太阳(经),也为一身之藩篱。

手太阳是小肠有分清别浊之功,足太阳是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

太阳经证由于病邪性质、感邪轻重和体质强弱等因素,太阳经证可分中风和伤寒两类。

太阳经证1太阳伤寒:

一阳被伤是伤寒(病理卦象兑上缺),卫阳被寒所侵先伤上一阳爻,如果正气充足(也就是其它二爻本身不病),这时寒郁化热出现发热,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所以头项强痛,身痛腰痛,寒闭玄府毛窍,所以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玄府堵塞,所以喘促,邪在表未入里所以脉浮紧。

发散风寒可用麻黄汤类。

2、太阳中风证为外伤风邪之意,二阳伤寒为中风(病理卦相震),素体阳虚(中阳虚弱),寒邪入侵之后营阴受伤,卫气不足,卫气者卫外煦肢体也,因此出现发热,恶风,自汗出,头痛,脉浮缓等。

甚至可出现鼻鸣,干呕。

主要病机是营卫失调。

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类补足中阳营卫调和邪则驱外。

(二)太阳腑证太阳寒邪直传足太阳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产生蓄水证。

处方:

五苓散。

太阳寒邪伤阳,阳少气化不利导致水蓄膀胱可用五苓散。

太阳寒邪不解郁而化热循经而入膀胱,热结膀胱,络脉损伤则蓄血,处方桃核承气汤,久则三阳俱伤气不摄津血可产生小便尿血不止(阴证),用药回阳化气,处方四逆汤。

归纳如下:

1蓄水证:

寒邪伤阳,邪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水液不行而致蓄水。

表现:

小便不利,微热,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

2蓄血证:

寒邪入里化热,热与血搏结,蓄于膀胱少腹。

表现:

少腹硬满疼痛,小便自利,其人如狂。

3尿血:

四肢清冷,大便稀溏,尿血,处方四逆汤。

(三)太阳温病实际上太阳温病是由于贪恋淫乐冬不藏精,阳随精泄,少阴虚寒,寒邪入于少阴,没有即时发病而成伏气,遇春天少阳之春气生发,阳气触动伏邪而发病,因为是伤精所致,所以口渴发热而不恶寒。

内经叫:

冬伤于寒春生温病。

伏邪为病应与口鼻而入的瘟疫区别,瘟疫自口鼻而入,发病迅速,高热、口渴、头痛欲裂、烦渴饮冷,小便黄赤,大便闭结或腹泻。

二、阳明病证二阳合明为阳明,二个阳爻在外一个阴爻在中,卦象为离,中空,藏而不能满,平时的胃脘是温温的。

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胃腐熟水谷以化气血,大肠传导糟粕以化津液。

(一)阳明经证:

太阳病不解邪热循经传入阳明,中空之爻被邪热填实,二阳与邪热交织成病态乾卦,乾为大赤,所以发热(大热)、面赤、口渴、心烦,饮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等,只有无形之邪热,没有有形之燥屎。

教科书中所传有壮热,大汗是错误的,大汗之后,热随汗泄,热从何来?

处方:

白虎汤类。

(二)阳明腑证:

邪热陷阳明日久,津液被灼,粪便不下(病理卦象乾),乾为坚硬,邪热与燥屎并存也就是“胃家实”,多简单的三个字,言简意赅。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汗多,腹中鞭满胀痛拒按,大便秘结,腹中转矢气,烦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寐,舌苔黄厚燥或苔焦黑燥裂,舌边尖有芒刺,脉沉迟实或滑数。

处方:

承气汤类。

三、少阳病证一阳二阴为少阳,阳藏肌腠,温里而实肌腠,卦象坎,外阴内阳,内藏精汁(胆汁)。

太阳病不解,一者邪热内传少阳(病态兑卦下实上虚),精汁被灼不得下传小肠上泛于口,故出现口苦,胸胁苦满,胆汁(精汁)不能顺利下传小肠,小肠分清别浊之功被伤。

方药:

小柴胡汤。

二者太阴湿困(病理卦象坤),也可造成精汁不能下泻而上泛于口,所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等,处方:

大黄附子汤,苍术薏苡仁半夏等燥湿药。

四、太阴病证太阴阴多三个阴爻(生理卦象坤),阴中藏有精气神,太阴包括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脾为运化之官职,喜燥恶湿,五谷精微靠其运,湿多困脾太阴病,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恶湿,太阴为阴脏体阴而用阳,寒湿困阻太阴脾,所以腹满,全身沉重,处方:

大黄附子汤,湿邪寒邪上干娇肺所以咳嗽,寒邪伤肺咳嗽连声,处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加甘草生姜。

湿邪伤肺咳嗽沉闷,处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苍术苡仁和半夏。

湿热交结要出黄疸,阳黄热重,小便黄用茵陈汤,阴黄湿重寒重,小便清大便溏加术附。

太阴病的特点:

腹满、食不下,喜呕、喜温喜按。

表现为里虚寒证:

腹满胀痛,不欲饮食,腹泻,时或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腻,脉沉缓弱。

五、少阴病证少阴一个阴(爻),阴少所以为少阴(卦象离),阳(爻)多本身不病,二阳抱阴是为心(离),少阴阴中藏精津,少阴病则阳不伸(阳气减),恶寒、踡卧但欲寐,虚阳外越舌头根,扁桃体大要发热,头昏、头胀高血压,四肢逆冷成之因,坎阳被伤变成坤,死气沉沉谁知因?

太阳邪热传少阴(病态乾卦,离中阴爻被邪热填实),阴伤之后精津损,烦躁口渴多冷饮。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卦象为坎,二阴抱一阳。

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形成一个既济卦,化成热融融的一团气。

这融融的一团热气是生命之根,今人不知珍惜,贪凉饮冷,日耗其阳,日久阴盛阳虚,虚阳被盛阴逼外,四肢烦燥,高血压、脑溢血、脑梗塞等病要发作,口渴而不喜冷饮,或喜而只漱口而不欲咽,咽喉炎等病要发作。

总之少阴病以虚寒为主,多见少阴寒化证,少见少阴热化证。

(一)少阴寒化证是指心肾阳气不足,病邪入内,从阴化寒所表现的全身性虚寒证候。

表现:

恶寒,手足厥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蜷卧欲寐,脉沉细;身反不恶寒,面赤,脉微欲绝。

处方:

四逆汤类回阳救逆。

(二)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而出现的里虚热证候。

表现:

口燥咽干或痛,心烦不寐,下利或自利清谷,小便黄赤而短,或腹胀不大便,舌尖红赤,脉象细数。

处方:

黄连阿胶汤类滋阴清热。

少阴病的特点:

少阴寒化,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热化,脉微细数,烦躁欲寐。

六、厥阴病证厥阴一阳托二阴(生理卦象震),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

寒入厥阴伤一阳,震变坤卦太阴乡,厥阴太阴为乡邻,阳伤脾职失健运,湿困太阴脾阳陷,消渴引饮溲长清。

热入厥阴伤一阴(病理卦象离,震卦上爻被邪热填实),口渴烦躁谵语因。

病(或寒或热)入厥阴寒热杂,姜附椒柏乌梅下。

另解厥阴二阴藏精血(卦象震),一阳鼓动四肢健,厥阴如若伤一阴(变成病态离卦精津受伤,消渴气上要撞心,心中痛热饥不食(卦象兑,震卦中爻被邪热填实),如若一阳再有伤(病态坤卦),下利不止胃肠伤。

总之,六经辨证不越阴阳二字,就在阴阳上下功夫。

辨清阴阳治疗就会易如反掌,当今的大多数疑难病参合六经辨证就会迎刃而解。

第四章阴阳辩证法则第一节阴阳辩证1阴阳辩证金口诀阴证唇口青白目无神,声低息短但欲寐,身重懒言体畏寒,饮食无味吐清水,舌质青滑或黑润,苔白浅黄润滑色,津液满口不思饮,口渴思饮不欲咽,或者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食不下,脉息无神是阴证。

舌虽无苔但口润,二便自利口不渴,专注回阳无差错阳证阴虚面目唇口红,精神不倦不知眠,口臭气粗声音亮,恶热身轻大便干,溲赤黄短多艰难,口渴饮冷饮不休,六脉长大有力气,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满口刺,烦躁潮热或盗汗,干咳多痰或少痰,脉息有神是阳证。

口渴饮冷身发热,二便不利烦谵语,身冷如冰形如死,此是热极内潜伏,阳不达外似纯阴,此时还需验口气,口气虽微热气蒸,舌根虽红但不青,急宜攻下存津液,莫认阴证误性命。

第二节阴阳辩证真假杂病决2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真热口渴小便黄,有神烦躁不安宁。

真寒溲频面色苍,无神倦怠但欲寐。

真热口渴喜冷饮,假热漱水不欲咽,真热便干面红赤。

假热面赤溲清长,真热息热气粗长,真寒息冷气短微。

真热舌焦苔干黄,真寒舌青苔水滑。

阴极似阳属戴阳,阳极似阴肢冰霜。

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明显了,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

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

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

脾阳虚衰大便溏,肝脏因此遭了殃,乙肝病毒逞威风,附子干姜作文章。

肾阳虚衰小便频,精微下泻眸不润,头昏腰痛也是因,回阳救逆四逆汤。

白血病是阴寒邪,寒彻骨髓白C增,西医只知杀白C,徒将阳气杀戮尽。

此病中医少阴病,太少两感麻附辛,少阴虚寒四逆汤,简便廉验神功显。

艾滋病是阴阳离,西医验血便可知,常人验血一条线,艾滋血液两分离。

阴平阳秘精神治,阴阳离绝精神绝,和合阴阳中医药,简、便、廉、验最神奇。

澄空六经八卦另解八卦涵盖天和地,解说物理很容易,三爻成卦八纯卦,三爻组成一个卦。

一阴阴少为少阴(卦象离),二阳抱阴是为心(离),二阴抱阳这是肾(坎)。

少阴阴中藏精津,少阴伤阳肢不伸(阳气减),恶寒、踡卧但欲寐,虚阳外越舌头根,扁桃体大要发热,头昏、头胀高血压,四肢逆冷成之因,坎阳被伤变成坤,死气沉沉谁知因?

四逆汤来扶坎阳,少阴寒化无处藏。

少阴阴伤精津损,烦躁口渴饮冷饮,溲赤短少是其因,黄连阿胶来煎尝。

太阳阳多三个阳(卦象乾,健也),在人体表护卫强,太阳病则阳被困,郁而发热是其因,脾阳充足不出汗,麻黄汤药急急煎,汗出寒散表自健。

脾阳不足肌腠疏,恶风汗出营卫虚,桂枝汤煎可解除,如若少阴阳气虚,寒邪直入少阴病,太阳少阳病合成。

阳明阳多两个阳(卦象离),再加一阳(郁热)阳明伤(病态乾卦),阳明经证烦躁渴,新病大便未结实,白虎汤方就好使,阳明久病胃家实,燥实痞满可兼出,三承气汤因证施。

少阳阳少一个阳(卦象坎),精汁内藏泻则祥,为病湿困和郁热(卦象艮),但藏不泻胆遭殃,三焦不通水道闭,决瀆失职病少阳。

往来寒热小柴胡,太阴湿困要燥湿,半夏苍术苡仁使。

太阴阴多三个阴(卦象坤),阴中藏有精气神,脾为运化之官职,五谷精微靠其运,湿多困脾太阴病,腹满咳嗽是其因。

太阴腹满便不下,大黄附子细辛下,阳黄就用茵陈蒿,阴黄再把术附加。

太阴阴伤大便结,麦味理中重用术。

厥阴二阴藏精血(卦象震),一阳鼓动四肢健,厥阴如若伤一阴,消渴气上要撞心,心中痛热饥不食,如若一阳再有伤,下利不止胃肠伤。

厥阴之病寒热杂,权衡寒热阴阳施。

厥阴另解,厥阴一阳托二阴(卦象震)寒入厥阴伤一阳,厥阴太阴为邻乡,阳伤脾职失健运,湿困太阴脾阳陷,消渴引饮溲长清。

热入厥阴伤一阴,口渴烦躁谵语因。

病(或寒或热)入厥阴寒热杂,姜附椒柏乌梅下。

第五章澄空阴阳辩证用药金口诀1第一节澄空治病辨阴阳,用药参合阴阳伤。

大便稀溏脾阳伤,干姜温中健脾阳。

口渴引饮溲清长,此是坎中一阳伤,津不上承口和咽,回阳化气四逆汤。

四逆汤中用附姜,生炙甘草来帮忙。

生姜多汁入脾脏,辛热醒脾祛湿忙。

饥不欲食胃阴伤,一贯煎汤来煎尝。

燥实痞满四证现,急下存阴莫迟缓。

舌体胖大有齿痕,此是湿伤脾太阴,苍术薏苡和半夏,燥湿健脾功堪夸。

肺为娇脏不耐寒,寒邪伤肺咳嗽连,宣肺散寒是关键,麻黄汤可急急煎。

肺为娇脏不耐热,热邪伤肺痰黄结,宣泄肺热方法可,麻杏石膏汤煎喝。

发热无寒病太阳,宣肺散寒麻黄汤,汗出恶风营卫虚,桂枝汤方煎来嘘。

无热恶寒病少阴,附子姜草四逆汤,若兼咳嗽麻附辛,或者麻辛四逆汤。

第二节六经阴阳辨证用药粗论澄空药性论阴阳,辛甘发散热性阳,苦甘酸寒阴药商。

阴证就用阳性药,阳证苦甘寒药商。

太阴之病食不下,咳嗽腹满也是他。

太阴湿土需燥化,苍术苡仁和半夏。

湿重热轻用附姜,湿去热将无处藏。

热重于湿四妙散,祛湿清热功来现。

茵陈汤祛阳黄,阴黄再加术附汤。

少阴之病但欲寐,畏寒蜷卧脉微细。

少阴虚寒用附姜,生炙甘草来帮忙。

太(阳)少两感麻附辛,少阴虚寒四逆汤。

从阳化热渴燥烦,黄连阿胶汤来煎。

厥阴寒热药错杂,附子姜椒连柏下。

太阳寒水需温化,桂枝麻黄姜枣加。

发热无汗太阳病,无热恶寒病少阴。

恶风有汗桂枝汤,发热无汗麻黄汤。

太阳蓄水五苓散,蓄血就用桃核承气汤。

太阳寒水为何因,少阴虚寒气化亏。

少阳寒热要往来,小柴胡汤用应该。

或者当归四逆汤,鼓足阳气邪祛外。

阳明之病胃家实,三承气汤因证施。

阳明经证便未结,白虎汤方去实热。

第六章中医杂论中医“气化论”、“识证论”、“治疗论”、“百病概论”人身水火一团气,内营脏腑外卫体,通达九窍温肢体,奈何世人不自知,贪凉饮冷损元气。

一日二日无大碍,久而久之气息低,寒凉上干太阴肺,咳嗽呼吸不流利,下干太阴脾失运,清浊不分飧泄起,脾阳损伤大便溏,肝脏因此要遭殃,精微不摄要硬化,胃肠寒热粘膜伤,久而久之要溃疡。

清窍不营多病变,目失光明耳失聪。

远离五谷食鱼肉,罪孽深重日日积,脂垢堵塞清窍道,不遂肢体蹒跚起,更有青年贪淫欲,少阴虚寒精髓虚,脾阳郁陷精微泄,消渴之病要发作,精伤百病因而起。

内伤之后要外感,百病皆因风而起,六经病证内经有,伤寒杂病论仔细。

七情伤人气紊乱,情病还需情来医。

自然六气来养人,太过不及成淫理。

澄空中医从气论,百病心中了了的。

用药就分阴和阳,识证也不阴阳离,阴阳辩证仔细详,次分六经与腑脏,以证类病无处藏,阴阳体质是根本,疾病是标记心上,颠倒阴阳祸患藏,阴证就用温热药,阳证苦甘寒药商,阴阳错杂寒热药,湿盛还需热药上。

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

水火既济气化成,天天夜里香甜梦,火水未济要失眠,神魂颠倒不堪言。

易经经传传阴阳,一阴一阳书中藏,万病不离阴和阳,离开阴阳无文章。

圣贤真传一句话,愚者万卷藏书箱。

不明阴阳莫谈医,误人害命应要知。

人若识得此种妙,贵躯岂用托庸医?

六经气化论一总论:

五脏皆因气化生,六腑功能气化成。

心肾气化记性好,二便开合百脉通。

六经气化五脏藏,六腑通泄浊气通。

二:

分论1太阳小肠和膀胱太阳气化寒不入,分清泌浊是其功,膀胱气化尿液出,气化不成溲不通。

2阳明胃和大肠阳明气化气血生,胃腑腐熟五谷行,大肠气化液化生,糟粕排泄病不生。

气化不利要发热,便闭腹胀口渴重。

3少阳胆和三焦经少阳气化精汁生,入腑脂垢分解功,气化不利胆汁阻,胆囊结石要发生。

三焦气化脏腑和。

气化不利杂病生。

4太阴脾肺:

太阴(肺脾)气化呼吸好,脾土气化运微精,血在脉中不失营。

气化不利血外溢,肌衄、齿衄、月事多。

肺金气化呼吸畅,咳嗽之病不能生,鼻塞多因寒阻肺,气化不利出涕清,温肺散寒实脾经。

寒郁化热鼻涕黄,久而久之鼻渊生,治疗之法散郁热,宣肺化痰鼻窍通。

5少阴心肾心肾相交气化成,少阴气化百脉通,津液上承咽喉润,心主血脉肾水充,肾司二便阳之功。

心肾不交要失眠,气化不成百脉蹇。

6厥阴肝和心包厥阴气化肝血藏,日充五脏夜藏魂,心包之经气温煦,心血源源循环行,失化血溢脉不藏。

心包受寒血失温,心血难以周流行。

临床病证各论(随兴起笔)诊病治病标准中医本身就是一个阴阳问题,谁离开了阴阳谈标准,谁的标准就不标准,就像我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听一个中医博士生导师讲课时他说要制定中风的用药标准,马上就有人说:

“用你的标准,疗效有多少?

”,的确中医讲究疗效,尤其是长期疗效,能否在治此病时,间接治疗尚未发生的病?

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出色的中医就是一个阴阳家,能看到疾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三者就是易经讲的三才,有人说中医不用学易经,不学易经行吗?

连阴阳都不懂,还谈什么中医?

三才都不知道?

怎么谈人体?

不要忘记“人”头顶天,脚踏地,人立天地之间,上为天、中为人、下为地。

这天人地就是三才。

不懂五运六气行吗?

不懂五运六气怎么因时制宜?

不懂风水行吗?

风水讲:

“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气就是阳气也就是生气。

我们选择聚居条件时首先要考虑太阳光线的多少,太阳是阳,加于某一地才能化气产生阳气,这样其能否留住就看是否背靠大山。

饮食也是如此,多食寒凉就伤阳气,阳气一伤,百病丛生。

因此中医的标准就是能够彻晓阴阳,因此要通晓易经,知道简易(用简单的方子治病)、不易(千古不变的真理:

破阴寒回阳气,存阴精),变异(随时、随地方,因人的体质用药知常达变)的道理,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具体操作上,治病先分阴阳二证,次分六经(十二经络尽在其中)属何经,然后分经用药(阴证要用温热药,阳证用苦甘寒药)施治。

这是我用的方法,疗效大家可以看医案,我不多说,许多临床大家也都是这么用。

大家看这个标准行吗?

中医的规律:

中医的规律就是阴阳的消长,阳气消则阴寒(邪)长,病增;阳气长则阴寒(邪)消,病退。

阴精足则阳气足,阳气足则阴精得以固摄,阴精为阳气之根,不可亏,亏则冬伤于寒,春生温病。

简单说脉诊脉诊在中医诊病中只能算巧,下工之法。

古人说: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既然很多人这么神秘切脉。

我就简单说一说脉诊。

切脉是根据脉的位、数、形、势来断病的。

脉位就是寸、关、尺、浮、中、沉。

寸看心肺头,关看脾胃,尺看肝肾腿足膀胱。

浮取看心、肺、头,中取看脾胃,沉取看肝肾。

看脉之上工,并不必分严格左右手。

数(数率):

就是脉跳的频率。

用医生的呼吸算,一呼一吸四至(跳四下闰一下为五)为缓脉。

脉和缓沉取有力就是正常脉。

一息六至为数脉,七至以上为疾脉。

形:

就是脉的形状。

势:

就是脉的力度。

然后以六脉统领二十八脉。

六脉:

浮、沉、迟、数、虚、实。

浮脉类:

浮濡洪芤革散沉脉类:

沉伏牢弱。

迟脉类:

迟缓涩结数脉类:

数促疾动豆虚脉类:

虚微细代短。

实脉类:

实滑紧长弦。

具体规则:

浮沉以求表里,迟数以求寒热真假以求属于阳证或者阴证。

有力无力以求虚实。

我在临床中主要是据内经理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看寸关尺之太过与不及,太过是实证,不及是虚证。

但求和缓有根。

有根就是尺脉有力。

数而有力有根是阳证实热,数而无力是阴精不足的虚证,迟而无力无根是虚寒阴证。

再看尺肤之寒热,参见二便辨清阴阳之证。

举一例来说明:

临床上来一患者,坐诊医师都必须试脉,否则医术再高,患者也不相信你,首先的第一感觉是尺肤的寒温,如果尺肤寒,接下来,看寸脉数而且力度大于关尺,这时就可以断患者:

头昏、头胀、心慌、乏力、腿沉重甚至腰痛。

病人一般会说断得不错。

为什么呢?

寸脉数上有热,热则头胀,因为寸脉管头、心肺。

而关尺力度少,就可以断患者脾胃运化无力、肝血不足,肾阳亏虚。

此例寸脉数也是假的,那是因为肾阳亏虚,虚阳外越。

其他脉以此类推。

怎么体会脉的来、去呢?

寸口脉是手太阴之脉在寸口的体现,直接测出的是肺的虚实,但是按照全息中医理论(如我上所述)就可以察全身的虚实。

正常的情况下用医生的呼吸算,一呼一吸四至(跳四下闰一下为五)为缓脉。

脉每跳一下就叫一至,这一至连着下一至,这一至的开始就叫来,这一至的结束就叫去,一来一去一至就完成。

来盛去衰什么意思?

“来”是心脏搏动将血液送到全身各处,“去”是心脏把射出的血液收回心脏。

来盛去衰就是心脏功能完好,而外周血液循环有障碍。

消渴消渴疑难病,原因多方面。

辩证是关键,立法不泥教科书,但求古人之经验。

火神郑钦安,对此多远见,唐火神多验证,效果也非凡。

此录在下文,也有我经验。

郑钦安论消渴三消证奇于何因?

消证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证。

消者化之速,如风前之烛,易于化烬。

诸书称渴而多饮者为上消,为心包之火挟肝风而上刑与肺,肺金受克,不能资其化源,海枯水涸不能上升,欲乞外水为援,故渴而多饮,古人用人参白虎汤以救之。

心包之火挟肝风而刑于胃,胃中风火相煽,食入犹如转轮,食而易饥,故为中消,以调胃承气汤治之。

心包之火挟肝风而搅动海水,肾气不能收摄,遂饮一溲二二为下消,以大剂麦味地黄丸治之。

此对证之方,法可遵从。

更有先天真火,浮游于上,而成上消,浮游于中而成中消,浮游于下,而成下消,即以辨阳虚诀辨之,法宜导龙归海,如潜阳、封髓二丹,或四逆、白通皆可酌用。

查此病缘因风、火为本,厥阴风木在下,厥阴心包在上,风借火势,火借风威,澈上澈下,而消证从此生矣。

但治其火,火熄而风已熄;治其风,风散而火亦亡。

推其至极,风即是气,气即是火,以一火子统之便了,即以一风字括之亦可。

风字宜活看,一年六气,即是六风,佛家以风轮主持大世界,人之一呼一吸,便是风,离风人即死,人活风犹鱼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