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10043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1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弹 歌

《吴越春秋》一书中记载的《弹(dàn)歌》,据说是远古时代的一首歌谣。

歌谣曰: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1)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歌谣以极其精炼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原始人群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答案 

(1)砍断那粗大的竹竿,用弓弦接好两头;弹射出弹丸快如飞,去捕猎那禽鸟走兽。

(2)制造弹弓狩猎

(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

还,报曰: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上贤而释之。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

庄助复为请告,上曰:

“汲黯何如人哉?

”助曰:

“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

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

”上曰:

“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

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

“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

“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反不重邪!

”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注】 ①谒者:

官名。

②告:

休假。

③贲、育:

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

④青:

卫青,汉武帝时名将。

⑤揖客:

只揖不拜之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

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矫:

假托。

C.责大指而已指:

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夺:

强取。

解析 夺:

强行改变。

答案 D

评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答此类题目应在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D.

解析 A.均为连词,表目的,来;B.第一个“而”表承接,于是,就;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均为介词,给,替;D.均为介词,在。

答案 B

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答此类题时,要对《考试大纲》中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练掌握,并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解析 做本题时应注意把握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也”,另外,注意诵读和从句意上断句,重点是根据主语的转换来断句。

答案 C

评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句中的“以”是介词,因为;“数”的意思是“多次”;“切谏”的意思是“直言极谏”。

(2)句中“独”的意思是“唯独”,“亢礼”的意思是“彼此以平等的礼仪相待”。

(3)句中“贤”为意动用法,认为……贤良;“数”的意思是“多次”;“所疑”是所字结构;“遇”的意思是“礼待”;“加”的意思是“超过”。

答案 

(1)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

(2)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

(3)(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评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词的理解和词类活用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级。

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最好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参考译文】

当初汲黯做谒者时,因为严正而被人敬畏。

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皇上派汲黯去视察。

他回来报告说:

“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

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

现在我请求缴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

”皇上认为汲黯贤良,于是赦免他的罪责。

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

汲黯喜好清静,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不过是督察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

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

汲黯多病,皇上多次恩准他休假养病,他的病却始终不好。

庄助又替他请求休假,皇上问道:

“汲黯这个人怎么样?

”庄助说:

“让汲黯当官执事,没有过人之处。

然而他能辅佐年少的君主,坚守已成的事业,以利诱之他不会来,以威驱之他不会离开,即使有人自称像孟贲、夏育一样勇武,也不能强行改变他的志节。

”皇上说:

“的确是这样。

古代有所谓安邦保国的忠臣,至于像汲黯,就很近似他们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都归卫青统领。

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

有人劝汲黯说:

“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

”汲黯说:

“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

”卫青听说后,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

丞相公孙弘趁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像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

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看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

联系教材——题目在课外,知识在课内

考题实词锁定

教材联想寻源

词义解释

辽人常越境而汲

山居而谷汲《五蠹》

取水于井

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聚拢,收敛。

帝亲赐酒劳之

三岁贯汝,莫我肯劳《硕鼠》

犒劳

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

不允许

控制,把守

无中生有,也作似是而非,即根本无此义或解释得不合情理。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孤:

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

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

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

约定时间。

解析 C项“济”有“渡过”之义,如“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济”即“渡过(河)”之义,但无端旁生“难关”之义就错了。

即使是省略宾语,也应加括号标注。

此处当为“救助,拯救”之义。

我们可通过对词义的解释直接选出不正确的项,然后根据语言环境检验答案正确与否;C项原句是讲应当用威严来救助“法废人慢”的现象,将“济”翻译为“渡过难关”,自然讲不通。

考生掌握实词如果不够牢靠,往往会用今义去理解古义,造成以今释古的现象。

命题者也常采取以今释古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而言。

【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

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死者十七八矣完:

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

请。

D.比岁蠲,比岁免比岁:

连年。

解析 B项中“完”的今义就是“结束”,但古汉语中此义极少见,所以将此义代入原句之后文意不能贯通。

其实这里的“完”应为“缴清”之义。

原文语境是说:

“像这样(催缴)之后赋税才能缴清,然而缴清赋税之后老百姓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死了。

”这样的文意才能自然贯通。

D项“比”作“挨着、连着”解,考生不熟悉,所以D项成了最大的干扰项。

其实在《促织》中有“纳比笼中”,在《核舟记》中有“其两膝相比者”,其中的“比”均为“挨着、连着”之义。

可见,平时的积累是相当重要的。

通假现象是文言实词的常见语言现象,掌握此类现象需要有丰富的积累和敏锐的观察力,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只要我们强化这一意识,根据上下文也是可以识别正误的。

【例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其职之不举    举:

称。

B.发火器,再四皆不然然:

这样。

C.烛之则狗也烛:

照。

D.且数十武武:

步。

解析 B项“然”有“这样”之义,但将此义放入文中却明显不能上下衔接。

因上文有“发火器”,联系起来,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理解为“(那些市井无赖之徒看见强盗就)点燃火器,点了很多次都点不着”,形容他们的惊慌和恐惧。

可见,这里的“然”应理解为通假字,通“燃”。

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内容,除了在选择题中常考,翻译题中也很常见。

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分析和辨别各类活用现象,灵活而熟练地掌握辨析的方法,注意准确解释。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

如果不熟悉这些词类活用现象,就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弗能正也    正:

正确。

B.死不还踵踵:

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良和唱:

倡导。

D.察其党与察:

仔细看。

解析 A项中,分析句子结构,“能”这一能愿动词之后应接动词,共同作谓语,所以形容词“正”在此处只能理解为使动用法,可解释为“使……进入正道”。

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活用词语的解释应该立足于其基本义,不能完全抛弃基本义另起炉灶。

考生对古代汉语词语中与现代汉语“迥异”的词义很容易辨别,但对那些与现代汉语“微殊”的词义却往往会忽略,而文言实词的考查恰恰常在准确性方面有所侧重。

【例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忝其父祖耳         忝:

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期:

看待。

C.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畏:

担忧。

D.饮酒不衰衰:

减退。

解析 C项“畏”有“担忧”义,但置于句子特定语境中则不准确。

苏轼“担忧”其文思敏捷,于情理都不通。

联系后句“服其工”,并联想到常用词语“敬畏”“后生可畏”等,可推知“畏”在这里应是“敬重、心服”之义,如此解释才合句意。

——对点突破,强化矫正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渤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

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宣不悦,谓妻曰:

“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

”妻曰:

“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

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

”宣笑曰:

“能如是,是吾志也。

”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拜姑礼毕,提瓮出汲。

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以女妻之       妻:

嫁。

B.装送资贿甚盛盛:

多。

C.更著短布裳著:

穿。

D.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挽:

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父奇其清苦B.而吾实贫贱

C.既奉承君子D.妻乃悉归侍御服饰

解析 

(1)D项,挽:

拉。

(2)C项,“奉承”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侍奉”的意思。

答案 

(1)D 

(2)C

【参考译文】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

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看重他的清贫刻苦,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陪送(给女儿)的嫁妆非常丰厚。

鲍宣不高兴,对妻子说:

“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佩戴着漂亮的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

”妻子说:

“我父亲因为您有修养,品德高尚,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

既然侍奉您,(我)听从您的命令。

”鲍宣笑着说:

“(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

”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及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

(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

(她)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都称赞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

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

从者止之曰:

“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延陵季子曰:

“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

虽然,吾心许之矣。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遂脱剑致之嗣君。

嗣君曰:

“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即去。

徐人嘉而歌之曰: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选自《新序·杂事卷七》,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聘:

聘问,诸侯之间、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者问候致意。

B.带宝剑以过徐君过:

经过。

C.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伪:

欺骗。

D.延陵季子兮不忘故故:

故人,故旧。

(2)下列各句中的“许”,与文中“然其心许之矣”中的“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问渠那得清如许

D.高可二黍许

解析 

(1)B项,过:

拜访。

(2)B项中的“许”和题干“然其心许之矣”中的“许”都为动词,答应,允许;A项,地方,处所;C项,如此,这样;D项,左右,上下。

答案 

(1)B 

(2)B

【参考译文】

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流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

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徐国国君了。

(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返还,可是徐国国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要)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

随从人员阻止他说:

“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

”延陵季子说:

“我不是送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上流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意思,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

虽然如此,我在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

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

因为爱惜宝剑就欺骗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这样做的。

”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

继位的徐国国君说:

“先前国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

”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

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

“延陵季子啊不忘故人,解下千金的宝剑啊挂在坟墓边的树上。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

B级(识记、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

(1)常见文言实词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5)偏义复词

(6)兼词

  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使

知识整合

(一)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如:

古今异义,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

以《逍遥游》为例:

词语

古义

例句

今义

记载

志怪者也。

志向、志气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常作代词、助词

果然

吃饱的样子

腹犹果然。

不出所料

虽然

即使如此

虽然,犹有未树也。

连词

何,疑问代词

彼且恶乎待哉?

恶劣、凶恶

无名

忘记功名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为人知

如有高考题“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

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如“引”:

意义

例 句

本义

拉开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

引申义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拉长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宣州环波亭》

引吭高歌(成语)

抽、拔出

引佩刀刺马杀之。

《宋史·太祖纪》

伸着

狼奄至,引首顾曰。

《中山狼传》

引绳而束缚之。

《中山狼传》

带领

燕引兵东围即墨。

《史记·田单列传》

承担

公卿各引咎自责。

《北史·周武帝纪》

举荐、提拔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

延请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

引经据典(成语)

引导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掉转

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古字通假

1.通假的具体情况

解说

举例

注意点

通假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鸿门宴》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鸿门宴》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

如: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通“无”)

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莫”通“暮”)《石钟山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师说》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

教材中注为“莫”通“暮”。

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俛”通“俯”)《过秦论》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

2.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字义分析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

如果用A字来解释,A字的字义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A”通“B”。

①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报任安书》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①句中“责”根据前文有“偿”,理解为“责任”是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通,故可以断定其通“债”。

②句中“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

“景”通“影”,作状语。

字音分析

A与B原则上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例中的“知”与“智”、“颁”与“斑”,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字形分析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①“被”与“披”,共同的声符是“皮”。

②“具”通“俱”,通假字“具”是本字“俱”的声符。

③“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

(四)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

偏指“异”,“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

(作息:

偏指“作”,“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

偏指“去”,“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

偏指“姥”,“婆婆”)

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

偏指“兄”,“兄长”)

又如某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五)兼词

1.用于句中,“之于”的合音,其中“之”为代词,“于”是介词。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

②穆公访诸蹇叔。

《崤之战》

2.用于句尾,“之乎”的合音。

“之”为代词,“乎”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

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②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

《左传》

“何不”的合音,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不”为否定副词。

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在其中”“从这里”“在这件事上”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②青麻头伏焉。

《促织》

2.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里”“从哪里”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

“之焉”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①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诗经》

②无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

《左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