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盘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07186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盘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盘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盘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盘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盘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盘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盘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盘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盘点.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盘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盘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盘点.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盘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盘点

1.字词类:

看拼音写词语,多音字组词,形近字组词,填上合适的词,近义词、反义词,选字词拼音填空,成语填空,根据类型写词语(ABAC、ABCC、AABC等),查字典,根据词语选词意思,意思与词语相连,根据意思写词语,联系上下文写词义等。

2.句子类:

造句,关联词填空,比喻句、拟人句、设问句、反问句、疑问句的区别及照样子书写,缩句,扩写句子,对一些句子能谈自己的理解(如诗句及文中意蕴丰富的勉励)等。

3.课文:

按课文内容填空,知道典型课文的结构、写作手法(如:

比照、列数据、举例子等)等

4.阅读:

内容可以比较综合性,让学生学会认真阅读,会分析、思考。

5.作文:

本册作文的主题有:

写景,观察日记(写发现的),编写童话故事和科幻故事,写动物,写导游词,看图写文(写事),写一封信。

6.积累:

古诗词、课文后的一些好句以及园地中的日积月累等。

二、复习方式:

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再次进入专题训练阶段,包括句子训练,课文重点段积累,课内阅读和作文训练。

句子复习

一、按要求改写句子。

1.修改病句:

(1)老师介绍了许多小明的事迹。

(2)王老师亲自陪同我班同学游览。

(3)树枝头上的小鸟在树上尽情地歌唱。

2.改成比喻句。

春风吹在我的脸上暖洋洋的。

3.改成拟人句池塘里的菏叶在微风中摇动着。

二、变换说法:

1、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如:

见到同学有难,我们怎能不帮忙呢?

(见到同学有难,我们必须[一定、应该]要帮忙。

2、肯定句变成双重否定句。

如:

谁都热爱自己的祖国。

(谁都不会不热爱自己的祖国。

3、双重否定句变成肯定句。

如:

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李博士只得停止工作。

4、难度稍大的把字名改成被字句,或被字句改成把自己。

如:

自古以来,人们把钱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

(自古以来,钱江大潮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

5、变换语序,意思不变。

如:

看,孔雀开屏啦!

她兴奋地说。

(她兴奋地说:

看,孔雀开屏啦!

6、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非不可的运用)

如:

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

(我非把这件事做好不可。

三、问句类型:

1.疑问句。

(有疑而问)如:

这支笔是你丢的吗?

2.反问句。

(答案在句中)如:

发生了这样的事,怎么不叫人生气呢?

3.设问句。

(自问自答)如:

《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得是现代科学技术。

四、句子的变写:

1.短句变长句。

如:

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鸽子或孔雀。

[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五彩斑斓的)孔雀。

]

2.缩句。

如:

它们的体表长出美丽的羽毛。

(体表长出羽毛。

课内阅读第一二单元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  )的响声,好像(    )。

现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   )!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    ),只见东边(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起来。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    )。

再近些,犹如(   )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  )起来。

3.我们(  )拍掌,树上就变得(  )了,到处都是(  ),到处都是(  )。

大的,小的,(  ),(  ),有的站在(),有的(   ),有的在(   )。

4.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

叶尖(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5.爬山虎的脚(  )墙的时候,(   )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

细丝原先是(  )的,现在(   )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使它(  )在墙上。

6.大体上,住所是很(  )的,(  )、(  ),很(  )。

(  )我们想到蟋蟀用来(  )的工具是那样(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  )了。

二、课内阅读

(一)古诗阅读

1.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1)、这首诗是( )朝诗人(  )所写。

(2)诗中缘是(  )的意思。

(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来表示。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2.默写《游山西村》

(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  )所写。

疑在诗中的意思是(  )。

(2)这首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觉得从哪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

(),()。

在()情况下,人们会经常使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诗。

(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在短文中的()里填上合适的词。

2、从划的句子中,我体会到了作者的观察很(),描写得很()。

3、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地描写的。

一、形状,我是从()等词语感受到的。

二、动作,我是从()等词语感受到的,三、颜色,我是从()等词语感受到的。

4、文中有句比喻句与众不同,请你仔细找一找,并且用划出来。

(三)《蟋蟀的住宅》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请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    )------(    )(    )------(    )

我还会写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安静()简朴()简单()

2.这段话是按从()到()的顺序写的。

3.我们只所以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是因为()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试着用下面的句子来表达。

蟋蟀的住宅很(),很(),还很()。

我觉得蟋蟀真()!

第三、四单元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  )的花园。

那里,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

2.(  )要靠(  ),要靠很好地(),做出对人们()。

3.鹅的步调(  ),(    )的,颇像(  )里的(  )出场。

它常(  )地站着,看见有人走来也(    );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    )。

4.猫的性格实在有些(  )。

说它(  )吧,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  )。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    )。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    )。

它什么(  ),可是它又那么(  )。

5.它(  )、(  )、(  )、(  ),因为它有一群鸡雏。

它(  ),因为它是鸡母亲。

一个(  )必定就是一位(  )。

二、课内阅读《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谁怎么呼唤,它()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把老鼠等出来()!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它若是不高兴啊,()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

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猫》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

()

(2)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明猫是一位画家。

()

2、请在文中的()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给句中加点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

(1)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2)它若是()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4.我能照样子写象声词。

咕噜咕噜:

(    )、(    )、(    )。

5.古怪的意思是(),作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出猫的古怪的。

说猫既(   )又(    );既(   )又(    );既(   )又(    )。

表面看起来作者是()猫的,其实是表达了对猫的()之情。

第五单元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  ),在(    )之间(  )。

2.多少劳动人民的(  )和(  )才(  )成这(  )、(    )的万里长城。

3.截至2003年7月,我国已有(  )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文化遗产(  )处,自然遗产(  )处,自然文化遗产共(  )处。

4.正前面,昆明湖(  )像一面(  ),(  )像一块(  )。

(  )、画舫在湖面慢慢地(  ),几乎不留一点儿(  )。

二、课内阅读《颐和园》

①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1、从划的句子中,我知道这篇课文是按()的顺序写的。

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  )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    ),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    ),站在(    )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    )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

2、葱郁的郁字,音序是(),部首是(),除部首外查()画。

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在正确的序号后打√。

①香气浓厚;②(草木)茂盛;③(忧愁等)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

3、文中慢慢地滑过,我觉得()字用得贴切,因为从中能让人体会到()。

4、我会照样子写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天上的星星多得像();亮得像()。

(2)、我们学校美得像();舒适得像()。

第六单元

一、积累填空

1.默写课内古诗,能写上一两句送别名句。

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是那(    ),前面的(    ),后面的(  )上去,(  )的声音,像(  )的音乐;(    ),(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那(    ),如同(    ),必将(    )传下去。

二、课内阅读《搭石》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紧走搭石慢过桥是一句俗语,我也来写一句俗语。

()。

2、照样子写词语:

清波漾漾:

()、()、()。

3、读了这段话,我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这段话先写一行人(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再写(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  )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

4、我来填一填:

(轻快)的音乐:

()的宫殿()的万里长城()的母亲

第七单元

一、积累填空

1.周恩来站了起来,()地回答道:

()!

2.我非常(  ),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  )与(  )都堪称(  )的大作家。

3.让我们一起记住(    ),(    )这句名言吧!

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  )去比别人的(  ),那么他不但会(    ),还会(    ),十分(  );如果他能不断找出自己的(  ),不断()别人的长处,他就会飞快地(  ),越来越()。

3.20世纪是一个(    )的世纪。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来形容。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物兰*罗素说:

(    ),是(  )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4.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    )首次发现了保存有(    )的恐龙化石,(  )的发现使全世界的研究都们(    )。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  ),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涂上了(  )之笔。

5.太空作物普遍具有(   )、(   )、(    )等优点。

二、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正当周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写一写下列词语的意思。

吵嚷:

衣衫褴褛:

撑腰:

2、认真读短文,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中我明白了就叫中华不振。

3、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周恩来是怎么想的?

当你读到这一幕时,你是怎么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