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96820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0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docx

土地整理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整理法的内涵: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第一部《土地整理法》在1953年由联邦德国制定颁布。

3、土地整理的不同叫法:

德国、法国、俄国、加拿大、前苏联等国,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施过程,称为土地整理;

日本称为土地整治或整备;

韩国称为土地调整;

台湾地区称为土地重划。

4、我国现代土地整理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发展历史)

(1)建国初期,斗倒地主分田给贫下中农,以实现耕者有其田为主要目的;

(2)50年代后期人民公社化,土地收归集体,为体现“一大二公”的思想,土地整理则通过“一平二调”,以变更权属关系为主要内容;

(3)60年代受自然灾害和“文革”影响,土地整理处于停滞状态;

(4)70年代重视农业,全国农业学大寨,土地整理转向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为主,以平整土地、合并田块、兴建新村、整理沟渠和道路来组织土地利用;

(5)80年代,土地整理以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兴办乡镇企业为主线;

(6)90年代,国民经济迅猛发展,耕地锐减,土地整理开始转到以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大力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主方向,同时通过土地整理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

5、农地整理的概念: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的活动。

6、土地整理的特点:

技术性、动态性、系统性、综合性、地域性、广义性

7、土地整理的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2)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3)系统原则(4)整体性原则

8、土地整理的必要性:

(1)实现耕地不减少,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

(2)促进土地集约节约的需要

(3)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4)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5)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的需要

第二章土地整理的宏观背景

论述:

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土地整理?

(现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意义)

1、问题的提出(现状)

(1)人口数量在持续的增加 

(2)耕地数量在逐年的减少

①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②耕地质量差,产出水平低

③现有耕地相对不足④耕地质量退化严重

(3)粮食的需求在不断的增长

(4)粮食安全

造成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不是自然灾害,而是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其中即有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因素,又有建设占用耕地过多的因素。

保持一定数量的粮食播种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同时,我国耕地的复种指数已达到158%,大多数专家认为,提高的空间非常有限;粮食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会有减少的趋势。

而且,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也会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从中长期看,为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

在农业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作保障。

2、有利因素与发展潜力

(1)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大

据调查测算,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总潜力为1340万公顷。

其中:

土地整理潜力:

全国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占补充耕地总潜力的45%。

我国现有农田中普遍存在着田块分割细碎、田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多的现象;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率低,北方农村居民点“空心村”多,南方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

宜农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

可开发补充耕地占补充耕地总潜力的44%。

宜耕土地后备资源60%以上分布在西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开发利用制约因素多。

土地复垦潜力:

全国因工矿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和压占废弃的土地约400万公顷,复垦可补充耕地的潜力占补充耕地总潜力的11%。

工矿废弃地集中分布在大型矿山和资源型城市周边,主要是几十年来开发建设中形成的历史旧帐。

(2)土地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复垦潜力巨大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依法征收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专项资金,为全面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5)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各地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对整体推动全国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作用。

(6)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逐步健全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为全面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了组织和技术保障。

3、不利因素与潜在危机

(1)人口持续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增加,补充耕地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2)土地粗放利用的观念在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扭转,引导土地开发整理向内涵挖潜、集约利用转变还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3)易开发整理的土地后备资源逐步减少,补充耕地的成本提高,难度逐步加大

(4)优质耕地集中地区占用耕地量大,后备资源集中地区水、热条件差,补充优质耕地、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更加繁重。

(5)土地产出率的提高有限

(6)挖掘农业资源潜力的能力难度大

4、开展土地整理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土地集约利用,增加优质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从开展土地整理地区的情况看,在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大力进行城镇存量土地挖潜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整理,都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许多地方做到了平衡有余。

(2)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增产增收。

在一些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方,通过土地整理,扩大了耕地面积,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旱涝保收,进一步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农业生产力比较高的地方,通过土地整理,改善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建立了高标准农田,适应了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需要。

在开展土地整理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后,农业生产成本得到降低,规模效益普遍提高。

(3)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开展村庄土地整理的地方,许多都建设了农民新村,体现了新农村的景象。

同时,通过土地整理,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全面发展。

(4)有利于实现土地用途管制。

通过土地整理,逐步实现了土地利用分区,彻底改变了农村土地利用缺乏规划、村庄“天女散花”的状况。

各地都把整理后的农田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进行保护和管理,从而为实现土地用途管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章土地整理的运作

1、农地整理包括哪些内容?

(1)农田整治

(2)农地改造(3)地块调整

(4)土地结构调整(5)宜农荒地的开发(6)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2、土地整理运作程序(五级):

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土地整理运作程序的五个步骤:

(1)选择土地整理单元

(2)进行土地整理规划方案设计

(3)批准土地整理方案(4)组织土地整理实施(5)检查验收

4、土地整理运作时要处理好的四种关系:

(1)近期和长远的关系;

(2)节约控潜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3)土地管理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关系;(4)人们意愿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注重的四大要素:

时间、空间、数量、质量

5、土地整理证券化的含义:

就是指通过证券手段为土地整理及开发融通资金,也就是说,将土地整理的投资与收益通过证券形态而联系起来,小额投资者通过股票、债券和投资基金受益券等证券方式参与土地整理并获取收益,并使投资者所拥有的有价证券的债权得以体现,以实现土地整理的资本大众化、产权证券化和开发专业化。

5、土地整理证券化的基本特征:

(1)参与主体的特定性与优先性

(2)政府信用保证

(3)获利的相对稳定性(4)风险性较低(5)证券商品的公众性

6、土地整理证券化的前提条件:

(1)土地整理有收益

(2)权益可分割(3)有可吸纳的社会闲散资金

(4)证券市场动作规范(5)政府扶持

7、土地整理证券化的模式:

信托、股份化

第四章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含义: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对一定区域内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分析和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调查评价,制定土地开发整理目标,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域,明确土地开发整理重点,落实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导土地开发整理活动所作的总体安排。

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

是指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在规划期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

主要包括规划期内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的规模及增加耕地与其他用地的面积。

3、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分区:

区域类型包含四种:

土地开发区、土地整理区、土地复垦区、土地开发整理综合区

4、划定土地开发整理区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较大,分布相对集中;

(2)土地开发整理基础条件较好;

(3)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4)一般以乡镇为基本单元。

5、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应遵循的原则:

①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较大,分布相对集中②土地开发整理基础条件较好

③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④原则上不打破县级行政区域界线

5、土地开发整理类型:

如果是三个空:

土地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土地复垦项目

如果是五个空:

土地开发项目、耕地整理项目、其他农用地整理项目、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土地复垦项目

6、土地整理项目选定的原则:

(1)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结果为基础,注重生态环境影响;

(2)集中连片,且具有一定规模;

(3)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4)具有示范意义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5)地方政府和公众积极性高,资金来源可靠;

(6)项目建设期一般不超过3年(农村居民点整理除外)

7、投资估算(填空or计算题)

8、效益计算:

(填空)

(1)经济效益

静态投资回收期:

T——静态投资回收期,年;

C——土地开发整理投资,万元;

R——土地开发整理增加的年纯收入,万元/年

(2)社会效益:

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

(3)环境效益:

植被覆盖率、防治土壤退化面积等

9、土地开发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一定区域范围内某种特定的土地用途,通过采取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所能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降低土地利用成本的程度。

包含:

土地开发潜力、土地整理潜力、土地复垦潜力

10、

土地开发潜力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条件下,未利用地适宜开发利用为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的面积。

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和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增加的有效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

土地复垦潜力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和各种污染,以及自然灾害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利用和经营,可增加的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

11、耕地整理对象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利用率较低的耕地,表现为地块规模小,分布散乱,中间夹杂分布着较多的其他闲散地;

(2)产出率较低的耕地,表现为单位面积的产出量低;

(3)利用率和产出率都较低的土地。

从理论上讲,这是最值得整理的对象。

12、耕地整理潜力调查方法:

(1)以乡镇为单位,分村采用实地抽样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查;

(2)以乡镇为单位,按集中连片耕地的总体坡度(<6°,6°~15°,>15°)分别选取典型样区进行实地调查。

典型样区面积应不小于该乡镇该类型耕地面积的2%~5%。

13、耕地整理潜力分级:

耕地整理潜力分级首先应考虑规划的层次。

省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以县(区、市)为分级单元较为适宜。

而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则以乡(镇)为分级单元较为合适,有条件的地方,分级单元可以更小一些。

潜力级别的划分应根据各分级单元的个数和潜力的差异幅度确定。

潜力级别一般不少于3个级别为宜。

第五章土地整理项目规划

1、土地平整

(1)土地利用布局。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平整程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如水田,要求灌溉水均匀,一般要求田面高差不大于3cm。

而旱地则可以适当放宽,甚至在高差不大的地区,可以不平整。

某些丘陵、山区可以设计成水平或坡式梯地。

(2)地形。

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项目区,一般以小田块为平整单元,设计为梯田或梯地,选择局部平整。

而地面高差较小的地区,选择以大田块为平整单元。

(3)土方量大小与调配方向。

土地平整要求尽量减少土方量,降低投资。

2、土地利用工程布局

一般在布置土地利用工程时,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灌溉水源与排水承泄区。

灌溉水源地势较高,而承泄区地势较低。

(2)地形。

排水骨干沟一般布置在地面较低部位,以便于排出地面水和地下水。

灌溉骨干渠尽可能布设在项目区最高部位或分水岭,以控制较大灌溉面积。

(3)项目区内布设道路时,要保持其通达性,方便生产。

(4)骨干工程布置要尽量减少工程量,保证工程安全。

道路、渠沟要与田块、林带等综合考虑,合理组合与配置,尽量少占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工程效益。

3、土地权属调整(2种):

(1)等面积分配。

就是根据整理前各权属单位的总面积或总耕地面积的多少,整理完成后分配同样面积的土地。

(2)等价值分配。

这一分配方案要求整理前后分别进行土地质量评估,然后根据面积与质量的综合评价分配土地。

4、平原地区水稻格田规划:

(填空)

水稻格田的规划过程中要求通过土地平整,确保格田内部高差在3cm以内,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埂宽一般在10~20cm为宜,埂高以40cm为宜,一般格田长度保持在60~120cm,宽度保持在20~40cm较为恰当。

但是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格田长度和宽度则可以适当长些,一般长度为100~200米,宽度为50m左右,面积在0.5~1.0hm2时较为合适;而在地形起伏较大,且以人力、畜力作业为主的地区,格田规模与长宽就应该小些。

5、什么是沟洫畦田?

沟洫畦田和台田主要出现在低洼易涝和盐碱化严重的地区。

两者都是通过在田块四周开挖沟洫,将挖出的泥土修筑田埂,垫高田面,形成设计田块的过程。

不同的是,沟洫畦田的田面不垫土或者垫高不多,而台田田面则垫土较高,挖沟也较深。

沟洫畦田又称为大地畦田,适用于旱涝交叉的平原洼地上游地区,但在雨量多盐碱化严重的地区不宜采用。

此时,应该考虑将田块规划平整成台田形式,尽量抬高田面以降低地下水位,同时起到排涝的效果。

规划沟洫畦田时,应该重点考虑排水系统布置要求,田块长度由上一级排水沟的间距300m左右较为合适,而田块宽度则依末级固定排水沟的间距来定,一般在50~100m之间,具体设计可根据地下水与项目区土壤质地等条件确定。

6、丘陵山区梯田规划:

(填空)

规划梯田首先应对梯田建设区在平面上进行总体部署。

在宽阔的缓坡地区一般以道路或者灌排渠系为骨架布设梯田耕作区,道路应与等高线平行或正交,尽量和渠沟结合纵横交织成棋盘状,将耕作区规划呈方形、矩形或梯形。

耕作区长度一般为100~200米,面积5~6hm2之间为宜。

7、道路分类:

根据田间道路服务面积与功能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四种类型。

8、田间道:

是指联系村庄与田块,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加油等生产服务的道路。

生产路:

是指联系田块、通往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货物运输的作用,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

9、(填空题)

(1)路基:

是在原地面上挖或填成的一定规格的横断面,通常把堆填的路基称路堤,把挖成的路基称路堑。

1路基的宽度为行车路面与路肩宽度之和。

2项目区干道的路面宽一般为6~8m,路基宽一般为7~9m,支道的路面宽为3~6m,路基宽为4~7m。

3沿河以上及受水浸淹的路基高度一般应高出25年一遇的计算洪水位0.5m以上。

路基材料:

砂土;砂性土;粉性土;黏性土;碎石质土;砂石、不容易风化的石块。

(2)路面:

用作改善土路的砾石其最大尺寸不宜超过4cm。

砂的颗粒越大越好。

泥结碎石路面是以碎石或轧碎的卵石为骨料,以泥浆为黏结料,经碾压后,以碎石相互嵌固而稳定成型的路面。

石料颗粒应多为棱角块体,并不得含有其他杂质,其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4~40cm。

黏土不得含有腐殖质或其他杂物,其用量不宜超过20%(黏土干重与石料干重之比),以灌满为止,土与水的比例一把按1:

1~1:

0.8为宜。

一般应加铺磨耗层。

磨耗层可采用砾(碎)石混合料,厚度以2~3cm为宜;或采用砂土混合料,厚度以1~1.5cm为宜。

路面材料:

(1)碎(砾)石类

(2)结合料稳定类(3)沥青类(4)水泥混凝土类(5)块料类

10、田间路:

一般路宽设置为3~4米,南方可酌情减少路宽。

11、田间路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案:

(填空)

(1)田—路—沟—林—渠

(2)田—沟—路—渠—林

(3)沟—林—渠—路—田

12、梯田的田间道与生产路的四种形状:

13、灌排系统的四部分:

 

14、平原地区田间灌排渠沟布置:

(1)灌排相邻布置

(2)灌排相间布置(3)灌排合渠布置

15、平原地区耕作临时渠系配置:

—主要有纵向布置与横向布置两种形式:

16、

林带结构是指田间防护林的类型、宽度、密度、层次和断面形状等的综合,一般采用林带的透风系数作为划分林带结构类型的标准。

林带透风系数是指林带背风面林缘1m处带高范围内平均风速与旷野的相应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之比。

17、林带结构(3种)

(1)紧密型(透风系数≤0.35),防风距离仅为树高的10倍。

(2)疏透型(0.35<透风系数<0.60),防风距离为25倍树高。

(3)透风型(透风系数≥0.60),适于风害较轻的地区。

林带间距:

一般林带的防风间距为树高的20~25倍,最多不超过30倍。

林带宽度=(植树行数-1)*行距+2倍由田边到林缘的距离(行距一般为1.5m,田边到林缘的距离一般为1~2m)

18、护坡防护林(了解)

(1)凸形斜坡上部地形平坦、水土流失轻,而在斜坡下部,流量流速大,土壤侵蚀作用强烈。

故林带位置一般在斜坡的较下部分,以地形转折点为最好。

(2)凹形斜坡上中部坡度大,常有冲刷现象,斜坡下部坡度小,虽然流量增多,但流速小,因此侵蚀较轻微,甚至淀积。

护坡防护林除在下部转折点处设置外,还应在斜坡上部的转折处设置,如上部陡坡部分侵蚀严重,应在这里进行全部造林。

(3)凸凹斜坡互叠成的阶梯形坡面上,应根据上述情况在坡面上曲线转折处配置护坡防护林。

(4)直线斜坡的斜坡上部径流集中,流速大,土壤易侵蚀,故林带应配置在斜坡中央,将斜坡分为两半,以减少上面径流流向下部。

19、土壤改良措施(5点):

(1)水利改良措施

(2)客土改良措施(3)耕作改良措施

(4)施肥改良措施(5)用地与养地措施

第六章土地整理工程设计

1、土地工程量计算方法(3种):

应知道每种方法的应用对象和计算过程

A、方格网法

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地形,其特点是在田块平面形状比较方正的情况下,计算精度较高。

计算过程如下:

(1)划分方格网

根据已有地形图(一般用1:

500的地形图)划分成若干个方格网,使之尽量与测量的纵、横坐标网对应,方格大小一般采用20×20m或40×40m。

根据地形图上的高度,利用插值法确定方格顶点高程。

(2)计算各桩点设计高程

(3)计算零点位置

在一个方格网内同时有填方或挖方时,要先算出方格网边的零点的位置,并标注于方格网上,连接零点就得零线,它是填方区与挖方区的分界线

(4)计算土方工程量

例题:

解:

(1)划分方格网

(2)计算零点位置

(3)计算土方量

课堂练习题:

B、横断面法

此法主要适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地区,或者挖填深度较大又不规则的地区采用。

(1)划分横断面。

(2)绘制横断面图形。

按比例绘制每个横断面的自然地面和设计地面的轮廓线。

自然地面轮廓线与设计地面轮廓线之间的面积,即为挖方或填方的断面。

(3)计算横断面面积。

(积距法、求积仪法、计算机法)

(4)计算土方量。

C、散点法

散点法适用于地形虽然有起伏,但变化比较均匀,不太复杂的地形。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测量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地形情况,布置测点。

(1)打桩。

在田面的四角四边,田块的最高点、最低点、次高点、次低点以及一切能代表不同高程的各个位置上打桩,作为测点,并测出其高程读数H1H3········..Hn,共计n个高程点。

(2)计算田面平均高程。

(3)挖填方计算。

求挖填平均深度

求挖填方面积

(4)计算挖填土方量

2、土方调配:

(填表,调配土方量)

例题:

(1)将上图中的数值填入填挖方平衡及运距表

(2)采用“最小元素法”编制初始调配方案

(3)在初始调配方案表的基础上,再进行调配、调整,用“乘数法”比较不同方案的总运输量为最小者,即为最优调配方案。

3、农田水分的存在形式:

即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4、作物需水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

作物需水量又称为腾发量,是植株蒸腾和株间蒸发的水量之和。

对于稻田来说,将稻田渗漏量计入需水量,称为田间耗水量。

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接计算出作物需水量;二是通过计算参照物需水量来计算实际的作物需水量。

(1)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

(2)以产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

(3)通过参照作物需水量来计算实际作物的需水量

✋参照作物需水量是指土壤水分充足、地面完全覆盖、生长正常、高矮整齐的开阔矮草地(草高8~15cm)上的蒸发量,一般指这种条件苜蓿草的需水量。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参照作物需水量,再用作物需水系数进行修正,即可以求出作物的实际需水量

5、

灌溉制度:

是指作物播种前(水稻插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

是指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各次灌水定额之和称为灌溉定额。

灌溉用水量:

是指灌溉土地需要从水源取用的水量,与灌溉面积、作物种植情况、土壤、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是决定灌溉工程规模的主要因素。

灌水率:

指灌区单位面积(例如以万亩计)上所需要灌溉的净流量,又称为灌水模数,它是根据灌区作物的灌溉制度制定的。

灌溉设计保证率:

是指灌区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几率。

6、灌水方法:

(1)地面灌溉

(2)喷灌

(3)滴灌

✓滴灌是将具有一定压力的灌溉水,通过管道和管道滴头,把灌溉水一滴一滴地滴入植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滴灌优点:

省水、省工、省肥、省地、增产。

D滴灌缺点:

滴灌的主要缺点是滴头容易堵塞,因此,对水质要求高,需过滤后使用。

其次是投资较高。

滴灌系统首部枢纽示意图

滴灌系统示意图

7、地面水取水方式:

无坝引水、有坝引水、抽水取水和水库取水等。

8、地下取水方式:

管井、筒井、卧管井、截潜流工程、辐射井

10、灌溉渠道分四级:

干、支、斗、农

11、灌溉渠道的净流量计算:

 

例题:

(必须看)

某渠道控制灌溉面积5000亩,规划种小麦3000亩,种棉花1000亩,大秋作物1000亩。

其用水最多时间为3月30日至4月1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