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23530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docx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与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国文学

(2)》课程作业答案

第一编唐代文学

第一章

一、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

3.王昌龄

4.风骨、兴寄

二、1.指初唐高宗至武后初时“以文章齐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在唐诗开创时期,对开拓诗歌的题材领域的开拓、格律的形成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2.因代表人物王维和孟浩然而得名的诗派,也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较多地描写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

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3.因代表人物高适和岑参而得名的诗派,也即盛唐边塞诗派。

较多描写边塞征戍生活。

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等人。

4.“沈宋”即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是武后时的宫廷诗人。

两人对唐诗的贡献主要在声律方面。

从前人和时人应用形式格律的各种实践中,将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使后来作诗的人有可以遵循的规则。

三、1.开始形成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把诗歌从宫庭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扩大了题材和思想;五言律诗的形式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

2.岑参;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一)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

(二)捕捉表现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

(三)兼具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

(四)语言清新洗炼,朴素中有华采。

4.除长篇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慷慨昂扬。

5.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

四、1.

(一)诗歌理论方面:

提倡“风骨”和“兴寄”,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结合,这对唐诗风骨的形成、新诗风的开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二)诗歌创作方面:

《登幽州台歌》等诗中所包含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体现了唐诗的风骨。

(三)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影响了整个唐代,他对风骨的追求,诗歌美学的提出,对唐诗风骨的形成、新诗风的开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长篇歌行,采用乐府旧题,却赋予新的内容,将诗情、画意和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在诗境创造方面与之相似。

他们在诗歌意境创造上的进展,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等,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到了炉火纯表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出现、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3.在边塞诗方面,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支配下,诗人对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热情歌颂,突破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自立新题。

第二章

一、1.道家、侠义、纵横家

2.杜甫

3.《登金陵凤凰台》

二、1.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总体风格是豪放飘逸的,而艺术成就又极高,因此获得了“诗仙”的称号。

三、1.李白诗中塑造了各等身份、各种性格的女子,同情她们的纯情、歌颂她们的刚烈,是对压迫戕害她们的封建礼教的挞伐。

如《子夜吴歌》、《北风行》。

2.他的诗语言任情率真,一似随口而出,毫不经意。

清新自然,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真美。

3.李白的乐府歌行能综合乐府杂体和楚辞的长处而富于变化,乐府杂言中类似散文的句法有古朴质拙的美感和劲健的力度,楚辞句式有错综变化和惝恍飞扬的美感。

4.李白诗豪放飘逸的风格、激荡迸发的感情,须有大开大合、跌宕跳跃的结构作为载体。

他的诗歌常开头突兀,如狂飙骤起;中间省略过渡照应,形象转换倏忽;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四、1.为了突出笔下的形象,强化感情,李白常把大胆的夸张与神奇的想象相结合,起到艺术的聚焦(即放大或缩小)作用。

这种夸张有生活的真实为基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艺术的真实。

他还善于把鲜明的对比和大胆的夸张相结合,加大艺术的反差,从内容上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从形式上形成一种不对称的美。

2.《蜀道难》的主调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同一句话,诗中重复三次,但每次作用不尽相同。

在开头,重在表现蓦然惊讶的感受,也使文势更为突兀;在中间,是表现一种发愁和畏惧的心理,在文章气势上有换气和振起的作用,并承前启后;在末尾,则表现一种无可奈何,只得作罢的情绪,且与开头遥相呼应,使全诗通过这样的一唱三叹,让主调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3.李白喜用雄伟高大、非凡奇特的形象,抒发他吞五岳、纳四海的胸襟,宣泄他恣纵汹涌的感情,表现他超凡的才能和耿介卓立的风节。

这些形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打成一片,它们已不再是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主观的外化。

如《梁甫吟》、《蜀道难》。

4.全诗表达了他鄙视富贵,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的性格,表现了他对自身价值的自信,同时也流露出他感慨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情绪。

诗写得豪迈、洒脱、激情奔放,以酣畅淋漓的笔法,反复表现内心的痛苦和矛盾。

表面上写的是“乐”,而把“愁”字藏在字里行间,直到最后一个字才点出来。

通篇大起大落,忽开忽阖,既有黄河奔腾万里直泻入海的气势,又有黄河九曲百折千回的蕴涵。

句法以七言为主而有参差错落的变化,音节嘹亮,韵脚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而又自然流畅。

第三章

一、1.“诗圣”;王维;刘禹锡;李贺;

二、1.即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通称“三吏”。

2.即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通称“三别”。

3.杜甫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真实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因此,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4.这是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

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也是这一风格的主要表现。

三、1.

(1)“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深刻同情。

如,在“三吏”、“三别”中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

(2)“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对祖国无比热爱。

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如《春望》。

(3)“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充满强烈的憎恨。

如《兵车行》、《丽人行》。

(4)除和当时政治、社会直接相关的作品外,一些咏物、写景的诗,也都渗透着对民众和时局的关切之情,如《花鸭》刺奸相的钳制言论。

(5)一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如《月夜》,也无不渗透着挚爱和无私精神。

2.杜甫反映现实的乐府诗自创新题,“即事名篇”,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这一影响一直贯穿到清末黄遵宪;其高度的爱国精神,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在表现方法上也为后世开示了不少法门,一方面提炼口语,同时又通过千锤百炼创造出字字敲打得响、“字字不闲”的诗句,对于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寓主观于客观,是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的特点,他善于克制自己的主观情绪,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

如《石壕吏》,写石壕吏深夜捉人应征的故事,通篇按时间顺序对事件进行客观叙写,娓娓道来,只有“吏呼一何怒”微微透露了爱憎,而无疑又是客观描写,然而,这样写将强烈的爱憎及讽刺寓于叙事之中,不言爱憎而爱憎毕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兵役制度的腐朽与罪恶,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年代的悲惨遭遇。

运用此手法,使人更觉惊心动魄,哀痛感人。

四、1.

(1)从创作特色上来说,杜诗最大的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最显著的艺术风格是沉郁顿挫。

①叙事诗:

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力地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震撼人心。

第二,寓主观于客观。

如《石壕吏》就是寓讽刺于客观叙事之中,更觉真挚哀痛。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第四,采用俗语。

如“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平白如话。

第五,细节描写。

《北征》中妻儿的描写堪为典范。

②抒情诗:

第一,往往像在叙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解剖。

第二,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

第三,在抒情诗中,具体说在政治抒情诗中,往往大发议论,提出自己的政见和对时事的批评。

(2)杜甫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这就决定了他的现实主义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也是杜诗的一大特色。

《洗兵马》正是这一特色的代表。

2.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最早从周代民歌就开始了的,如《诗经》中的《七月》、《伐檀》等都是优秀的代表。

到两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更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缘事而发”的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

汉末建安时期,文人们开始写一些现实主义的诗,建安后转入低潮,至初唐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现实主义诗歌才又略见起色。

李白虽也写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诗歌,但他的成就主要在浪漫主义方面。

杜甫总结并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使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并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第四章

一、1.白居易

2.《长恨歌》、《琵琶行》

3.讽喻诗

4.刘长卿

5.孟郊贾岛

二、1.所谓“新乐府”是一种用自命新题写时事的诗。

用乐府诗写时事,又不受古题束缚,而是“因事立题”,自创新题。

“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白居易和元稹等在理论上和创作上大力提倡,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即新乐府运动,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把唐诗创作推向了新的高潮。

2.唐太宗大历年间活跃在唐代诗坛的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

、夏侯审、李端,被称为大历十才子。

三、1.《长恨歌》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

《长恨歌》留给读者更多的不是“惩尤物”式的道德教训,而是对刻骨铭心爱情的深深的感动。

2.《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江州的次年写的,感伤意味虽较重,但白居易善于掌握各种不同的气氛,以音乐节奏的变化表现情绪的起伏,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诗才。

3.韩愈诗歌想象夸张奇特,搜奇猎险,刻意创新,甚至以俗为美,以丑为美,以翻新盘硬聱牙之语,创造一种雄肆险怪的境界,从而给人以艺术上的震撼。

他还惯以散文手法写诗,使诗句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4.刘禹锡的诗成就最高的主要有三类:

政治讽刺诗、怀古诗、民歌体诗。

四、1.①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如刻画一个年迈善良的炭工。

②叙事和议论相结合。

讽喻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但叙述到最后,往往发为议论,对所写的事作出明确的评价。

③鲜明的对比手法。

白居易的诗歌常常采用对比的手法,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

④语言的通俗化。

白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格就是平易近人。

2.李商隐的爱情诗有的以“无题”命名,有的借诗中前二字为题,多以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婉曲。

李商隐的爱情诗中,许多诗句深情凝聚、精彩绝伦,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具有很高的意境和品格,但格调都较为凄凉感伤。

第五章

一、1.韩愈柳宗元

2.文以明道

3.不平则鸣

4.《永州八记》

二、1.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提倡散文、反对“时文”即骈文的一种文学运动。

之所以称为古文运动而不称之为散文运动,是因为它在形式方面是“反六朝,复古体”,在文体上要求恢复先秦两汉古代文章的传统。

2.骈文是一种盛行于六朝的文体,它讲究辞藻典故、声律对仗,全文语句多组成整齐的对偶形式,这种两两对称的语句如同二马并驾,所以称之为骈文。

三、

1、

(1)提倡“文道合一”、“文以明道”(“文”指文章形式,“道”指内容);

(2)主张兼收并蓄,在继承前代散文优良传统基础上革新文体,创立新的文学语言。

有二条标准:

①词必已出,惟陈言之务去;②“文从字顺”,要求文字流畅通顺,合乎语法规范。

(3)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2、《种树郭橐驼传》运用了多重对比:

(1)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

(2)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勉者之间的对比;(3)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做对比。

3、张巡:

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

许远:

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

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⑴在思想感情上,面对现实,富于真情实感,洋溢着“不平则鸣”的斗争精神;⑵在文风上,气势雄深雅健,文风奔腾激荡;⑶在言语行文上,讲究语言锤炼,大量吸收古今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提炼,使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动。

在行文中又能适应表述的需要而采用长短不一的句法,使之更宜于写景、抒情、叙事、说理,因而使文气显得自由奔放,明快犀利,又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式以增强文气。

表现手法多样化,多有创新。

四、1、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表现在文学观念、辞采语言技巧等各方面。

二是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2、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

他的山水游记虽借鉴于古人,但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均有所发展。

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

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

游记中最突出的是《永州八记》。

在文中几乎能发现作者或隐或现的身影,体会到他被埋没而备受迫害的愤懑悲愁。

他善于选取深奥优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

《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都是如此,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3、韩愈、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但在政治、学术方面有同有异。

他们都是中小地主阶层出身,都反对当时的藩镇与宦官。

但柳宗元投身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活动,主张改革;韩愈则对此持反对态度。

他们的思想都以儒学为主导。

但韩倾向于唯心主义,却坚决反对佛教;柳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却又兼信佛学。

他们的文论都主张文道合一,文质并重,学习先秦两汉作品而要有独创性,并且都擅长议论文、传记文。

但韩愈尤长于碑志、序跋、哀祭等体;柳宗元的寓言、游记、骚赋等则为韩所不及。

艺术风格方面,韩雄奇奔放而柳清峻雅洁,宋人李涂评“韩如海”,“柳如泉”。

韩愈收召后学,传授古文,门下人才辈出;柳宗元贬谪南方时,也有从学的人,但缺乏特出知名之士,因此,韩的影响大于柳。

第六章

一、1.[鹊踏枝]

2.李璟、李煜

3.长短句上阕下阕

二、1.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外,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

他们在词风上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为花间词人。

三、1.李煜的词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人通过妇女的不幸遭遇,无意流露或曲折表达自己心情的手法,而直接倾诉亡国的深哀与剧痛。

且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语言更明净、优美,接近口语,进一步摆脱花间词人镂金刻翠的作风。

故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第二编宋元文学

第一章

一、1.柳开。

2.梅尧臣,苏舜钦。

二、1.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诗派,以其成员杨亿的《西昆酬唱集》一书得名。

主要成员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御用文人。

他们是在修书和写作制诰的余暇,以作诗为消遣。

诗的内容不外乎男女爱情、宫廷故事和官僚生活情致,尤以咏物为多。

主要模仿晚唐作家特别是李商隐。

2.指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著名作家有柳开、姚铉和王禹偁。

其中最为重要的,主张学白又不为白体所缚,能写出自己特色的是王禹偁。

3.因代表人物晏殊和欧阳修二人得名。

他们都是朝中重臣,词作的风格颇为接近,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张先、晏几道等的词风都与之大致相似,后人称之为晏欧词派。

晏欧词受晚唐五代词,尤其是南唐词影响较大。

同时又更加文人化,典雅化。

4.所谓“慢”,本指音乐而言,“盖调长拍缓,即古慢声之意也”。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柳永大量写作篇幅较长的慢词,扩展了词的体制,改变了宋初以来小令为主的单一格局。

三、1.宋初文学复古运动是以复古以革新的文学思潮;它偏重于散文的提倡,明道、致用、尊韩,重朴尚散是他们文学主张的要点;这些观点对宋代古文家的文论和道学家的文论都有直接影响。

另一面在当时,由于它的倡导者无论是柳开还是石介、尹洙、穆修等人,都没有取得出色的创作成就,因而都不能荡除当时的浮靡文风。

2.王安石写诗与作文一样,阐述政治主张、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把诗歌看作是抒情言志的工具,偏重于写个人情怀,绝大部分代表作都深深打上了他政治生涯的烙印,现实性、社会性特别强。

王安石的诗在艺术上的特色,是以工巧取胜,以才学取胜,以议论取胜。

他讲究炼字炼句,意境新颖,名篇很多。

最有代表性的是《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两句经常被人称引。

其中“绿”字经过十几次易稿才敲定。

3.柳永词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开拓主要表现为:

(1)虽多为舞宴歌席、倚红偎翠之作,但在描写享乐和风情传统题材时,更多地把笔触伸向青楼市井,使他的词更有市民文艺的色彩。

(2)部分词还从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市井风情。

(3)羁旅行役的感受也是柳词的重要内容。

这类词作,表现出作者独特的生体验和心态。

抒写了才人志士不得志的寂寞悲哀和漂泊流浪之感,但这种失意和流浪的伤感,又常常和男女恋情纠结在一起,多以志士之悲慨开头,而以男女恋情终结。

四、1.欧阳修是北宋前期重要的政治家,文坛领袖。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欧阳修对诗文革新运动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下方面:

(1)与政治上的革新斗争相联系,积极倡导了诗风文风的革新。

(2)理论的倡导和作品的示范。

他虽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但比宋初复古主义者更注视文学的特点。

(3)扶植、奖掖后进人才的功绩。

王安石、曾巩、三苏父子的诗文之所以名重一时,和他的揄扬提拔分不开。

这些人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力量,用他们的创作推动了北宋中叶文学的繁荣。

2.柳永对词的形式和艺术表现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1)他依据词的题材内容开拓的需要,使用和创制了大量慢词。

与此相适应,他创造性地运用了细致而有层次地展开铺叙的艺术手法,使词的表现深透而结构严密。

(2)柳永大部分词作以白描见长,这主要得力于他对情景交融的抒情艺术手段的杰出运用,使他能在叙事和写景中畅达而自由地抒(3)语言的通俗化和口语化。

这是他提炼民间口语的结果。

但他也保留了文人词语言雅练概括的特点。

3.

(1)从思想内容上看,宋代诗歌比历代诗歌所反映的内容都广阔,与当代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结合得更紧密。

宋人直接以诗歌议诗,很多诗就是针对某一政治事件而发。

(2)从艺术表现看,无论艺术构思、手法技巧,还是篇章结构、遣辞造句等方面均有所新,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散文句式、句法入诗,翻新与改进写作手法等等,形成与唐诗不同的特色。

大体上唐诗主情致、风韵,宋诗主气骨、理趣。

第二章

一、1.赋、论、议论、抒情

2.词

3.《前赤壁赋》

二、1.苏轼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他有意识地把词看成是同诗具有相等功能的文体。

三、1.

(1)在议论时亦体现出讲究才情的特点,因而绝少空发议论,或借助于形象的描绘,或和叙事咏古紧密结合。

(2)议论本身也新奇警策,深刻精彩,富有启发性,创造了一批“哲理诗”。

2.抒发了他积极入世和围绕着进退出处所产生的复杂矛盾的从政之情,多写退隐之情以及闲适悠游的生活态度。

3.

(1)以清空之笔刻画一些具有旷达特质的主人公形象。

(2)以清空之笔描绘一些空静幽邃的景色。

(3)以清空之笔咏叹一些具有高远寓意的物象。

四、1.

(1)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善于创制铿锵的音调,使很多词从缓拍曼调变成强音促节。

2.

(1)能于平淡的通达和雄深磅礴的气势中带有一种超凡入化的情韵和真率深挚的感情,写得行云流水,天马行空。

(2)能于纡余委备、圆活流转之中,带有一种创新出奇的锐气和错综变化的美感。

很多文体在苏轼的笔下都有所发展,叙事、议论、抒情结合得更为紧密。

他的记中常带议论,论中又多带形象的描绘用生动的比喻,还使赋进一步散体化。

3.内容上此文通过主客问答的对话,抒发游赤壁的感怀,表达作者的超然思想和旷达思想。

以泛舟夜游赤壁为线索,写了作者感情上的三次起伏:

乐——悲——乐。

艺术上,此文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作者巧妙地把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体。

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并同感情的变化紧密配合,使感情波澜起伏,行文富于变化。

另外苏轼在文体上有所创新:

打破传统赋的格式,在赋中融入更多的散文因素,使其与赋的优点结合在一起。

从而达到既是一篇抒情散文,又是一首散文诗的效果,成为苏轼散文中影响最大,文学性最强的千古名篇。

第三章

一、1、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

2、一祖三宗

二、1.指的是李清照在《漱玉词》中所创造的一种语言风格,特点在于运用浅近、清新的语句,或者提炼日常生活中的口语,采用白描手法来表达作者真挚的感情。

2、是指宋代以黄庭坚为核心的一个诗歌流派。

吕本中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奉黄庭坚为宗派之祖,之下又列上陈师道等二十五人。

诗派以江西为名,是因为他们与黄庭坚是一致或接近的,而黄庭坚是江西人,诗派又称豫章派。

到了宋末元初,方回又提出了一祖三宗的说法。

江西诗派在诗歌艺术技巧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诗派活动前后持续二百多年之久,影响巨大,直到晚清的宋诗派和同光体诗人。

三、1、李清照前期词主要体现了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如《如梦令》、《一剪梅》;后期词则以前所未有的低咽调子唱出了使人惊心动魄的哀歌,如《声声慢》、《永遇乐》。

2、最有代表性的词人是岳飞、张元干和张孝祥,另外还有叶梦得和朱敦儒等。

四、1、北宋的覆灭与宋室的南迁,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山河破碎,神州陆沉,惨痛的局势促使许多作家开始面对现实,突破了原有的风格,形成一股慷慨激昂的文风。

务实的散文家偏离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有胆识的诗人突破了江西诗派的教条,最为明显的转换反映在词的创作上:

创作态度由率一转向严肃,作品内容由对自身的关心转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风格由绮艳转向悲壮。

2、黄庭坚的诗歌生新、瘦硬、奇峭的风格,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善于改窜陈句,创为夺胎换骨之说。

2、好用拗律、押险韵。

他的三百十一首七律中,拗律就有一百五十三首,如《题落星寺》,全诗没有一句是完全合律的。

3、好用奇字僻典,刻意苦吟。

黄庭坚为了创意出奇,在运用修辞方面有着突出的造诣,重视炼字造句,如“清风荡秋月”(《晚起临汝》)中的“荡”字。

运用冷僻典故的句子如《戏赠彦深》、《颐轩诗六首》。

3、《声声慢》的主要艺术特色:

①巧用叠字。

起首用七对叠字,后又用上“点点滴滴”,既利于感情的渲染,又加强音韵之美。

②层层铺叙,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