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222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5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八年级上物理国庆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

8.(3分)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

C.站在地球上的人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

D.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9.(3分)某辆汽车启动后,经过20s,速度表的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由表可知(  )

A.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

B.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m/s

C.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km/h

D.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m/s

10.(3分)甲、乙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经过6秒甲、乙相遇。

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s=16米B.v甲>v乙,s=8米

C.v甲<v乙,s=16米D.v甲<v乙,s=8米

11.(3分)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是4:

3,速度之比为3:

2,则两物体行驶时间之比为(  )

A.9:

8B.8:

9C.2:

1D.1:

2

12.(3分)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6m/sB.6.25m/sC.6.75m/sD.7.5m/s

13.(3分)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训练。

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华跑较快

D.全程中,小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

14.(3分)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

据图象可以判断(  )

A.2s﹣5s内,小车做匀速运动

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C.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D.5s﹣7s内,小车运动了6m

二、实验探究题

15.(3分)

(1)小明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如图甲所示,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是  。

(2)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图乙所示,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

①  

②  

③  。

16.(3分)

(1)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刻度尺分度值为  ,则测量值为  cm,

(2)如图2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17.(3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利用一根粗细均匀的铅笔、刻度尺来测量细铁丝的直径。

请你帮助小明完成下面的表格。

线圈长度(cm)

线圈圈数

铁丝直径(cm)

32

18.(3分)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图,铅笔的长度应为  cm。

(2)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热胀冷缩),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9.(3分)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1)图1中圆的直径是  cm。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图2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  (选填“A”或“B”)。

A.

B.

20.(3分)测一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原因是  。

(3)为了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到撞击底端金属片的时间t,在正式测量前,要多练习几次,目的是  。

(4)一同学首先测出图中的距离s后,再测出小车从A点滑到C点所需时间t,则上述测量中,  的测量有误,原因是  。

21.(3分)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m的速度。

(1)小龙和小柳用  (填一种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

(2)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  (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  处(选填“起点”或“40m”)。

(3)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m的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m所用的时间为  s。

(4)小明跑40m的速度是  m/s。

三、计算题

22.如图所示是小明乘坐出租车后获得的车费发票,车票上显示了一些数据,试根据其中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由于受到雨淋,车票上金额一项已无法看清,小明在出租车的车门上看到如下消息:

“起步价7元,限2km,按起步价加上超过的里程以¥2.60元/千米收费。

”根据这些消息,车票的金额应该为多少元?

(保留到0.1元)

23.一辆汽车在上海到南京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如图所示的,则汽车从图中位置行驶到南京还需  h。

24.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m.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5.五一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

一路上,所学的运动学知识帮助他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1)经过如图某交通标志牌时,小明注意到了牌上的标志如图所示。

小明想了想,马上就明白了这两个数据的含义:

18的含义:

  ;

40的含义:

  。

(2)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30min,则车速应为多少?

(3)当汽车行至某高速公路人口处时。

小明注意到这段高速公路全长180km,行驶速度要求为:

最低限速60km/h,最高限速120km/h,小明看表此时正好是上午10:

00,他很快算出并告诉爸爸要跑完这段路程,必须在哪一段时间内到达高速公路出口处才不会违规。

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告诉他爸爸的是哪一段时间。

26.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

求: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分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

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被测对象,0刻度线磨损的可任选一刻度线作为0刻度线;

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

【解答】解:

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A错误;

B、刻度尺的使用规范,方法正确,故B正确

C、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C错误;

D、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记住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做题时应认真排查。

【分析】刻度尺在测量之前,要观察其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

如果零刻度线发生磨损,可以从某一个完整刻度线开始测量。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根据图示,本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金属块左端对准的刻度是7.00cm,右端读数是8.60cm;

所以金属块的实际长度是:

8.60cm﹣7.00cm=1.60cm;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的使用能力,注意要相减。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测量过程中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存在差异,即误差总是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一般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故ABC错误。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误差的定义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

m/s≈1.2m/s,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长度在20cm左右,铅笔的长度略小于20cm,长约18cm,故B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高度约为0.8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头发丝的直径在75μm左右,一张纸厚度略大于75μm,在100μm=0.1mm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分析】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

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天舟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实现对接后,保持相对静止,以对方为参照物,两者都是静止的。

所以选择“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舟一号”是静止的。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

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注意体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物体做匀速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速度大小不变。

对于s﹣t图象,要读出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如何变化,从而找到符合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A、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也在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运动,选项符合题意;

B、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选项不符合题意;

C、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越来越大,但是路程与时间不成正比,物体不做匀速运动,选项不符合题意;

D、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越来越小,但是路程与时间不成正比,物体不做匀速运动,选项不符合题意;

A。

【点评】图象能直观形象地表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物理上常用的研究物理物体的方法,分析图象时,看清楚图象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再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物理量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

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1)人乘坐出租车,人是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路旁的树木、楼房迎面驶来的小汽车来说,人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因此人是运动的;

(2)人相对于出租车的座椅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人是静止的。

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分析】题目中各选项的参照物和被研究物体已给出,所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

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相对于拖拉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故本选项正确。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他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C、站在地球上的人如果他以自己为参照物。

自己与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故本选项正确;

D、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故本选项错误;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注意题目的要求:

选择错误的。

【分析】速度表显示汽车的瞬时速度,由表中标度可知速度的单位;

由平均速度公式可求得全程的平均速度。

AB、速度表指针显示的是物体的瞬时速度,故瞬时速度为90km/h;

故A正确,B错误;

CD、因不知道物体的路程和时间,故无法确定物体的平均速度;

故CD错误;

【点评】本题要注意汽车的启动过程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故不能用v=

求解。

【分析】

(1)根据v=

求出两车的速度,然后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关系;

(2)从图象上找出当时间为6s时,甲、乙车对应的纵坐标﹣﹣路程是多少,因为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所以两者之差即为P、Q之间的距离。

(1)根据图示可知,当t=12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8m;

当t=6s时,乙通过的路程为12m;

甲的速度:

v甲=

=

≈0.67m/s;

乙的速度:

v乙=

=2m/s;

所以v乙>v甲;

(2)由图象读出经过6s时,甲行驶的路程s甲=4m,乙行驶的路程s乙=12m,所以P、Q间的距离为s=s乙﹣s甲=12m﹣4m=8m。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图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分析】已知速度的比和路程的比,利用速度公式变形t=

求时间之比。

∵v=

∴t=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因为是求比值,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分析】由题意可知晓燕百米赛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她的平均速度。

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

=6.25m/s;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是一道基础题;

要求平均速度只要找出路程与所对应的运动时间,代入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即可,解题时不要受题干所说的两个速度的影响,题中所提的速度为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无关。

(1)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2)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谁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3)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全部路程除以所有的总时间。

A、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两人的全程是相等的,所用的时间都是8s,两人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错误。

【点评】解答本题时,可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较。

(1)求平均速度时,要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相对应的时间,根据v=

求出;

(2)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直线。

A、由图象可知,在2s~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m,小车是静止状态。

此选项错误;

B、由图象可知,0s~7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是6m,小车的平均速度为v=

≈0.86m/s.此选项错误;

C、由图象可知,在0~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小车的平均速度v=

=0.4m/s.此选项正确;

D、在5s~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4m.此选项错误。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看清图象的各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然后分析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变化特点。

15.(3分)

(1)小明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如图甲所示,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物体的长度是 3.50cm 。

① 物体的一端没有与一条刻度线对齐 

② 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 

③ 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

(1)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首先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完整,然后认准分度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看:

使用前先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损坏;

②放:

放正尺的位置,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③读: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记:

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

(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被测物体的起始刻度值为:

6.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

9.5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3.50cm。

(2)由图可知:

该同学在使用刻度尺时存在三处错误;

①没有看好零刻度线,被测长度一端没有与刻度线对齐;

②视线倾斜,会导致数据偏大或偏小;

③此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刻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紧贴。

故答案为:

(1)1mm;

3.50;

(2)①物体的一端没有与一条刻度线对齐;

②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

③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点评】本题考查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使用刻度尺时,不一定从零刻度线开始测量,但必须使物体的一端对准一条刻度线,这一点学生往往忽略。

16.(3分)

(1)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刻度尺分度值为 1mm ,则测量值为 3.48 cm,

(2)如图2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337.5 s。

(1)刻度尺的分度值(或叫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使用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