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88609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docx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

人的生殖和发育(七下P2-P16)

1.人的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男性主要的性器官是睾丸,它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主要的性器官:

结构

功能

卵巢(是女性主要的性器官)

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

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

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

阴道

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

新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的形成。

2.胚胎发育:

▲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结扎输精(卵)管能够有效阻碍

精卵结合,但不会影响睾丸卵巢的生理功能;受精卵开始分裂的起始部位是输卵管。

3.发育:

的过程。

通常指婴儿

成年人。

▲进入青春期时间特点:

一般来说女孩子(10~12岁)比男孩子(10~14岁)早一、二两年。

▲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1)身高突增(进入青春期的第一信号);

(2)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

(3)性器官迅速发育和成熟。

性器官在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得到迅速发展。

▲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

遗精是一种正常现象。

“精满自溢”,精液过多就会排出;女孩月经期应该注意保持心态良好,坚持适当的运动,注意个人卫生等;树立伟大的理想,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做到自尊自爱。

4.骨的成分与特性:

▲儿童青少年的骨成分特点有机物超过1∕3,无机物不到2∕3;特性是柔韧性大,易变形。

老年人的骨成分特点有机物不足1∕3,无机物超过2∕3;特性是硬度大,弹性小,易骨折。

5.人体的系统: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的食物来自环境(七下P19-P35)

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无机盐等。

▲蛋白质的作用:

①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提供原料)②分解供能。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奶、蛋、鱼、肉等

▲糖类的作用:

①人体内主要的供能物质(日常生活的能量来源)②构成人体细胞的物质。

富含糖类的食物:

蔗糖、大米、小麦、馒头、马铃薯、红薯等

▲脂肪:

①分解供能(一般储存备用)②构成人体细胞的物质。

富含脂肪的食物:

花生、动(植)物油、肥肉、大豆等

▲维生素:

人体需求量少,不能供能,但生命活动又必不可少的物质。

无机盐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维生素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含钙无机盐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A

夜盲症

植物中没有

含铁无机盐

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B1

神经炎、脚气病

糙米、

含碘无机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

维生素C

坏血病

水果、蔬菜等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动物肝脏及牛奶等

▲水的作用:

①构成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最多的物质),约占体重的60﹪-70﹪

②参与人体多项生命活动的完成。

▲无机盐的作用:

①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②参与人体多项生命活动的完成。

2.探究食物中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

▲在清水中揉挤双层纱布包着的面团,清水变成乳白色。

向其中滴加碘液后变蓝,说明小麦种子中含有淀粉。

▲在清水中继续揉挤面团,直到无白色物质渗出,纱布包里剩下黄白色胶状物质,这是蛋白质,俗称面筋。

▲将烘干的小麦种子纵向剖开后放在白纸上挤压,有油印出现,说明小麦种子中含有脂肪。

▲用解剖针挑起1粒干小麦种子放在酒精灯上烧,最后剩下灰白色的灰。

说明小麦种子中含有无机盐。

3.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①牙齿的结构:

牙釉质呈乳白色,是人体最坚硬的物质;

②龋齿产生原因:

细菌把残留在牙缝中的糖类分解成酸,腐蚀牙釉质→牙本质(酸疼)→牙髓(疼痛)。

日常中预防龋齿:

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前不吃甜食。

唾液淀粉酶

▲消化腺:

①唾液腺——分泌唾液流入口腔,含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麦芽糖)

②胃腺——分泌胃液进入胃,含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③肠腺——分泌肠液进入小肠,含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④胰腺——分泌胰液流入小肠,含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⑤肝脏——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流入小肠,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唾液腺、胰腺、肝脏位于消化道外;胃腺和肠腺位于消化道内。

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

4.食物的消化

▲消化的定义:

在消化道内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酶:

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

也称为生物催化剂。

5.探究:

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课前准备:

准备新鲜的馒头(或冷却了的浆糊)、刀片、试管、清水、烧杯、碘液、温度计、热水;组织各探究小组中的一员收集唾液。

▲探究过程:

①提出问题: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的分泌有关?

如果有它们各自起什么作用?

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②做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搅拌以及唾液腺的分泌有关;馒头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③设计并适时探究实验方案:

条件及实施号

A号

B号

C号

D号

馒头处理

切碎、搅拌

切碎、搅拌

整块不搅拌

切碎、搅拌

加入液体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2ml唾液

水浴温度

37度+

37度+

37度+

0度或80度

加碘液后颜色变化

④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

实验中用刀片切碎馒头并搅拌的原因是模拟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

__号与__号对比,证明。

__号与__号对比,证明。

__号与__号对比,证明。

结论是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的分泌有关;馒头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⑤小结反思探究过程,总结失败或成功的需要(表达交流)

6.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

▲由上表看出:

消化的最主要场所是小肠;肝胆有问题的人怕吃油腻食物原因是胆汁分泌不正常,影响脂肪消化。

糖类消化始于口腔;蛋白质消化始于胃;脂肪消化只在小肠中进行。

7.营养物质的吸收

▲吸收定义:

在消化道内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决定这个功能的结构特点是:

①成人小肠一般有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②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许多绒毛状突起——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③小肠绒毛的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小肠绒毛内的吸收途径:

▲能同时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物质主要有水、无机盐。

8.实验:

观察小肠结构:

实验中要将小肠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清水的作用是使绒毛彼此松散,伸展开来。

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9.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

▲科学论证:

早餐占一天热能的30%;午餐占一天热能的40%;晚餐占一天热能的30%。

▲买食品时,应注意检验是否合格,是否变质等;把好“病从口入”关

10.消化系统识记图:

11.如右图表示食物通过消化道时,淀粉,

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字母代表消化

道各器官,请回答:

①甲曲线代表消化;乙曲线代表

消化;丙曲线代表消化。

②A代表;D代表;E

代表。

③食物主要主要被字母代表结构消化;

营养物质主要被字母代表结构吸收。

④饭后立即剧烈运动对E有何影响?

人体内的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七下P37-P64)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取新鲜血液10毫升,注入放有柠檬酸钠溶液的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出现如下图现象:

2.血量

▲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约400mL),对身体没多大影响。

所以义务献血每次最多不超过400mL。

▲如果一次超过血液总量的30%(约1200mL),则会危及生命。

3.血型(ABO血型系统)

▲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后可能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输血原则①一般情况下,应该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②紧急情况下,才能输异型血:

O型-万能供血者;AB型-万能受血者。

▲平时看到的手背上的“青筋”是静脉;进行药物注射和抽血需要找到的血管是静脉。

5.心脏

▲如何用简单方法判断一颗完整心脏的左和右?

手捏心室的侧壁,厚的一边是左边。

▲心脏的功能是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6.心率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平均为75次。

脉搏指动脉的搏动。

脉搏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左心室。

正常人的每分钟脉搏次数与心率一样。

脉搏的通常测量部位是腕部桡动脉。

7.血液循环: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的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的循环流动。

按途径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流动脉血的管腔主要有:

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

流静脉血的管腔主要有: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都是心室,终点都是心房。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是同时进行;心脏汇合。

8.血压:

在血液循环中,血液对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

通常的测量部位是上臂肱动脉。

▲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

正常值为12~18.7千帕。

▲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

正常值为8~12千帕。

▲高血压指血压经常超过18.7/12千帕。

主要症状:

头晕、头疼、失眠、易疲倦。

预防高血压注意:

①加强体育锻炼②控制糖和脂肪过量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并限制食盐的摄入量③不吸烟不酗酒。

9.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的流动

▲实验器具:

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棉絮

▲方法步骤:

①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包裹起来,露出和。

②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小鱼平贴在培养皿上。

③将小鱼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物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讨论分析归纳)

①用显微镜观观察到:

管径最小的血管内的血液总是按照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方向流动,管径最小的血管是毛细血管,它的血流特点是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很慢。

②可以观察到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

▲注意事项

①在观察过程中,应时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目的是保持湿润,尽量使小鱼少受伤害。

②实验后将小鱼放回鱼缸。

如果【B】是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则【C】中的血液是。

③若在臀部进行肌肉注射以治疗扁桃体炎,请你把药物到达患病部位所流经的路线填写完整:

臀部毛细血管→→右心房→→→→

→→左心室→→动脉→扁桃体。

12.识记心脏图

 

15.肺活量:

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成年人的肺活量约为2500~4000mL。

▲测肺活量时一般连续测量3次,取最大值作为肺活量。

17.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③从图中看出,氧气最终进入人体的组织细胞,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中产生。

④从图中看出,人体内含氧最多的部位是肺泡;含二氧化碳最多的部位是组织细胞。

18.呼吸的意义:

进入组织细胞的氧气,最终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参与呼吸作用。

它的意义是①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维持正常的体温;②将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体外。

19.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通常测量部位有腋窝36.8℃;口腔37.2℃;直肠37.5℃。

▲体温相对稳定意义:

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体内酶的活性。

▲发烧指人体被某些病菌、病毒感染时体温升高的现象。

一定限度内的发烧对人体有利;而体温过高或长期发烧对人体有害。

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七下P66-P76)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

位于腹后壁,脊柱的两旁。

构成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肾脏内部结构结构:

由肾皮质、肾髓质、肾盂三部分组成。

2.肾单位结构:

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三部分构成。

3.尿液的形成过程:

主要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血浆中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人体每天大约形成150升原尿。

▲原尿与血液的主要区别:

原尿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尿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原尿中不大分子蛋白质。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吸收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

余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

人体每天排除的尿液大约为1.5升。

▲原尿与尿液的主要区别:

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人体每天大约形成150升原尿,而人体每天排除的尿液大约为1.5升,这是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如果肾小球发生病变,则尿液中有血细胞和蛋白质。

4.排尿的意义:

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5.排泄

▲排泄定义:

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的过程。

出汗、呼吸、排尿等是排泄的途径。

▲排泄途径:

①皮肤排汗(排出水、无机盐、含氮废物等)

②呼吸系统呼气(排出全部二氧化碳、少量水)

③泌尿系统排尿(排出水、无机盐、含氮废物等)

▲注意排泄与排遗区别:

食物消化后形成的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是排遗。

6.识图并完成题目

①如果图中Ⅱ表示肺泡部位的血管:

则Ⅰ表示_____血管,里面流_____血,

Ⅲ表示_____血管,里面流_____血;

②如果图中Ⅱ表示组织细胞处的血管:

则Ⅰ表示___血管,里面流_____血,

Ⅲ表示_____血管,里面流_____血。

③如果图中Ⅱ表示肾小球:

则Ⅰ表示_____血管,里面流_____血,Ⅲ表示_____血管,里面流_____血,Ⅱ中的液体过滤出来后形成_________;

③如果图中Ⅱ表示肾小管外毛细血管:

则Ⅰ表示_____血管,里面流_____血,Ⅲ表示__血管,里面流_____血。

7.右图为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

①出图中所示结构的名称:

abc

def

②图中h的一箭头箭头含义是,血液流

经a时,血浆中的大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及尿

素等物质过滤到b中形成。

b中液

体与血浆相比,除不含外,其它成分相似。

③图中g的一箭头箭头含义是,最后的液体流到f管中就形成。

7.人粪尿的处理:

人粪尿的处理含有致病微生物,不作处理,会污染土壤、水源,使人生病。

一般处理:

让人粪尿发酵腐熟,杀死致病微生物,再作肥料使用。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P76-P76)

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

内分泌腺特点:

分泌的激素不通过导管,直接进入到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部。

▲主要内分泌腺比较表:

▲卵巢和睾丸既属于内分泌系统,又属于生殖系统。

胰腺既属于外分泌腺又属于内分泌腺。

2.探究: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背景知识:

蝌蚪发育属于变态发育,发育过程中,身体变化明显。

例如:

前后肢的伸出,头部形态的改变,鳃的消失,尾部的消失等,都受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实验材料及用具:

15只同时期同种蝌蚪,3个相同的玻璃缸,培养皿,小网,坐标纸,饲料,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抑制剂,清水。

▲探究过程:

①提出问题: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吗?

②作出假设: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

③实验步骤:

a:

将3个相同的玻璃缸分别编号为1、2、3号;

b:

将15只同时孵化的同种蝌蚪(体长均为15mm)随机分为3组(每组5条),分别放入3个玻璃缸中,在适宜的相同的水质、饲料、温度等条件下饲养;

c:

1号玻璃缸中加入甲状腺激素5mg,2号缸中加入甲状腺抑制剂5mg,3号缸中不加任何药物;

d:

向1号和2号玻璃缸中连续投药7d,每天一次,药量相同;

e:

实验期间,每天按时观察并测量蝌蚪的体长。

观察记录前肢、后肢和尾的变化。

④预测实验结果:

1号玻璃缸中的蝌蚪前后肢、头部形态改变,尾部变化,体型变化等较快;2号玻璃缸中的蝌蚪身体各部位无明显变化;3号玻璃缸中的蝌蚪变化情况介于1号玻璃缸与2号玻璃缸中的蝌蚪之间。

⑤实验结论: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3.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大脑:

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结构包括灰质和白质。

▲小脑: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神经元:

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体上有许多突起,突起有两种:

长的突起和短的突起。

4.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人体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指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接受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反射类型:

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①非条件反射:

人生来就具有反射,如:

缩手反应,眨眼反应,排尿反应,膝跳反射。

②条件反射:

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生活积累形成复杂的反射,如:

望梅止渴、谈梅生津、谈虎色变、听见上课铃进教室。

▲条件反射的建立:

将非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多次适时结合,当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射建立。

▲使大脑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的方法是睡眠。

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间不能少于8小时。

6.眼和视觉

①眼球的结构:

③视觉异常

▲近视形成:

晶状体的前后径过长(过度变凸),物象落在视网膜前,形成近视。

可以通过凹透镜来调节。

▲远视形成:

晶状体的前后径过小(过度变凹),物象落在视网膜后,形成远视。

可以通过凸透镜来调节。

7.耳和听觉

①耳的结构

外耳:

耳廓、外耳道(收集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接受刺激,产生震动)、听小骨、鼓室

耳:

半规管

前庭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相关(如晕车)

内耳耳蜗:

内有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听觉感受器,可以将声波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听觉中枢感受器

咽鼓管:

与咽相通,调节鼓膜两侧压力差

▲遇到巨大的响声时:

要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者闭口堵耳,使鼓膜两侧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飞机起飞时吃口香糖的原因)

▲皮肤:

有感受外界冷、热、痛、触、压等刺激的功能。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

8.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①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它有“空中死神”之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