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doc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733104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doc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doc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

——以鸟巢、水立方和央视新大楼为例

梁爽祁嘉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Post-modernismArchitectureinChina

-TheBird'sNest,WaterCubeandtheCCTV'snewbuildingasanexample

LiangShuangQiJiahua

(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Xi'an,Shaanxi710055)

摘要:

作为一种标志性建筑,奥运场馆的文化意义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露出来。

面对那些花费巨资兴建起来的各种建筑,我们既可以透过材料、造型、工艺等外观去进行美学审视,也可以超越这些建筑的物质属性,从周边环境、当时国情、设计理念等角度进行关注,解读其中潜藏着的文化内涵。

本文力图将这两个方面进行整合,对“鸟巢”、“水立方”、央视新大楼这几个代表性的建筑逐一展开分析,在归纳美学效果的同时揭示其中的文化意义,对这些将载入史册的建筑进行比较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代表性建筑;审美文化解读

Abstract:

Asalandmarkbuilding,theculturalsignificanceoftheOlympicvenuesarebeingovertime,butrevealed.Thosewhospendhugesumsofmoneytobuildupthefaceofavarietyofbuildings,wenotonlythroughmaterial,shape,technology,etc.tocarryoutaestheticappearanceoflook,youcanalsogobeyondthephysicalpropertiesofthesebuildings,fromthesurroundingenvironment,whentheconditions,theangleofdesignideasbeconcernedabouttheinterpretationoftheselatentculturalconnotations.Thisarticleseekstointegratethesetwoaspects,the"Bird'sNest","watercube,"CCTVnewbuildingconstructioneachoftheserepresentativetoanalyze,Insum,whileaestheticresultsrevealtheculturalsignificanceofthesebuildingswillgodowninhistoryforamorecomprehensiveinterpretation.

Keywords:

post-modernism;representationofarchitecture;aestheticandculturalinterpretation

2008年8月,中国奥运,惊艳世界,与此同时,中国的奥运建筑也引起了世人的广泛瞩目。

自申奥成功以来,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掀起的奥运建筑热,在社会上引起过不少的议论。

北京作家曾哲在完成长篇纪实文学《觉建筑•奥运2008》后,曾专门撰文指出:

“中国的建筑业正处在一个急剧动荡急剧变化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世界建筑观念,在成熟发展变化了数百年后,差不多在一夜之间,涌进了中国。

被北京奥运建筑的这一机会,推演到了极至。

”【1】北京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都城,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出现了一批“后现代”建筑,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也隐隐显示着中国建筑的走向。

与此同时,建筑界代表性的学术刊物上也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可以说,社会各界对建筑的关注,从来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

本文试图从建筑文化的角度,以后现代美学为切入点,对这一时期几座代表性的建筑做些解读。

一、后现代主义背景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奥塔和美国的詹姆逊。

后现代美学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美学流派,其特征在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和斯蒂文·贝斯特在合著的《后现代理论》中有经典的总结:

“艺术形式已经扩散到了一切商品和客体之中,以至于从现在起所有的东西都成了一种美学符号。

所有的美学符号共存于一个互不相干的情景中,审美判断已不再可能。

”【2】与传统美学比较,后现代美学反对美对生活的依赖,反对理性,鼓吹本能,更加看重审美的作用。

它主要采取拼贴,隐喻的艺术手法对各种美学符号进行重组,达到丧失主体,解构结构,耗散意义,冲淡历史的目的,使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不再依靠思维的坐标,完全沉浸在感官的视听刺激上,从而使艺术审美走向多样化。

后现代建筑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切背离现代主义建筑的总称。

以文丘里,格雷夫斯和约翰逊为代表。

在尊重历史的名义下,后现代大师们重新提倡建筑设计的复古和折衷,在技术处理上主张将互不相容的建筑元素进行不分主次的二元并列和矛盾共处,即在建筑中追求信息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突破建筑的惯常做法。

正如有的学者所总结的那样:

从实质上看,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一种忽视形象与功能相联系的形式主义的设计【3】。

二、代表性建筑解读

2.1“鸟巢”

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这一巨型体育场的设计是由2001年国际建筑界“普利茨克”奖获得者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迪穆龙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

设计者们对这个场馆几乎没有做装饰性处理,而是把结构暴露在外,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图一)。

从外部看,灰色富有韵律感的钢网覆以透明的膜材料,就仿佛是由若干树枝织成的鸟巢。

“鸟巢”,象征着“回归家园”,有助于使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找到归属,同时它又是一个孕育奇迹的“摇篮”,寄托着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

2009年,在世界十年十大建筑的评选活动中,“鸟巢”名列第一。

就建筑单体而言,“鸟巢”的建筑魅力主要在其精致的反向双曲线钢结构与为光影变幻搭建展示平台的双层膜结构,前者将现代工业社会最受推崇的建筑材料——钢材的性能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后者则为后工业时代涌现出的新型环保建筑材料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透明箔片膜作为巨型体育场的主要建筑材料开创了先河。

钢材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创造出的最佳建筑材料,具有公认的高可塑性,优异的抗压性及抗拉性,而倍受现代建筑大师们的青睐:

从19世纪末出现在英国的用钢铰架与玻璃建造的“水晶宫”(crystalpalace)展览馆,到20世界之初的世界最高建筑——巴黎埃菲尔铁塔,再到首次用纵向钢桁架代替石材建造的乔治·华盛顿大桥……这些世界著名的建筑无一例外都是用钢材制成拉杆和压杆,再铰接成花样繁多的三角“桁架”(trusse)来作为抗风抗震的坚固结构。

而“鸟巢”的创新之处就在于:

从材料上讲,在受力最大的6个部位,使用了一种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高强抗剪力钢材Q460。

从结构上讲,设计没有采用传统的三角桁架,也没有使用一根立柱,而是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

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哥窑”瓷的纹路,将中国元素与钢结构设计巧妙结合。

从工艺上讲,设计采用的多点无模成形弯扭构件,无规律的扭曲,顶部实现高空合龙,在三维空间中确定构件接口的位置,误差要求不超过3毫米,所有这一切都在中国科研人员和技工的手中得以完美呈现,成为我国钢结构建筑的里程碑。

此外,“鸟巢”的内部设计也体现出后现代的美学要素——人性化。

从视觉上讲,连成整体的碗状坐席环抱赛场,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都保持140米左右的最佳观赛视距。

从听觉上讲,“鸟巢”的下层膜采用的吸声膜材料、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这三层“特殊装置”使内部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保证了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

从皮肤感觉上讲,“鸟巢”的相关设计师们运用流体力学设计出自然通风系统,让所有观众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风。

在“鸟巢”的观众席里,还有为残障人士设置了200多个轮椅坐席。

这些轮椅坐席比普通坐席稍高,保证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有一样的视野。

作为单体建筑,“鸟巢”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但如果结合建筑环境来看,“鸟巢”的选址就显得不合适了。

首先,它位于老北京城中轴线北部的延长线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轴线具有近乎神圣的文化地位,将体育场馆这样的建筑摆在这条线上,颇有些荒诞和调侃的味道了。

另外,从大前门至景山近八公里的范围内,是风格统一的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续上后现代风格的“鸟巢”,从城市风格的整体性来看显然是不合适的。

其次,北京属于北温带内陆季风气候,在冬天呼啸的北风中,“鸟巢”是一个巨大冰冷的钢铁建筑;夏天,大面积的钢结构会反光并大量吸热,“鸟巢”又会成为一个影响周围市民正常活动的耀眼的巨大火炉。

春旱时节,在无孔不入的沙尘面前,复杂的覆膜钢结构会由于难于清理而失去光彩。

2.2“水立方”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建设规模约8万平方米,该设计是采用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H2O]3)设计方案,融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于一体,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只有一路之隔,一方一圆,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这是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澳大利亚PTW建筑师事务所、ARUP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联合设计的,其中中方设计者为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裁、总建筑师赵小钧、总工程师毛红卫,PTW建筑事务所的两名主设计师为约翰•保林(JohnPauline)与托比•王(TobyWong)。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水属五行之一,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

中国北方的城市大部分是缺水的,所以水很容易激发人们欢乐的情绪。

设计者将作品取名“水立方”,正是希望它能激发人们的灵感和热情,丰富人们的生活,并为人们提供一个美好记忆的载体。

为达此目的,设计者将水的概念深化,利用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在建筑外观上布满了酷似水分子结构的几何形状气枕,使其轮廓和外观变得柔和,具有奇特的视觉效果(图二)。

可以说,“水立方”是又一座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文明并置的奥运建筑,设计师将人们惯性思维中液态的水进行解构,以水分子的形式作为一种美学符号,再按照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理念进行再次拼接后呈现在大众面前。

“水立方”是一个177米乘177米的方型建筑,高31米,地下及基础部分是做过防渗处理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部分是钢网架,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通过焊接连接,共同形成了一个立方体的笼子。

屋面上,镶嵌、固定一块块充气枕的是槽形的钢构件,又宽又厚的钢构件与“水立方”四壁的钢网架焊接为一体,支撑着整个屋顶。

正是靠着优越的结构形式和良好的整体性,“水立方”拥有了“过硬的身体”,达到了8级抗震烈度的标准。

北京的夏季多雷雨天气,这些钢构件的作用更是非同小可,它们一方面作为天沟,收集、排除屋面的雨水;同时又充当了接闪器,及时将雷电流引到“笼式避雷网”,足以保护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既经济美观又安全可靠。

不过“水立方”的亮点还是在特有的外膜结构上。

膜结构建筑是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至今已成为大跨度空间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集建筑学、结构力学、精细化工、材料科学为一体,建造出具有标志性的空间结构形式,不仅体现出结构的力量美,还可以充分表现出建筑师的构思,营造出自由多样的建筑空间。

“水立方”采用的ETFE膜恰当地表现了“水”的外观设计,赋予了建筑冰晶状的外貌,看上去就像一个蓝色的水盒子,而墙面就像一团无规则的泡泡。

ETFE膜,又名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是一种新型研发的透明膜,属轻质建筑材料,仅有2.4毫米厚,质量只有同等大小玻璃的1%,韧性好,具有特殊的热学性能和透光性,可以调节室内环境,冬季保温,夏季散热,还能为场馆内带来更多的自然光,万一出现破洞,只需打上补丁,就可以做到自行愈合。

同时由于自身的绝水性,它可以利用自然雨水完成自身清洁,是一种新兴的环保材料。

“水立方”由3000多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气枕组成,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膜结构工程,也是世界上惟一完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大型公共建筑。

此外,“水立方”还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美学中“绿色设计”的理念,拥有许多环保节能的特点。

例如:

组织自然通风来减少空调用电量,开发雨水收集系统与循环水系统来节约水资源,应用透光性膜材料来延长采用自然采光时间,收集余热来调节水温,这些都为国家游泳中心增添了低碳气息。

不过,从理论上讲,“水立方”的美却始终笼罩着一层西方色彩,是以西方的思维与审美习惯来解读中国的传统元素。

在中国人眼里,水是感性的,以自然之态取胜。

这一点从中国传统园林的理水之法便可看出——或聚水为塘,呈江河蜿蜒之势;或分水为溪,呈曲水萦回之态。

在中国人看来,水是一种灵动的存在。

而“水立方”对水的诠释则完全是仪器中的效果,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多了几分机械,少了些许诗意。

因此,中国人看“水立方”获得更多的是新鲜感,而不是归属感,自然也谈不上民族自豪感了。

2.3央视新大楼

近几年,在北京拔地而起的众多建筑中,由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库哈斯担纲的央视大楼是最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也是最具争议的建筑。

奥运期间,它虽然不是奥运场馆,但新异突兀的外形引起世人瞩目的程度绝不在“鸟巢”和“水立方”之下。

新央视大楼位于北京的东三环,CBD区内,是北京目前最繁华的地段。

单体建筑面积为47万平方米,主楼屋顶最高处标高234米,作为办公大楼其规模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五角大楼(图三)。

主楼由两栋反“Z”字塔楼交叉缠绕构成,塔楼由悬臂结构连接,离地面160米——塔楼连接部分的结构借鉴了桥梁建筑技术,不同的是,这个“桥”的某些部分足有14层楼高,桥上还包括一段伸出75米的悬臂,前端没有任何支撑。

地上52层、地下3层,设10层裙楼,主楼的两座塔楼双向内倾斜达到令人惊异的6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比萨斜塔的5.5度倾斜。

建筑外部由约3万块菱形玻璃窗与疏密相间的菱形钢网格结合而成,从而会让人们失去视觉平衡的坐标系,造成一种错觉,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新央视大楼都是倾斜的,而事实上它却以中心对称的形式达到了力的平衡,是很安全的。

作为大楼主体架构,这些钢网格没有像大多数建筑那样深藏其中,而是直接地暴露在建筑最外面,突显后现代建筑崇尚力量、速度之美的未来主义的审美趣味。

建筑设计者库哈斯认为,人们通常认为摩天大楼就应该高耸入云,而他的设计无疑是对这种观念的一次挑战。

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新央视大楼名列其中。

去年,建筑评论家英格•萨弗容指出,“库哈斯的设计传达的信息非常具有震慑力,想想看,大楼顶部的横结构悬在离地面那么高的架子上,再加上整个建筑庞大的占地面积,CCTV大楼时刻在提醒你是多么渺小,而它背后代表的这个国家是多么强大。

”(美国《华尔街日报》)当年曾担任CCTV大楼设计竞赛评委的香港建筑师严迅奇说,起初他对这个“极其疯狂的设计方案”持相当保留的态度,但到后来,他感觉这个设计能代表“某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国在新时期展现出来的东西:

不惧权威,敢于尝试,无所畏惧,高度自信”。

(美国《华尔街日报》)

但是,高达50亿人民币的工程造价无疑是奢侈的,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不相符合。

其次,由钢铁与玻璃组成的“空中楼阁”,扭曲夸张的造型给人们带来的是异样的视觉冲击,容易产生不稳定和不安全感,如果说要用这种“时尚”的建筑来吸引眼球,产生广告效应,形成地标影响倒也无可厚非,然而,与中央电视台的社会形象却是背道而驰的。

最后,与西方世界如潮好评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的民众,尤其是北京市的广大市民对央视新大楼却不以为然,因为这栋建筑是以西方的审美思路设计建造的,其中所承载的中国元素十分有限,所以得不到中国老百姓的审美认同也就再所难免了。

三、文化反思

欧洲人比较看重建筑的艺术气质,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更加注意建筑的人文精神,而我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将建筑归属于理工学科。

因此,以往我们对建筑的评价也通常只是着眼于一些客观的物理性质,很少涉及建筑的其他属性。

但是,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建筑的精神内涵,从建筑的文化属性层面去评判好坏美丑。

于是,建筑就不再是简单的房子,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载体。

解读中国奥运场馆设计,我们不难看出建筑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建筑“冰冷的”的功能与形式上,当地民众的文化习俗,审美喜好等本土的要素只是陪衬与点缀。

于是,由于缺乏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场馆尽管十分精致,但也因为脱离环境而显得突兀,犹如教学中使用的建筑模型。

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在东京举行,其主要的场馆完全由日本设计师担纲。

由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力综合体育馆(图四),“建筑采用了令人惊叹的帐篷式屋顶,其中的一座屋顶,其缆索一端支撑在雕塑一样的高塔(位置偏离正中央)上,另一端固定在体育馆的墙上”【4】,从形式上看,这也是一座具有后现代味道的建筑,但绝不是西方建筑风格的移植,其中更多的要素来自于本土。

从屋顶造型和选料上看,这样的设计显然是出于对东京夏季多雨,地震相对频繁的考虑。

从文化氛围上讲,场馆主体造型具有极强的运动感,却不是对当时盛行的西方建筑因袭。

尤其醒目的是,日本传统建筑符号用在了主建筑的屋顶部分,奠定了该建筑的基本文化精神。

奥运会已经过去,奥运建筑却作为标志保留了下来。

奥运会上,从颁奖音乐到礼仪服饰,我们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在努力地展示传统的美。

相比之下,有着巨大体量的建筑却逊色了许多。

不好说这种着眼于当下的做法是否与某种狭隘有关,但是,面对全球变暖的危机,重新审视那些由钢铁打造的金属建筑,一种为它们在“低碳浪潮”中是否会被淘汰的担心又会油然而生。

应当承认,由于太专注于当下效果,近年来中国人显得功利而且浮躁,甚至于将继承文化传统、对后世子孙负责这样一些思路都视为缺乏魄力而加以否定。

于是,每一次建设都会将时尚作为标尺,而将文化当成陪衬,直接导致了建筑的随意和城市规划的混乱。

历史证明,找回自己的文化坐标,恢复民族的审美自信,是一件比建筑本身更加重要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曾哲.一切都在建筑中〔N〕.光明日报,2008-08-02

(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75

(3)田学哲.建筑初步(第二版)〔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36

(4)[美]萨瓦多里.建筑生与灭:

建筑物如何站起来〔M〕.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61

载《华中建筑》2010年7期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