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地区土司史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70017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恩施地区土司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恩施地区土司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恩施地区土司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恩施地区土司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恩施地区土司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恩施地区土司史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恩施地区土司史话.docx

《恩施地区土司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恩施地区土司史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恩施地区土司史话.docx

恩施地区土司史话

恩施地区土司史话

中国土司制度发端于两宋之交,形成于元朝,鼎盛于明朝,衰落于清朝。

元朝以前,中原朝廷对今恩施地区的统治主要为羁縻制度(即封赠少数民族地区首领官爵以统治本族人民)。

据光绪十八年(1895)《湖北舆地记》卷17记载:

五代时置羁縻感化州。

宋代在今恩施南部设立了一些羁縻州县。

如定州(鹤峰县南部并跨入湖南境内)、富州(后为柔远州。

今来凤一带)、顺州(今宣恩沙道沟一带)、保顺州(宣恩县李家河一带)、高州(原称珍州,后改为高州,复改西高州。

今宣恩县高罗一带)、懿州(今咸丰县境)、龙渠县(今利川市忠路一带)。

 元代统治中国后,鉴于宋代的羁縻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统治,每到王朝衰微时,不听其控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乃改宋代的羁縻制度为土司制度。

其时在今恩施境内共设14个土司,包括宣慰司3个即施南道宣慰司、镇边忠峒宣慰司、镇边毛岭峒宣慰司(注:

一说宣慰司3个即施南宣慰司、镇边毛岭峒宣慰司、怀德军民宣慰司);宣抚司6个即散毛军民宣抚司、誓崖宣抚司、安定宣抚司、怀德宣抚司、高罗宣抚司、师壁宣抚司);安抚司4个即忠孝军民安抚司、木册安抚司、盘顺安抚司、龙潭安抚司;宣抚司7个即散毛军民宣抚司、容美峒宣抚司、高罗宣抚司、隆奉宣抚司、龙潭宣抚司、隆中路宣抚司、龙渠峒宣抚司;安抚司6个即忠孝军民安抚司、盘顺军民安抚司、忠义军民安抚司、金峒安抚司、大旺安抚司、木栅安抚司。

此外,还有忠建军民都元帅府、容美总管府、唐崖千户所。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柔远州曰散毛峒。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升为散毛府。

至正年间改散毛府为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宣抚司。

又于施州东南蛮地置沿边溪峒招讨司。

至正二年(1342年)改沿边溪峒招讨司为施南道宣慰使司;又于施州东南蛮地置叉把安抚司、隆奉宣抚司。

又于宋西高州地置大奴管勾等峒长官司、石溪峒长官司。

至正十一年(1351年)改大奴管勾等峒长官司为忠孝军民府;至正十五年(1355年)忠孝军民府改为忠孝军民安抚司、石溪峒长官司为高罗寨长官司(后升为高罗寨宣抚司);又于施州南境蛮地置龙潭安抚司、木册安抚司。

唐崖长官司寻改为唐崖军民千户所。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于宋保顺州置忠建军民都元帅府。

元末明玉珍据有其地,改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宣抚司为散毛沿边军民宣慰司、施南道宣慰使司为施南道宣抚司,并置东乡五路宣抚司、忠路宣抚司。

不久,改忠孝军民安抚司为忠孝宣抚司、高罗宣抚司为高罗安抚司、龙潭安抚司为龙潭长官司。

又于南境大旺地置大旺宣抚司。

后改木册安抚司为木册长官司、唐崖军民千户所为唐崖宣抚司、湖南镇边毛岭峒宣慰使司为镇南宣抚司、湖南镇边宣慰使司为沿边溪峒宣抚司。

元代土司设立,为明清两代土司制度奠定了基础。

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施州为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领大田军民千户所,辖31个土司(一说35个。

其中长官司多6个)。

计宣抚司4个(施南、散毛、忠建、容美);安抚司9个(东乡、忠路、忠孝、金洞、中洞、龙潭、大旺、高罗);长官司11个(唐崖、镇南、盘顺、椒山玛瑙、五峰石宝、石梁下洞、水浕源通塔坪、摇把洞、上爱茶、下爱茶、西关洞);蛮夷长官司5个(东流,腊壁、隆奉、镇远、西平)。

此外,在今长阳县清江北岸设有玉江、麻栗、施都等长官司。

这些土司都未上报封建中央王朝,因而不见于史志记载。

明洪武四年(1371年)复以施南宣抚司为宣慰司,旋为蛮所据,遂废。

改东乡五路宣抚司为长官司、忠路宣抚司为安抚司、忠孝宣抚司为长官司(后为安抚司)。

六年(1373年)升忠建长官司为宣抚司、东乡五路长官司为安抚司。

废高罗安抚司。

七年(1374年)改唐崖宣抚司为长官司,寻废。

八年(1375年)于南境置东流安抚司,寻废。

复改镇南宣抚司为长官司、龙潭长官司为安抚司。

十四年(1381年)平忠建宣抚司。

十六年(1383年)复置施南宣慰司。

二十三年(1390年)讨定施南金峒叛蛮。

以散毛沿边军民宣慰司之大水田地置大田军民千户所,废散毛沿边军民宣慰司,废忠路、忠孝、龙潭三安抚司,复废镇南长官司。

二十七年(1394年)又废施南宣慰司,改忠建宣抚司为安抚司,寻废。

永乐二年(1404年),复置施南、散毛二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

四年(1406年)升施南散、毛二长官司为二宣抚司,属施州卫。

复置龙潭安抚司属散毛宣抚司、忠建宣抚司属施州卫。

复于沿边溪峒长官司地改置忠峒安抚司、高罗安抚司并属忠建宣抚司。

复置木册、唐崖二长官司,木册属高罗安抚司,唐崖直隶施州卫。

五年(1407年)复置忠路、忠孝二安抚司,复升金峒长官司为安抚司,均属施南宣抚司。

改大旺宣抚司为安抚司,属散毛宣抚司。

复镇南长官司直隶施州卫。

九年(1411年)以木册长官司直隶施州卫。

宣德三年(1428年)于叉把峒安抚司改置摇把长官司。

于怀德军民宣抚司地置上爱茶峒、下爱茶峒二长官司。

于隆奉长官司地改置隆奉蛮夷官司,又分隆奉地置镇远蛮夷官司。

三长官、二蛮夷官均属东乡五路安抚司。

又置剑南长官司属忠路安抚司。

分金峒地置西坪蛮夷官司,属金峒安抚司。

又改东流安抚司为蛮夷官司,分大旺地置腊壁峒蛮夷官司,二蛮夷官均属大旺安抚司。

成化年间分高罗地置思南长官司属高罗安抚司。

嘉靖年间施南地置中峒安抚司属施南宣抚司。

于是施州卫领军民千户所一,曰大田。

领宣抚司四:

曰施南,曰散毛,曰忠建,曰容美。

施南领安抚司五:

曰东乡五路,领摇把峒、上爱茶峒、下爱茶峒三长官,镇远、隆奉二蛮夷官。

曰忠路,领剑南一长官。

曰忠孝,曰金峒,领西坪一蛮夷官。

曰中峒。

散毛,领安抚司二:

曰龙潭,曰大旺,领东流、腊壁峒二蛮夷官。

忠建领安抚司二:

曰忠峒,曰高罗,领思南一长官。

其木册、镇南、唐崖三长官司,则直隶施州卫者也。

清朝建立,初期仍袭明制,今恩施地区的行政名称仍为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

其时在今恩施境内共设23个土司,计宣慰司1个(容美土司宣慰司);宣抚司5个(施南、散毛、忠建、忠路、忠峒);安抚司11个(唐崖、东乡、忠孝、大旺、木册、腊壁、高罗、金洞、东流、龙潭、沙溪);长官司6个(卯洞、漫水、石梁下洞、五峰石宝、椒山玛瑙、水浕源通塔坪。

一说还有百户)。

(注:

一说33个即宣慰司1个即容美;宣抚司4个即施南、散毛、忠建、忠峒;安抚司13个即东乡、金峒、忠路、忠孝、高罗、大旺、东流、龙潭、沙溪、五峰、石梁、椒山、水浕;长官司15个即木册、唐崖、腊壁、卯峒、漫水、西萍、建南、玛瑙寨成、石宝深溪、下峒平茶、塔平(或源通塔平)、木寨前峒、红鸾后峒、戎角左峒、能陛右峒。

)。

雍正六年(1728年)撤施州卫改施县,次年改恩施县,取皇帝恩泽施地之义。

施南、散毛、忠建三宣抚司均属恩施县。

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时,今恩施地区境内有19个土司,即容美宣慰司(治所地今鹤峰县城)、施南宣抚司(治所在今宣恩县城)、散毛宣抚司(治所在今来凤猴栗堡)、忠峒宣抚司(治所在今宣恩县沙道沟)、忠路宣抚司(治所在今利川市忠路)、东乡安抚司(治所在今宣恩县长潭河)、木册安抚司(治所在今宣恩县板栗园)、高罗安抚司(治所在今宣恩县高罗)、大旺安抚司(治所在今来凤县旧司)、东流安抚司(治所在今来凤县东流司)、腊壁安抚司(治所在今来凤县水田坝)、金峒安抚司(治所在今咸丰县金峒司)、唐崖安抚司(治所在今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村)、龙潭安抚司(治所在今咸丰县龙潭司村)、沙溪安抚司(治所在今利川市沙溪村)、忠孝安抚司(治所在今利川市元堡乡汉庙村)、卯洞长官司(治所在今来凤县百福司新司城等处)、漫水长官司(治所在今来凤县宣抚堡)及百户土司(治所在今来凤县百福司)。

将最大的容美宣慰司改鹤峰州划给宜昌府管辖,而将其余18个土司地分设宣恩、来凤、咸丰、利川4县,与恩施县共5县置一府,借用施南土司之名,而命名施南府。

其中以施南所领之忠孝安抚司地并入恩施。

以施南所领之东乡五路,中峒二安抚司及忠建所领之忠峒、高罗二安抚司,又木册、镇南二长官司地置宣恩县。

以散毛所领之大旺安抚司地置来凤县。

以大田千户所及施南所领之金峒安抚司、散毛所领之龙潭安抚司及唐崖长官地置咸丰县。

以施南所领之忠路安抚司地置利川县。

知识链接

北宋

仁宗年间(赵祯1023—1063年在位)

宋以覃野毛为散毛宣抚使司,并准其世袭。

其中宋天圣四年(1026年)令施州等地各溪峒土家首领,三年一至京师朝贡。

至元二十年(1283年)

授向世雄等为叉巴洞安抚大使及安抚使,此为元代在鄂西授土司职衔之始。

元至大三年(1310年)

田墨什用任容美黄沙寨千户,为鹤峰设官之始或曰容美设土官之始。

元至正二年(1342年)

置施南镇边总管府。

边沿溪峒招讨司更为施南道宣慰使司,为当时在鄂西设高级别的土司。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

立四川容美洞军民总管府。

洪武十四年(1381年)

置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废施南宣慰司。

施南、忠建车乡、忠洞、高罗、木册、摇把、上爱茶洞、下爱茶洞等诸司隶施州卫。

洪武二十二、二十三年(1389、1390年)

散毛、施南、忠建等土司反叛明朝,遭镇压,之后,大量土司被废。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设置大田千户所,隶施州军民指挥使司。

洪武二十八年至惠帝建元元年(1395—1399年)

明下令诸土司立县学;巴东、长阳皆立县学。

永乐元年(1403年)

明朝大规模恢复原来的土司政权,并将洪武以来形成的以及新制定的管理土司的政策,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称为永乐定制。

弘治十四年(1501年)

明廷下令:

凡承袭土职子弟不入学者,不准承袭。

嘉靖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1554—1558年)

容美田世爵、田九霄等率土兵抗倭,先后取得舟山等役大捷。

崇祯九年至十七年(1636—1644年)

施南、散毛等司及土兵、土民支持和参加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

顺治十三年(1656年)

容美土司最先归附清朝。

康熙三年(1664年)

施州卫及鄂西众土司归顺清朝。

雍正五年至十三年(1727—1735年)

废除土司制度,设府立县。

施南府辖恩施、宣恩、咸丰、利川、来凤、建始;宜昌府辖鹤峰直隶厅、长乐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