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20747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 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x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发挥河南比较优势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点分析

(一)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产业转移层次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重点发展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创新性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如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保险、专业服务等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而将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转移,从而不断形成新的产业转移浪潮。

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传统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并以此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在全球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的同时,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制造业向服务业、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不断提升的趋势。

尤其是服务业成为产业转移的热点,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加快。

据有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已高达70%以上,而制造业比重则降至10%左右,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已经接近尾声,而服务业逐渐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其中金融、保险、咨询、管理和法律等专业服务更是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服务业占跨国直接投资的比重趋于上升,已超过制造业而高达50%以上。

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加快。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步和扩散速度的加快,以及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不仅继续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且将配套的零部件生产、物流、营销甚至部分研发活动等也通过项目外包和业务离岸化等方式向外转移,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加快成本回收,缩短从研发到盈利的周期。

  

(二)产业转移方式不断创新,项目外包日益成为新兴主流

  当前国际产业特别是服务业转移的主要方式表现为:

项目外包、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配套转移、国际服务贸易等。

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细化和生产专业化和工序分工的发展,跨国公司开始将非核心的生产制造、采购营销、物流配送、研发设计等活动,以项目外包方式分包给成本更低和具有专业能力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专业公司,以降低固定投入成本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从产品价值链看,跨国公司主要控制少数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和高增值环节,而将其他低增值部分的非核心业务如加工制造等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率的价值增值。

此外,跨国公司还采取业务离岸化的方式将部分服务业务,如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电话咨询转接等,转移到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加强与提供配套生产服务企业的战略合作,带动这些企业随同转移。

同以往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自己的生产服务企业相比,这些新兴的国际产业转移方式不仅有利于跨国公司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成本,而且有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培育发展自己的配套企业和产业,有助于实现转移双赢的结果。

  (三)链条式整体转移趋势明显,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增多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跨国公司不再遵循传统的产业转移的模式进行单一性投资,而是发挥其社会化协作程度高和横向联系广的优势,主动引导和带动相关行业的投资,鼓励为其配套的生产服务企业和供应商一同到东道国投资,在当地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关联产业群,实现零部件生产供应的本地化,从而将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此外,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并使生产出的产品能够适应全球市场的不同需要,跨国公司除了转移传统的制造业外,还将研发、设计、中试、营销甚至公司总部等其他生产经营环节向其他地区转移。

由此,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的网络或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

这种新的产业转移模式,不仅有利于跨国公司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球竞争力,而且也使得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规模和范围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四)投资方式多样化,证券投资和跨国企业间并购日益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

直接投资和各种股权安排一直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投资方式,但随着国际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和方式的不断创新,本轮国际产业转移投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

除了原有的直接投资和各种股权安排外,间接投资和非股权投资越来越多,证券投资、跨国并购、股权交换、合资合作、非股权安排等各种形式的产业投资层出不穷。

其中,证券投资和跨国企业间并购日益成为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目前二者已分别占全球资本流动的75%和跨国直接投资的60%。

(五)跨国公司是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中小企业的作用日益显著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世界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已由1991年的51%上升到2000年的56%,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

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60%、国际投资的90%、国际技术转让的80%和研发活动的90%,分公司和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一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形成错综复杂的生产营销网络体系。

因此,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向和方式,不仅主导着全球产业调整转移,而且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全球分工体系。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它们不但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延伸到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

但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国际产业转移的任务,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生力量。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点分析

目前世界性的产业转移正在由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延伸,同时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受土地、资源、人才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挤压,也加速把工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加工环节向内地转移,一些优势产业和资金也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因此,我国的产业变动和转移客观上存在着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双循环过程。

(一)东部地区主要工业产品集聚与扩散态势分析

我们利用产品静态区域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来反映工业产品的集聚与扩散态势,可以粗略地描述东部地区产业的扩散转移趋势。

产品的静态集聚指数反映产品分布的存量指标,动态集聚指数体现产品生产的区域转移方向和速度。

通过对东部地区31种主要工业产品1995—2004年间的集聚与扩散态势分析表明,四分之三的产品仍向东部地区集聚,向东部以外地区扩散的产品仅占四分之一。

可见,原本具有先发优势的东部地区在主要工业行业上依然表现出较强的集聚力和竞争力,大部分工业行业特别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行业还在加速向东部地区集聚,东部地区总体上还处在加速发展和集聚的历史阶段,东部地区产业的外迁扩散仍处于初步阶段。

(二)开放条件下国内产业区域集聚和扩散态势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引资大国,2004年和2008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606.3亿美元和924亿美元,其中80%投向了我国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既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又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的主要转出地,因此,我国的产业变动客观上存在着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双循环过程。

在这个双循环过程中,东部地区的集聚态势更多的表现为在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上产能的加速扩张,而并不是在封闭式经济内部吸纳集聚国内其他地区的产业。

相反,由于东部地区大量吸纳了国际产业转移中较高层次的产业,面临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和土地、能源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约,对其内部的落后产业产生了“挤出效应”,正在不断将本身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能源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客观上加速了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步伐。

特别是2004年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电荒”、“民工荒”,当地民营企业遭遇高额的地价和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企业规模投资边际收益递减,引起一批企业和投资项目纷纷外迁进入内地,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外市场萎缩,导致其转移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三)东部产业、资本转移类型和特点分析

从近年沿海东部产业和资本向外转移情况看,其转移的类型和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

(1)市场拓展型。

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由省(市)内扩展到外地,企业的生产基地也相应调整为“销地产”。

(2)资源开发型。

企业为追求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就会选择到省(市)外谋求发展,传统优势行业外地投资设厂,以寻求稳定的原材料。

(3)优势延伸型。

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一定优势,必将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

(4)资本运作型。

有的集团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控股上市公司,进入新兴行业;如有的利用庞大的民间资金,到外地进行楼盘炒作或直接进入房地产行业。

(5)成本推动型。

经过20年的发展变化,东部沿海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前店后厂”的投资合作模式已发展成熟,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由于成本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向周边低成本地区扩散和转移。

(6)应对国际产业转移和金融危机型。

相对优势下降的传统产业与衰退产业的转移是东部地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腾出空间有效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然选择。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东部地区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劳动密集的传统加工制造业,以及原有市场中前景逐渐看淡的“边际产业”,摆脱包袱,轻装上阵,以减少对资源的争夺,扮演好国内产业循环与国际产业循环对接的接合部、转换带的角色,并谋求新的发展。

(四)东部地区企业迁移的态势、特点分析

产业转移在宏观上表现为整体产业投资,在微观上则表现为企业主体的跨区域投资,如转移总部,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加工基地,或兼并收购等行为。

我们以浙江省为例,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外迁的态势、特点及动因进行分析(以下数据根据浙江省企调队的调查结果)。

(1)企业迁移规模呈扩大态势。

在调查的596家迁移和意向迁移企业中,实际已迁移企业474家,其中,2000年及以前迁移的47家,2001年迁移127家,2002年迁移134家,2003年迁移166家,呈逐年扩大之势。

在意向迁移企业中,拟在最近3年实施迁移的企业117家,占意向迁移企业的95.9%。

(2)外迁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居多。

如温州以阀门生产、水泵、电机、塑料编织、皮草加工、汽车配件、服装及饮食业企业外迁为主。

(3)对外扩张是企业迁移的主要方式。

在浙江196家省外迁移企业中,选择去外省投资办厂的达83.6%。

(4)企业外迁区域之间产业梯度明显。

上海、江苏、江西是浙江企业外迁的首选地区,多数企业是选择将总部或研发基地迁到上海;江苏和江西由于生产要素如土地、电力供应成本低于浙江,成为外迁企业第二和第三选择目的地,主要以投资办厂和生产基地迁移为主。

(5)降低生产要素和商务交易成本,谋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企业迁移的根本原因。

三、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给我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给我省带来的机遇

一是通过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二是通过承接服务业转移加快我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通过承接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加快我省实现产业集聚。

四是通过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提高我省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五是通过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积极参与全球和国内分工。

(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给我省带来的挑战

一是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转移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一定完全符合我省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

二是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地区。

三是来自中西部地区兄弟省区竞争压力和挑战。

四、科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对策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以大招商招大商推动产业大转移,提高承接质量促进结构转型

按照产业转移的理论,产业转移由低级到高级渐进式发展,与之相适应,招商引资也一般经历来者不拒、互相选择、招商选资三个阶段。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出现了多方向、跳跃式发展的新趋势,我省经济步入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新阶段,所以,要审时度势,明确主攻方向,科学实施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和策略,推动五个转变和两个结合,以大招商、招大商,推动产业大转移,提高承接质量,促进结构转型,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科学发展。

(1)积极推进五个转变,全方位扩大招商引资。

要从注重引进外资向引进外资与引进产业、技术、引进管理、引进人才并重转变;从主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承接资本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变;从承接单一产品向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偏重引进外资向全方位扩大招商、内外资引进并重转变;从主要依靠税收减免、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向依靠产业优势、良好项目和优质的综合服务水平吸引投资转变。

为此,各地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优势,有重点地确定主攻方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承接,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2)着力推动两个结合,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科学发展。

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把引进产业与促进我省产业发展及其质量效益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良性互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为此,首先对河南承接产业转移进行整体规划,将各个产业尤其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在全省的布局勾画出一个基本的框架,按照比较优势禀赋状况和地区分工原理,排出各地区支持发展和限制发展的产业序列。

其次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引进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引进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尽量减少负面效应,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科学发展。

(二)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分工合理的过程,其根本动力是资源禀赋差异决定的区域比较成本优势。

因此,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立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找准承接方向,因地制宜地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与转移方的共同发展。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旅游资源大省,资源优势突出;同时依托资源优势,河南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食品、纺织、有色金属、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各地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拿出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质项目,积极、主动、科学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具备区位、资源、产业等综合优势,应以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城市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协作,重点培育四大产业发展带:

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产业带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郑汴新区”,要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能源、石化等为开发、开放和建设的重点;新乡一郑州一许昌一漯河产业带重点推出轻纺、食品和高新技术产业;新乡一焦作一济源和洛阳一平顶山一漯河产业带以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为重点。

此外,豫北地区的安阳、鹤壁、濮阳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钢铁、建材、石化、食品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豫西地区的三门峡充分发挥矿产、生态和林果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铝工业、黄金和果品深加工及旅游产业;豫西南的南阳市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医药、机电产业;黄淮地区的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市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医药、煤化工、能源、轻纺等产业。

同时,要挖掘河南商贸和物流潜力,发挥政府对相关专业市场、行业的规划引导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区位竞争新优势。

要积极提升产业竞争要素的质量和层次,实现依赖于要素禀赋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向依赖于区域创新和技术变革的高级竞争要素的转变,提升经济竞争力,在区域竞争中争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三)扩大开放领域,提升产业转移的层次和水平

目前我省承接产业转移中,有相当部分还属于初级产品、资源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传统服务业产品,有些虽属于引进高技术产品,如电子信息产品,但业主只是吸收大量廉价劳动力在我省组装最终产品,仍属劳动密集型产品。

从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律看,在主要经历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后,要把着力点逐步转向承接资本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目前我区已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和条件。

所以,必须实行全面深度开放,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开放领域,着力提升产业转移的层次与水平。

(1)在招商引资领域上,注重向现代服务业拓展。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也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热点领域之一。

我省应按照入世后国家的统一部署,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扩大商务、软件、教育、卫生、会展、交通等领域的招商引资,积极承接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的服务业外包业务,有序推进金融、物流、中介等市场的开放,积极试办中外合资合作旅行社、出租车企业和旅游交通企业等。

同时,继续深化现代农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开放,大力拓展国际国内产品市场。

(2)依托我省的优势资源,食品深加工、有色金属、煤炭精炼、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汽车、钢铁等优势产业和产品,推动和承接资本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向我省转移。

(3)加快技术引进,促进产业升级。

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也是我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目的。

为此,一要扩大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

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关键设备。

重点引进农产品深精加工设备、制造业成套技术装备、高新应用技术与设备、高效节能降耗设备、环保新工艺、新装备和消防安全设备等。

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在审批项目或申报利用外资时,协助企业合理确定进口设备范围,简化手续,及时办理进口设备免税确认,加快引进进程。

二要鼓励境内外客商以先进技术和设备投资。

根据我省的产业发展需要,瞄准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吸引投资,带动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引进。

特别应鼓励现有成功的外资企业和内联引资企业以高新技术和设备进行增资扩股,实现扩大规模与产业升级的双重目标。

三要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

通过鼓励跨国公司来豫设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引导省内大企业与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协作战略伙伴关系,利用其技术成果及创新、传播机制,提高我省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四)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目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出现了多方向、跳跃式的发展趋势,产业转移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我省要顺应这一新变化,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提高承接产业转移和利用外资的水平。

(1)在利用外资方式上,注重直接利用外资。

间接利用外资是过来我省利用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后应在继续争取世行、亚行和日元贷款的同时,多筛选一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服务业等项目,申请外国政府贷款和中间信贷,开展民营企业境外商业银行直接融资试点。

要尽快适应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缩减对华贷款规模和贷款领域的新形势,适时转移工作重点,努力扩大吸收国外直接投资,提高国外直接投资在豫利用外资中的比重。

(2)在招商引资区域上,注重内联引资。

境内省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是我省经济建设融资的重要来源。

按照“呼应两东,东引西拓”的基本方针,全方位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引进资金和技术。

(3)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方式,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经营权转让力度。

对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在建立灵活的补偿收费机制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境内外投资者购买已建成项目的经营权。

对非经营性项目,可以利用现有的地方财政基建投资和各类专项建设投资作为配套,国外贷款和国内贷款一齐上,加快建设进度。

二是鼓励国外、省外资本并购我省优势企业。

引导跨国公司、省外资本并购我省生产规模大、经营效益好、资产优良的优势企业,采取控股、参股、收购等形式参与企业的改造改组。

三是推动我省企业境外融资。

以民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通过包装重组到香港和境外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探索采用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方式吸收外资。

(五)加强开发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发挥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力

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开发园区为载体,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不仅是投资者、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也是我省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在这方面狠下功夫,促使承接产业转移和我省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为此,

(1)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开发园区是我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目前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骨干、专业小区为基础的园区开发开放格局。

园区要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规范运行机制,增强吸引力,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中赢得主动和发挥更多作用。

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抓好一批“高、大、新”项目的引进和已投产项目的增资扩产,逐步建成省内龙头、国内一流的开发区。

22个省级开发区要集中力量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加快发展产品配套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链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10个县市级各类工业小区和城市小区要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办成特色开发区。

当前要重点依托全省快速成长着的175个产业集聚区,引导同类企业集中发展,发挥集群协同效应,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建设产业特色突出、配套体系完善、发展环境优良、体制机制灵活、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园区,形成投资带动效应,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环境优良的承接载体,带动全省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2)充分发挥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在招商引资中的整体作用。

要主动适应产业分工由产业间到产业内再到产品环节分工转变和国内外资本向产业集群方向转移的新趋势,克服和超越单凭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单一产品参与引资竞争的局限性,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利用产业链来承接转移产业;围绕支柱产业的主导产品,以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以配套产业引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配套产业,相互吸引和促进,谋求产业发展的倍增效应。

要根据产业链分工原则,从自身拥有竞争优势的环节做起,积蓄技术实力,沿产业链条逐级而上,提升在产业链分工中的竞争力。

要根据本地区实际,选择好产业,并制定承接产业转移规划,主动采用产业集群招商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承接项目--产业链长--产业基地--产业集群”的承接目标。

县域的产业承接要从“引资”向“引产业”转变,从“一镇(村)一品”发展到“一县一业或多业”,不断集聚提升壮大主导产业,形成“小商品、大市尝大集聚、高效益”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推进工业化的要求,加强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形成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在全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优化升级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六)加强组织协调与政策引导,切实改善投资环境

积极而科学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事关加快中原崛起和实现河南跨越发展的长远,事关扩大对外开发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全局。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做好基础与配套工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强力推进。

(1)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把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重点部署,强力推动实施。

建立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对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发展的监测工作,把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作为各市、县区及有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动态考核,促进发展。

(2)建立健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协调机制。

可成立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研究制定全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中的重大问题。

要针对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掌握规律、制定措施、营造浓厚氛围、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发展。

各地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协调机构。

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服的各项工作,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各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