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76725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21《庄子》二则

教学目标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课前预习 

读准字音

 鲲(kūn)  徙(xǐ)  抟(tuán)南冥(mínɡ)濠梁(háo)鲦鱼(tiáo)

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古今异义

天池(古义:

天然形成的水池   例句:

南冥者,天池也

今义:

高山湖泊名)

安(古义:

怎么   例句:

安知鱼之乐

今义:

安全)

子(古义:

对人的尊称   例句: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今义:

孩子,儿子)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

子固非鱼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北冥有鱼》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参考译文:

1.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

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

从北海到南海;高度:

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

鲲的体形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

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人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词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参考译文:

1.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

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论的判断。

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感。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理解庄子的反问的?

(考点:

反问句的作用)

庄子并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是采取反问的方法来回答。

以“非我”者不如“我”者不知“我”知鱼。

点拨:

以反问句的形式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答在问中,语气肯切,坚定有力。

2.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

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北冥有鱼》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北冥有鱼》 

1. 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2. 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

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

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3.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 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 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

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并提出来,接着又齐读,以学生互译,师生互译来疏通文意。

最后品读课文,谈论探究重点句段思想。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22《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0课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jiá)(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⑦教学相长增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

⒀其此之谓乎大概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

主旨今义:

甘美

教然后知困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今义:

困难

学学半古义:

教今义:

学习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6、

(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

《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教学相长。

合作探究:

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

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用原文填空)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作铺垫。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

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

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

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反馈检测】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孔子及其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说明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用原文填空)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

主旨今义:

甘美

教然后知困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今义:

困难

学学半古义:

教今义:

学习

【教后反思】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

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

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

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

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

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

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

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

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

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

 

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

 

(学生朗读) (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 

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

(“大同”) 

“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

(“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

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

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

(“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3、老师小结:

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

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

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什么?

 

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

 

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

 

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

 

怎样对待弱势群体:

 

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

 

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

 

2、学生回答问题。

 

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想。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确实叫人敬佩。

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

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

我们今天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可以实践这些设想吗?

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现在你们中间。

 

同学谈设想,老师注意倾听。

板书设计:

大道——选贤任能,讲信修睦——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

2.人人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谓之大同】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

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

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

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23马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疏通文意,理解短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掌握常见实词,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珍爱现今社会、努力学习、争取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故事激趣。

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学习本课,大家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2、文体简介。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注重文采,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3、作者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

刻苦自学。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教师范读、正音。

祇( )骈( )槽枥( )辱( )食( )

策( )见( )邪( )石( )粟( )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男女同学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

5、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6、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提问: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男生齐读第一段。

2、分析第二段。

提问: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提问:

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女生齐读第二段。

3、分析第三段。

提问: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提问:

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提问: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和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全班齐读第三段。

四、三读课文,质疑探究。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

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只辱于奴隶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6)其真不知马也。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愤懑不平)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

五、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整理关于马的成语、俗语、诗句、故事等。

(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风马牛不相及,驴唇不对马嘴等)

2、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3、讨论:

“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

如果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么办?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明确: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4、小结: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六、教后反思:

 

24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

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

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

(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

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