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81593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docx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docx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

2022年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

管理者代表输入材料: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运行情况总结报告

依据gb/t19001-___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___1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8001-___《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公司不断修订完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并有效运行。

通过体系的运行控制、严格执行程序文件、制定完善作业指导书等多项措施对各质量过程控制、环境因素及危险源进行控制,今年以来,公司未发生损工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无任何重大的质量事故和顾客投诉事件,有效降低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一、体系运行成效

公司建立并实施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来,一直强化体系运行,并遵循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不断完善。

通过体系运行,不仅强化了公司的管理机制,增强了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客户满意度,为员工创造了安全、温馨的工作环境,而且树立了较好的企业形象,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建立了科学和完善的质量、安全、环保体系管理体系和系统循环式的运行方式,各项工作都处于比较严格的受控状态。

公司的行政文件、体系文件和技术文件都进行了有效管理,均按照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执行。

各部门都建立了外来文件清单,质量纪录清单等,合理运用各项管理机制和表单进行工作的管控,方便了日常的管理工作。

通过定期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管理评审、工作质量检查,运用数据分析等各种科学手段,对系统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力求不断改进工作,促进系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确保预期方针、目标的实现。

(二)促进了公司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确定管理者职责,各项内部事务工作都制定了文件化的工作程序,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质量要求,让全体工作人员都了解体系管理的内容,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和做得怎么样、如何自我评估和自我控制。

全体工作人员均按规定的要求去做,形成一个全面控制、高效运转的质、安、环管理体系,克服以往那种凭经验管理的不规范做法,解决基础管理弱化、内部协调不畅等问题,使管理工作步入科学、系统、规范的要求。

(三)制定出各部门的质量目标。

部门的目标管理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

通过质量目标检查,各部门基本实现了本部门的质量目标,且各部门依照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严把质量关,持

第1页共4页续提升产品质量合格率及用户满意率。

(四)对我公司各区域涉及的危险源、环境因素、职业健康进行了相应的风险辨识与评价,通过管理程序的运行控制、严格执行三层次文件相关规定、制定作业指导书等多项措施对各环境因素及危险源进行控制,有效降低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根据公司环境、职业健康目标、指标,制定了管理方案;收集了各业务部门工作应遵循的法律法规。

以保证公司生产区内环境、职业健康目标的实现,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存在问题的纠正改进措施

体系有效运行最根本的要求是。

“说=写=做”。

即“写下要做的,做所写的,检查所做的”。

质量体系管理的这三条基本要求看似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执行起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对导入体系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

在公司执行体系标准过程中,经过多次的内部体系审核和工作质量检查等发现,部分人员对公司推行管理体系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在实践中不能完全有效地运用管理方法,从而在部分工作中出现了生搬硬套的现象。

(二)因为iso标准中概念太多不好掌握。

公司现有的管控程序虽然很规范,做到了事事有记录,时时有记录,但太细,执行起来不是很方便,影响了工作效率,也造成工作成本上升问题等等。

所以,有效运行体系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断地实践,并在实际运行中不断持续改进,切实将iso标准的管理理念与现有的行政管理模式相融合,促进公司的各项工作不断完善和机关效能的全面推进,最终实现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的提高。

鉴于此,改进措施如下:

(一)管理层高度重视,推动体系有效运行

管理者推动是关键,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关键。

首先,管理者要树立质量、安全健康意识,做履行职责的明白人、带头人。

其次,建立相关的责任制,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实施最终的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和奖惩。

再次,为有关的过程、部门的质量职能质量活动,提供履行管理体系要求的指导性文件和评价准则,诸如作业指导书、评价与验证规范等,并配置必要的资源。

最后,管理者还要做好___和协调工作,强化日常的监督管理和信息反馈机制。

及时了解、沟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及各部门、各岗位的业绩与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

第2页共4页

(二)提高意识,加强培训

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与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能力密不可分,若要提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相关意识,加强管理水平,就要抓好管理培训。

管理培训内容是一个要求不断提高的纵向过程;对培训对象而言,一个从高层领导到一般管理人员,再到一线操作人员的全员培训,这是一个横向过程。

由此可见,教育培训贯穿于公司全面质量管理的所有人员和所有与质量相关的过程。

管理培训的前提是提高企业员工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相关意识,首先要求各级员工理解本岗位工作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明确并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为实现公司的质量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然后针对所有从事与质量有关的工作的员工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

对领导培训内容应以质量法律法规、经营理念、决策方法等着重于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质量管理的技术内容和人文因素,对基层员工培训则应以本岗位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所需知识为主。

同时抓好技能培训,学习新方法,掌握新技术。

(三)人人重视,人人参与

质量管理不仅仅是某个、某几个质量管理人员或质量管理部门一个部门的事,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需要全员的共同参与。

上到最高管理者,下到每一名员工。

首先,最高管理者质量管理的驱动者,观念、意识、态度以及行为方式是公司全体员工参照效仿的典范,正如一艘大船上的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其次,各部门组成质量管理链的各个节点,任何一个节点的失控,都会导致质量管理运行不畅。

因此各部门都应积极投入质量管理活动中,齐心协力完成其在服务实现过程中所承担的工作职能。

再者是个人参与,个人是团队最小单元,生产的具体操作者,所以他必须清楚了解服务符合质量、安全标准或要求的重要性,以及不符合质量标准或要求将会造成的损失,进而自觉地去识别和解决服务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只有每个员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减少差错,防微杜渐,才可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益,体系才能有效运行。

(四)加强管理的过程控制

体系管理是通过过程来实施的,公司要提高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就必须对过程进行控制。

过程控制的重点要抓采购、销售管理,采购、销售是产品建设管理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操作规程管理、采购、销售管理、人力调配、环境等都要由操作规程提供基本依据(简称人、

第3页共4页机、料、法、环)。

这就要求管理者对采购、销售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识别,并对关键过程进行重点控制。

事实证明:

科学的、先进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我公司运行是有效的、适宜的、符合的。

2022年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第一章:

信息系统和管理

1、信息,数据的概念及联系:

@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

@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

@联系:

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2、信息的性质。

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战略级、战术级、作业级)、变换性、价值性。

3、信息的度量。

&信息量的单位是比特。

&信息量的多少是由消除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程度”来决定的。

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大。

即一个信号所取得的信息量与出现该信号的概率成反比。

4、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特征:

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5、信息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概念:

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___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组成:

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

6、信息系统的类型。

作业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7、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___世纪___年代~___年代);&管理信息系统mis(___世纪___年代~至今);&决策支持系统dss(___世纪___年代~至今)。

8、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

计划、___、领导、控制。

9、决策和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

&决策:

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

&四个阶段:

情报、设计、选择、实施。

10、决策问题的类型:

&结构化决策:

简单、直接,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能用明确的语言和模型加以描述。

&非结构化决策:

复杂,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没有固定的决策规则和通用模型可依,决策者的主观行为对各阶段的决策效果有相当影响。

&半结构化决策:

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完全确定。

&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而决策支持系统则以支持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为目的。

第二章:

mis概念

1、mis的概念。

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输、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它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其实现规划目标。

又是一门综合管理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系统性边缘学科。

2、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为___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人机结合的系统;&与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3、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纵向结构)。

&基于管理职能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横向结构)。

4、影响mis应用的环境因素。

&生产过程的特征,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生产特征和千差万别的内、外部环境,因而要求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___规模,它决定着系统应用的目标和规模。

&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是管理___、过程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要求,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受企业规模的影响较为明显。

&___的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管理信息系统的成败。

&处理信息与人,必须充分吸收人的经验和智慧,把计算机与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各自的长处。

第三章:

mis的技术分析:

1、数据处理的主要目的。

&把数据转换成便于观察分析、传递或进一步处理的形式;&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抽取、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以作为行动和决策的依据;&科学地保存和管理已经过处理的大量数据,以便人们能方便而充分地利用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

2、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

数据收集;数据转换;数据的筛选、分组和排序;数据的___;&数据的运算,;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输出。

3、数据文件的概念。

是为某一目的而形成的同类记录的集合,记录是文件中数据___的基本单位,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数据项又是数据处理的最小单位。

4、模型的层次:

&数据模型:

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概念模型。

5、数据库保护:

&数据的安全性及保护措施:

&指保护数据库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和破坏。

&可以通过设置登录___(或者用户标识和鉴定)、权限控制(存取控制)、数据加密(os安全保护)等措施得以保障。

&数据的完整性:

是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与相容性。

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自定义的完整性。

&并发控制。

&数据库恢复。

6、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是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7、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结构:

&分类:

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

&结构:

点-点信道网络、共享信道网络。

第五章:

mis的战略规划和开发管理

1、mis战略规划的概念。

是一个___的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mis长远发展的规划。

这项工作的好坏往往是mis成败的关键。

2、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作用。

&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通过制订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正确地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mis系统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指导mis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

3、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

&mis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单位的现状;&业务流程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流程中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近期计划。

3、诺兰阶段模型。

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

4、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是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整个mis。

&优点:

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开发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

在初装和蔓延阶段,常常采用这种开发策略。

&缺点:

系统设计不够周密,由于缺乏从整个系统出发考虑问题,随着系统的进展,往往要作许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设计。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

&适应场合:

“自下而上”的策略用于小型mis系统的设计;而“自上而下”的策略用于大型mis系统的设计。

5、制定mis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即bsp法,&u/c矩阵法是划分子系统的一种重要方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

6、开发mis的方法: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分为三阶段:

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

优点:

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的紧密结合,从开发策略上强调“从上到下”,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结构化开发方法适用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

缺点:

开发过程复杂繁琐,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适应范围:

大量信息系统的开发。

&原型法:

基本思想:

开发人员首先要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开发一个原型系统并运行之。

开发人员和用户一起针对原型系统的运行情况反复对它进行修改,直到用户对系统完全满意为止。

优点:

贯彻的是“从下到上”的开发策略,它更易被用户接受。

缺点:

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每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如果用户合作不好,盲目纠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面向对象方法。

&case方法。

第六章:

mis的系统分析

1、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任务。

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最后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或称逻辑模型设计。

2、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

明确开发应用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内容:

管理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

3、可行性分析的报告。

系统简述;项目的目标;所需资源、预算和期望效益;对项目可行性的结论。

4、详细调查的目的和原则:

&目的:

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系统化分析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做好准备。

&原则:

用户参与。

5、详细调查的方法和内容:

&方法:

召开调查会、访问、发调查表、参加业务实践。

&内容:

管理业务调查、数据流程调查。

6、数据流程图的定义。

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7、数据字典的内容。

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

8、数据流的定义。

由一个或一组固定的数据项或数据结构组成。

定义数据流时,不仅要说明数据流的名称、组成等,还应指明它的来源、去向和数据流量等。

9、处理逻辑的定义。

仅仅是对数据流程图中最底层的处理逻辑加以说明。

10、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

决策树、决策表、结构英语表示法。

11、业务流程的分析过程的内容。

对原有流程进行分析;优化业务流程;确定新的业务流程;确定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12、数据属性分析:

&静态特性分析。

&动态(范本)特性分析:

固定值属性、固定个体变动属性、随机变动属性。

13、系统逻辑方案的基本内容。

新系统的业务流程;新系统的数据流程;新系统的逻辑结构;新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分布;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

14、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

&成批处理方式:

特点是费用较低而又可有效地使用计算机。

适用情况:

1)固定周期的数据处理;2)需要大量的来自不同方面的数据的综合处理;3)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累积数据后才能进行的数据处理;4)没有通讯设备而无法采用联机实时处理的情况。

&联机实时处理:

特点是面向处理,数据直接从数据源输入中央处理机进行处理,由计算机即时作出回答,将处理结果直接传给用户。

尽管及时,但费用较高。

适用情况:

1)需要反应迅速的数据处理;2)负荷易产生波动的数据处理;3)数据收集费用较高的数据处理。

第七章:

mis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的任务。

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2、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

总体设计;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数据存储设计;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3、系统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性。

4、代码的种类。

顺序码、区间码、助忆码。

5、模块化的概念。

就是将程序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子功能,把这些模块汇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可以完成所要求的整个系统的功能。

6、输入设计的原则。

控制输入量;减少输入延误;减少输入错误;输入过程应尽量简化。

(从输出设计到输入设计)

7、系统设计报告的内容。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代码设计方案;输入和输出设计方案;文件设计方案;程序模块说明书。

第八章:

mis的系统实施

1、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

包括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项目管理、人员培训、数据准备与录入、系统转换和评价等。

2、程序和系统调试的目的。

是发现程序和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并及时予以纠正。

3、程序调试的常用方法。

实验法、理论法。

4、系统切换的方法:

&直接切换法:

就是在某一确定的时刻,老系统停止运行,新系统投入运行。

一般只有在老的系统已完全无法满足需要或新系统不太复杂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系统风险很大)。

&并行切换法:

在新系统投入运行时,老系统并不停止运行,而是与新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对照两者的输出,利用老系统对新系统进行检验(是最可靠也最常采用的系统转换方法)。

&试点过渡法:

先选用新系统的某一部分代替者系统,作为试点,逐步地代替整个老系统。

5、系统运行管理及维护:

&mis系统的日常管理:

a.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

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录入及处理结果的整理与分发。

b.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能够反映出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的状态和工作效率,对于系统的评价与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mis系统的维护:

a.程序的维护:

根据需求变化或硬件环境的变化对程序进行部分或全部的修改。

b.数据文件的维护:

数据文件的维护有许多是不定期的,必须在现场要求的时间内维护好。

c.代码的维护:

应由代码管理小组进行。

变更代码应经过详细讨论,确定之后应用书面写清、贯彻。

第十章:

信息系统的管理

1、项目进度的计划。

进度控制通过计划执行的监督和检查、计划延误的分析和解决等活动来实现。

2、信息系统评价的目的。

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与扩展提出意见。

3、信息系统的评价内容。

总体水平、系统性能和经济效益。

4、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

系统性能、经济效益、定性效益。

第十一章:

决策支持系统

1、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定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