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96866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37 大小:17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7页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7页
亲,该文档总共1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docx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

 让哲学成为哲学(代序)

  韩震

  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相比,21世纪的中国哲学似乎有些过分沉寂了。

青年人对哲学越来越疏离。

哲学的沉寂,除了外部原因外,主要源于我们往往不是以符合哲学思维活动的方式在研究哲学、讨论哲学和进行哲学教育。

让哲学成为哲学,已经成为我们的时代的必然要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因此,哲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结构性转型,必然引出文化和意识方面的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应该在根本的基础上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另外,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世界各民族多姿多态的文化在相互激荡过程中,相互磨砺和相互促进,这也为哲学的发展拓宽了思维空间。

  可是,目前哲学研究并没有出现应有的繁荣,哲学教育也没有对当代青年形成足够的影响力。

在某种意义上,哲学讨论和哲学教育的地位甚至无法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

在改革开放初期,哲学曾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启动了改革的列车,再一次历史性地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哲学特别是学院派哲学似乎有点跟不上这趟列车的行进速度了,似乎出现了哲学与社会发展的进程成反比的现象。

  当然,市场经济初期可能有一个不可避免的浮躁期,追求金钱和感性利益的声音容易压倒哲学家的思想徘徊的脚步声。

人们为精彩而又变化多端的物质世界所吸引,似乎无暇反思和琢磨“深奥的”哲学问题。

窗外的世界太精彩了,人们很难耐得住冷板凳的寂寞。

因此,有许多人认为,目前的时代不是一个哲学的时代。

  但是,我认为,真正的哲学家不应埋怨时代忽视哲学思维,相反地,哲学和哲学教育的危机应当从哲学和哲学教育自身去找。

人们之所以对哲学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哲学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

如果时代冷落了哲学,那么主要是因为哲学不仅没有成为时代前进的先导,甚至还跟不上时代行进的步伐。

这就是说,哲学话语的相对沉寂,是哲学自身创新能力不够的结果。

哲学和哲学教育的危机首先是哲学和哲学教育自身落伍了。

  只有把握了社会发展的脉搏并且与生活息息相通的哲学,只有深刻地反思了历史和现实的哲学,才能为时代所需要;只有具有批判精神和前瞻能力的哲学,才能成为引导时代的力量;只有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并且适应社会需要的哲学教育,只有敢于正视现实而不断进行自我扬弃的哲学教育,只有能够给人以创新的勇气和智慧的哲学教育,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青年人的青睐。

  哲学的沉寂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哲学需要冷静而深入的思考,需要长期的积累。

我也不担心哲学专业的学生人数的减少,我是担心哲学专业缺少高素质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和青年人对哲学越来越失去兴趣。

哲学要真正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不要求有太多人从事专业的哲学研究,而是给尽可能多的青年以哲学思维方面的训练。

这就是说,吸引尽可能多的从事其他专业或职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学习哲学。

问题是,现在哲学专业没有能力吸引尽管少数却应该具备较高素质的学生,哲学方面的课程,除个别的例外,也不能吸引其他专业学生的注意。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影响我国哲学及哲学教育发展的深层问题,从我们哲学专业的内部寻找问题的症结。

我认为,除了外部原因外,哲学和哲学教育地位的下降,源于我们往往不是以符合哲学思维活动的方式在讨论哲学或进行哲学教育。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是以非哲学甚至反哲学的方式在谈论哲学或进行哲学教育。

因此,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的出路在于,必须让哲学成为哲学。

  让哲学成为哲学,实质上就是让哲学恢复自己的本性,即回归自身学科活动的特殊方式。

实际上,哲学不在于能够记住多少哲学观点,讲出多少哲学观念。

记住哲学的知识,只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只是哲学教育的基础。

如果真正实现哲学教育的目的,就必须让学生进入哲学研究的状态,而真正的研究就是从现有的观念出发而离开现有的观念,以现存理论的反思活动解除现存理论的束缚,开出一块原来未曾进入过的空问。

因此,真正的哲学教育者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批判者,用智慧的乳汁哺育自己思想的掘墓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创新基地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首届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

  前言

  发现哲学的“年轮”

  关于哲学的成长与发展,一直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但不太愿意涉及的话题。

感兴趣,是因为哲学的成长当中蕴含了太多我们在当‘下需要的智慧;不愿意涉及,自然就是因为哲学这个指称所代表的幽深与玄远了。

很多对哲学充满好奇的人,一想到要翻开那厚厚的哲学史,要去啃那充斥专门术语的大部头,就兴味大减、好感顿失。

有没有一种可以轻松一些的办法,让我们不必去苦读原著,就可以从那些智慧的闪光中受益呢?

  这让我想起了大树的年轮。

年轮,是大树的树干上的那一圈圈色泽不一、人大小小的同心环纹。

科学家们通过这些环纹,不仅能够发现树的年龄,还能对环境的变化等等诸多问题提出发现。

对于不是科学家的我们来说,年轮的存在,只是唤起我们对岁月沧桑的感悟而己。

原来认识年轮,要把人树砍倒,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现在据说有一种专门的钻具,可以从树皮一直钻到树心,取出一个有全部年轮的薄片。

这样就可以不再需要砍倒树木来计算出树木的年龄了。

  哲学是一棵参天大树,也有自己的年轮。

那些闪耀在哲学历史上的一个个影响深远的命题,以及这些命题背后的那些照亮哲学星空的名字,那些启迪了千万人的观念思想,构成了哲学的年轮,让哲学这棵大树根深叶茂、历久常青。

  大树的年轮与哲学的年轮,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有形和具体的,而后者则充满了神秘和神奇的色彩。

对哲学的年轮的认识,也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认识哲学年轮的“钻具”,采取“截取切片”的形式,把那些重要的人物的重要观念,以简明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普通的哲学爱好者,“窥一斑而知全豹”,不必费过多的力气,就可以了解哲学的历史发展。

这本书,就是这种“寻找”的一个结果。

  对于哲学家们来说,每次阅读那些令人激动的著作,就是在感受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就是在重演人类思想的发现的“惊奇”。

而对于哲学爱好者来说,认识哲学的年轮,就是从那些哲学巨匠的成长历程中,从那些哲学命题的深刻内涵里,发现那些可以启发我们思考的东西,在了解的同时,多一些感悟。

了解了这些命题,我们便了解了哲学发展的脉络:

认识了这些哲学家,我们便认识了哲学的深邃与博大。

你会发现,其实哲学是可爱的,而且与我们的成长息息相关。

  这种寻找是充满冒险的。

这种冒险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这种截取会不会成为“压缩饼干”,因为失去“水分”而变得更加令人“难以下咽”?

其二,我们所截取的局部,是不是如实、全面地反映了哲学发展的真实状况和哲学家们的核心观点?

会不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

这些担心,使得本书的写作过程成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艰难经历。

尽管作者总是试图用生动一点的语言,陈述和解读那些充满智慧的洞见,并按照自己的方式,说明自己的体验,但这些努力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上面的问题,确实不好预测。

现在,这本书终于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了,这些冒险是否成功,就只能由读者去评判了。

  做出断语之前,还是请你先随本书一起回到那悠远的历史,开始我们对哲学“年轮”的发现吧!

  目录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这一命题开创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大幕。

  阿那克西曼德——世界源于无定

  阿那克西受德生于米利都,是泰勒斯的追随者和最出色的学生。

  阿那克西米尼——世界源于无限的空气

  在西方哲学史上,他开创了用事物童的变化来说明事物在性质上的区别的历史。

  毕达哥拉斯——万物都是数

  “最优秀的人则献身于发现生活本身的意义和目的。

他设法揭示自然的奥秘,热爱知识,这种人就是哲学家。

  巴门尼德——存在是一

  从巴门尼德开始,哲学的研究开始进入思辩的领域。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他是第一个自称为智者的人,也是古希腊第一位公众教师,还是第一个收学费的人。

  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

  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人物,让很多年轻人聚集在他的周围,和他就形形色色的问题展开激辩,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和良师益友。

  芝诺——飞矢不动

  亚里士多德说他是论辩法即辩证法的创始人。

他的论证方法及辩论技巧,是后来智者们的思想渊源,促进了逻辑和理论思维的发展。

  恩培多克勒——同类相知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可以说在他那里,哲学家、预言者、科学家和江湖术士等等身份经常交错出现,以至于我们无法确切地勾勒出他的形象。

  阿那克萨戈拉——异类相知

  作为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阿那克萨戈拉凭借自己的哲学活动和哲学思想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底得了足够的尊重。

  柏拉图——哲学为王

  爱默生则如此称赞柏拉图和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

”“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全部价值都在这本书里了。

  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生成宇宙

  德谟克利特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第欧根尼——别挡住我的阳光

  “一个哲人,即便他身为奴隶,也是他人的自然统治者,就像医生是病人的导师一样。

  亚里十多德——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他的全部著作多达1000多卷。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

  伊壁鸠鲁——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终点

  当有人问他什么是哲学的时候,他回答:

“哲学就是一帖治疗灵魂疾病的药剂。

  西塞罗——友谊能使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德行是友谊的基础,也是友谊的孕育和保护者。

  卢克莱修——人的真正财富是拥有简单平和的心灵

  “卢克莱修在他的时代独自进行了一场壮烈的战争,他当然是一位最伟大的哲学诗人。

因为他,以及后来的卡塔路斯、西塞罗和维吉尔,拉丁文学才走向成熟。

  奥古斯丁——真理就居住在人的内心

  奥古斯丁哲学的目的是用哲学的手段论证基督教的信仰,指引人们寻求上帝的路径。

  爱留根纳——信仰应当服从理性

  黑格尔认为,在中世纪,真正的哲学是从爱留根纳开始

  安瑟伦——信仰了才能理解

  安瑟伦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唯实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真正的经院哲学之父”。

  罗吉尔,培根——危险莫大于愚昧

  罗吉尔?

培根可以说是旧时代最后一位具有科学思想的学者,也是新时代最早的一位科学思想家。

  托马斯?

阿奎那——哲学是神学的脾女

  他一共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形式,这五种形式被简称为通向上帝的“五路”。

  艾克哈特——神和神性有天地之别

  艾克哈特关于神和灵魂的思辩无疑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德国哲学的思辩精神。

  邓斯?

司各脱——完善的知识是个别的知识

  司各脱意识到了理性对信仰的威胁,并力图通过放弃理性对信仰的证明,限制认识,为信仰保留地盘。

但这种作法,在客观上却为哲学摆脱神学束缚创造了条件。

  威廉?

奥卡姆——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在哲学史上,这个命题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库萨的尼古拉——认识是有学问的无知

  所谓有学问的无知,绝不是正统神学家鼓吹愚昧无知的蒙昧主义,而是指人们通过对知识的探求,而后这到对自己无知的认识。

  布鲁诺——宇宙是太一

  “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懂得我的价值的!

  弗朗西斯?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友情的一个主要功效乃是使人心中有各种情感引起的郁积和萦绕的心事得以宣泄和释放。

  霍布斯——自由与必然是相容的

  与同时代的人相比,霍布斯对于“和平与安全”有着更为敏感的感受和更为迫切的渴望。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作为哲学家的笛卡尔,是公认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奠基

  斯宾诺莎——心灵的绝对德性就是理解

  他明确地将自己哲学的目的定位于道德上的至善,即达到人生最高的完美境界。

  洛克——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

  人的心灵就如同一决没有任何标记的“白板”,只有在经验在上面留下印痕之后,我们才形成了观念和知识。

  莱布尼茨——单子并没有可供某物出入的窗户

  达位对古老的中国充满敬仰和好奇的学者,就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一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肯定了主体、精神的能动作用,对其后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本性所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伏尔泰——幸福是由若干快乐感觉构成的一种抽象概念

  他有一系列桂冠和荣耀:

“法兰西最优秀诗人”、“高乃依和拉辛的继承人”、“欧洲思想界的泰斗”、“凡尔那教长”、“法兰西学院院长”。

  拉美特利——人是一架机器

  “凡是真正的哲学家都会同意,从动物到人并不是一个剧烈的转变。

  休谟——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除了哲学和一般学问的钻研而外,我对任何东西都感到一种不可抑制的嫌恶。

  卢梭——在我们的生命的每个时刻,我们都在死亡和诞生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狄德罗——迈向哲学的第一步,就是怀疑

  在狄德罗的领导、组织和坚持下,《百科全书》成了启蒙思想家们向封建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

  爱尔维修——利益是我们的惟一推动力

  在西方哲学史上,爱尔维修的独持之处,就是以利益为核心的功利主义伦理学思想。

  霍尔巴赫——一切正直和诚实的心灵都倾听理性的声音

  霍尔巴赫是一个聪明的战士。

  康德——人为自然立法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己的景仰和敬畏:

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费希特——学者就是人类的教师

  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费希特建构了自己以“自我”为起点的哲学体系,他称之为“知识学”。

  谢林——人类能够而且应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在哲学上,谢林把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

二论转变为客观唯心论,把主观辩证法推广到外部世界,从而为后来黑格尔建立哲学体系创造了条件。

  黑格尔——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费尔巴哈——哲学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本质得到了

  “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当时大家都很兴奋:

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马克思——怀疑一切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恩格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

  泰勒斯:

水是万物的始基

  这一命题开创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时代。

拉开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大幕。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是专门为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设的,那就是端午节。

作为一位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诗人,屈原有很多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他在其名篇《天问》中就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这个问题可以表示为:

我们生活的世界,最初是从哪里来的?

  对于屈原提出的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答。

如果从西方哲学的历史长河中撷取解答,我们就可以上溯到西方哲学之河的源头,去认识一位伟大的哲人——泰勒斯(Thales)。

他提出的“水是万物的始基”的命题,契合了屈原的问题,也开创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大幕。

  泰勒斯的名字是和米利都学派联系在一起的。

米利都是占希腊的一座小城的名字。

这座位于伊奥尼亚海岸的城市,因聚集了一批醉心于哲学思考的求索者而远近闻名。

在公元前585年前后,在这座小城里声名最显赫的人物,就是泰勒斯。

  泰勒斯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他的传闻也很多。

从这些传闻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领略这位智者的风采。

  泰勒斯是位博学的学者。

他对自然哲学情有独钟,也对天文学、几何学等有深入研究。

据说,泰勒斯第一个测定了冬至、夏至的节气,并把年分成365天。

这些知识使他成为受人敬重的人。

有一次,泰勒斯预言:

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太阳“将变成黑色”。

许多人都觉得这位老先生是在说疯话。

但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真的就出现了日食。

当时美迪人正和吕底亚人激战,突然天昏地暗,白天瞬间变成了黑夜。

双方战士都惊呆了,立即停战言和。

泰勒斯的语言和这场战争一起被载入史册,泰勒斯也因此声名远播。

  每个有深厚思想的人,都有其可爱的一面。

泰勒斯也不例外。

据说有一次他正在观测天象,却忘了看脚下,一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一个土坑里。

看到这一情景的侍女人笑不止,对泰勒斯说:

“你能对天上的东西了如指掌,却不知道自己的脚下是什么东西。

是不是你的学问让你掉到上坑里去的?

”泰勒斯面不改色地拍拍身上的土,回答说:

“只有站在高处的人,才有掉进坑里的资格。

  在关于泰勒斯的故事中,最为知识分子称道的,是他的一次经商经历。

泰勒斯的家境比较清苦,他也因此备受所谓富人们的嘲笑。

一次,一位富人当面奚落泰勒斯,惹急了这位老实人,决定经一次商,给那些富人们看看知识与财富有什么关系。

他在春天,把米利都城的榨油机全部租了下来。

当时正是机器闲置的季节,租金虽然便宜,但榨油机的确没什么用场。

开始人们都以为泰勒斯真的疯了。

等到收获的季节来临,人们才感受到泰勒斯的先见之明。

原来,他根据自己的天文知识,判断出当年雨水充足,橄榄一定丰收。

等人们收获了橄榄,需要榨油机榨油时,却发现只能从泰勒斯那里租用榨油机。

泰勒斯用自己的行为表明:

知识分子不是没有能力获得财富,只是不屑于做这件事情而已。

这倒是值得让一些越来越像商人的所谓知识分子们思考借鉴,下。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泰勒斯就被视为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他的“水是万物的始基”的命题,第一次尝试回答“世界从哪里开始”的问题,是人从“本原”的意义上认识世界的开创之举。

在泰勒斯看来,万物都要靠水分来滋润,所以,如果追溯世界的源头和起始,只能是水。

与这种观念相联系,泰勒斯还认为“灵魂是,种具有活动能力的东西”,弥漫在整个宇宙之中。

尽管这些论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但其开创性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关于界本原的问题。

如果说哲学产生于“惊奇”或者“闲暇”,这个问题的提出就表明这种“惊奇”或者“闲暇”己经开始开花结果了。

他所说的“水”,己经开始超脱了流动的形态,具有了哲学的意味。

对人类认识的发展而言,这一贡献居功至伟。

  我们现在找不到关于泰勒斯的死亡的记载,就像我们找不到他出生的经历一样。

毕竟他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太过遥远,部分则是因为人类知识水平的限制。

其实,我们翻开哲学的历史的时候,就能从这个命题上看到泰勒斯的影子,他是怎么死的,有什么关系呢?

  智者感言: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情结,就是对本原的确定。

侠义小说中的认祖归宗、漂泊游子的叶落归根,都是这种情结的典型表现。

那淡淡的乡愁,正是对“本”和“根”的牵挂与思念。

为什么?

因为只有找到“根”,我们才有脚踏实地的感觉,才能找到那称为“依托”的东西。

就如安泰投入地神盖娅的怀抱,因为那里是我们的力量之源。

“他乡遇故知”之所以被称为人生喜事,正是因为那所谓共同的“根”。

  但在历史上,总不乏忘记了这一点的屑小之辈。

但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我们或许看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历史就是历史。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悔恨过去,而是面向未来。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我们只有明确中华民族的“本”,把持住我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魂”,才能真实而自信地存在与发展,才能让我们的“本原”得以延续。

  泰勒斯的命题是超越了具体意义的哲学反思,我们的感言是基于哲学命题的现实思考。

这正好说明了哲学家对于我们的意义:

哲学家们从生活中发现哲学,而我们在哲学的帮助下更好地生活。

  再也不要嘲笑哲学家们的清贫了。

  阿那克西曼德——世界源于无定

  阿那克西受德生于米利都,是泰勒斯的追随者和最出色的学生。

  地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按照希腊语,“地理”这一词汇最古老的含义乃是“土地的描述”。

因此在当时的地理学家的眼中,地图就是对地球和世界的解释。

古希腊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是从地图编绘开始的。

绘制世界地图的想法最早起源于哲学。

正是因为哲学家想要试图解释地球的大小与形貌,想要形象化地确定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并勾画出有人居住世界的形状。

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张世界地图就是由古希腊的哲学家完成的。

这张世界地图已经失传。

根据一些文献的说法,在这张地图中,地中海是一个封闭的盆地,有人居住世界的四周都被大海所环绕。

欧洲被画在图的上部(北部),亚洲被画在图的下部(南部)。

伊比利亚半岛、意大利半岛和希腊半岛也在图上有所反映,而且形状已画得相当准确。

在此地图中,有海岸线、河流和山脉,此外,除了当时已经知道的两条大河——尼罗河和多瑙河外,还画有一条猜测中的、位于欧洲北部的山脉。

  这位绘制世界上第一张全球地图的古希腊哲学家,就是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阿那克西曼德生于米利都,是泰勒斯的追随者和最出色的学生。

对于他的生平,我们现在可以确认的只是一些零星的片断,比如他卒于公元前546年。

我们对他的了解几乎完全来自于塞奥弗拉斯特的记述——这位亚里士多德的继承人留下的卷峡浩繁的记录文字,只可惜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只有几段残篇得以幸存,使得我们可以从谜一般的历史中寻找和发现他思想的闪光点。

  阿那克西曼德顺着泰勒斯关于世界本原的追问,继续了导师的思考,深化了对世界的认识,提出世界源于无定(apeiron,也有的学者将其译为“无穷”、“无限”或者“非限定者”等等)的观点,并提出了“西方思想最古老的蔑言”(海德格尔语)。

  关于“无定”,阿那克西曼德第一次用“本原”的概念说明其重要地位。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既不是水,也不是那些被认为是元素的东西,而是另一类无定的本性或自然,从这里生成了全部的事物和其中包含的各个世界。

与他的老师泰勒斯不同的是,阿那克西曼德不是从自然的存在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而是将这种本原归结为更为抽象的哲学概念,这对人类认识的深化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阿那克西曼德的那段简短却富有深意的篇言,在哲学史上有过一些讨论。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1946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阿那克西曼德之篇言》。

根据这篇文章的说法,阿那克西曼德的篇言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翻译。

尼采将其译为:

“万物由它产生,也必复归于它,都是按照必然性;因为按照时间的程序,它们必受到惩罚并且为其不正义而受审判。

”海尔曼?

第尔斯对这则篇言作如下翻译:

“但万物由它产生,毁火后又复归于它,这都是按照必然性;因为它们按照固定的时间为其不正义受到惩罚并相互补偿。

”海德格尔则翻译为:

“但万物的产生由它而来,又根据必然性形成复归于它的毁灭;因为它们根据时间程序为不正义而赋予正义并且相互惩罚。

”这些不同的翻译,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从根本上说,都是对万物的产生和消失的认识。

他明确反对将日常生活的词汇用到哲学语言当中,认为那些单一、确定的物体,不可能同时又是无限的。

因为它们的物质属性使它们彼此对立,气是寒的,水是潮的,火是热的,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是无限的,那么其所对应的性质将充满整个世界,于是其余一切荡然无存。

他由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万物的始基必然是“无定”,而非我们通常所说的元素。

这个决定了万物生灭的“无定”以及万物由其确定的“命运”,实际上己经包含了必然性或者规律的问题。

  阿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