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08770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docx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

【目的和要求】

  研究物体浸入液体所受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仪器和器材】

  测力计(J2104型),圆柱形药瓶(带软木塞),沙粒,玻璃缸2个,刻度尺,水,煤油,细线。

【实验方法】

  1.在药瓶内装沙粒,以使药瓶能浸没水中。

给药瓶塞紧软木塞,在软木塞上端中心处固定一小环,将小环用细线系在测力计下。

用刻度尺测出药瓶底面直径,算出药瓶底面积。

  2.在玻璃缸内分别装上水和煤油,先观察在空气中测力计上的示数。

再先后将药瓶浸没在水中、煤油中,观察两次测力计上示数的变化量,分别求出药瓶在水中、煤油中所受浮力,比较两次浮力的大小可说明什么问题?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因为水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这说明同一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

  3.手持测力计,缓慢地将药瓶浸入水中成煤油中,观察测力计上示数的变化(逐渐变小)。

当全部浸没水中或煤油中后,改变浸入的深度和位置,看测力计上示数是否还改变?

这说明了什么?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在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以后,浮力与物体所在的深度和位置无关)。

  4.当药瓶浸入水中或煤油中某一深度后固定不动,用刻度尺量出药瓶上下底各距水面的深度。

  5.由液体压强公式求出药瓶上下底面上所受压强各是多少?

再求出上下底面压力的大小和方向,最后求出上下底面的压力差,看压力差与浮力有什么关系?

  6.改变药瓶浸入的深度,药瓶上下底面的压力及压力差是否都在改变?

浮力是否改变?

为什么?

【注意事项】

  1.测力计上下移动时必须缓慢,否则将会影响实验效果。

  2.药瓶勿与玻璃缸底、壁接触。

  3.在药瓶内加沙粒能使测力计上示数变化明显。

【参考资料】

  一、取两只相同的塑料碗或搪瓷碗,甲碗盛半碗水,乙碗盛不到四分之一的水。

把甲碗放入乙碗内,甲碗便漂浮起来,如果把甲碗用手轻轻一转,它便转个不停。

  上述实验表明,少量水能浮起比它多的水。

看起来稀奇但并不奇怪,因为阿基米德定律告诉人们,物体浸在液体里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排开的液体”并不是指产生浮力的哪一部分液体,实验证明,它可以等于、小于或大于产生浮力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只要实验设计得好,1千克水可浮起2千克、3千克的物体。

  对于上述实验也可以从液体产生的压强来考虑。

液体的浮力是作用在物体上下底面上的压力差,液体压强只与深度有关,与液体的体积和总重无关。

当甲碗放入乙碗后,乙碗中的水面升高,而对甲碗产生较大的向上压力,因而使甲碗漂浮起来。

  二、浮力与密度关系的实验

  取二硫化碳、水银及水各若干毫升,先后倒入同一只平底玻璃杯中,不论按怎样的次序倒入,它们都会自动地划分出很清楚的层次:

水银在底层,二硫化碳居中,水在上面。

如果再倒一些煤油,则它漂在水面上。

  另取铁片、橡皮、木块、蜡块各一块,投入装有四种液体的杯子里。

铁片经过煤油、水、二硫化碳,最后浮在水银面上;橡皮浮在二硫化碳上,蜡块浮在水上,软木浮在最上面的煤油上。

  我们只要看一下上述各种物质的密度就不难理解了(单位:

千克/米3):

水银13.6×103、铁7.8×103、二硫化碳1.29×103、硬橡胶1.15×103、水1.0×103、蜡0.9×103、煤油0.8×103、软木0.1-0.4×103。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1.在透明塑料筒中卡入一块环形泡沫塑料板,要求塑料板卡紧在筒壁上,并且与筒壁间有一些孔洞,塑料板中间有一个洞,洞的大小略小于蜡烛即可,然后将蜡烛放在洞上,如图1.20-2所示。

  2.将清水沿着筒的内壁缓缓倒入筒内,当水浸没塑料板时,蜡烛仍然直立着。

继续倒水,当水浸没蜡烛的一半高度时,蜡烛仍然直立着。

然后接着倒水,当水快浸到蜡烛的顶端时,看到蜡烛自己浮了起来。

  四、物体的浮沉条件

  1.将空塑料筒灌上半筒水,将一段蜡烛按入水中,放开手,可看到蜡烛浮起,而且有部分蜡烛露出水面,说明浸没时蜡烛所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的重力。

  2.在蜡烛上钉上一颗图钉,这时蜡烛沉入水中一些,再加钉大头针,直到蜡烛能悬浮在水中,这时蜡烛所受到的浮力等于蜡烛和它上面的图钉、大头针共同受到的重力。

  3.在蜡烛上再加1-2颗大头针,这时蜡烛沉入杯底,说明这时它们共同受到的重力已大于浮力。

  因此,物体的浮沉条件决定于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大小。

第二篇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说明与建议

轮船、鸭子都能浮在水面,认为它们受到浮力,是很正常的。

但是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学生就说不清了。

浮力这个物理概念,跟生活关系密切,但是还是要在教学中辨析它的科学意义,注意与前概念加以区分,才能使学生从本质上掌握这个概念,并能准确地使用。

通过对浮在水面物体的浮力的分析中可以得知,物体受到的浮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水面向上的。

想想做做

通过实验,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

铝块放入水中能够沉入水中。

它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为什么在空气中铝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比较大?

而同一个铝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小了?

分析物体在空气中拉弹簧秤的力,可以知道那是物体的重力,方向向下,大小等于G,即F=G,如图13-3所示。

物体在水中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小于重力,如图13-4所示。

这说明:

浸入水中的物体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向上的浮力,使得弹簧测力计受到的力F=G-F浮,所以大小减小了。

浮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想想做做

1.造船比赛。

要学生通过实践,找出获得最大浮力的办法。

2.图13.5-2示出实验的基本器材,通过手压空易拉罐的方法,体验易拉罐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水中的深度的关系。

这个“想想做做”的内容为探究活动做铺垫。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什么?

做好这个探究很重要。

课本用图13.5-3示出实验的主要内容。

实验结果很容易得到,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这个表述简明扼要地说出浮力的大小,容易为学生记忆和理解。

有的物体能够浮在液体的表面,有的物体能够沉入液体中,序言中的鸡蛋实验,鸡蛋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向水中撒入盐后,又能浮在水里,这是为什么?

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些现象,说明不同物体在水中处于上浮、悬浮、下沉三种状态,引起学生的思考。

最好能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直接经验,抓住重力和浮力大小的关系,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得到沉浮的条件:

物体上浮物体受到的浮力>它的重力

物体悬浮物体受到的浮力=它的重力

物体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它的重力

浮力的应用,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

如何调节重力和浮力来实现浮沉的;浮力应用的实例,例如轮船、气球、潜水艇、飞艇的原理。

课本上的这4幅图,是关于浮力应用的内容。

课本图13.5-5是要求学生填图,画出在不同状态下,物体的受力情况。

其余的三幅图简要地示意潜水艇、飞艇是如何实现浮沉的。

密度计是利用浮力的测量仪器,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它的应用。

动手动脑学物理

1.船能够装载的货物的质量是5800t-2600t=3200t,轮船自身的质量是2600t。

2.这是一道实践性的题目。

3.这是实验性的题目。

4.略。

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证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纠正对浮力一些片面的认识。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但是,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

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

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等的假设。

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盐、酒精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播放录像:

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人们在死海里看书等。

把学生引入与浮力有关的问题上,体会浮力的存在。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观看录像,体会浮力的存在,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浮力现象。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中进入物理的世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标的理念。

 

(一)浮力

演示:

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会看到乒乓球上升,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及每个力的施力物体。

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浮力的方向:

竖直向上。

浮力的施力物体:

液体。

提问:

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

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

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

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浮力。

引导学生归纳出利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的方法:

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利用F浮=G-F进行计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

长方体浸没在水中的受力情况。

长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的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思考:

水给它们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

(相等)

水给它们的压力大小是否相等?

方向有什么关系?

(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长方体上下两个面所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个面的表面积相同,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更大。

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总结: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

 

 

总结出浮力的概念

 

 

 

学生思考讨论,认识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学生思考并回答:

长方体两个相对的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平衡。

长方体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存在压力差。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教学(30分钟)

(二)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1.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

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2.同学们都知道“死海不死”,请联系死海的特点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做以上的实验时学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系。

小组讨论验证猜想的办法,并把验证猜想的任务分摊到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只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如何控制变量。

验证猜想的方法有:

a.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

b.利用“称重法”测量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所受浮力的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浸入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c.利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同一个石块浸没水中和浸没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d.将同一橡皮泥做成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它们浸没到水中的浮力大小,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总结各小组的验证结论得出: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时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形状无关。

总结: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浸没的深度等因素无关,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学生进行实验并思考: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密度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

 

 

 

 

 

 

学生分组探究: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

设计完毕,组织各小组先讨论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

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猜想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总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发表在论坛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适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网上论坛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软木塞、水、酒精、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录像。

(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

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学生活动:

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

“浮力”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

第五节浮力)

设计说明:

通过播放生活中的浮力录像、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过渡语:

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学生活动:

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

提出一系列问题:

1.什么是浮力?

它有方向吗?

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

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

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

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

下面我们先探究:

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

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投影)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

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

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

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

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软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

一是体会:

手的感觉;二是观察:

软木塞最终的情况。

尝试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板书:

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设计说明:

用一个小乒乓球放在量筒中,及在手中的对比,对浮力较实际的探究,创造情景和条件,以学生参与为基础,很容易使学生领会浮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二:

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投影)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

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学生探究:

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

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

用弹簧秤测铝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铝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铝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

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

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

投影多名学生的结论,评价、鼓励学生。

得出结论:

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

(板书:

2.大小F浮=G-F)

设计说明:

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

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三: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

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

并思考: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快乐游戏:

造“船”比赛。

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

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快乐体验:

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

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

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

(投影:

实验报告的格式)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

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

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设计说明:

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快乐游戏”和“快乐体验”两个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

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即: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

总结学生的结论: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演示验证:

利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

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即F浮=G排)

设计说明: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分别来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与浮力的关系。

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

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三、智力快车道:

(投影展示)

1.小发明:

将弹簧测力计改装成一个能直接测浮力的测力计。

2.智多星:

完成课本上的例题。

设计说明:

通过小发明制作和智多星,学生间进行知识的运用,把枯燥的练习融入到生动的活动中,增强了学习兴趣,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收获平台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

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

设计说明:

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第五篇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初步了解浮力在轮船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四、教具和媒体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设情导入

师:

演示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