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031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苏格拉底首创对话式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产婆术包括:

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柏拉图《理想国》,爱智慧、掌握真理的哲学家居于统治地位,具有勇敢美德的军人居于辅助地位,第三类人是具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他倡导“寓学于游戏”,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他将人的灵魂分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两种成分。

他提倡自由教育,反对教育的功利性,主张以提高一般文化为目的。

古罗马:

西塞罗《论雄辩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奥古斯丁《忏悔录》,强调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提出“原罪论”。

创立阶段:

培根在《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出。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他提出“泛智教育”和“班级授课制”。

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

康德在讲课过程中首先使用教育学来论述教育,并审阅出版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论教育许》。

卢梭,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代表作《爱弥儿》,强调教育要顺应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

1806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提出教学阶段理论和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传统教育学派)

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代表:

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德国教育家拉伊《实验教育学》,还有法国比纳,美国霍尔和桑代克。

其基本特征是:

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批判旧教育注重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的方法,强调从实验的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定量研究的方法)

2、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其代表性著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提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做中学的教育主张。

(现代教育)

3、文化教育学,代表:

爱德华·

斯普朗格《文化与教育》,西奥多·

李特《职业教育、专业教育、人的陶冶》文化教育学研究的重点是教育哲学方面的问题,很少论述具体的教学问题。

强调“教育是文化的过程”,通过创造文化来促进人的人格生成和灵魂的唤醒。

4、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代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布鲁纳,代表著作布鲁纳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

特点:

1)十分强调认知能力德尔发展,强调教育是一个构造过程。

2)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主张以“结构”的框架去处理大量的信息。

3)提倡“从发现中学习”4)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传授功课,而是组织情境,以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动机。

5、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只是是发展的,是学习者内在建构的,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

代表人物有:

格拉塞斯费尔德、斯戴福、鲍尔斯费尔德、杰根、斯皮若、维特罗克、斯泰尔等。

6、终身教育思想,保尔·

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3、教育的词源(选择题)

1)在西方,很多教育家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

2)最早把“教”和“育”二字合为一体的人是孟子;

《孟子·

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由“教育即生长”得出“生长的理想归结为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

教育是为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代表人物: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

斯宾塞

第2章教育与发展

1.教育起源的假说(选择题)

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生物学起源论

把动物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本能性活动当作教育的基础,否定了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性生物行为的根本区别,它实际上否定了人与动物区别。

动物既不会自觉的改造自然,也不能将改造自然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沛西·

能《教育原理》,利托尔诺《动物之教育》。

2)心理学起源论

把模仿看作教育的基础,而且把模仿限定为儿童,一方面,肯定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认了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孟緑所说的“模仿”是无意识的,本能的行为,这又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并把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因而有以偏概全之嫌,同样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3)劳动起源论

把人的个体发展与人类生存需要结合起来,认为人类生理器官,语言,思维等客观发展与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代代相传的主观要求产生了教育,而劳动恰好发展了人类自身并满足了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教育这种人类独特的社会现象便应运而生了。

恩格斯的劳动说,《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学校产生的原因:

(重要)

1)经济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嬗变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然性

3)文化积累为学校的产生创造力有利条件

3.学校产生的意义:

1)促进了教育活动的专业化发展

2)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人才

3)推动了学科门类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简答题)

1)生产性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突出了教育为政治服务的特点。

而现代教育则要适应科技发展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要求进一步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这就表现了现代教育为生产服务的特点。

2)普及性

现代社会要求所有人都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因此,现代社会打破社会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的局面,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普及的教育。

教育的普及性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3)教育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形式方面,现代教育不仅学校教育机构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现象,校外教育机构也十分发达。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不仅实验教学受到重视,而且由于各种现代教学设备在教育中广泛使用,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提升了教育的有效性。

4)科学性

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生产培养劳动力。

教育的科学性决定了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方面。

5.人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一方面是指人的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另一方面是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的增强。

人的心理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人的心理倾向或意向的发展。

(人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是互相联系的,共同构成人的发展的统一体。

6.儿童发展观的近现代流变(选择题)

1)自然成熟理论

代表人物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成熟时某些行为、能力产生的必须条件,是身心发展的一种准备状态。

2)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创始人华生,代表斯金纳、班杜拉,华生在发展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

他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7.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确定)

1)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

2)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3)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8.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第一,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社会生活素质,使之更有效的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二,教育还能够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来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

第三,教育还可以推动社会成员转变观念,从而形成能够提升社会经济水平的现代社会观念和行为。

(2)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9.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教育的经济制约

1.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与速度

2.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的人才规格与教育结构

3.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4.经济教育的制约作用还体现在一些相对间接的影响上,例如社会经济结构影响着家庭结构,从而影响儿童的生存状态,反过来影响学校教育的整体运行。

(2)教育的政治制约

1.政治影响着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2.政治影响社会对教育的资源分配以及教育内资源分配

3.政治影响着教育的制度建设、教育行为和教育的思维方式

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无论是对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确保整个教育活动正确的方向基础

2)选择功能--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此外,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也都依据教育目的的不同而有不同选择

3)激励功能--教育活动中具体而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的教育目标,能更好的发挥其激励作用

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2.教育目的的确定

(1)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

一方面,人都有追问世界之根本的哲学兴趣;

另一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哲学观念总是会对人的活动产生影响。

2)教育目的还受到思想家们或者指定教育目的的固有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教育目的既然是对培养对象的主观设计,就不能不与人格理想相联系。

(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水平不同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不同

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对教育目的起决定作用。

教育目的会体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其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重要)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4.教育目的的个人取向各流派

各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1)、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提倡“天赋人权”“天赋民权”思想,认为个人自由、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2)、人本主义教育

人本主义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后归宿的教育思想。

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人在受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儿童的本性、尊严、兴趣和理想。

伊拉斯谟、马斯洛、罗杰斯

第四章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

它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学制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双轨型学制(西欧):

背离教育机会均等原则,扩大教育对象

2)单轨型学制(美国):

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和教育民主原则

3)中间型学制(苏联):

又叫分支学制,兼顾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益

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和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什么?

1)(未实行)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

2)中国首次颁布并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

中国学制的沿革

1902年,请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也称“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学制没有实施。

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并推行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葵卯学制”)

1922年,在全国教育联合会主持下,制定“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主要采取当时美国一些州已实行了十多年的“六三三制”。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我们正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未来我国学制发展的方向将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第五章学生及其发展

1.两种学生观:

1)“外塑论”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不具有任何个性,只是按成人的愿望任人随意描绘或任意拿捏。

学生仅仅被看成是教育的对象,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教师才是教育活动的主宰,具有绝对的权威。

强调了社会需要和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

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认为儿童是一块空白的石板,父母和教师可以在石板上书写任何东西,创造出他们所希望的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学生的成长全仰仗教师的指导。

他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盲目冲动的种子”,必须从小加以管理。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课堂教学永远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2)“内生论”则把教育过程看作是儿童自身主动发展的过程。

把学生放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把教师放在一个辅助的地位。

两种学生观都有积极因素,但又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

正确的学生观应当是建立在对学生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上。

2.学生的本质属性(论述题)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2 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是学习中的人

1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 学生是在学校参加规范学习的人

3 学生是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的人

3)学生是独立的人

1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2 学生是具有独特精神世界的人

3.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1)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和医疗保健获得权)

2)受保护权(每个儿童都有不受危害自身发展的、被保护的权利,包括保护儿童免受歧视、剥削等权利)

3)发展权(每个儿童都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包括接受正规的教育以及相应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条件)

4)参与权(每个儿童都有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并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权利)

5)受尊重的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受到尊重的权利)

4.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循序渐进,反对揠苗助长,同时也必须警惕学生的发展压抑。

2)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应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反对教育“成人化”,同时应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3)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对教育的丰富化、多样化提出了要求,主张因材施教。

4)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关键期适时而教,反对教育平行推进。

第六章、教师

1.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对象上的特点为复杂性

2)劳动手段上的特点为示范性

向师性:

是指学生尊重、崇敬教师,乐于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心理倾向。

3)劳动过程上的特点为长期性

4)劳动性质上的特点为创造性

5)劳动形态和劳动成果上的特点为个体性和集体性

教师的劳动主要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但其劳动成果却是集体性的。

2.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论述题

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通过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对教育对象、内容、过程、结果质量等以及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理性认识和信念。

专业的教师理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1.从宏观上看,主要指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质量观、评价观;

2.从微观上看,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自我和教学作用的信念等。

(二)职业道德。

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1.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

敬业意识、乐业意识

2.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

对职业规则的信奉、职业规范的遵守

3.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

坚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用科学的精神陶冶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培育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

(三)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

1.教育科学知识,例如教育心理学等

2.学科知识,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主体

3.学科教学知识

4.通识性知识,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才可以适应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

1.教学技巧

2.教学能力

3.交往能力

4.组织与管理能力

5.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五)心理素质。

1.积极乐观的情绪

2.豁达开朗的心胸

3.坚忍不拔的毅力

3.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教师职前专业发展基础—开放、多样化的教师职前培训模式

2)初任教师继续发展前提—教师的上岗培训

3)合格教师不断成长的保障—教师继续教育

4.教师学习共同体特征:

自愿性、同一性、发展性

5.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1)构建共同愿景

2)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和资源支持

3)设计体现共同体主旨和满足教师需求的活动

4)简历知识库、共享机制及完善的冲突解决机制

5)建立共同体中的群组

6)建立群组领导机制和完善成员的支持体系

7)提供教师线下交流的机会

第七章课程

1.课程的含义

1)广义:

课程就是学习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2)狭义:

课程专指学校中的课程,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2.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含义(辨析题)

1)课程标准:

是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闷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指导性文件。

2)教材:

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

教材既有文本教材,也有视听教材,还有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网络教材。

3)课程资源:

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课程论:

指教育科学领域中以课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4)课程论:

指“教育科学领域中以课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3.课程的类型

1)以课程决策层次为标准划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以课程组织形式为标准划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和整体课程(综合课程)。

3)以课程内容排列方式为标准划分,可将课程划分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

阶梯型课程。

4)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为标准划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5)以课程影响形式为标准划分,可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悬空课程。

悬空课程首先由美国教育家艾斯纳提出。

4.课程开发的阶段:

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5.泰勒原理四个步骤:

(简答题)(标志性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开发的圣经”)

1)确定教学目标。

三个来源:

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两个筛子:

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

2)选择学习经验。

选择适宜的经验供学生学习

3)组织学习经验。

4)评价学习经验。

包括教育方案实施前后

第8章、课程与教学实施

1.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方案的特征。

(合理性,明确性,复杂性,实用性)

2)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导致成功有效课程的决定性力量,影响课程的实施的其他因素都要通过教师这个因素发挥作用。

3)学校的支持度。

学校是课程方案的使用单位,有效的课程实施离不开学校对课程方案的管理,组织和各种行政配合。

4)学校外部氛围。

校外环境是课程方案使用的社区环境的总体氛围,学区或地区还有社会各界的支持会推动课程实施。

2.教学过程的本质:

是指教学过程中内在的、能被人的思维所把握的基本关系和属性。

1)特殊认识说。

首先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其次,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发展说。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培养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

赞科夫

3)交往说。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统一,其本质是交往。

4)实践说。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5)多本质说。

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多序列和多矛盾的复杂过程。

3.中小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以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它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阅读书面语言的能力。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组织教学性的参观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

要求:

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行为习惯和发展能力为主

的教学方法。

(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杰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讨论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力、形成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方法。

(五)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

4.教学设计的步骤:

1)分析学习需要。

2)确定教学目标。

3)优化教学策略。

4)设计教学评价方案。

5)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6)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并修订方案。

5.上课: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和评判标准)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恰当

5)教学语言精湛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第9章、学校德育

(一)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