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10123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初三语文试题

说明:

本试卷共8页,五个大题,23个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评价

评卷人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与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A.执拗(niù)诘难(nàn)脊梁(jǐ)如法炮制(páo)

B.酬和(hè)汲取(jí)狡黠(xié)锲而不舍(qiè)

C.伦理(rún)酷肖(xiāo)发怵(chù) 悄怆幽邃(qiāo)

D.鄙夷(yí)蜿蜒(wān)胆怯(què)即物起兴(xìng)

2.下列词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盛气凌人不求甚解吹毛求疵顾名思意

B.味同嚼蜡怀古伤今咬文嚼字持之以恒

C.龙吟凤哕囊莹映雪不功自破长吁短叹

D.不言而喻千山万壑辩伪去妄袖手旁观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

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B.林书豪在NBA的职业生涯正在刚刚开始,就以神奇的表现征服了亿万观众。

C.一般而言,身体素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平时是否注重锻炼。

D.通过“最美中学生”张文驰高考前捐肾救人的事迹,使我们看到丁“90后”中学生的人性之美。

4.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开卷有益,益己,益人,益民族,益国家,益未来。

B.《孤女佩玲努力记》讲述了一个孤女千里迢迢寻找自己祖父的故事,很温馨很感人。

C.作文课上,她精心构思,寻章摘句,一篇情文并茂、内容充实的好文章一挥而就。

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其中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议论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有说服力。

B.《谈读书》作者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培根随笔》以其“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深受读者喜爱。

C.《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奇遇。

凡尔纳以自己对海底的观察和了解,将海底景色写得生动奇幻,使读者身临其境。

D.《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均写于作者贬官期间,都属于古文体“记”,都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内心抑郁的情怀。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在一场暴风雨后,因家庭变故而失学的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B.要想取得成绩,就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是巴金先生早期的代表作。

D.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

“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第Ⅱ卷(非选择题)

评价

评卷人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0分)

7.默写填空。

(6分)

①,有暗香盈袖。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③,拔剑四顾心茫然。

,将登太行雪满山。

④《岳阳楼记》中以生动的比喻描写月影的语句是:

,。

⑤幸福是什么?

是杜甫“,。

”的济世情怀;是李白“,。

”的豪迈放歌;是龚志珍“,。

”的忘我奉献。

(任选两句填写即可。

⑥名胜古迹必具名联佳对,请写出你记忆中或积累的的某处名胜之上的名句名联。

,。

8.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完成后面问题。

(2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9.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5分)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⑴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2分)

①有亭翼然②名之者谁

⑵翻译下列句子。

(1分)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⑶结合段落鉴赏本段写景上的主要特点。

(2分)

 

10.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7分)

待客之道

宪始与司徒同官户曹①,一日过访,适当午,遽②问饭乎?

宪曰:

“未也。

”因遂留饭,相对一蔬、一腐、一肉而已。

察其色,充然自得③,绝无歉意,宪心异之。

他日复过访,复留饭,加馔至数品④,宪讶而问之:

“何前倨而后恭也?

”司徒曰:

“皆偶然而,无而为有,有而为无,所不能也。

”宪益异之,以为车尘马蹄之间,谁能有此襟度,遂与定交。

——顾宪成《上叶相国台山先生书》

【注释】①司徒:

周朝主管教化的官员,明清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户曹:

掌管民户、祀祠、农桑的官署。

②遽:

就。

③充然自得:

充然,充实饱满。

自得,自觉得意或舒适。

充然自得,是心性达到不为外物所动的高超境界。

④品:

类。

⑴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①一日过访,适当午②宪心异之

⑵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宪讶而问之车尘马蹄之间C.因遂留饭遂与定交

B.前倨而后恭无而为有D.察其色其真无马邪

⑶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分)

宪讶而问之:

“何前倨而后恭也?

⑷顾宪成被司徒的“”所折服,遂与定交。

请找出文中可以具体体现司徒这一特点的词语或句子摘抄至下面。

(2分)

评价

评卷人

三、现代文阅读(共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

(13分)

不妨边走边读李笙清

在图书馆里读书,纵然可以博览群书,阅尽世间沧桑,但那感觉只停留在想象中。

其实,读书与旅行结合,也是不错的选择。

祖国的名山大川,众多的人文胜迹,世界各地的旖旎风光,灿烂的古文化遗址,都可以在亲临其境时翻开图书的页码,在走动中阅读。

我喜欢旅游,尤其喜欢在旅途中读书,那种怡然之乐,是在书房中找不到的。

通常在确定了旅游线路后,我会事先阅读一些反映旅游目的地相关的书籍,做到心中有数。

在旅游景区,当别的游客大包小袋地忙着购买土特产、工艺品时,我总是将目光投向当地的书摊,购买那些跟旅游景区有关的书籍。

结合景点阅读,从中了解当地的历史名人、风土人情、人文民俗、历史典故。

在旅途中有书相伴不寂寞,让我的旅游变得更充实,不至于走马观花,而成为有意义、有目的的旅行。

养成在旅途中读书的爱好,得益于少年时代读过多遍的《徐霞客游记》。

“性酷好奇书”的徐霞客用双脚踏遍千山万水,留下厚重的宝贵篇幅,这让我对旅途充满了向往。

跋涉在旅行路上,我的旅行袋里带回来的,全是一本本的书籍,一篇篇笔记,一次次心灵之旅的强烈震撼。

捧着书籍旅行人生,我领略到西递、宏村徽派建筑的古老神奇,张家界“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的秀美灵韵,黄山花山石窟的难解之谜,普陀山南海佛岛的袖珍庄严……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

”只有在行路中眼观耳识,才能补其知识的不足。

是啊!

在旅途中读书,拓宽了我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大自然的地大物博,让我的心胸更加开阔。

有时面对一处景物,掏出随身携带的书,翻开那些跟眼前景点相对应的章节,边读边游,那种文字与景物交融互动的韵味,那种赏心悦目的心灵感悟,令人陶然欲醉。

特别是夜宿旅途,一边读书,一边细细回味白天旅途所得,却是夜间的伴侣之美妙感受。

人生从起点到终点,是一场旅行,也是一种漫长的阅读过程。

如果想让人生中的风景更美一些,不妨将心扉敞开,边走边读。

1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12.第2段划线句子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3分)

 

13.根据你的阅读和旅行阅历,在第3段横线处补充一个合适的论据,与上下文内容一致。

(2分)

 

1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人生从起点到终点,是一场旅行,也是一种漫长的阅读过程。

”这句话的理解。

(3分)

 

15.下面四个道理论据能较好地印证本文观点的是____,理由:

(3分)

A.读一切好书如同与往昔时代最优秀的人们交谈。

——【法】笛卡儿《方法论》

B.选择书籍,不次于选择朋友。

——美国谚语

C.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20分)

正是苦楝(liàn)开花时(赵畅)

①在落叶乔木中,苦楝似很难吸引人们的眼球,那暗褐色的树皮,并不伟岸的身躯,平平淡淡,默默无闻,鲜有人谈起它的。

然而,我对苦楝情有独钟。

②当年寄养在浙东四明山麓小山村的我,第一次在祖父家临溪滩且靠山坡的自留地上认识了苦楝。

在整个坡面上,这唯一一棵耸立着的树枝,亦算是一道风景了。

祖父告诉我:

“山坡上的其它树木都被乡亲们当柴火砍了,唯独长在自留地上的这棵苦楝没有砍。

”后来我才知道,这棵苦楝是10多年前祖父亲手种下的。

③春气初暖,其它的诸如柳树槐树杨树已经由黄转绿,不经意间早已绿满枝头了。

而苦楝则似贪睡的村夫,还想睡个回笼觉,可最终禁不住春风细雨的催促,才懵懵懂懂地露出头来。

或许,苦楝的这般从容,只是为了在百花盛开后的季节,给人们一份迟到的惊喜。

正是春末夏初之时,绿枝嫩叶缀满全身的苦楝,不知不觉间开始绽放如梦似幻的紫色花朵。

而一俟进入盛花期,便有暗香浮动。

定睛细看,每一朵小花都有五片花瓣,白嫩中透出淡雅的紫。

苦楝的花期很长,有的年份竟能持续一月余。

而随着蕊的日臻成熟,花蕊逐渐中空。

而此时经了受粉的雌蕊,便慢慢长出苦楝豆来。

④就像小山村周围山上乡亲们俗称的“棠棣果子”、“哑M饭”、“楂光”、“垒酒蒡蒡”等众多野生果子可以吃的一样,我总以为这苦楝豆或许也是可以果腹的。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楝豆是苦的,难怪这树叫“苦楝”了。

有一天晚上,祖父喝夜茶,想不到祖父关于苦楝的一席话,竟让我心情格外沉重。

原来,这苦楝是在父亲被划为右派后祖父特地从外地移种过来的。

祖父说:

“从听到你爹戴上右派帽子的消息后,我们全家很是难过。

要知道,你爹可是我们全家的希望呀!

爷爷能够做的,就是多干活、多种地,去补贴你们……另外呀,我就寻思着该怎样摆脱这种晦气。

我想呀想呀,后来突然想到,我们农村里给孩子取名总是爱带狗呀、牛呀什么的,还不是为了易养嘛。

于是,我就到外地去找了一棵苦楝来种下,希望尽早让你爹摘帽脱晦。

苦楝,看似苦实是甜呵,不是说‘苦尽甘来’吗?

”祖父一番朴实而不乏哲理的话,让我对这棵苦楝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感动,一种无法言传的亲切,自然,又恰似有一种淡淡的苦涩涌上心间。

⑤回到城里求学以后,在学校的庭院中,我惊喜地发现了很多散种着的苦楝。

曾经问学校领导何以在校园里种这么多苦楝,他笑吟吟地告诉我:

“你们来学校干吗?

还不就是为学求知吗!

怎样才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呢?

不就需要有‘苦练’学习的精神吗!

”难得这位学校领导利用谐音对种植苦楝用意的特别解释,闻知则令我常惭怍而后奋勉。

⑥人在城里,可我的心依然挂念着小山村的那棵苦楝,时不时地我会写信去问祖父“今年楝花香浓是否依然”,“楝果结得怎样”,“楝身又长几何”,而祖父总是托人给我回信一一告之。

每当捧读回信,那棵“树干像黑色的虬龙,刚强而坚挺;盛开的花朵,恍若满天闪烁的紫色星星”的楝树,便宛在眼前。

“紫丝晕粉缀鲜花,绿罗布叶攒飞霞”,当苦楝其花形、花色、花香带着诗意沁人心脾的时候,我怎一个“乐”字了得!

⑦苦楝,仿佛幸运树,它一如祖父久久期盼的那样竟给父亲带来了福音。

1978年,父亲错划右派问题终于得到了彻底的纠正。

⑧而今祖父已经走了,但小山村的那棵苦楝,依然花香袭人。

尤其当“小雨轻风落楝花”的时候,也是我心驰神往想念祖父、想念故乡的时候。

对于久别故乡的我,只要闻到苦楝花香,就完全心满意足了。

无论自己走多远走多久,只要回味一下故乡苦楝花香,心灵的风筝飞得再高,都会觉得有种依靠和踏实。

(选自《人民日报》)

16.文章第①段使用了什么写法?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分)

 

17.结合全文理解,为什么说“我对苦楝情有独钟”?

(3分)

 

18.第②段中说这苦楝“亦算是一道风景了”的含义是什么?

(3分)

 

19.请对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做一赏析,流畅准确地表达你的见解。

(3分)

 

20.第⑧段中引用宋人梅尧臣“小雨轻风落楝花”的诗句,目的是什么?

你是如何理解该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的?

(4分)

 

21.文章第④段说“祖父一番朴实而不乏哲理的话,让我对这棵苦楝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感动”,请你写一段话,来表现此时“我”的心理活动。

(4分)

 

评价

评卷人

四、综合性学习。

(5分)

22.阅读“莫言专题”,完成探究题目

【材料1】2012年10月11日,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世界文坛所看重,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

通过阅读和媒体介绍,你对莫言其人或他的作品有什么了解呢?

请将你的探究成果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给更多的同学去认识掌握。

(3分)

 

【材料2】自从斩获诺奖以来,莫言的旧居因为当地官方的热捧,而备受舆论的关注。

近日山东省旅游局调研组也来到高密,考察将莫言旧居开发成旅游线路的可行性,并提出要修缮旧居。

前不久,高密市一位官员就如何劝说莫言父亲同意修缮其旧居,准备了这样的说辞:

“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儿子已成为公共资源,“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

又闻网球运动员李娜成名后,湖北武汉市为其立了雕像;女航天员刘洋返回地球后,河南林州市在其祖籍地特制了“中国第一女航天员故乡”的招牌,其母还在河南电视台获得了“当代孟母”称号。

请针对上述现象,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言之成理,字数40左右。

(2分)

 

评价

评卷人

五、写作(共50分)

23.请以“好声音”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