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08119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docx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导读: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学习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

  2、体会课文深刻的批判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改改课文题目

  教学设计:

有人试着改了课文题目,你认为哪一个好一点?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1、人们砍了一棵大树

  2、一棵大树被人砍了

  3、那棵大树被人砍了

  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体会课文内容的根本所在,同时领悟如何拟写作文标题。

  二、怎样把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

  这一节围绕“那棵大树被人砍了”,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教师启发:

同学们,课文写的是“那棵大树被人砍了”的故事,这个故事简单不简单?

是的,简单。

但是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预习,这篇课文内容简单吗?

是的,不简单。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平常也写过显得简单的作文题,我们为什么觉得没什么好写得呢?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简单的事物写得不简单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那树》,看看作家是如何把一个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的,揭开其中的奥秘,好不好?

  教学设计一: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写那棵大树的文字,并细读课文,想想那棵大树有什么不平凡的地方。

【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繁荣昌盛、庇护人类】

  教学设计二:

我们一起看看砍树的“人”是怎样的?

【焦躁、野蛮、自私、愚蠢】

  教学设计三:

讨论问题。

文中第7段写到人的时候,提到人们心中的一个疑问: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

”你是怎么看待人们心中这个疑问的?

【1、人们觉得这棵大树占了很大的一个空间,浪费了土地。

2、人类现代化进程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化进程,也就是人类无限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从而压缩了甚至消灭了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3、人类忘记了早在人类未涉足之前,那棵大树就已经存在了,大树是土著,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但人类忘记了。

  教学设计四:

课文中写人类砍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的什么面目?

【野蛮、自大】

  教学设计五:

人类砍掉大树是在什么时候?

作者为什么安排人在夜里把树砍掉?

【在人类词典里,夜幕下适合搞阴谋活动,适合犯罪,夜晚暗示人类砍树的不是正大光明的行为。

  教学设计六:

课文第十段有一句话: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

”为什么说是“尸体”?

这一段写到的人类认为是尸体吗?

这一段谁认为这是尸体?

【提醒人类,树也是生命,而且是伟大的生命。

砍树是谋杀生命,是犯罪行为。

可是人类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显示人类文明的盲点与不足。

  教师小结:

现在我们明白了,“那棵大树被人砍了”是个简单故事,但是作者写出了“树”的价值和意义,深刻揭露“人”的丑陋的一面,这个故事就变得不简单了。

而且作者把“人”的行为上升到文明层面审视,就使得这个故事更不简单了。

仿照课文的写法,如果叫大家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同学们想想应该在哪些字眼上做文章?

【是个什么样的“中国”?

是个什么样的“我”?

“钥匙”是什么?

“丢了”的寓意。

  三、体会众生平等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

首先学生诵读课文第8段文字: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

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

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

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

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

“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啊!

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教师启发:

同学们,为什么作者说树是“春泥的效死者”?

为什么说树的传统是“引颈受戮”?

为什么强调“森林不会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

为什么说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读到这样的文字你觉得树已经不仅仅是树了,它有点像什么?

【大无畏的勇士,是个守望者】为什么上帝对树施受洗礼的时候说的话“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有什么深意?

【树负有上帝的旨意,担荷着神圣的使命。

在上帝面前,树和人类一样,都是上帝儿女,生命是平等的。

生命都有着神圣性,都有着尊严与价值】

  结束语:

同学们,树在“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们也要时时仰望星空,听命于最高的道德律令。

记住:

人在做,天在看!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

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

学生准备:

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

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吟诵诗句……)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题解

  1、简介。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扫清生字词

  yífányūzhuóliánxièyìyīxiǎn

  颐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隐逸噫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解两个重要的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倒装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四、探究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

你能读出来吗?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映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

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

起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三)把握主旨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五、总结:

  谈谈学完了课文后的一点收获?

  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

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

,因为它。

  七、作业

  1、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三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3、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4、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复述课文来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2、用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3、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父母内心的声音,从而化为他们感恩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2、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突破:

  通过复述课文和内容框架问题的解决,帮助熟悉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紧扣文本进行问题探究和人物形象分析的学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生字词和文章大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学习前播放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营造新课氛围。

然后由一组台阶图片,引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

  利用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完成生字词教学。

  四、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通过对三个框架性的问题学习,进行课文复述,了解小说故事情节。

  五、问题探究,研读课文。

  通过对六个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把握文章意蕴。

  六、把握理解父亲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1、安排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句练习,粗略感知父亲形象。

  2、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要求学生通过对文中重要事件的分析,来概括父亲的特点。

  3、在此基础上归结父亲形象。

  4、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七、欣赏歌颂父亲的歌曲,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播放崔京浩的歌曲《父亲》,配合投影图片展示。

  八、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写写你的父亲,或者写写你知道的父亲,并试着感受父亲的品格或胸怀。

  九、板书设计。

(略见投影)

  十、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重难点:

  1、品味语言。

  2、理解文章主旨。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霞,一只递给晚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历史,一只递给将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这“爱的感动”吗?

请打开课本22课《散步》。

  二、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流畅、有感情。

  2、读后解决生字新词。

  3、初步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反映了希望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幸福和谐的主题思想。

  三、研读课文。

  1、“我们在田野散步”。

这一句中的“我们”指谁呀?

  (指“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

  2、请大家反复读一读,你能读出什么感情?

  (自豪感、幸福感)

  3、是呀,三代四口在田野散步,这多么让人羡慕呀!

家有老人是福气呀!

除了一家之主“我”之外,谁被排在前面介绍?

  (是我的母亲)

  4、“我”的母亲被排在前面,看来,“我”这个儿子是很敬重母亲的,母亲在家里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请同学们再看一下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这一句有个“本”字很有意思,请大家揣摩这个“本”有什么意思?

  (这个“本”字意思是说原先有想法,后来又改变了。

  5、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谁?

  (“我”)

  6、那“我”的意见被母亲接受了吗?

从哪一句可以看出问题的答案?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这一句,表明母亲认可儿子的规劝,接受了儿子的建议。

  7、当儿子的不劝也罢,反正母亲也不想散步,可儿子为什么要劝呢?

  (儿子希望母亲多走走,对身体有好处。

  8、“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儿子能够赡养父母的时候,亲人已经死了,等不到了。

文中的儿子不希望有这样的遗憾,所以把母亲给动员出来了。

看来,没有对母亲的那份爱,就没有母亲的“散步”。

再来看看,一家人散步高兴吗?

你们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种高兴呢?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

  9、这都是景物描写呀,没看到有高兴的心情呀。

  (一切境语皆情语。

这么优美的新绿,春天里这么动听的水声,渲染出来的就是欢欣,就是高兴,这是寓高兴之情于美景之中。

  10、“我”的母亲是幸运的,能和儿孙一道享受春天的美景。

为什么说是“幸运”的呢?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有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说明母亲身体不好,活过来很不容易。

  11、老师再想提几个问题,你从那几个字看到母亲活过来很不容易?

  (“熬”这个字有艰难地撑着的意思。

“太迟”的“太”字和“春天总算来了”一句的“总”字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12、是的,生老病死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规律。

作为晚辈,要真诚地善待他们,少一些“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文中的“我”就做得很好,让我们感动,你看到了吗?

  13、看到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老师想问一下,文中的“背”字能否改为“抱”字,一个“背”字可以看出“我”怎样?

  (“我”考虑问题周到。

  14、上面的内容看出了晚辈对老人怎样?

(孝顺、尊老)那老人给我们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

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来?

  15、总结。

这篇文章写的事令人感动,在“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个行动中,老师看到了一个词,那就是“尊老爱幼”,在儿子背母亲这个行动上,老师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孝”字。

从“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对孙儿的慈爱。

尊老爱幼这传统美德得到了完美地诠释,令世人感动!

  四、作业。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五

  一、学习目标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

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

望岳唐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

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

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

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

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

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这是远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这是近望。

  “钟”:

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

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

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

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

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

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

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

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

  愁苦,焦虑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5、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

  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板书

  望岳

  首联:

绵延不绝、树木葱郁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颔联: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近望

  颈联: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尾联:

一览众山小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雄豪

  满头白发、忧愁感伤、饱经风霜、忧国忧民的中年杜甫沉郁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六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

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

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

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

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

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

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

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

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讨论明确: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

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

师生共同明确: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

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

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

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

“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

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写话“海燕的宣言”(结合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交流“海燕的宣言”,深入领会海燕的内心活动。

  二、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

关键词句的使用,使大自然人格化了,各种景物具有不同人的动作、感情,也就是说,拟人化使象征体具备了被象征体的特点。

总的来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2、精读第三个场面,探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着重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增强文章语言抒情性色彩方面的作用。

挑出典型例句反复品读、深入分析,鼓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预期成果示例: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熄灭”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

“――暴风雨!

暴风雨就要来啦!

”用反复的手法,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已不可逆转。

  3、朗读课文。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朗诵语调的处理,共同编注朗读脚本。

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与编注,善加引导。

  脚本示例一: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表示很短的停顿,不换气。

“”表示语气加强。

  脚本示例二: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是全文之高潮所在,全诗的最强音,应蓄积力量以最豪壮的语气,最强烈的感情,一字一顿读完这个感情十分强烈的祈使句,并嘎然而止。

  然后,学生用个人表情朗读、小组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品感情及抒情性色彩。

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朗读评点。

  三、拓展延伸。

  结合练习四,以“面临生活的暴风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