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17862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5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docx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

2019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手三阳经

正经十二<

:

十二经脉)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组成如图「手太阴肺经\

J手厥阴心包经

I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C足太阴脾经

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内在>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足三阴经

V足三阳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仝/

络脉

十二经别一从十二^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的作用

奇经八脉一十二经脉以外的另一些重要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跻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f十五别络一从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在加上脾之大络。

有加瞬里两经在休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孙络——田小的络脉

I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十二经筋__+二纟訓之气结、聚、散、络于关节的体系。

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I十二皮部一■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二、十二经脉(正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

手足、脏腑、阴阳命名。

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

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阳经阳少太)

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脏腑相络)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

1、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

2、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注意联络器官

(五)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1、循行走向规律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2、循行交接规律是:

表里阴阳手足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两阴衔接在胸中

T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阳明胃经豎曙足太阴脾经

心中枚接

肺中

胸中扶接

目内眦手衣阳小肠倉嚳^手少阴心经

手赢包经警手少阳三焦经警足沁经翌徨

交接

(六)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肺大冑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与肝

三、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经脉一源三歧:

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

(-)奇经八脉的走形、作用及临床意义:

奇经八脉

走形

作用及临床意义

任脉

胸,腹,额下正中

妊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

督脉

腰,背,头面正中

督养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

冲脉

与足少阴肾经并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经等联系

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或血海

带脉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

约束纵行躯干部的诸经

阴维脉

起于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维系全身阴经

阳维脉

起于足附外侧,并足少阳上行,至项后合于督脉

维系全身阳经

阴跷脉

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汇合

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多眠用阴跷

阳跷脉

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汇合

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不寐用阳跷

四、十五络脉:

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五别络

分出

走向

作用

临床意义

十二经脉

四肢肘膝关节以

相表里的经脉

沟通表里、补充经脉

络脉的虚实病证和

下络穴

循行不足

表里两经的病变、诊

任脉

胸骨下鸠尾

散布于腹部

腹、背和全身经气,

察疾病、针刺放血

督脉

尾骨下长强

散布于头部、走向足太阳膀胱经

输布气血以濡养全

脾的大络

腋下大包

散布于胸胁部

身组织

五、十二经别:

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加强十二经脉内外联系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

“离、入、出、合”来进行概括

六、十二经筋:

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十二经筋的循行特点: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具有结、聚、散、络的特点

意义:

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七、十二皮部: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素问•皮部论》说:

“皮者,脉之部也”“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二、临床应用:

1、诊断作用:

分经辨证,经络诊法,现代检测;2、治疗作用:

指导针灸治疗,指导药物归经

第三单元膾穴的分类

脸穴分类

概念

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脸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脸穴主要部分。

2006年增加印堂后共362个

奇穴

经外奇穴,有名称有位置,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脸穴,主治范围单纯,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阿是穴

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无名称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始见于孙思邈的《千金方》;来源于内经的“以痛为脸”

第四单元脸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一、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

经穴、奇穴和阿是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特点,“脸穴所在,主治所在”,如胃部的中皖~

2、远治作用:

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脸穴的主治作用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

3、特殊作用:

如天枢可治泄泻,又可治便秘;内关可减慢心率,又可提高心率

脸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

二、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

经名

本经主治

二经相同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手二阴经分经主治规律

手太阴经

肺、喉病

手厥阴经

心、胃病

神志病

胸部病

手少阴经

心病

手三阳经分经主治规律

手阳明经

前头、鼻、口、齿病

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目病、咽喉病、热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足三阳经分

足少阳经

侧头、耳、项、胁肋病、胆病

神志病、热病

经主治规律

足太阳经

后头、项、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肛肠病

眼病

足三阴经分经主治规律

足太阴经

脾胃病

足厥阴经

肝病

刖阴病

腹部病、妇科病

足少阴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

任督脉分经主治规律

任脉

回阳、回脱、强壮作用中风脱证、虚寒、下焦病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部病

(二)分部主治规律:

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脸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

第五单元特定穴

一、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

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脸穴

分五输穴、原穴、络穴、郑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二、各特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

(-)五输穴:

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脸穴,称为井、荥、输、经、合

少商鱼际与太渊,历兑内庭陷谷胃,少冲少府属于心,至阴通谷束京骨,中冲劳宫心包络,窍阴侠溪临泣胆,

经渠尺泽肺相连;冲阳解溪三里随;神门灵道少海寻;昆仑委中膀胱知;大陵间使传曲泽;丘墟阳辅阳陵泉;

商阳二三间合谷,隐白大都太白脾,少泽前谷后溪腕,涌泉然谷与太溪,关冲液门中渚焦,大敦行间太冲看,

阳溪曲池大肠牵;商丘阴陵泉要知;阳谷小海小肠经;复溜阴谷肾所宜;阳池支沟天井索;中封曲泉属于肝。

1、分布特点与组成:

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所岀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2、五输穴五行配属:

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阴井木、阳井金”,以此类推

五输穴

井穴

荥穴

输穴

经穴

合穴

阴经

阳经

3、五输穴的临床运用

(1)按主病特点选用: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

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观点,将五输穴配属五行使用,然后按

“生我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

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

(3)按时选用"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原穴、络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脸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原”指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络穴是指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

i十二原穴歌——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I

[十五络穴歌——膀胱飞扬肾大钟,脾络公孙胃丰隆,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通里心,

心包内关焦外关,肝络蠡沟胆光明,脾之大络名大包,督脉长强任鸠尾。

1、好希槁気&细戒

(1)原穴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的十二经上。

“阴经以输为原”。

三焦散布原气运行于外部,阳经的脉气较阴经盛长,所以阳经则除输穴外,还有专门的一个原穴

(2)十二经的络穴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2、临床应用:

原穴可用于诊断和治疗脏腑疾病。

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

原络配穴法——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

配穴法”如肺经先病,先取其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

(三)背俞穴、募穴: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脸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脸穴

j十二背俞穴歌——肺三厥四心五找;肝九胆十脾十一;十二胃俞焦腰一;腰二肾俞大肠四;舐一舐二小膀胱j

j士二募穴歌——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丄

脾募章门胃中皖,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六脏

背俞穴

募穴

六腑

背俞穴

募穴

肺俞

中府

大肠

大肠俞

天枢

心包

厥阴俞

膻中

三焦

三焦俞

石门

心俞

巨阙

小肠

小肠俞

关元

脾俞

章门

胃俞

中腕

肝俞

期门

胆俞

日月

肾俞

京门

膀胱

膀胱俞

中极

1、临床应用

(1)腑病多选其募穴,脏病多选其背俞穴;女口:

肺热咳嗽,可泻肺之背俞穴肺俞

(2)治疗与对应脏腑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疾患,女口:

肝开窍于目,主筋,目疾、筋病可选肝俞;

(3)背俞穴往往与相应募穴相配使用,称为俞募配穴法(前后配穴法),用来治疗相应的脏腑病证

(4)疾病的诊断:

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背俞穴、募穴上出现阳性反应,如压痛、敏感等

(3)八脉交会穴:

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八个脸穴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

1、分布特点和组成肘膝以下,包括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

2、临床应用:

八个脸穴分别与相应的奇经八脉经气相通;如督脉病变出现的腰脊强痛,可选通督脉的后溪

治疗,冲脉病变出现的胸腹气逆,可选通冲脉的公孙治疗

(4)八会穴: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脸穴。

“会”,是聚会的意思

脏会章门,腑会中脫,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1、临床应用:

与此八者有关病证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治疗,如六腑之病可选腑会中皖、血证可选血会膈俞等

(5)却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郑穴

: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列,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郑,小肠养老列,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郑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郑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附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T、…诟床血甬:

两穴參用于宿彳亍前立及所属脏腑的意旌務症。

帀月亘新元多疮祷五症:

帀日亘諒沃多疮旁急独籥症如孔最治咯血,中都治崩漏,颈项痛取外丘,胃腕疼痛取梁丘等

(七)下合穴:

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脸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小肠下巨虚,三焦委阳,大肠上巨虚,膀胱委中,胆阳陵泉,胃足三里

1、分布特点和组成: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是腑不是经)

2、临床应用:

“合治内腑”;如足三里治疗胃皖痛,下巨虚治疗泄泻,上巨虚治疗肠痈、痢疾等

(八)交会穴:

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脸穴。

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位

大椎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相交会,它既可治督脉之疾,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患;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又与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相交会,因此能治脾、肝、肾两经的疾病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后人加)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痿痛阿氏穴,急救刺水沟

•_______

第六单元腑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头面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12寸

3寸

前额两发角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寸

9寸

胸腹胁部

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歧骨至脐中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9寸

8寸

5寸

两乳头之间

8寸

背腰部

两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大椎以下至尾舐

3寸21椎

上肢部

腋前、后纹头(腋前皱裳)至肘横纹(平尺骨鹰嘴)肘横纹(平尺骨鹰嘴)至腕掌(背)侧远端横纹

9寸12寸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離底

骨宾底至骨宾尖

離尖(膝中)至内踝尖

胫骨内侧課下方(阴陵泉)至内踝尖

18寸

2寸

15寸

13寸

股骨大转子至月国横纹(平離尖)臀沟至胭横纹

胭横纹(平離尖)至外踝尖

19寸

14寸

16寸

重要寸

12寸:

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11肋游离端(章门)、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9寸:

前两额发角之间、耳后两乳突之间、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胸背腹中线

胸部:

距正中线:

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腹部:

肾经半寸,胃经2寸,脾经4寸

背部:

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固定标志、活动标志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又称指量法、指寸定位法,分:

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三种

1、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橈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患者的食、中、无名、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脸穴,又名"一夫法”

四、简便取穴法:

如两耳尖连线中点取百会;半握拳,当中指端所指处取劳宫;垂肩屈肘,于平肘尖处取章门;立正姿势,两手下垂,于中指尖处取风市等

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脸穴

手太阴肺经

1•经脉循行:

体表循行:

腋下上肢内侧前缘寸口鱼际大指端(少商)

体内联系:

中焦络大肠胃口属肺肺系(气管咽喉)

连接下经:

食指橈侧端(商阳)一一大肠经

2•主治概要: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7穴)

4.手太阴肺经,左右各11穴位,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

脸穴

定位及主治

1.中府募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胸肺病证;②肩背痛

2.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橈侧缘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孔最郑穴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主治】①咯血、鼻鲍、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③痔血

4列缺络穴;

八脉交会穴

(通任脉)

【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囱部疾患。

③手腕痛

5.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腕前区,橈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主治】①咳嗽、气喘、咽痛、胸痛等肺系疾患;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6.鱼际荥穴

【定位】在手外侧,第1掌骨橈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掌中热;③小儿疳积

7.少商井穴

【定位】在手指,拇指末节橈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寸(指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齟等肺系实热证;②高热,昏迷,癫狂;③指肿,麻木

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脸穴

手阳明大肠经、脸穴

1•经脉循行:

体表循行:

食指——合谷上肢外侧前缘肩前颈下齿鼻旁

体内联系:

络肺一一属大肠连接下经:

鼻旁一一足阳明胃经

2•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聽、扶突、迎香

(9穴)

4•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20个穴位,起于商阳穴,止于迎香穴

脸穴

定位及主治

1•商阳井穴

【定位】在手指,食指末节橈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③手指麻木

2.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橈侧的中点处

【主治】①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③热病无汗或多汗;④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⑤上肢疼痛、不遂;⑥口面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3.阳溪经穴

【定位】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橈侧,橈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②手腕痛

4.偏历络穴

【定位】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处

【主治】①耳鸣、鼻齟、喉痛、目赤等五官疾患;②手臂酸痛;③腹部胀满;④水肿

5.手三里

【定位】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肩臂痛麻、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6.曲池合穴

【定位】在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課连线中点凹陷处

【主治】①上肢病证;②热病;③眩晕;④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⑤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⑥瘾疹、湿疹、瘵疡等皮外科疾患;⑦癫狂

7.肩購

【定位】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简便取穴法:

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瘵病

8.扶突

【定位】在胸锁乳突肌区,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

【主治】①咽喉部病证;②咳嗽,气喘;③瘻气,瘵病;④颈部手术针麻用穴

9.迎香

【定位】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軌鈕等鼻病;②口歪、面痒等面部病证;③胆道蛔虫症

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脸穴

 

足阳明胃经、

脸穴

1•经脉循行:

体表循行:

鼻旁一目下一面周围一缺盆一一胸腹第二侧线一下肢外侧前一一大、次、中趾。

体内联系:

属胃一一络脾一一腹里一一气冲

2.主治概要: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19穴)

4•足阳明胃经,左右各45个穴位,起于承泣穴,止于厉兑穴

脸穴

定位及主治

1.承泣

【定位】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主治】①眼睑斶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2.四白

【定位】在面部,眶下孔处

【主治】①目疾;②面部病证;③头痛,眩晕;④胆道蛔虫症

3.地仓

【定位】在面部,口角旁约0.4寸(指寸)【主治】口歪、流涎、面痛等局部病证

4.颊车

【定位】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凹陷处【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局部病证

5.下关

【定位】在面部,额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牙关不利、面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聘耳等

6.头维

【定位】在头部,当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迎风流泪等头目病证

7.人迎

【定位】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主治】①瘻气、咽喉肿痛、瘵病等颈部病证;②高血压;③气喘

8.梁门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纳少、胃痛、呕吐、腹胀等胃疾

9.天枢

大肠之募穴

【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10.归来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小腹痛,疝气;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闭经等妇科病证

11.梁丘郑穴

【定位】在股前区。

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骼前上棘与鶴骨外上缘连线上)【主治】①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②急性胃痛;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12.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悄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合穴,胃之下合穴

【主治】①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心悸、眩晕、癫狂等神志病;

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13.±巨虚大肠之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①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

14.下巨虚

小肠之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①腹泻、痢疾、小腹痛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乳痈

15.条口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主治】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院腹疼痛

16.丰隆络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

【主治】①头痛,眩晕,癫狂;②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③下肢痿痹;④腹胀,便秘

17.解溪经穴

【定位】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主治】①下肢、踝关节疾患;②头痛,眩晕,癫狂;③腹胀,便秘

18.内庭荥穴

【定位】在足背,第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