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012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闵行松江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③与传统史学不同,国内现代史学始于20世纪初,可以梁启超《新史学》的问世作为标志。

梁启超强调史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并推崇史料的价值。

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呼吁重视甲骨文献、简牍文书及图像中的历史信息的史料价值。

他们通过纸娟绘画、石刻浮雕画、壁画、岩画、木版画、模板刻画等,将史料利用及史学研究往前推了一大步。

④虽然在迭出的新史料中,文学大家们也对图像流露过浓厚的兴趣,但图像在史料中的地位并未发生突破性变化。

郑振铎就批评过“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

即便这样,郑氏所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免不了只是个“插图本”,它没有利用图像来研究文学史,利用图像史料来研究文学史的科学。

时下,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图像作为历史留存的证据,逐步得到史学界的回应,以图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⑤图像和文字能够相互印证。

作为史科,文字能蕴含丰富的信息,而图像明显的优点是形象直观。

几年前陕西潼关发现一座隋代大墓,后来根据列戟的数量,推断出墓主人为隋太子杨勇。

戟是一种武器,也可作为仪仗器、礼器使用。

唐代列戟制就是通过施戟杆数的多少来表示其主人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力。

《唐六典》中记载:

太庙、太社及诸宫殿门,各二十四戟:

东宫诸门,施十八戟;

正一品门,施十六戟……目前已知的墓穴发现都跟文献完全对应,列戟形状也一目了然,对还原当时礼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⑥图像还能让我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

并非历史的各个方面都有文字描述,这个缺陷就要用视觉资料来填补,比如行人、小贩、工匠、茶客、剃头师、算命先生等三教九流,并非都能载入史册、留下文字印记,而许多画作却能让人看到 

 

(摘编自孙振华《中国古代图像史料的运用》)

3.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文章,解释第②段加点词“式微”。

5.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没有能够重拾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B.史料利用和史学研究都在20世纪初往前推进

C.张振铎没真正把图像运用于其文学史的研究当中。

D.人们依据《唐六典》推断隋代大墓的列戟形状。

7.根据文章,把第⑥段结尾的句子补写完整

8.阅读全文,谈谈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

寻找贝多芬

肖复兴

①有一段时间,我突然不喜欢贝多芬。

我觉得世上将贝多芬那“命运的敲门声”过分夸张,几乎无所不在,现代轻音乐队也可以肆意演奏他的《命运》。

强烈的打击乐莫非也能发出“命运的敲门声”吗?

贝多芬虽非指明路灯那样的思想家,也不能通俗得如同敲打不停的爵士鼓。

②有一段时间,我如这些浅薄的人一样,对贝多芬所知甚少。

其实,他所拥有的,不只是《命运》和《英雄》。

③一个闷热无雨的夏夜,我忽然听到美国著名小提琴家雅沙.海菲兹演奏的小提琴。

那乐曲荡气回肠,一下子把我带入另一番神清气爽的境界,让我深深感受到天是那样蓝,海是那样纯,周围的夜是那样的明亮、深邃、清凉一片沁人心脾……

④后来,我知道,这是贝多芬的乐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⑤贝多芬原来也还有这样近乎缠绵而美妙动听的旋律。

我还知道:

正是创作这只协奏曲的那一年,贝多芬与匈牙利的伯爵小姐苔莱丝.博朗斯威克订了婚。

他将他的爱情心曲融进了七彩音符中。

⑥贝多芬不是完人,却是一位巨人,当我更多地接触了一些他的音乐作品,才深感自己面对一座高山、一片森林,原来却一石一叶而障目,自己远远没有接近这座山这片林。

贝多芬并不是夏日流行的西红柿和冬天储存的大白菜。

他不能处处时时为你敲门,也不会恋人般无所不在的等候与你相逢。

它需要寻找,用心碰他的心

⑦春天,我从海涅故乡杜塞尔多夫出发,到科隆,然后来到波恩,我是专门来寻找贝多芬的。

那一天到达波恩已是黄昏,天正下着蒙蒙细雨,沾衣欲湿濡,丝丝缕缕。

踏上通往波恩小巷的碎石小道,我心里很为曾经对贝多芬的亵渎而惭愧。

对一个人的了解是世上最难的事,对音乐的认识,我真还只是识简谱阶段。

此行,算是我对贝多芬真诚的歉疚。

⑧不管别人如何理解贝多芬,我心中的贝多芬的外表,绝不像街头批量生产的那种贝多芬石膏头像。

我懂得,他所经历的痛苦远远比我们一般凡人多的多,但它绝不仅仅是一个天天咬着嘴角、皱着眉头、忧郁而愤恨的人。

正因为他对痛苦的经历与认识比我们多,对爱与欢乐渴望的意义才比我们更为深刻,更为刻骨铭心而一往情深。

他不是那种描绘性的作曲家,而是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心和灵魂进行创作的音乐家。

我想,正因为这样,在他创作的最后一部《第九交响曲》中,既有庄严的第一乐章的快板,也有如歌的第三乐章的慢板,更有第四乐章那浑然一体高亢而又深情的《欢乐颂》。

听这样的音乐实在是灵魂的颤动,是心与心的碰撞,是情感世界的宣泄,是人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升华。

⑨小巷不长。

很快便到了一座并不高的小楼前。

可惜,我来晚了,早过了参观时间,贝多芬故居的门已经紧闭。

无法亲眼看看贝多芬儿时睡过的床、弹过的琴,和他那些珍贵的手稿。

我只有默默的仰望着二楼那扇小窗,幻想着这一刻,贝多芬能够从中探出头来,向我挥挥手,或者从那窗内飘出一缕琴声,伴随着他那一阵阵咳嗽声……

⑩在德国波恩市政大厅前宽敞的广场上,我看见了贝多芬。

他穿着破旧的大衣,手搭在胸前,双眼严峻却不失热情地望着我。

那是屹立在那里的一座贝多芬雕像。

在这里,即使没有雕像,贝多芬的影子也会处处闪现,他的音乐日夜不息的流淌在波恩小巷乃至整座城市上空,然后顺着莱茵河一直飘向远方。

⑪广场旁传来一阵六弦琴声,那是在一座商店的屋檐下,一位流浪歌手正在演奏。

在杜塞尔多夫,在科隆,我都曾经见过他。

他似乎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每次不管听众有几个,也不管有没有人往他甩在地上的草帽里扔马克,他一样激情而忘我的演唱或演奏。

这一天,同样没有几个人在听,他同样认真而情深意长地弹着他的六弦琴。

⑫我听出来了,那是贝多芬的《致爱丽丝》。

9.在课本中我们学过肖复兴的散文作品 

__________。

10.简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11.请对第⑨段的写作手法进行赏析。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是( 

A.批量生产的贝多芬石膏头像咬着嘴角、皱着眉头,体现了人们对于贝多芬的片面理解。

B.贝多芬的音乐主题与风格多样,是用心和灵魂进行创作的,欣赏他的音乐使人灵魂颤动。

C.第②段承上启下,由我也其他人一样对这位音乐巨匠所知甚少转入对其音乐多样的叙述。

D.本文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展现了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与音乐成就,富有思想内涵。

13.第⑪段写流浪歌手弹奏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有何用意?

14.文章以“寻找贝多芬”为题,请概述作者的“寻找”过程。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浣溪沙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

王安石二度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

这首诗创作于这一时期。

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

15.这里的“浣溪沙”是_______。

16.下列对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作者的庭院因无心打扫和少人走动而长满青苔。

B.次句写门前小道寂静无声,蜿蜒的小溪静静地流淌着。

C.“小院”句的“寂寂”既写环境寂静,有些内心的寂寞。

D.纵观全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乐观旷达的情感。

17.请对作品的结尾一句进行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

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

“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

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警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至荆州,复然。

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

“官人与我一文两文。

”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

媪勃然怒曰:

“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

我非乞人也。

”宗质起敬,谢曰:

“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

怒火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媪喜曰:

“老婆姓异甚,不可言。

”宗质力恳请,忽曰:

“我姓展。

”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

“夫人,吾母也。

”媪曰:

“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

”宗质拜曰:

“然。

”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1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所经复然,竟不得

(2)宗质起敬,谢曰

19.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__________)

A.忧患 

B.遭逢 

C.受难 

D.触犯

(2)从之西(__________)

A.使……跟从 

B.随行 

C.依从 

D.取法

20.下列为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

B.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

C.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

D.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

21.请把第二段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

22.文中有两处对宗质寻母的经过进行了侧面描写,试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养兰说

明·

陶望龄

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

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奉。

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瘯①,无何其一槁矣。

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

予就问故,且告以闻。

客叹曰:

“误者子之术也。

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

以芳悦人者,百卉也。

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

奥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

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

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几死。

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

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

既而疑曰:

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②而不可知者。

《离骚》曰: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夫其脆弱骄蹇③,衒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

嗟乎!

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

(注释)①瘯:

憔悴②密化:

暗地变化③骄蹇:

骄傲

23.简析第一段划线句的作用。

24.第二段“予就问故,且告以闻”中“闻”是指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25.第三段引用《离骚》中的句子,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文学经典实例,具体形象,很有说服力。

B.指出兰芷荃蕙这些香草也会野化失去芳香。

C.通过类比,阐明兰花也会失去固有的本性。

D.表明兰花在炫耀芬芳自以为是而变娇弱。

26.文中第二段举有人养龟的例子,有何作用。

2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围绕兰难养,兰宜茗,兰日枯,兰遂盛的线索,起承转合,构思巧妙。

B.作者用养兰的亲身经历,批驳了关于兰草本性清香宜茗汁的观点的荒谬性。

C.文中引入“客”的形象,化用了赋体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表达对立观点。

D.作者对兰草改变本性而嗜秽感到无奈,作者见兰草得粪而茂盛,颇觉讽刺。

六、材料作文

2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农民在山里种毛竹,只有一株发芽。

他经常给它浇水,施肥。

过了很久也没有多大变化。

连续几年,毛竹也不见长高。

有人劝他,不要坚持了,这里长不出更多的竹子。

到了第五年,一场春雨过后,毛竹拔地而起,并且以很快的速度生长,一直长到20多米高。

不久,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一座毛竹林。

农民惊诧之余,拿着铁铲挖了挖山沟的土地。

他发现毛竹的地下根茎已经遍及整个山沟。

原来,这几年里,虽然地面上看不到毛竹苗生长的迹象,但在土壤里,它的根系却在不停地生长和蔓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则材料的思考。

(1)自拟标题;

(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冯公岂不伟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和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学常识平时要注意分类整理记忆,本题考查的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妆”“冠”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AA

(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所给的每个选项,找出和例句一样修辞的语句。

例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A项,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B项,“明月高楼休独倚”,当夜深人静,明月高悬于静谧长空,最好不要自己独倚在小楼上遥望月亮(因为当我想起与亲人共处在一轮皎月之下却无法相见,或许又联想到自己和月宫中落寞的嫦娥一般见不得亲人)心中无来由地涌上一股孤独、寂寞、悲伤之情。

此句没有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C项,“一夜飞度镜湖月”,意思是“在梦中飞过了月光下美丽的镜湖”,此句没有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D项,“夜吟应觉月光寒”,意思是“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袭人”,此句没有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故选A。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考查宣传语。

解答此类此类题目,考生要明确宣传的主题或者重点,拟写宣传语要力求简洁而又重点突出,如果能做到富有创意又朗朗上口自然更好。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环保宣传语中不得体的一项。

要注意是“环保”宣传语。

A项,告别喧嚣闹市,独享浪漫风情。

这则宣传语并未突出“环保”主题,反而强调了“宁静”“浪漫”这些特点,更像房地产宣传语。

B项,还原蓝天碧水,共建生态家园。

由“蓝天碧水”“生态家园”可以看出“环保”主题。

C项,地球资源有限,环保事业无限。

由“资源有限”“环保事业”可以看出“环保”主题。

D项,世界没有绿色,生命便是灰色。

由“绿色”“灰色”可以看出“环保”主题。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句子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古文中,数字一般为虚数,所以不一定是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而后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

”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

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

这句话的正确的翻译是:

“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

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

”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幽美。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两句中“将军角弓”和“都护铁衣”为互文,应理解为“将军和都护(这里代指全体人)的角弓都(僵硬)无法张开,铁甲冷得无法穿上。

”才更合理。

3.介绍图像的发展历史,说明图像曾经是重要文献;

与后来图像的重要性日渐式微形成对比;

为下文写图像史料的价值做铺垫。

4.图像在史学中的地位逐渐衰落。

5.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的重视,使得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得到推动。

6.D

7.芸芸众生之貌,熙熙攘攘之景。

8.形象直观是图像作为史料的明显优点,如果图像和文献能够完全对应,就可以互相印证,就会清晰而具体的还原文字所表现的史学内容;

普通百姓的面貌,市井生活的具体情形很难载入史册,图像史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字资料的欠缺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

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

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

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等等。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本题考查的是开头段的作用。

首先概括内容,结合“中国的图谱之源远流长。

一般可从遥远的河洛图谈起……以后图经这种表述体裁成为几个时代的重要文献”,可概括为“介绍图像的发展历史,说明图像曾经是重要文献”;

手法上,结合“宋以后,文字气场越来越大,随着思想文化越来越深邃宏大,在人们的意识中,图像能表达思想的深度和准确性大大削弱”,可概括为“与后来图像的重要性日渐式微形成对比”;

结构上,结合“图像还能让我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可概括为“为下文写图像史料的价值做铺垫”。

4.此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

做好该题主要是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

题目是结合文章,解释第②段加点词“式微”。

首先找到该词所在的句子,“式微”的本意是“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结合句子“由于传播相对困难,表意欠缺深度和准确性,图像的重要性日渐式微”,可知此处是指“图像在史学中的地位逐渐衰落”。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提炼主要观点的能力。

答题策略: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题目是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本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是写国内现代史学的标志是梁启超《新史学》的问世;

第二句是写梁启超推崇史料的价值;

第三句是写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呼吁重视甲骨文献、简牍文书及图像中的历史信息的史料价值;

第四句是写大师们通过各种方式将史料利用及史学研究往前推了一大步。

综合来看,此段主要是写“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的重视,使得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得到推动”。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察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D项,“人们依据《唐六典》推断隋代大墓的列戟形状”错,依据原文“几年前陕西潼关发现一座隋代大墓,后来根据列戟的数量,推断出墓主人为隋太子杨勇”“《唐六典》中记载:

正一品门,施十六戟……目前已知的墓穴发现都跟文献完全对应,列戟形状也一目了然,对还原当时礼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见不是依据《唐六典》推断大墓列戟形状,而是根据大墓列戟数目和《唐六典》记载推断墓穴主人身份。

故选D。

7.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

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

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

应对策略有

(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

(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干要求。

题目是根据文章,把第⑥段结尾的句子补写完整。

需要补充的句子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因此一定要仔细阅读前文。

结合前文“并非历史的各个方面都有文字描述,这个缺陷就要用视觉资料来填补,比如行人、小贩、工匠、茶客、剃头师、算命先生等三教九流,并非都能载入史册、留下文字印记”“而许多画作却能让人看到”,可见横线上需要补充的应当与“行人、小贩、工匠、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