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076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惟通:

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

问木兰在惦记什么?

木兰答道:

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

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

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

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打开闺房东面的门,坐在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当着窗子整理像乌云一样柔美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出门去见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主题思想】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巾帼女英雄形象。

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善良质朴的优秀品质。

选择题:

1、欣赏诗歌《木兰诗》,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理解正确的是()

A.木兰诗最初流传于北宋时期,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B.诗歌主人公(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军期间,战友均不知其为女子,可见木兰与战友交流不多,而且很善于伪装。

C.诗歌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以战事连绵,民不聊生为主题,构思创作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

2、对《木兰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诗中最能体现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是:

C.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

能力不逊于男子的句子是:

D.诗中“将军……壮士……”一句,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的描写了战争况日持久,激烈悲壮。

3、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4、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5、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6、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7、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8、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答案】

1、欣赏诗歌《木兰诗》,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理解正确的是(C)

【解析】A、建功,但没有接受封赏。

B、“木兰与战友交流不多,而且很善于伪装。

”是错误的。

D、“全诗以战事连绵,民不聊生为主题”,主题错误。

2、对《木兰诗》理解不正确的是(C)

【解析】C、句子应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析】A分析:

互文这种修辞,翻译时要相互参照,相互补充,要意译,不能直译。

4、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解析】“不闻”给出的是行军路上木兰听不到的内容,“但闻”给出的是木兰在行军路上所听到的声音,二者形成对比,用“不闻”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

“但闻”句则表现了行军速度之快。

5、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B )

【解析】B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6、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解析】B

7、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解析】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8、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

【解析】C分析:

A是互文;

B是夸张;

D是反问。

二、《竹里馆》

【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

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

A.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

A.独坐幽篁里       B.弹琴复长啸

C.深林人不知       D.明月来相照

4、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参考答案】

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B)

【解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是描写。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解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D)

【解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4、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解析】A.有误,诗人独自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可以看出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词语:

独坐、弹琴、长啸。

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

A.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D.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3、下列对《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是何人所吹,从何处来的意思。

第二句“满洛城”是说笛声高亢嘹亮,加上春风助力,全城都听到了。

B.第三句不说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而说在曲中听到了“折柳”,这个“折柳”代表了送别的场景,能唤起听者一连串的记忆,为下句做铺垫。

C.“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激起思乡之情的,不正是诗人自己吗?

此句以反问出现,正反映了这种怀乡感情的强烈。

D.本诗着重以听众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的艺术魅力。

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A)

【解析】A、“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解析】分析:

A、诗人的故乡不是洛阳。

C、应为:

变客体为主体。

D、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3、下列对《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解析】B,“折柳”代表“折杨柳”这首曲子,不是场景。

四、《逢入京使》岑参

【原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此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1、《逢入京使》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B.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凭君传语报平安”,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逢入京使》中,关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不正确的理解是()

A.诗中“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

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诗写作者归家途中邂逅京使,虽然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但是思乡心切,于是托京使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D.这句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真挚而又不需要添加任何修饰的表现出来,使得诗歌更具表现意义。

3、《逢入京使》中,诗句处处流露思乡之情,以下赏析,不正确的是()

A.“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寓意作者离家太久,归来时已年华逝去。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马上相逢无纸笔”一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4、对诗歌《逢入京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C.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充满的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表现出来。

5、《逢入京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写的是诗人从故园回望来时的路,不仅感叹路途遥远艰辛。

诗人即将再次离开“故园”,去往西域,回望走过的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B.“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诗人年老色衰似龙钟,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C.“马上相逢无纸笔”,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仕途落魄,处境艰难,难以纸笔书写家书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D.“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6、下列对《逢入京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诗人返乡途中归心似箭,无奈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泪雨旁沱。

B.“双袖龙钟泪不干”用夸张手法表现思亲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C.诗中“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D.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意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1、《逢入京使》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C)

【解析】C、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