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概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71484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伦理学概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伦理学概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伦理学概说.docx

《伦理学概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概说.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伦理学概说.docx

伦理学概说

【伦理学概说】

1、伦理学的定义

《伦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哲学思考和哲学考察。

在我国,《伦理学》是一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知识,阐明道德起源及其发展,说明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应用伦理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加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

2、道德概念与伦理概念

道德:

道:

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

德:

表示对道的认识践履而后有所得。

从道德的词义看,道德是对主体的规范;从道德与政治、法律的关系来看,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从道德与宗教的关系来看,道德调节的是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从道德的调节层次来看,道德就是调节各种社会性关系的规范形式。

伦理:

西方的“伦理”(ethics)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指风俗习惯、品性,与道德等同使用。

在古汉语中,“伦”指的是人的血缘辈分关系。

“理”原义为“治玉”,后引申为规律和规则。

合而言之,伦理就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应该遵循的规范和道理。

在西方的早期,“伦理”与“道德”意思基本相同,可以等同使用。

到了黑格尔那里,“伦理”与“道德”才严格区分开来,“道德”乃主观法,指个人的道德;“伦理”则是客观法,指客观的关系,指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等伦理实体。

(1).作为日常用法,“伦理”更具客观、外在、社会性意味;“道德”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个人,更含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

(2).作为规范,伦理具有普遍性,道德具有独特性。

(3).作为评价尺度,伦理的尺度是对与错,道德的尺度是好与坏、善与恶。

3、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的全部道德现象。

包括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和道德活动现象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将道德作为社会历史现象加以研究,着重研究道德现象中的带有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从中揭示道德的发展规律。

4、伦理学的研究任务

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认为:

(1)、确立人生所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

(2)、指示我们由何等行为,养何等德性,而后可以达于至善。

台湾学者龚宝善认为:

(1)、探讨伦理行为的本质;

(2)、树立伦理行为的标准;

(3)、指引伦理实践的途径。

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史家和伦理学家弗兰克·梯利认为,伦理学有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两大项,就理论任务来说,它要对善恶是非的道德现象进行分析归类,并要探求道德原则及其规律,对行为的性质做出解释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

实践任务要确立行为的一般规则,告诉我们作为个人应该怎样行动

总结:

(1)、揭示和论证道德的社会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

(2)、概括和阐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3)、应用社会主义道德的一般价值评价标准、道德原则和规范,具体的研究和回答当代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大量实践问题。

(4)、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道德文明成果,积极汲取当代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有益经验,全面提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水准。

(5)、探求当代社会主义理想道德品质的构成,总结社会主义新人的道德成长规律。

伦理学研究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合乎时代需要,具有时代精神气质的社会主义新人。

5、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人们关于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几种观点:

(1)、善与恶的关系问题;

(2)、“应有”与“实有”的关系问题;

(3)、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幸福)与其所承担的义务的关系问题;

(4)、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与道德规范的必然性的关系问题;

(5)、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

(6)、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或公私关系;

(7)、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

①伦理学基本问题是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

一是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即是经济利益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经济利益,以及被决定者有无反作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对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不同解决。

二是社会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即是个人利益服从社会集体利益,还是社会集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道德原则的内容,也决定着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评价、道德品质形成的途径和方法的差别和对立。

②为什么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人类道德生活领域中最普遍、最根本的事实;

其次是因为它规定着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制约着伦理学对一系列问题解决。

最后是因为任何伦理学家和伦理学派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并必须予以解答。

【伦理学概说】

1、伦理学的基本类型

(1)元伦理学:

优良道德之制定方法

(2)美德伦理学:

优良道德之实现

(3)规范伦理学:

优良道德之制定

三种类型的伦理学,实际上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把道德的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中心、研究对象的结果。

(1)、元伦理学

元伦理学,有时称形式主义伦理学或科学主义伦理学。

它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伦理术语(如“善”、“应当”、“正当”等等)的意义和道德判断的逻辑及道德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它否定传统伦理的经验主义或理性主义方法,主张用逻辑实证,分析原则来分析道德,使伦理学形成象数学和逻辑学那样的“科学”。

元伦理学与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一起构成现代伦理学三大形态。

自1903年摩尔发表《伦理学原理》以来,宣告了元伦理学(Metaethics)的诞生,尔后半个多世纪,元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学王国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它的代表人物,除了摩尔,还有普里查德、罗斯、罗素、维特根斯坦、石里克、卡尔纳普、艾耶尔、史蒂文森、图尔闵、黑尔等等。

元伦理学对于传统的批判,强调道德语言和概念的研究从而使伦理学日益严密和在科学化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它否定道德的客观内容,难免走向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之中。

(2)美德伦理学

美德伦理学,是以品德、美德和行为者为中心的伦理学。

在美德伦理学中,主要的、基本的目的则是成为善良人。

20世纪60年代以来,脱离规范伦理学而企图独撑伦理学大厦的元伦理学开始走下坡路,代之而起的,一方面是以罗尔斯的《正义论》为代表的传统伦理学的复兴;另一方面则是反对规范伦理学的所谓美德伦理学(Virtueethics)的复兴。

代表人物有麦金泰尔(其代表作是《德性之后》)。

美德伦理学以“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为中心。

美德伦理学家认为:

做具有美德的人比做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更为根本、更重要、更具有决定意义。

因为人们如果没有美德,那么再好的道德规范也不可能被遵守,因而也就等于零。

但当我们进一步追溯美德来源时会发现,一个人的品德乃是他的行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规范所得到的结果:

“规范”和“做什么”是原因、前提,“品德”和“是什么”则是结果、结论。

(3)规范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normativeethics)是关于义务和价值合理性问题的一种哲学研究。

直至元伦理学在20世纪出现以前,规范伦理学一直都是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形式。

规范伦理学的任务,在于说明我们人本身应遵从何种道德标准,才能使我们的行为作到道德上的善。

它与元伦理学的区别在于:

规范伦理学力求为人们的道德行为确立各种原则与规范,并从理论上或经验上证明其正当性和合理性。

元伦理学立足于“严密的科学逻辑基础”,分析伦理学的各种概念、判断及命令表达的逻辑关系和功能,研究伦理学的语言意义。

从作为一个学科的特点来看,规范伦理学通常被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

一般规范伦理学和应用规范伦理学。

前者研究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原则,主要是对诸如何种性质为善、何种选择为正确、何种行为是应受谴责的等最一般的问题进行批判性研究;后者研究具体的道德问题,试图用我们关于道德的一般原则来解释和说明我们面对具体道德问题时所应采取的正确立场。

规范伦理学又被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理论:

目的论伦理学和非目的论伦理学。

●目的论伦理学(如“功利主义伦理学”)坚持一种行为是否道德,受该行为的结果决定。

在这个意义上,目的论伦理学又称为结果论伦理学。

●非目的论(如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则坚持一种行为是否道德,受其结果以外的东西决定。

在这个意义上,非目的论伦理学又称为非结果论伦理学。

有些学者把美德伦理学也归入“规范伦理学”的范围,从而把“规范伦理学”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目的论:

是一种以道德行为的目的性意义和可能产生的或已经产生的实质性价值(效果)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

○义务论:

是一种认为人们的行为或行为准则的正当性并不由行为的功利后果或期望的功利后果决定,而由它自身固有特点和内在价值决定的伦理学理论。

○德性论:

是指以个人内在德性完成或完善为基本价值(善与恶、正当与不当)尺度或评价标准的道德观念体系。

目的论和义务论的判断基于行为,德性论的判断则基于品质。

2、学习伦理学的方法与意义

方法:

(1).学习伦理学应坚持唯物主义方法。

(2).学习伦理学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3).研究伦理学必须不断吸取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新成就,丰富发展自身。

意义:

(1)、提高和完善个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提升人生境界。

①从个人内在的方面看,伦理道德能够丰富、充实人的内心世界,使人性更趋完善,使人格更高尚,使人生变得更美好。

②从个人外在的方面看,伦理道德能帮助人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调节人我关系,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更大程度地发挥,使人尽可能得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

(2)、熟悉和了解以往伦理学知识体系,批判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

伦理学(13)

【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

(填空)人类社会生活,可以划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

适应这种社会生活协调与完善的需要,产生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一、社会公德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

含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把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通称为公德。

狭义的社会公德,即是把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最起码、最简单的公共生活规则称为社会公德。

它是道德建设的底线。

我们通常所言的社会公德是就这一意义而言的。

社会公德通常是指一定社会的全体居民维护社会正常生活所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这种准则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最一般的道德关系。

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起码标准和一般要求。

(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1.社会公共生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几乎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其中。

2.社会公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环境的好坏。

3.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首先必须是现代公德观念的确立和公德行为的完善。

(三)社会公德的特点

1、层次上的基础性。

2、范围上的全民性。

3、操作的简易性。

4、民族的传统性。

5、一定的强制性。

(四)社会公德的原则

1、“分”的观念。

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有别。

这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指区别公开的社会行为和隐私的个体行为;另一方面指区别“我”所身兼的不同角色。

2、“和”的举止。

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有序。

“和”的立足点在于充分肯定任何人在公共场所的一致性和非差别对待性。

3、“爱”的态度。

这是社会公德原则中最高层次的要求,它倡导人与人之间有情谊的交往,极力促成互助、互谅的社会氛围。

伦理学(14)

【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

一、我国目前为什么要重视加强社会公德的建设呢?

(1)中国传统伦理重私德而轻公德对现代社会有负面影响。

(2)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张,要求建立相应完善的社会公德体系。

(3)我国公共生活领域中已经存在诸多公德失范行为,亟需加强公德建设。

二、恋爱中的道德问题

(一)爱情的本质

(1)爱情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爱情的自然属性仅仅是爱情产生的前提,爱情的社会属性才是爱情的本质属性。

(二)爱情的基本特征

(1)爱情具有自主性和对等性

(2)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

(3)爱情具有持久性和阶段性

(4)爱情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

(三)正确对待恋爱中的一些问题

(1)摆正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

(2)恋爱中要失恋不失志、不失德

(3)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

(4)要尊重双方自愿选择爱人的权利,平等履行自己的义务

(5)要忠贞专一,反对见异思迁

(6)要文明理智,反对不负责。

(四)大学阶段要正确处理好情感、爱情问题

(1)学会升华自己的情感生活。

我们多数是独生子女,一旦离开父母,就显得无助、孤单,需要情感生活,这很正常。

但情感生活的获得,不一定就是谈恋爱,生命层面的精神享受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音乐、艺术、文学等激起的精神愉悦,真诚的友谊、学业的成功、思想的创造带来的精神上的幸福感,还有发现真理所产生的灵魂的震颤,等等。

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个道理。

(11

一、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人们提出了三条基本的原则,即系统整体原则、普遍正义原则、自愿允许原则。

三条原则中,系统整体原则具有绝对优先性,

二、应用伦理学与理论伦理学的区别

(1)理论伦理学不直接关注具体的道德问题,而较集中于道德形而上学,道德逻辑学,道德语义学,道德认识论,整体性普遍道德规范体系的研究。

(2)应用伦理学则以直接研究具体的、有争议的道德问题为特征,是研究如何运用道德规范去分析解决具体的,有争议的道德问题的学问。

它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医学、生态学等均有关系,具有学科交叉性的特点。

应用伦理学已有越来越多的专门领域。

如生命伦理、网络伦理等。

三、当代西方生态伦理的思想先驱

1)亨利·梭罗:

自然是有生命的,也是有人格的;人与自然的亲近是人类持续生存的必然要求;人类应过一种简朴、自然、宁静的生活,而不应追求奢侈的生活。

2)阿尔贝特·史怀泽:

“敬畏生命的伦理学”。

以敬畏生命为基本原则,以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为核心目标,把伦理范围扩大到一切生命,要求人们以伦理的态度关爱整个生命世界。

3)奥尔多·利奥波德:

“大地伦理”思想。

伦理演化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伦理主要是协调个人之间关系的;第二阶段的伦理以协调人与社会之关系为己任;第三阶段的伦理则要向大自然中延伸。

四、网络社会化带来的道德问题(网络行为规范)

网络社会中的失范行为

社会道德观念的混乱

社会道德关系的不良变化

网络社会道德调控机制的缺陷

五、网络伦理的三条基本原则:

(1)一致同意的原则,如诚实、公正及真实等;

(2)把这些原则应用于对不道德行为的禁止上;

(3)通过对不道德行为的惩处和对遵守道德规则行为的鼓励,来防范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六、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中道德判断的三种重要的规范性原则:

(1)自主原则;

(2)无害原则;

(3)知情同意原则。

七、如何看待网络黑客现象?

“黑客”在网络社会中作用的二重性

如何看待和对待黑客行为?

①黑客行为在道德上是得不到支持的。

②黑客处在守法与违法的边界上。

③不应该炒作黑客和黑客崇拜现象。

④应该加强黑客程序的管制。

八、如何看待“网恋”?

澄清“网恋”概念

(1)通过网络恋爱

(2)纯粹的网恋

网络爱情:

指网民以国际互联网为主要沟通工具,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的各种方法来表达感情的一种恋爱方式。

网络爱情引发的社会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搭起了人间鹊桥,我们可以凭借网络追寻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真情与爱意。

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爱情只不过是一种浪漫的感觉、一团玫瑰色的迷雾罢了。

伦理学(10)

【人生观与道德理想】

一、人生观

(1)四种典型的剥削阶级人生观

①享乐主义人生观;②悲观主义人生观;③实用主义人生观;④权力意志主义人生观。

(2)无产阶级人生观的基本特征

①它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它以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最高价值目标;

③它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理想人格;

④它以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为根本特征。

二、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应有的人生态度

A.科学地对待人生

B.乐观地对待人生,热爱生活

C.积极进取地对待人生。

D.做任何事情都要朝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三、大学生几个需要具体处理好的问题:

第一,学会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超越于日常生活之上去珍惜生命的每时每刻,珍惜生活中的每种经历。

面对人生中的一切变化、生命中的每件事,我们都应该保持新鲜感,体会到其中的价值与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全身心地去感受、去品味、去思索、去行动,使生命常新,人生不息。

第二,认识到人生负面经验的意义。

·人生没有痛苦的参与,就凸现不了快乐的珍贵,也就没有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生活中的痛苦与快乐永远相伴相随,我们要坚信:

生活中有多大的痛苦,则必会有多大的快乐紧随其后。

·比较法

·心理隔离法

·精神胜利法

第三,改变“跟着感觉走”的人生态度。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金钱观念至上、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是一个非常浮躁的时代。

·如何在这种环境中不跟着感觉走,而有自己内心的一片宁静的天空,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要利用很多时间或精力去热衷于那些时尚时髦的东西,而应该利用大学时光,多去阅读古今经典,欣赏经典,让自己变得高雅起来,而不是非常俗气。

第四,改变“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学会承担责任。

第五,正确处理好情感、爱情问题。

四、高尚科学的幸福观的基本特征

①从幸福的内容上看,它正确地处理了物质生活幸福同精神生活幸福的关系,强调两者的统一,并在这个统一的基础上肯定精神生活幸福高于物质生活幸福。

②从获得幸福的途径上看,它正确地处理了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关系,并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强调创造幸福才是幸福的本质。

③从衡量幸福的标准上看,它正确地处理了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辩证关系,强调两者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坚持集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个人幸福就存在于为人民大众的幸福而斗争的过程中。

五、道德理想

(一)含义

道德理想:

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所向往和追求的完善的道德关系或社会道德风尚,以及道德上的完善典型或理想人格。

它包括社会道德理想和个体道德理想。

(二)道德理想的特征与实质

特征:

道德理想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社会性和多样性

实质:

道德理想的实质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高扬,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断追求。

道德理想表达着道德规范的根本精神,是人的社会本质的现实展开。

(填空)社会道德理想的宗旨:

社会的和谐

伦理学(8)

【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

一、道德选择

(一)含义

道德选择是指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做出的自觉自愿的抉择。

(二)道德选择的必要性

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2.个体人性完善的客观需要

3.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三)道德选择的可能性

1.道德要求的多层次性、多方面性,为道德选择提供了外在的可能性。

2.行为主体有道德选择的意志自由,这为道德选择提供了主体方面的条件。

3.道德选择是一个理性行为,是在合理的原则支配下的思维结果。

二、道德冲突

(一)道德冲突的表现

1.从主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角度看:

一个成年人往往处于多种关系中,而只要他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关系中,扮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那么在他身上,各个不同角色的道德要求之间就可能形成冲突。

2.从行为价值目标的角度看,道德冲突可分为:

其一,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或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导致的个人在价值目标选择上的困境。

其二,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利益选择上的困境。

其三,基本道德原则之间发生尖锐冲突。

其四,面对强大的邪恶势力,生命价值与自由、尊严以及其他信念之间发生尖锐冲突。

3.从行为方式的角度看,道德冲突分为两种情形:

目的正当手段不正当和目的不正当手段正当。

(二)道德冲突的解决

1.行为方式上的道德冲突能否圆满解决,取决于是否正确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2.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片面观点,即目的决定论和手段决定论。

3.道德妥协:

由主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带来的冲突,难以根本解决,有时就只能做出妥协。

道德妥协是指主体在选择中有意识地放弃某些道德规范和准则,牺牲某些道德价值,以保持其它道德原则和规范,维护更高的道德价值

4.道德冲突的真正解决,取决于道德主体如何确定自身的道德价值。

一种道德价值的取舍,如果它是为了达到更高目的所必要的。

而且本身又是道德的,那么就是合理的;如果当下的取舍迫不得已地带有不道德的性质,那么只要它与最高目的不矛盾,并且不改变目的的道德性,那么这种取舍也应认为是合理的。

思考题:

道德困境分析

你正在一条要沉的船上,有7个人要上一个救生筏。

但救生筏内只能装5个人。

这7个人中有你、一个12岁的小无赖、一个69岁的退休教师、一个35岁的棒球名星、一个22岁的机械师、一个52岁的传教士和一个39岁的怀了孕的家庭主妇,你认为让哪些人上救生筏?

·选择的依据:

1、生命第一原则——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

2、优先照顾弱者原则——妇女和老者优先。

3、个体功利原则——任何情况下都优先保存我自己。

4、集体功利原则——要让能保证上船的人能够生还的人留下来,让将来能给社会带来更大贡献的人留下来。

5、道德原则——要选择品德好的人。

三、道德评价

(一)含义

道德评价:

指在道德活动中,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体系,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等方式,对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

(二)道德评价的作用

1.对道德行为的善恶起裁决作用

2.具有教育作用,对个体道德塑造起到推动作用

3.维护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调节人们的道德关系

·裁决、维护、调节、塑造。

(三)道德评价的前提

确立行为善恶的责任问题,是进行道德评价的出发点和主要任务。

弄清楚道德行为的责任问题是进行道德评价的前提。

道德评价的基本前提是认识行为主体的自由度。

道德评价的前提要弄清以下几点:

·主体是否具有责任能力(主观能力和客观能力)

·主体是自由的还是完全受外力支配的(主观的客观的)

·具体分析主体所处社会、家庭和工作环境,以便确定主体的道德行为选择在多大程度上表达了个人的意志

(四)道德评价的标准

“不准”是道德标准的第一个层次

“应该”是道德标准的第二个层次

“提倡”是道德标准的第三个层次

(五)道德评价的依据

1、在总体上既看动机又看效果:

在动机和效果不相一致的情况下,不能只考察一个方面或一个角度,必须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立足于两者的统一。

2、根据行为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在现实道德生活中,当行为的动机和效果都已明确的情况下,对某一行为的判断,应注意其动机,特别是对善心恶果和恶心善果的评价,要侧重于动机的评判。

在动机和效果的善恶状况都不清楚的情况下,首先只能注重对效果善恶的调查研究,在弄清效果的好坏以后,才能进一步考察动机的善恶。

3、全面分析行为的全过程:

在动机和效果相背离的情况下,判断效果不好的行为是否出于道德的动机,或者效果好的行为是否出于不道德的动机,都必须通过全面分析行为的全过程来判定。

(六)道德评价的方法

1、自我的道德评价

2、社会的道德评价

(七)道德评价的形式

1、传统习惯的评价功能

2、社会舆论的评价功能

3、内心信念的评价功能

出师表

两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