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25643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品生品社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品生品社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一部分  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

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

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我  在  成  长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

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

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

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4.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5.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

  

 

6.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

对自己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7.知道邪教的危害,反对邪教。

 8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9.简单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

  1.开展“寻找身边同学的长处”或“我能行”等活动。

搜集生活中宽以待人的故事。

了解因嫉妒而产生不良后果的事例。

 2.结合实例,举行有关善恶、美丑、荣辱等分清是非的辨析活动。

 3.讲一件自己或他人克服困难的实际事例,互相交流。

 

 

 

4.回忆自己在面对压力、冲突和挫折时的想法和表现,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体会。

扮演冲突情景下的角色,由小组或班级进行评析。

 5.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交流自己得到尊重时的感受。

收集社会生活中关于诚信的事例,进行比较分析。

  6.可以举办“吸烟、酗酒和沉迷游戏机危害大”的板报。

从报刊、展览、影视中了解因吸食毒品酿成的严重恶果,举行有关的主题活动。

 

 

8.从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止溺水等方面,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产生安全事故的案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景等方式,学习、演练自救自护方法。

 

 

我  与  家  庭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

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4.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6.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1.向父母长辈了解他们养育自己成长的事例。

可以结合有关的节日、纪念日用写信或其它方式向父母长辈表达感激之情。

还可以讲一则自己印象深刻的孝敬父母长辈的故事。

 2.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3.通过询问,向父母了解他们从事的工作、家庭经济来源以及家庭开支的情况。

 

 

 

 5.召开“与父母长辈沟通”的主题活动,请父母长辈一起参加。

讨论怎样用平和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处理与长辈之间的矛盾。

 

 

 6.交流自家与邻里相处的情况,讨论邻里怎样才能和睦相处。

观察自家周边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合理使用和爱护它们提出建议,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  与  学  校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

 

2.知道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

 3.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4.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

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尊重。

   5.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6.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

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7.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8.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1.尝试绘制教室、学校及周边环境的平面图和上学路线图。

 

  2.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并交流学校某一方面的发展变化。

访问并向同学介绍老师或学校其他工作人员是怎样为培养学生辛勤工作的。

3.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

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冲突,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办法。

   

 

 

 

 

5.通过游戏,体会时间的宝贵。

尝试设计一周的课余或寒暑假的时间安排,并进行交流。

搜集关于时间的格言、谚语和故事。

 6.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事,并在班内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7.通过游戏和学校、班级活动体会规则的必要性,并尝试制定规则。

 

 8.分析班级民主参与和管理的现状,提出积极建议。

 

 

我  的  家  乡(社区)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

 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向他们学习。

   4.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5.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

开始具有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6.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7.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用设施。

 8.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

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9.知道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了解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

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10.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

 

11.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1.开展认识地图的活动和查找地图的比赛。

 

 2.按主题分组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收集实物(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实地考察),并用报告、图片、实物展览等形式进行交流。

 3.以图片和讲故事的形式在班内进行交流。

 4.观察或访问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劳动情况,互相交流。

  

5.观察和实地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商业场所及商品的价格变化。

模拟或尝试实际购物活动,学习选择商品。

   6.列举本地区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讨论为什么使用这种交通工具。

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或知识竞赛,学习有关的交通知识、法规和安全小常识。

开展模拟活动,学习为到达指定目的地,选择安全合理出行路线和交通工具。

   7.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及使用、维护情况,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8.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公共场所中公共秩序的情况和人们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

 9.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观察本地区的公益设施和福利机构。

了解社会和人们对老人和残障人群关怀的事例。

通过模拟活动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10.列举本地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设计、举办模拟民俗表演活动。

列举本地现实存在的陈规陋习、迷信现象,分析其对人们的不良影响。

 11.进行实地调查,说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

通过板报、标语、广播等形式进行环保宣传,并在校内开展诸如节水、节能等活动。

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

我  是  中  国  人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2.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3.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5.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6.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解放军。

 

7.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8.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9.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10.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

 

11.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12.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法,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13.体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14.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1.进行查找地图竞赛或拼图游戏。

 

  

2.列举一些能够代表中国的典型标志和象征,并且说明它们之所以能够代表祖国的理由。

观看有关祖国风光的影像片;收集整理图片、诗文、风景点门票等资料,相互交流。

3.观看一些反映我国历史上重大发明或重要文化遗产的影视片。

或收集有关资料,举行报告会。

或讲述体现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的故事。

 4.有条件的地方可参观历史博物馆。

还可以观看有关影视片,学唱抗日救亡歌曲。

  

5.在搜集实物、照片和对家长等成年人采访的基础上,举办反映生活变化和祖国发展变化的小型展览。

 

 

 7.选择、列举代表民族文化的实例(诸如:

传统节日、歌曲、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服饰、建筑、饮食等),进行交流展示。

 

8.比较我国不同区域中,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特点。

 

 

9.了解当地一种农产品的来历,相互交流。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访问农户,或参加农业劳动,或参观农业科技园。

 

10.以常见的生活用品为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相互交流。

 

11.设置情境,对比古今到达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选择的交通路线的巨大差别。

 

12.比较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的通信联系,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使用这种通信方式的经验与体会。

 

 

 

 

 

 

14.从媒体的报道中收集有关重大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例,认识灾害的巨大破坏性。

 

 

 

 

 

 

走  近  世  界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

 

2.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3.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4.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5.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

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6.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7.体会和平的美好、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热爱和平。

 

8.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1.开展一个环游世界的模拟活动。

 

  

 

 3.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选题,然后收集某个国家或地区人们具有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料,加工整理后在全班作介绍。

与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反映世界不同文化习俗的图片、邮票、明信片等。

 

 

 

 

5.围绕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设置主题,召开辩论会。

 

 

6.分组选择不同的主题,搜集资料,制作剪贴簿,办小展板,交流展示。

 

 

 

 

7.搜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的图片、资料,体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8.搜集有关联合国,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等一两个国际组织活动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内容标准”说明

1.本内容标准为基本标准,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

2.各项内容标准及排列顺序与教材、课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各年级内容的分布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的示意图。

3.根据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表中所列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

这些建议仅是提示性的,供编写教材和教学时参考。

4.教学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1.目的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2.功能

诊断与调节功能:

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判断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水平,了解学习的成就、问题与需要,并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强化与教育功能:

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

利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评价内容

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其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态度。

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2.学习能力和方法。

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学习结果。

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1.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