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82765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doc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doc

龙源期刊网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作者:

王军陈诗月

来源:

《现代交际》2017年第18期

        摘要:

翻译目的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现今德国最具有影响力、代表性的翻译理论。

其核心理念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对翻译过程存在决定性作用。

翻译目的与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办法以及对原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选择和译文的转变等息息相关。

在翻译进程当中,以目的为导向,以语内语际相一致和充分性作为评价方式。

在对目的论的起源与拓展以及其理论进行梳理的过程中,突显出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翻译研究翻译目的论翻译标准

        从翻译学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发现: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迅猛成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许多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着手从阐释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以及译文受众反应论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分析、研究翻译学。

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等多种多样的翻译理论也因此应运而生。

其中由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创造的翻译目的论在西方浩瀚的翻译相关理论当中脱颖而出,为翻译实践和研究开拓了新的维度。

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由功能主义学派提出的最重要的翻译理论。

skopos一词是希腊语,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而theorie一词是德语,有理念、理论之意。

目的论的观点是,“目的”这一概念应纳入翻译活动实践当中,所有的行为都与目的休戚相关,而翻译恰恰是一类有目的的、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具有较强交际性的活动,翻译人员应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相关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论本质上应归纳为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因此翻译研究的核心从译文与原文两者之间的关联转换到对译文的预期效果,这一转变完善了传统翻译进程的不足之处,并且为翻译综合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又开阔了探索角度。

(仲伟合,钟钰,1999)

        一、翻译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

        翻译目的论最开始是由凯特琳娜·赖斯在其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限制与可能性》中提出,并形成相关的早期理论。

即便赖斯仍然以对等理论为主要分析方向,但她也深深地体会到,在现实的语境中很多时候很难达到原文与译文的完全对等,甚至有些语境不愿意构建起对等,究其原因,有的译文要实现的目的与源文本的某些目的存在差异。

基于以上的现象,完全对等并非是翻译的第一要素,我们首先需要权衡的应是其功能,目的论的起点也就此形成。

之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对翻译的对等理论方面所存在约束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翻译目的论因而能继续在翻译领域发光发热。

他于1978年初次提到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于1984年他和赖斯合作并出版了《普通翻译理论基础》,在这本书中,弗米尔认为翻译应该看成是以源文本的转变行为为根本,而所有的行为一般是存在目的的,所以在翻译过程当中,同样是有目的的,可以在目的语的文化当中产生一定的作用。

之后,另两位德国翻译学家克里斯蒂安·诺德和贾斯塔·赫兹·曼塔里更深层次地丰富、完善了该翻译理论。

曼塔里采纳了行为决定论这一理论基础,将翻译看成是一种旨在达成某些目的,而进行的相对繁杂的活动,着重研究了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活动过程中的涉及者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们发生的语境条件,更深层地研究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将翻译看成由目的引导的,以翻译的最终成果为指导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诺德身为德国最新一批的研究人员,他归纳了“忠诚原则”,并且将目的论在翻译多角度研究与相关领域进行广泛的应用。

若说赖斯奠定了翻译目的论的基础,那么,弗米尔则是归纳、概括了翻译目的论在实践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规则,自然就成为该理论的创始者。

曼塔里主要研究在翻译进程中的翻译行为、情境等具体问题,而诺德为完善该理论作了很多贡献,并且大力拓展了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

        二、翻译目的论的运用原则

        

(一)目的原则

        目的论认为全部的翻译活动都应将目的原则视为其行动指南,也就是说,在译入语情境、文化中,翻译行为应该朝能够满足译入语读者需求的方向发展。

翻译行为的目的对整体翻译行为起决定性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翻译进程并非仅有一个目的,翻译目的可以分为三种:

1)翻译人员在经济方面的目的(如养家);2)译文在交际方面的目的(如给读者带来启示);3)通过运用某种翻译方法而达成的目的(如目的是证明某一种语言当中的句法结构所具有的亮点,因此采取直译法)。

通常情况下,翻译目的指的是译文在交际层面上的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的社会背景文化以及语境当中对译入语的读者所生成的交际的功能”(韦努蒂,2001)。

因此,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文本的翻译语境与目的,再根据翻译目的进一步选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二)连贯原则与忠信原则

        连贯原则(coherencerule),也叫作一致原则,该原则认为译文必须遵循语内连贯(intra-textualcoherence),即译文文本内及其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译文所具有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应使受众清楚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语境当中有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目的要求与语内连贯不一致,语内连贯的概念就不再起作用。

(诺德,1997)忠信原则(fidelityrule),强调的是在原文与译文两者之间,应遵循语际连贯。

(inter-textualcoherence)语际连贯应该是在原文和译文之间,翻译人员对原文的领悟和翻译目的由它所体现的方式来决定。

翻译目的论认为,忠信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并且它们都从属于目的论的首要原则,即目的原则。

        (三)忠诚原则

        忠诚原则(1oyaltyprinciple)是由诺德提出来的。

她认为目的论存在两方面的不足:

首先,因为文化在模式上所存在的差异,文化背景知识有差异的人对译文评价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此外,假若目的原则所需要的译文交际目的违背了原作者的本意,这时我们一般就会遵守目的原则,而忽视忠信原则。

因此,诺德表示我们应该在忠诚原则的引导下,明确地认识到翻译过程中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译者与译文读者的联系。

诺德认为,译者在翻译进程中,担负着一定的责任,因此有义务对翻译进程中所采取的翻译行为进行解释。

忠诚原则还要求译者无论如何都务必要忠实于原文的作者,这也是忠诚原则的精华所在。

译者在尊重原作者的基础上,在译文的翻译目的与作者本意之间进行适当的调和。

总的来说,在翻译进程中,忠诚原则强调的是译者与原文作者、译文读者三方之间的关联。

在诺德看来,好的翻译应该以交际目的和忠诚的翻译原则为基础。

        三、翻译目的论的评价标准

        对于翻译标准,翻译目的论用充分性(adequacy)作为评价译文的准则,而非等值(equivalence)。

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充分性的概念用以指译本对翻译纲要所规定的交际目的的合适性,是与翻译过程有关的动态的概念。

(张美芳,2005)赖斯(1989)表示,充分性是指“符号由目标决定,并且符号符合翻译活动当中的交流目的”。

诺德(1997)表示,“对等是以译文为根本的理念,体现了文本之间或较低层面上的交际方面的对等关系……翻译的目的决定了恰当的翻译所匹配的某种翻译对等”。

充分性建立在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之上,强调译文要忠实于翻译目的。

由此可见它是存在于整个翻译行为当中的概念。

等值强调的是虽然不同语言文本之间在语境、文化上存在差异,但是达成了类似的交际目的。

等值仅仅是充分性的一类体现,是由翻译所形成的静态理论。

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可以领会到,忠信原则与连贯原则并非广泛地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翻译活动,因此,我们应将忠诚原则和目的原则视为翻译实践中的向导,将充分性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

        四、对于翻译目的论的评价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部分。

目的论认为在目的方面,无论译语、源语文本相同与否,我们翻译人员的使命是在源文本的底子上,用恰当的翻译方式来缔造出符合受众所需要的译文。

而先前的翻译理论则将源文本作为翻译过程中的根本起始点,目的是在译文当中全面地展现源文文本。

但是,要想忠实地展现往往过于理想化。

是以,目的论越发地体现出其优点,并摆脱了以源文本为核心的枷锁,译者也摆脱了传统翻译中等值理论的桎梏。

(潘平亮,2006)

        翻译目的论着重从翻译人员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与分析,拓宽了翻译领域的视野,为其发展创造了新纪元。

首先,翻译在进行实践活动时,以目的论作为导向,促使研究人员运用多元化角度来衡量、评估翻译的最终成果。

其次,对于那些先前被普遍认为与翻译标准不符却受到读者们喜爱的译文,目的论的存在给这些译文带来的无疑是理论层面上的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促使我们对某些翻译方法进行重新认识与评价。

        另外,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束缚,对翻译的研究与发展作了很大贡献。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仅仅是纯语言层面上的翻译活动,而目的论认为翻译应具有交际功能,还能实现跨文化的一种交际活动,目的论还对翻译行为及翻译目的展开了深层次的全面研究。

其次,目的论表示在翻译活动过程中,万万不可忽视译文读者,突显出这一理论对翻译活动中涉及的全部个体的重视程度。

涉及的个体的差别决定了最终的翻译结果也不尽相同。

最后,弗米尔表示,翻译所涉及的不仅是语言的转换,翻译当中遇到的瓶颈有时也需要从其他地方探寻要领。

这里的“其他地方”是指“文化”。

目的论的存在决定了翻译过程离不开语境、文化,所以我们也要把分析、探索的核心转换到文化翻译进程当中,并且将价值观以及文化语境纳入考量之中,可以深层次分析某些翻译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固然,目的论除了优点众多以外,其本身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目的论在某种角度上存在错误的导向性:

我们都知道,翻译过程由翻译目的决定,在有些情况下,某种水平上对译者的主体地位的发挥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译文文本与源文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产生差异,使得译文读者对异国的文化产生困惑感。

其次,翻译目的论很可能被误解为一个全能的概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过分强调它的能力。

近几年来,翻译目的论有时能够对各学派所提出来的概念与技巧进行阐释。

        翻译目的论能应用的领域很普遍,可应用于口译和笔译,对于现今口译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目的论是现今德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

但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评价翻译成果的最终标准,目的论让翻译理论变得枝繁叶茂,为多元翻译理论的研究进程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参考文献:

        [1]Venuti,Laurence(eds.).TheTranslationStudiesReader[M].London&NewYork:

Routledge,2000.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

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3]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

        [4]潘平亮.翻译目的论及其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J].上海翻译,2006

(1).

        [5]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