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99791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

1、辩证唯物论。

包括:

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也就是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B.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为: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注意: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性首先体现在:

(1)意识统一于物质:

意识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作用:

意识能动性以尊重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为前提

(2)世界的物质性还体现在: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统一的,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6.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2、唯物辩证法。

包括:

事物的普遍联系及其矛盾性;矛盾运动是事物永恒发展的推动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人类世界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人类世界的根本方法。

(1)事物的普遍联系及其矛盾性

(1)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畴,联系是指事物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3)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

其一,任何事物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在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4)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联系也是多样的。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5)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7)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2)矛盾运动是事物永恒发展的推动力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高频考点】

(1)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前提条件。

(2)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矛盾事物的发展。

(3)(最显著的作用)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只能向着对立面转化。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在量变阶段促使矛盾事物的发展

(2)(最显著的作用)在事物的质变阶段,促使旧事物瓦解、新事物产生。

(3)正是由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连接共同起作用,从而决定

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永恒发展的推动力。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单表述。

其含义是: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个性和共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把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两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革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4)对立统一规律是人类世界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的容


(1)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容。

(2)揭示了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部矛盾。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1)实质:

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容;揭示了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部矛盾。

(2)核心:

把握联系发展的根本(矛盾),是把握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畴的基本线索。

(3)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环节的展开,包含并体现为一系列基本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2)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和永恒发展的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辩证唯物法基本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人类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涵不同: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唯物法辩证既包含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2)表现形式不同: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形式。

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3)相互联系:

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基础;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2、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容。

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具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法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在地包含了辩证法。

同样的道理,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畴和原理,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3、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1)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2)矛盾分析法包含广而深刻的容。

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表现。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和归纳与演绎相比,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一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

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3.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的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地思维能力。

3、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P26-28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1)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

1 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其中一部分是人类活动未触及的自在自然,另一部分是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

2 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1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

2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3)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

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实践的存在方式。

1 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有着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

2 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是主要的社会存在物。

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社会过程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

4)实践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

1 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统一。

2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若是不当的实践活动,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环境问题;而适当的实践活动,会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

构建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

4、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P103

1.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2.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

3.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4.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5.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

5、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生态评判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人化,自然界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自然史成为人类史的一部分。

环境问题、生态危机是资本的逐利本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问题造成的,是社会危机,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要克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6、第二章第二节“价值及其特性”P80-86页。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价值主观主义的错误(夸大主体性、否认客观性)

(一)“价值及其特性”(P80-86)

1.价值的定义: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也就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2.价值的特征

(1)主体性:

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直接同主体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容。

(1)价值关系的形成要以主体的需要为中介。

(2)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3)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2)客观性:

a.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b.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

c.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3)社会历史性

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4)多维性:

事物多方面的属性,人多方面的需求,使事物的价值体现出多维性。

(二)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指人的意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或者说,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可以说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一致; 

价值,人的需要及需要的满足复杂多样,因而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也就各不相同,必须有一个标准去衡量人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和合理。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真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科学精神,“科学给人以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

即“求真”。

 

人文精神,“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即“求善”和“求美”。

 

首先,科学精神反映的是追求真理,实事。

而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摒弃一切虚伪的价值取向。

而真理和价值在现实意义中是辩证统一的。

 

其次,要是我们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结果将是造成了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不懂技术却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就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的实事的态度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人文精神就要求我们把人们的根本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发展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的重要目标。

(三)价值主观主义的错误(夸大主体性、否认客观性)

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直接同主体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容。

主体的需要、能力、评价等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

价值既不是一个实体畴,也不是一个属性畴,价值是一个关系畴,它表明主客体之间一个特定关系方面的质,方向和作用。

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

因此价值的特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容,即价值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价值是客观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我们在研究价值特性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客观性,忽视其主体性,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也不能只看到主体性,忽视其客观性,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因此,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全面的、运动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7、价值形式的演变及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流通规律: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的五种职能、特点及现实应用。

(1)价值形式演变的四个阶段:

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一极是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这样,商品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2)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流通规律: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定义:

(1)货币流通规律:

指为了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流通中需要一定数量的货币。

决定一定时间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特点: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2)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3)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关系:

当通货膨胀时,要减少货币流通,方法一般为财政政策:

如增加税收,减少政府支出或者货币政策,如增加利率等等;通货紧缩时要增加货币流通。

(4)货币的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

用货币来衡量商品的价值——只需要用想象中的观念形态的货币。

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相互区别: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商品的价格是指商品价值的货币

表现形式。

相互联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2)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

  

(4)支付手段,指在以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或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

  

(5)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中充当货币的各项职能,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五种货币职能的关系:

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化身发挥作用,这实际上是货币职能在世界围的延伸。

货币的五种职能是有机地联系着的,它们共同表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在货币五个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贮存手段是潜在的流通手段,与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紧密联系。

支付手段的出现以前三种职能的发展为前提,是基于流通手段与贮存手段职能的发展而发展。

世界货币职能是最后发展起来的一个职能。

五个职能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是货币的一般等价物作用在商品发展过程中不同方面的表现。

(5)现实应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保证市场货币流通量正常的基础。

农业的丰欠,对市场供应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农业发展,市场供应就比较充足;如果农业欠收,市场供应紧。

那么,货币流通量很难保持正常。

轻工业的发展,能提供充足的、保证人民生活需要的商品。

重工业的发展,却要增加职工、增加工资、增加货币投放,其产品绝大部分不能直接进入生活消费,不能直接汇拢货币。

商品流通是实现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相适应的主要矛盾,而商品流通又是由生产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因此,今后安排农轻重的比例关系时,要进行详细的计算,力争使农轻重的比例关系符合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

(货币投放渠道:

一是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机关、学校、团体等对职工支付的工资及其他劳务支出。

二是商业部门收购农副产品的支出。

三是收购手工业品、废旧物品以及收兑金银的支出。

四是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各单位用于旅差费以及文具、纸等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

五是国家用于农业的贷款和支援贫困落后地区的拨款。

六是城乡人民从银行提取的储蓄存款。

货币回笼渠道:

一是“商品回笼”。

通过商业部门出售商品而收回货款。

二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