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73060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8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docx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

“自主创新学术论坛”报告简介

第一场勘探组

1报告题目:

石油勘探中水下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报告人:

王振杰

内容简介:

海洋水下高精度定位是海洋开发的基础,采用不同于以往几何法水下定位的研究思路,侧重研究水下定位的差分算法与关键技术,以提高水下定位的精度。

主要研究内容:

(1)借鉴空中到地面GPS差分定位的思路,充分考虑水下定位环境的特殊性,研究水下非差、单差及双差定位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2)研究水下单差、双差模型的解法,实现高精度快速定位;(3)利用模拟和实测定位数据,和传统方法进行比较并改进新算法。

本课题提出有创新特色的水下定位差分算法,将提高水下定位的精度,可为海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海底管线铺设、海底监测、水下施工等提供坐标参考框架和基础地理数据。

2报告题目:

阵列电阻率测井对泥浆侵入特性敏感性分析及反演方法在油水识别中应用

报告人:

邓少贵

内容简介:

为提升阵列电阻率测井的油水识别效果,以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和水的对流扩散方程为基础,研究泥浆侵入地层电阻率分布,分析阵列电阻率测井响应对油层、水层泥浆侵入特性差异的敏感性,对阵列电阻率进行初步反演。

研究表明,不同于泥浆侵入水层的电阻率单调分布,泥浆侵入油层的径向电阻率具有非线性增加、增加到降低、具有低阻环等非单调复杂分布特征。

在特定条件下,阵列电阻率测井可以反映这种差异,且阵列感应相对更为敏感,表现为油层深、浅视电阻率的单调升高、正抛物线型、低阻环带型。

但受到侵入程度、地层物性、含油性等影响,阵列深浅电阻率显示与实际泥浆侵入剖面差异较大。

构造具有5参数非线性电阻率分布地层模型,模拟淡水泥浆侵入地层电阻率剖面,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原则,采用Marquardt方法,对实测阵列电阻率测井进行反演处理,表明,相对于阵列测井本身直观显示油水层的不确定性,在油层处反演重构的电阻率剖面为典型的非单调变化特征,水层为明显的单调高侵特征,与实际侵入特征吻合。

阵列电阻率测井对泥浆侵入的敏感性分析及反演处理有助于储层流体识别。

3报告题目:

川东北普光地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分布特征

报告人:

张立强

内容简介:

以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地震、钻井、地质、录井、测井等资料为基础,围绕“盆地分析-地层格架-沉积特征-储层物性-压力分布”这一条主线,开展了储层地质模型、地层压力模拟、预测技术方法、压力成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建立川东北地区深层碳酸盐岩飞仙关组等主要目的层的地质模型。

在层序界面识别的基础上,将将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须家河组地层划分出11个III级层序。

长兴组、飞仙关组普遍发育陆棚-斜坡-浅滩-台地相沉积,飞四段蒸发台地广泛分布。

嘉陵江组发育多个海进-海退旋回,主要为台地相沉积。

研究区实测压力的分布特点是超压分布的层位多,纵向上有多个压力系统;同一口井,相邻的层位压力系数相差较大。

沉积相分布与实测地层压力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浅滩发育区岩性较粗、孔隙发育,表现为常压的特征;陆棚等低能地区,岩性细,欠压实明显,异常高压发育。

在构造模型和相模型的基础上,利用petromod软件,对研究区内的单井、剖面进行了压力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压力数据比较吻合。

综合对地质模型的认识和对异常压力的模拟分析,认为欠压实作用、膏盐层的分布、地层剥蚀厚度、应力的分布及生烃作用是本区异常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4报告题目:

近地表特性对地震波场的影响研究

报告人:

孙成禹

内容简介:

以地震波在弹性、粘弹性介质中的传播理论为基础,以二维Lamb问题为切入点,建立波动方程的初边值问题,应用积分变换方法推导了任意方向点源压力脉冲产生的地震波场的解析解,并对弹性球面波首项公式进行了理论研究。

利用高阶有限差分方法对含自由边界的半空间均匀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两者结果相吻合。

研究了自由表面上纵横波的波场耦合效应和能量分配。

针对近地表介质的粘弹特性,提出了品质因子谱的概念,并发展了基于多谱比法的近地表品质因子反演方法,构建了近地表品质因子数据体,在胜利油田和大庆油田等地区得到了应用,研究了基于动力学特征的吸收衰减补偿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报告题目:

湖相高频旋回水下间断面的成因

报告人:

王冠民

内容简介:

在湖相条件下,常发育沉积水体单一向上变浅的高频旋回,旋回底部为水下间断面,间断面之上的古沉积水体迅速加深。

本项目以济阳坳陷古近系为例,针对远离物源的半深湖亚相,以钻井岩心中具水下间断面的高频旋回为研究对象,针对几口典型的湖相钻井取心,通过详细的岩心描述和地球化学分析,从中筛选出古气候、古水深、古沉积速率等符合条件的地球化学指标。

在此基础上,从水下间断面上下两侧的沉积速率变化、古气候指标记录是否连续、高频旋回中的古环境指标变化是否与古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点出发,确定湖相水下间断面包括古气候变化、幕式构造沉降和物源迁移引起的沉降速率变化等三种成因。

不同成因的水下间断面所发育的盆地构造背景、物源背景可能有明显的不同。

6报告题目:

鲁西官庄群时代修订新方案及未来研究展望

报告人:

杨景林

内容简介:

通常认为鲁西官庄群是大致可以和渤海沿岸地区孔店组—沙河街组对比的岩石地层单元,官庄群自下而上分为固城组、卞桥组、常路组、朱家沟组、大汶口组。

近来的研究发现,在平邑盆地的固城组和卞桥组底部有晚白垩世的介形类、轮藻化石,数量较多,保存完好,属原地埋藏;卞桥组中、上部产出十分丰富的中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介形类、轮藻化石;常路组和朱家沟组未见化石;平邑盆地不发育大汶口组。

邻近的汶东盆地大汶口组下段产出典型的早始新世五图真星介Eucypriswutuensis组合(在昌乐五图地区该组合伴生早始新世脊椎动物始祖貘Homogalax和犀貘Heptodon),中上段产出丰富的中—晚始新世介形类、轮藻化石。

因此,平邑盆地官庄群的时代无疑应属晚白垩世—早始新世。

官庄群的层型剖面所在地,蒙阴盆地发育常路组和朱家沟组,常路组二段产出晚白垩世—始新世介形类动物群,据鲁西地区环境及气候演化的总体特征,常路组一段及二段的底部可能为晚白垩世沉积。

研究表明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在官庄群中穿过,对此进一步开展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研究,有希望在鲁西建立中国东部地区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剖面,这对我国今后的中、新生代地层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7报告题目:

高温缝洞型储层电学响应特性的微观机理研究

报告人:

王殿生

内容简介:

随着深层油气藏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发展,储层在高温条件下物理响应特征的研究已成为高温储层勘探与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高温条件下储层的电学特性具有高温、强约束、宽时域及固-液/气相互作用、岩石与流体界面物理效应-化学效应相互作用并存等特点,这一领域基础理论的开拓性研究将极大地带动深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相关领域的发展。

本课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1)高温缝洞型储层电学响应特性的微观机制和宏观理论。

从建立描述缝洞型储层电性微观模型着手,利用物理学、岩石物理学、储层物理化学理论方法,研究在高温下储层岩石成分、结构、物性和温度以及储层流体、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等对储层岩石电学特性的影响;在微观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宏观理论。

(2)高温缝洞型储层电学特性测量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采用新方法和新技术开展储层电学特性的实验研究,验证和修正相应的微观理论模型。

8报告题目: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空间优化选址方法研究

报告人:

张腾

内容简介:

空间优化选址,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为一个或多个选址对象选择或分配位置,使某一指标或一组指标达到最优的过程。

空间选址属于复杂的地理空间优化决策问题,大多数空间选址问题因地理信息的非线性、高维等特点,以及选址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导致其属于NP问题。

进化计算模型因其内在的并行机制及全局组合优化特性使其更适合于空间优化领域。

项目以基于Pareto最优概念的遗传算法为优化模型,研究在多个互斥、冲突的优化目标下全局或接近全局最优的平衡选址方案,涉及的主要定性、定量优化目标包括:

土地利用现状、选址覆盖或服务的总人口、交通成本、道路接近度等因素,并将地理实体之间的空间关联性以权重矩阵的形式表现,进而对Pareto遗传算法内部的拥堵距离、个体密度等计算进行改进,使地理空间相关性在进化过程中得以体现。

研究以北京市多个新建三级医院的空间优化选址为应用案例,采用NSGA-Ⅱ、SPEA2、PESA-Ⅱ三种Pareto遗传算法进行建模,其选址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表明:

地理空间结构信息对空间选址具有影响,融合空间关联性的选址模型其Pareto优化解集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和分布多样性。

9报告题目:

东营凹陷地温场特征及成因分析

报告人:

段忠丰

内容简介:

在我国含油气盆地中同时赋存有大量的地热资源。

这部分伴生的巨量中低温地热资源正逐步受到重视。

对地温场的研究是确定地热资源分布,评价地热资源的前提。

利用东营凹陷211口井的523个试油温度资料和水化学资料研究东营凹陷的地温梯度分布特征,并从深部热背景、地层岩性、构造、地下水活动等方面探讨了地温场形成因素。

东营凹陷平均地温梯度为3.86℃/100m,是一个“热盆”,分布受凹凸相间的盆地构造格局控制,洼陷区明显高于隆起区和斜坡带,且以中央隆起带为界北部明显低于南部。

分析表明,这种分布特征主要是不同热导率的地层配置的结果,反映了传导型地温场的特征。

另外高热导率火山岩对地温场影响不可忽视,同时导水断裂带对地温场有局部影响。

10报告题目:

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油气管道选线新方法研究

报告人:

万剑华

内容简介:

围绕石油天然气管线选线方法的数字化、智能化而展开的,目的是利用目前低空遥感平台灵活、机动地获取高精度、大比例尺地形地貌数据,让油气管线选线的数据获取工作达到更高的数字化水平,通过采用地理信息科学中的空间分析方法让管线选线能根据获取的三维地表数据做出智能化的优化选择。

11报告题目:

山东地区三维高精度地壳上地幔速度模型研究

报告人:

黄建平

内容简介:

通过接收函数、地震面波、背景噪音联合反演三维高精度地壳上地幔速度模型的理论方法研究,建立一套对不同复杂地质背景区域具有一定适应性的优化算法和处理流程,满足实际科学研究对高分辨率三维速度模型的需求。

为了测试方法的适应性,将联合反演的方法用于山东地区三维速度模型的计算,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通过频率域反褶积获得接收函数;2.通过双平面波干涉法获得地震面波基阶频散曲线;3.通过台站对连续信号互相关及双平面波干涉法获得基于背景噪音的频散曲线;4.利用迭代法进行接收函数、地震面波、背景噪音的联合反演获得三维地壳上地幔速度模型。

5.通过三维共中心点叠加接收函数方法,研究410公里、660公里间断面的起伏。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一整套稳定高效获取三维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技术;计算山东地区不同周期的相速度、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模型、上地幔主要间断面起伏结果并分析其地质学意义。

12报告题目:

断裂成岩封闭作用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例

报告人:

赵仲祥

内容简介:

富含矿物质的地下流体沿断裂带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环境的改变,造成矿物质沉淀。

这些沉淀胶结了疏松的碎裂物,阻塞了断裂带中的孔缝,使孔渗性能降低,并逐渐形成封闭。

但因成岩胶结作用过程复杂多变,其封闭断层的机制一直缺乏深入的认识。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有数十口井钻遇断层并取心,岩心观察断裂带成岩胶结作用明显,且不同深度和部位胶结程度存在差异性。

通过对24口钻遇断裂带并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和取样分析。

断裂带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其次为方沸石,另外还发现硅质和沥青充填。

充填物中流体包裹体发育,有盐水包裹体,也有有机包裹体,主要沿方解石解理面和微裂隙呈线状分布。

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可分为3个区间,有机包裹体在荧光镜下也显示出棕色、亮黄色及蓝绿色3种颜色,表明西北缘断裂带至少经历了3期大规模的流体活动。

成岩胶结作用对断裂带的封闭性起重要作用,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早期封闭性断裂会重新开启,流体将再次活动,形成新的胶结物,故该断裂的封闭是多期流体活动发生成岩胶结作用的结果。

13报告题目:

末次冰消期以来中国大陆架古环境演化的沉积记录

报告人:

徐方建

内容简介:

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已经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人类文明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孙枢&王成善,2009)。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的气候和环境,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我们必须通过地质历史上地球气候和环境更替演变的规律来展望未来,探讨地球系统科学在时间域里的问题,还是要以较近的时期作为重点(汪品先,2009),全球变化研究不能离开地质历史,尤其是第四纪以来的地质历史(何起祥,2003)。

从冰盛期到全新世之间的末次冰消期经历了地球表层系统的一次巨变,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大冰盖消融,世界洋面回升120m(Dentonetal.,2010),冰期时出露的大陆架重新淹没,全球气温迅速回升。

与此同时,延续200多万年的旧石器文化迅速过渡为新石器文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文化演进在时间上的耦合,使得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时期以来的气候演变。

目前,深海、陆地多种代用指标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并成绩斐然。

那么让我们想象一下,在冰盖消融、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增强、大气CO2浓度增高等重大变化的总体背景下,面对桑田沧海之变,陆架区是否会无动于衷?

本报告针对末次冰消期以来地球表层系统的巨变,以陆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在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框架内,通过多种参数的综合分析,探讨中国大陆架古环境演化信息。

14报告题目:

偶极横波远探测技术在随钻测井中的适用性研究

报告人:

陈雪莲

内容简介:

随着电缆测井条件下偶极横波远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随钻反射声波测井方法和技术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利用三维非均匀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探讨了偶极横波远探测技术在随钻测井条件下的适用性。

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随钻环境下反射SH横波较反射SV横波具有更宽的辐射覆盖和较高的反射灵敏度,可以被用来进行偶极远程横波成像;另外,钻铤的存在相当于在垂直于两个点声源连线的平面上安置了一刚性屏幕层,提高了偶极子声源的低频辐射效率;在井外地层存在声阻抗不连续界面时,可明显见到来自界面的反射横波,在偶极子声源指向与界面走向平行时,反射SH横波幅度最大。

15报告题目:

基于局部空间特征的海表温度锋线提取算法研究

报告人:

孙根云

内容简介:

海表温度(SST)锋作为海洋锋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海洋中水温相差较大的两个水团的交界线,在沿海海域活动频繁。

研究海表温度锋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海洋捕捞业中,海表温度锋线是寻找中心渔场的指标之一。

此外,海表温度锋线也是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的研究以及对海洋运输、海洋污染监测的一个重要因子。

过去几年里,海表温度锋线的提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基于边缘检测算法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且多是建立在传统边缘检测算法的基础上,很难兼顾SST图像本身的特征。

本课题根据海表温度图像在局部空间所表现的规律,从图像的局部特征出发,构建新的边缘检测算子,能够较好的提取海表温度锋线,寻找海表温度的变换规律。

16报告题目:

陆相含盐盆地深层有效储层形成机制研究-以东濮凹陷为例

报告人:

张世奇

内容简介:

选择东濮凹陷这一含盐盆地为研究对象,以深度大于3500米的深层为重点研究层位,以濮城、文东等地区为重点研究区,通过研究各区块不同深度储层的成岩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和演化规律,对深层有效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了深部储层有效性的成因机制。

通过综合研究发现,控制东濮凹陷深层有效储层发育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烃类充注、异常高压分布、膏盐岩发育、微裂缝的分布、储层单层厚度大小和粒度级别差异等因素。

这些因素之间有时也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错综复杂。

早期的烃类充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大,一方面它抑制了后期的石英次生加大,同时烃类充注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也会溶蚀碎屑颗粒和碳酸盐胶结物,产生次生孔隙。

膏盐层有利于形成异常高压,减缓了盐下、盐间深层储层中压实、压溶作用的进行,有利于原有孔隙的保存和后期的溶蚀改造。

17报告题目:

史南地区弱反射岩性油藏特征分析

报告人:

乐友喜

内容简介:

(1)弱反射岩性油藏特征分析

①设计了三种与弱反射有关的含气砂岩地质模型,由Zoeppritz方程出发,从理论上讨论了纵波反射系数和转换横波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的关系。

②高速层屏蔽分析

在高速层(如火成岩等)覆盖的探区,它们与围岩的波阻抗差异大,该界面的反射系数很大,形成强反射界面,使得P波很难到达其下的勘探目的层,高速层下伏地层的信息也很难传递上来。

通过正演模拟研讨论了反射波能量在近道、中道和远道上的分布特征,得到了高速屏蔽层下方弱反射层较为有利的地震数据采集方式。

③史南地区弱反射岩性油藏特征分析

对东营凹陷史南地区沙三段井点砂体厚度、砂体岩性及解释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读取了砂体所对应的反射系数、地震反射波振幅以及道距特征,绘制出综合显示图,据此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六种类型的划分,总结了该区弱反射岩性油藏的综合特征。

(2)单井反射系数及其合成地震道频谱特征分析

分析了史南地区多口井不同数值区段的反射系数及其合成地震道频谱特征,讨论了弱反射系数对整个地震道的贡献,这为弱反射岩性油藏的识别和预测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18报告题目:

基于集合Kalman滤波的非线性-非高斯油藏的生产反演研究

报告人:

王玉斗

内容简介:

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EnKF)的油藏自动历史拟合与反演是目前油藏描述及油藏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是标准EnKF方法对非线性渗流及非高斯参数分布油藏的生产反演问题,应用效果并不好。

通过引入高效、快速的半迭代EnKF,较好地解决了由于渗流非线性引起的油藏静态场与动态场的不一致性,对非线性油藏的生产反演得到较好的效果。

利用离散余弦变换(DCT)技术对非高斯油藏地质参数场进行参数化重整,降低模型维数,反映非高斯参数场的连续性及空间展布特征。

采用核主元分析(KPCA)技术将非高斯的河流相油藏问题变换到高维空间转变为高斯问题,实现对河流相油藏复杂地质结构和非均质性的正确描述。

将DCT和KPCA技术分别与半迭代集合卡尔曼滤波进行耦合,用于对非线性-非高斯油藏进行生产反演,同时解决了渗流的非线性及参数分布的非高斯性,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19报告题目:

海洋溢油卫星遥感SAR影像溢油监测算法研究

报告人:

樊彦国

内容简介:

通过对SAR影像特性以及海上溢油现象的分析,确定影响SAR影像溢油信息监测的主要因素,并寻求一种适用于海上溢油监测的SAR图像分割算法,进而通过对SAR影像进行几何纠正、增强、滤波、分割以及分类等处理后能够较为准确的识别出海上溢油区域。

在利用SAR影像进行溢油监测的过程中,拟采用一种新的图像分割隶属度函数——最小模糊熵遗传算法进行图像分割,以减少噪声,提高计算效率,并结合实例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

另外在识别油膜和“类油膜”方面,选用合适分类方法建立判别模型,并结合实例调查,验证油膜检测算法和判别模型的正确性。

第二场炼化组

1报告题目: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的分子设计

报告人:

郭文跃

内容简介: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制约着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成为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

本项目拟对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进行研究。

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研究钯锌合金催化醇类水蒸气重整过程中的氧化机理,以及反应活性相的微结构对合金催化性能的影响;阐明醇类水蒸气重整机理中最为关键的CO2形成机理,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设计出高效的钯基醇类水蒸气重整催化剂。

通过对染料敏化剂分子结构及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设计出基于铜、铁金属中心离子配位体的新型染料敏化剂分子;通过研究表面修饰对半导体捕获自由电子以及输运方式的影响,设计出具有高的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半导体;通过对电解质溶液还原激发态的染料分子过程模拟,设计出对染料分子激发态具有好的还原性的电解质溶液;最终设计出价格低廉、光电转化效率高的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2报告题目:

利用古菌功能基因进行南海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微生物勘探研究

报告人:

党宏月

内容简介:

由于储量巨大,能量密度高,清洁无污染,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是公认的“后石油时代”首选替代能源。

在适宜低温高压下,全球海洋陆架和陆坡沉积物中广泛分布着天然气水合物。

在边缘海,由于陆源有机质向海洋的大量输送,该处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往往以生物成因为主,其中的甲烷主要由厌氧产甲烷古菌生成,因此,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也可被看作是可再生生物能源。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边缘海,也是我国最深边缘海,巨大海域面积、庞大水体及沉积体积使其蕴育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矿藏资源。

现已探明,南海神狐海区蕴藏着巨大的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南海九龙礁和西沙海槽,同样可能具有丰富的水合物资源,然而,这两处水合物的存在还没有得到实物证据。

另外,复杂多样的南海地理和环境表明,南海其它海域也可能存在水合物资源,有待人们去发现和利用。

但是很多水合物矿藏在沉积物中埋藏较深,现有水合物勘探技术往往不够准确有效。

我们研究表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区表层沉积物中分布着该极端环境特有的固氮古菌及功能基因,可作为深海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生物勘探手段。

利用这一新技术,我们预测,吕宋岛西北深海沉积系可能是南海另一深海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区。

3报告题目:

光合膜蛋白敏化生物太阳能电池

报告人:

于道永

内容简介:

在获得尽可能高的光电转化效率的前提下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由于具有原材料价格比较低廉和生产工艺过程相对比较简单等特点,成为有望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天然的高效捕光和传能的光合作用系统,将光合膜蛋白用于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有助于探索提高DSSC效率的新途径,同时认知光合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促进光合膜蛋白器件的构建。

本课题组研究了钝顶螺旋藻捕光天线藻胆体和光系统I(PSI)及菠菜捕光复合物LHCII在DSSC中的应用,发现这些光合膜蛋白都可以作为DSSC的生物敏化剂,通过优化光合膜蛋白与表面活性剂的组装过程,调控组装体的结构,可以提高生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为进一步探讨光合膜蛋白在光电材料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4报告题目:

纳米二氧化钛晶格参杂机理及其可见光降解研究

报告人:

郑经堂

内容简介:

通过溶胶-凝法制备纳米TiO2并进行工艺参数优化,考察TiO2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在此基础上通过稀土金属离子单掺杂纳米TiO2,以及Fe、Ho共掺杂纳米TiO2、Fe-N共掺杂改性TiO2和Fe、Sm共掺杂改性TiO2,考察不同掺杂元素的掺杂改性机理及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大幅提高了离子掺杂改性对可见光激发的敏感性;研究了掺杂元素的含量、配比及其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的性能及其对光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制备并获得复合催化剂,探讨了吸附与TiO2复合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协同作用机理,大幅提高了可见光下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效率。

5报告题目:

硫化氢和恶臭性典型废气净化技术与设备

报告人:

刘欣梅

内容简介:

针对石油炼制与化工行业含硫酸性气污染控制的需求,开发吸附—催化氧化、深度处理生物耦合净化集成技术。

设计和制备吸附—催化氧化吸附材料、催化活性材料以及吸附—催化氧化脱硫剂,解决常温下催化剂高活性保持、失效催化剂的再生以及废气中硫醇、硫醚等对催化剂性能影响等关键问题;引入实时控制技术,开发基于高硫容吸附性催化剂的大负荷吸附-催化一体化技术与设备。

对吸附-催化处理回收单质硫的尾气和典型企业内其他多点源恶臭性有害废气,研究开发以生物处理技术为核心的废气中硫化氢以及其他低浓度恶臭性有害组分的深度净化技术。

结合石油炼制与化工行业H2S废气和其他恶臭性有害废气实际排放特征,将吸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