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22044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12.docx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12

2017年山东省日照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详细解析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Ӏ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共1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伫立(zhù)取缔(dì)晌午(xiǎng)转弯抹角(mò)

B.应酬(yìng)锃亮(zhèng)诘问(jié)缄默不语(jiān)

C.慰藉(jiè)顷刻(qǐng)涟漪(yī)风雪载途(zaì)

D.倒坍(tān)荫庇(pì)招徕(lài)浑身解数(xi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要注意重点字、多音字、习惯读音和方言的区别。

A项“晌”应读“shang";B项“锃”应读“zeng";D项“庇”应读“b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切磋颜值震悚入不敷出

B.涣散惺忪惘然炯乎不同

C.恻隐喑哑告磬所向披靡

D.殒落赡养苍茫克敌制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平时的积累,同时还要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细微差别。

B项“炯乎不同”应为“迥乎不同”;C项“告磬”应为“告罄”;D项“殒落”应为“陨落”。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对于作文中的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传统的古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项“叹为观止”是褒义词,用于诈骗,不合语境;B项“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用来形容大雾,不恰当;C项“不以为然”意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此处应是“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的意思;D项“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符合语意。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最使我彷徨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B.2017年“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

C.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

D.对于校园暴力事件,我们既要反思发生暴力事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还要反思暴力事件发生之前管理者都做了什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解答本题,要注意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

A项“:

”应改为“——一”;C项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D项并非问句,不应该用问号,前一个“?

”改为“,”,后一个“?

”改为“。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这一合作倡议不仅迅速得到国际社会关注,并且业已形成大量的合作机会。

B.通过观看央视播放的《记住乡愁》节目,使我对中国乡村及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C.本月首飞的C919大飞机是我国按照适航审定要求和主流市场标准自主研发的首款干线客机。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项关联词语搭配有误,应将“并且”改为“而且”;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通过”“使”去掉其一即可;D项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B.“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风骚”作名词时泛指文学,“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C.“豁然开朗”“觥筹交错”“心旷神怡”“鞠躬尽瘁”分别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诸葛亮的《出师表》。

D.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稼轩长短句》《柳河东集》《杜工部集》分别用了字、籍贯、官职来命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项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稼轩长短句》采用的是“号”而非“字”。

7.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中的小茨冈是一个鄙视自私贪婪、同情不幸、憧憬美好生活的正直少年,为替外祖母报仇他把酒馆女主人锁在地窖里。

B.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以“母爱”“童真”与“自然”为主题,表达了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感悟。

C.《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小说中的尼摩船长是一位生物学家,他和仆人康塞尔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海洋生物,给读者许多海洋生物知识。

D.《三国演义》通过讲述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煮酒论英雄、刮骨疗伤等故事,塑造了关羽这位忠肝义胆、骁勇善战、一身正气的英雄形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知识。

内容涉及人物、主题、事件、情感等。

解答本题,考生应逐项审读选项,了解考查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名著知识积累加以分析判断。

A项具有“鄙视自私贪婪、同情不幸、憧憬美好生活”性格的正直少年应是阿廖沙;C项生物学家应是阿龙纳斯,币非尼摩船长;D项煮酒论英雄涉及的人物是曹操和刘备。

8.下列语序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她不仅担纲节目的主持工作

②节目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干世界

③还首次以制作人的身份转型大型电视节目的幕后制作

④《朗读者》是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20多年电视经验的一次全情绽放

⑤董卿表示《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

⑥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另一面

A.④①③⑥⑤②B.④①③⑤②⑥

C.⑤②④①⑥③D.⑤②⑥④①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解答本题,要在整体感知句意的基础上,先确定大致顺序,再关注关联词语、代词、虚词等加以判断。

可采用排除法答题。

选段介绍了董卿主持《朗读者》电视节目的有关情况,仔细阅读六句话不难发现,④句是总领,①句和③句借助关联词语“不仅”“还”可确定顺序为①③,这两句解释“全情绽放”,故顺序为④①③,由此可排除C、D。

分析第⑥句“不同于以往的另一面”,以往她是主持人,“不同于以往的另一面”指的是她“转型大型电视节目的幕后制作”,因而应承接③句,由此可排除B。

9.下面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途径示意图”的表述,最符合简明、连贯、准确要求的一项是()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途径示意图

A.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主要途径有两条:

一是农民通过到城市打工,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二是农村人口通过进入大学、职业学校学校学习,就业后成为知识人士、技术工作者融入城市。

B.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打工或就业,成为农民工或知识人士、技术工作者融人城市。

C.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主要途径有两条:

一是农民通过就业成为农民工,融人城市;二是农村人口通过进入大学以及职业学校学习,最终以知识人士、技术工作者等打工者的身份融入城市。

D.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主要是通过成为农民工或知识人士、技术工作者实现的,而这些是通过进入大学、职业学校学习获得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图表的布局和结构,弄清楚图表表达的意思。

从图表表题可知图表内容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途径”。

根据图表内容判断,A项表述正确;B项把两条途径表述成了一条途径;C项就业途径交叉错误;D项表述不够准确。

二、(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

在诸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

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贵”并不意昧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代表着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

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称谓自然当之无愧。

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

“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

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炼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

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

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

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

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

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

所以你要相信:

命运给你一个此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

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10.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寒门再难出贵子。

B.寒门贵子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C.寒门青年成功的方式多元。

D.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解答本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清作品阐述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观点,而分论点只是中心论点的一部分、一个方面。

A项是舆论的观点,非作者的观点;B项表意不清,并非观点;C项仅是第③段的分论点;D项是结论,是对舆论观点的反驳,也是作者的观点。

11.下列对第②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实力不强的人也可以成为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B.官二代、富二代符合传统意义上“贵子”的标准,一定是时代的“贵子”。

C.寒门青年只要通过努力,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就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D.人生不断进步以及有机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人,,就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解答本题,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将每个选项逐一还原到文本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句段,然后仔细审读,寻找文本和选项阐述的不同。

B项对应的是“富二代、官二代无疑……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分析这一句的意思,可判断出B项中“一定是时代的‘贵子”’的说法过于武断,故B项错误。

1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B.第③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寒门青年取得成功的方式多元。

C.第④段的观点是寒门青年不具备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不会取得成功。

D.第⑤段引用演讲词意在告诉读者,起点低的人可以通过奋斗逆袭成为“贵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解答本题,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每个选项,从文中找到印证,然后加以判断。

从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可知,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因而寒门青年是“具备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的,所以C项错误。

三、(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15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

“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

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

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

③民:

指汉族。

夷:

指当地少数民族。

④屠沽:

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⑤再:

同“在”。

⑥过:

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钓鱼:

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遂:

于是,就

B.怀民亦未寝寝:

睡觉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过:

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鼓:

动词,击鼓

【答案】C

【解析】题考查文言实词。

C项“过”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经过”“访问”“错误”“超出”等,而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所以“过”应是“拜访”的意思。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欣然起行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B.放杖而笑强饮三大白而别

C.予欣然从之山间之朝暮也

D.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项中的“然”分别是“……的样子”和“然而”;B项中的“而”都“表修饰’’;C项中的“之”分别是“代词,他们”和“结构助词“的”;D项中“于”分别是“在”和“比”。

15.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D项中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不正确,从甲文最后一句、乙文“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一句可知,作者的心情是达观的。

第ӀӀ卷

(非选择题共90分)

四、默写(共10分)

16.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

(每小题1分)

(1)子夏日: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2)虽有至道,弗学,。

(《学记.虽有佳肴》)

(3)半卷红旗临易水,。

(李贺《雁门太守行》)

(4)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5),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

(6),欣欣然张开了眼。

(朱自清《春》)

(7)《木兰诗》中描写边塞战场夜景的句子是,。

(8)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作者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

会的发展,发出了“,”的感慨,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10)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露”字的连续两句:

,。

【答案】

(1)博学而笃志

(2)不知其善也

(3)霜重鼓寒声不起(4)人迹板桥霜

(5)长风破浪会有时(6)-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7)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0)示例: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汉乐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默写。

(1)~(6)题为直接型默写,注意“博”不要写成“搏”,“笃”不要写成“骂”,“迹”不要写成“际”。

(7)~(9)题为理解型默写,要仔细审题,(7)根据“战场夜景”可判断答句,注意“柝”不要写成“析”;(8)根据“借花鸟”可推断答句,注意“溅”不要写成“贱”;(9)根据“自然景物的变化”“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可判断答句,注意“畔”不要写成“衅”或“叛”。

(10)题为主题型默写,要求写出舍有“露”的完整的古诗词句,这是硬性规定,考生默写只要满足这个条件,不写错字,不添字漏字即可。

五、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7-18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7.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

“一何”,“多么”的意思,分别修饰“盛”和“劲”,突出的是风“大”和松“劲”。

18.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象征手法。

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怀。

诗歌的内容是吟松,但写作目的是赠堂弟,借赞松树的精神达到劝勉堂弟的目的,很自然会想到象征手法。

作者情怀是劝勉堂弟要做松树一样品格的人。

解题的基本思路:

手法十结合句意分析手法十情感或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0题。

东方朔救乳母

葛洪

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

朔曰:

“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

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

乳母如其言。

朔在帝侧曰:

“汝宜速去!

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尚何还顾!

”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申宪:

依法惩处。

申,按照。

宪,法律。

②愎(bì):

固执任性。

③愍(mǐn):

哀怜。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已壮矣,岂念汝哺时恩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

(2)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翻译时可直译,也可意译,对于句中重点字要重点翻译,语句通顺明白即可。

(1)句中“尝”是曾经的意思,“于外”是状语后置,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犯事”前面;第

(2)句中“岂……邪”是固定句式,翻译为“难道……吗?

”,表反问。

20.东方朔说“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

不是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人手,实施计谋;④“奇”在他采用激将法,言“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故意戳痛武帝,让他念及“乳哺时恩”。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信息提炼。

通过分析文章,抓住东方朔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理解他的言行“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和“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尚何还顾!

”以及意图“救乳母”即可分析得出答案。

作答时要分条解答,采用“‘奇’在……”的句式回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

洋葱

潘格

①最近小米的早晨常常从中午开始。

阳光像儿子的小手,穿过层峦叠嶂的窗帘缝隙不依不饶地在小米脸上游走。

这个时候的小米只好爬起身,蓬头垢面地来到洗漱间。

②母亲剥着洋葱走过来。

小米说,妈,昨晚我梦到我爸爸了。

母亲的手轻微晃了一下!

说,吃饭吧,过去的事不要总想了。

③从父亲走后,母亲一直是这个态度,不温不火,轻描淡写。

除此外,母亲还添了个毛病,爱买洋葱,紫皮的白皮的,一买就是一堆。

小米越来越不明白,父亲跟母亲生活了整整37年,说走就走了,母亲怎么一点儿伤心难过都没有?

关于父母的爱情,小米从他们各自的口中听到许多,这些记忆的片段经过小米的连缀和拼凑,已经足够让她坚信,父母的婚姻情比金坚,牢不可破。

但自父亲入土后,小米再没有看到母亲痛哭失声,再没有看到母亲椎心挖肝地念叨历历往事,甚至没有从母亲口中听到关于父亲的只言片语。

小米忽然觉得母亲一下子老了,变得迟钝、麻木,开始淡忘过去的人和事。

④为此,小米特意带母亲去医院做了检查,小米不敢想象母亲某天得了老年痴呆该怎么办。

庆幸的是,母亲身体健康一如往常,没有丝毫脑萎缩的迹象。

⑤小米却过上了日夜颠倒的生活。

父亲的走,来得太突然,像一把从黑暗深处猛然刺出的利刃,让小米猝不及防。

小米曾经为父亲的晚年设想过许多美好场景,如今,曾经设想的美好瞬间被撕碎,小米无数次在黑夜里哭着惊醒,然后泪流满面。

小米越是思念父亲,越是不能原谅母亲的冷漠。

每天,蓬头垢面醒来的小米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昨晚,我又梦见我爸爸了。

小米希望母亲能够热切地问她:

梦到什么了?

你爸爸说什么了?

令小米失望的是,母亲依旧冷漠,,什么也不追问。

执拗的小米每天醒来第一句话就说:

我梦到我爸爸了。

⑧说完这句话,小米就出门。

日子总是要过的。

上班、开会、见客户、接孩子、开家长会,中年女人的一切生存和生活压力一丝不落地降临在小米身上。

忙碌纷繁的生活润物无声地治好了小米的失眠,小米的早晨不再从中午开始,小米也不再蓬头垢面。

⑨现在的小米又恢复成自信、干练、英姿飒爽的小米。

对父亲的思念,偶尔如同涨潮的海水,丝丝缕缕浸湿小米的眼眶。

小米会在听到某曲音乐时泪落如雨,会在拥堵的车流中因看到很像父亲的身影而抱着方向盘痛哭失声。

⑩母亲依旧漠然,整天坐在椅子上剥洋葱,弄得满屋子洋葱味儿,呛眼呛鼻,大人孩子每每眼泪汪汪。

日子慢慢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父亲去世的阴影渐渐淡化。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子吧,失去了一个人,流过一些泪,以为永远不会好的伤口会慢慢愈合,时间真是最好的疗伤剂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