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733700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管理学》第3版.浙大出版社.邢以群编@每章课后思考题总结解答(齐全.权威.实用.答案).doc

基础《管理学》第三版.浙江大学出版.邢以群.编著

每章课后思考练习题解答.共16章齐全.实用.权威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是什么?

综合的定义:

管理是人们通过综合利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2.学者们对管理有各种说法,是否意味着我们对管理还认识不清?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不同的答案。

多答案的回答可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或事物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学者们对于管理定义的多样性,既反映了人们研究立场、方法、角度的不同,也反映了人们对管理认识的逐步深入。

3.什么是管理?

你是如何看待管理的?

管理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核心是协调。

所谓协调就是使表面上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事物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4.为什么需要管理?

可不可以不要管理?

管理产生的原因:

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管理的功能:

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限的资源实现目标。

5.管理的对象是什么?

管理学以什么为研究对象?

由于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时间、资金、物资、信息、技术等)是短缺的,管理的必要性是普遍存在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欲望(目标),就会充分利用其有限的资源。

在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管理学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管理学以研究管理一般问题为己任,以组织管理为研究对象,致力于研究管理者如何有效地管理其所在的组织。

6.如何衡量管理的有效性?

为什么说效益比效率更重要?

有效性包括两方面:

效率与效益。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

一定的投入取得的产出取决于我们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如果对于一定的投入,取得更多的产出,就提高了效率;由于资源短缺,因此就必然关心资源的利用效率,因而有效的管理也就必然与资源成本的最小化有关。

另一方面,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实现更多或更高的目标,因此,光是效率高是不够的,管理还要讲求效益。

所谓效益是指目标的达成度,也就是产出满足需求的程度。

如果我们通过管理所获得的产出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那么这种产出再多,对我们也毫无意义,相应地,这种管理就是无效的管理。

只有当我们通过管理实现了既定的目标,我们的管理工作才是有效的。

7.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有效的管理,要求既讲求效益,又讲求效率。

光注重效率而不注重效益,是碌碌无为;光注重效益而不注重效率,则会得不偿失。

8.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在上述各项职能中,计划工作主要着眼于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组织工作主要致力于落实,领导工作着重于激发和鼓励人的积极性,控制工作的重点则在于纠正偏差。

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最终达到以有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或高的欲望的管理目的。

即它们都是管理的有效手段。

9.为什么说管理学是科学,管理是艺术?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管理则是一项艺术。

管理学是科学是因为已形成了系统的管理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等;管理是艺术是因为管理知识的运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10.为什么要学习管理?

管理在中国必将成为第一生产力。

人们在生活中已开始认识到良好的管理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学习管理,对于那些想从事管理职业的人,可得到其成为更有效的管理者的系统知识;对于那些不想从事管理的人,则可以帮助其了解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内的活动,并有助于其个人理想的实现。

第二章管理者    

1.管理者在一个组织中起什么作用?

管理者是在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并对此负责的人,他的主要任务是指挥他人开展工作。

为此,管理者要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

2.在一个组织中,组织成员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组织之所以能发挥这样的功能,是通过组织成员间的分工协作,即通过分工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特长,通过协作形成群体力量。

因此,分工协作是组织发挥作用的手段,也是组织管理的重点。

而组织成员间要进行分工协作,就要求志同道合、能力互补,因为只有能力互补,才能进行分工;只有志同道合,才能进行相互协作。

组织成员志同道合、能力互补是组织发挥其功能的前提。

组织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创造一个志同道合、相互协作的组织环境。

3.如何识别一个人是不是管理者?

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是不是管理者,关键取决于他是否有直接下属。

而他要具体开展哪些管理工作,则取决于他在组织中的管理职位。

4.当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发生变化时,其管理工作有何异同?

管理者的职责随着其在组织中地位的不同而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级管理者的工作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侧重点和程度,而不是管理职能。

从职能角度看随着管理者在组织中地位的上升,他将从事更少的直接领导工作和更多的计划工作,所有的管理者,不管在哪个层次上,都要从事决策,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只不过各项职能的具体内容会随着管理者地位的上升而发生变化,同时他们花在每项职能上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无论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如何,其所担负的基本取责是一样的,即:

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能在组织内协调地工作,以充分发挥组织的力量,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5.在一个组织中,为什么管理者的报酬通常比一般操作者要高?

是因为管理者要承担比操作者更多的责任。

一个操作者只要对自己的工作业绩负责,职责较轻,报酬也较低,即使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由于其职责范围较窄,对组织的影响也不大,因此处罚也不重。

管理者则不同,他不仅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而且还要对分管部门和下属的工作绩效负责。

由于其分管的面较宽,一旦其管理工作出现失误,涉及的面较大,对组织的影响也大,管理者的责任自然也就比操作者大。

也正因为如此,管理者的岗位报酬一般比操作者要高,而且当下属出现失误时,管理者受到的处罚也要比直接犯错误的下属更重。

6.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1.品德:

有强烈的管理意愿和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素质。

2.知识:

政治、法律方面的知识;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

3.能力: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7.有了所需的管理知识和能力,是否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一个人即使把管理的理论、原则、方法背得滚瓜烂熟,也不一定能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

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就必须通过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会碰到一名管理者每天会碰到的各种问题、压力和各种严峻的考验。

实践可进一步深化书本知识,促使管理者对管理问题作深入地探索,从而获得对管理的更深认识。

8.管理者应如何培养与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

在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构成中,良好品德的形成取决于各种因素,特别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一旦成型就较难改变。

在本节中,我们只讨论管理者知识获得和能力提高的方法。

管理者如何才能获得上述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呢?

基本的途径:

一是通过教育培训;二是通过实践锻炼。

9.何谓管理思想?

它对管理的有效性有何影响?

管理思想:

是人们对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总和,是由一系列观念或观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它是指导管理人员从事各项管理活动的路标和蓝图。

管理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各项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一名现代的管理人员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了解人类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了解各种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和观点。

许多组织的管理者都深深地认识到,从过去的历史中可学习到今天管理所需要的东西,通过学习历史,融会贯通各种管理思想,可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第三章管理思想的演变  

 1.霍桑试验得到了什么结果?

工作条件与环境的好坏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必然的联系,反而与人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2.列举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官僚组织理论之间的异同点。

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应该通过科学研究来决定工作方法,而不是凭每一个工人自己过去的经验。

泰勒和他那一学派的人主要关心的是作业方面的问题,注重的是车间管理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而法约尔他们则关注于整个组织,研究有关管理者干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干好等更一般的管理问题,即注重于管理者协调组织内部各项活动的基本原则的研究。

官僚组织理论是科学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组织的运转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依据业主或管理者的判断。

这一理论主要是基于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工作。

3.西方各种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科学管理思想着眼于寻找科学地管理劳动和组织的各种方法。

科学管理思想通常把人看作是生产的机器,因此,他们把精力集中在寻找如何最有效地运用这些机器的方法上。

相反,行为管理思想则把重点放在分析影响组织中个人行为的各种因素上,强调管理的重点是理解人的行为。

定量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把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

权变管理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它在继承以前的各种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把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对管理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研究上,希望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研究,找到各种管理原则和理论的具体适用场合。

权变管理思想是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的国际化、组织的大规模化和环境的复杂多变相适应的。

4.中国古代杰出的管理思想有哪些?

1.经济管理思想。

2.运筹与决策思想。

3.关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思想。

4.关于领导艺术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管理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

随着传统经济理论禁区的突破,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我国的管理思想发生了建国以来所没有过的变革。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变了以往片面追求产值和速度,单纯抓生产,不重视经营的落后状况,树立了“转轨变型”、“转型升级”思想;注重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只见物不见人的不合理状况,树立了人才第一的思想;改变了以往办事不讲效率、不注重时间和信息的落后观念;改变了以往因循守旧、按老经验办事的陈旧观念,树立了开拓创新的思想。

6.21世纪的管理出现了什么新趋势?

~3*

21世纪的管理呈现出了以下几个趋势:

1.信息化导致管理规则重构。

2.知识经济引发知识管理。

3.环境变化促发网络化组织。

第四章管理与环境  

1.管理环境由哪几部分所组成?

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并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

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由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两部分组成;内部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文化和组织的经营条件。

2.管理者能够对组织业绩的取得起到多大作用?

根据权变管理思想,管理者所在的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管理者的活动必然要受到组织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在内外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管理者才能有所作为。

3.对一个企业而言,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哪一个更重要?

为什么?

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管理者一般更注重对任务环境(微观环境)的研究与分析。

所谓任务环境:

是指对某一具体组织的组织目标实现有直接影响的那些外部环境因素。

比较典型的如,一个组织的任务环境包括:

资源供应者、竞争者、服务对象(顾客)、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上的各种利益代表组织。

对一个特定的组织而言,任务环境是特定的,并随构成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它将直接增加或减少组织的效益。

4.常见的组织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它们是怎样影响组织业绩的?

一、一般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方面,这些环境因素对一个组织运转的影响尽管不那么直接,但管理者仍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1.政治环境因素。

政治环境包括组织所在地区的政治体制度、政治形势、政策和国家法令等因素。

2.经济环境因素:

一般经济环境主要通过对各类组织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获得方式、价格水准的不同和对市场需求结构的作用来影响各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3.社会环境因素:

主要由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家庭文化教育水平、传统风俗习惯及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法律等因素构成,它们通过行为规范(道德、法律)、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的改变影响一国群体,并进而影响该国各组织的经营管理。

4.科技进步:

技术环境通常由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科研潜力和技术发展动向等方面因素构成。

技术进步从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方面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规划、决策、计划调度、组织、控制等方面,技术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二、任务环境因素:

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任务环境,与一般环境相比,任务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具体,因此,绝大多数组织的管理者也都更为重视其任务环境因素。

其任务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资源供应者、服务对象、竞争对手、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

1.资源供应者。

运转过程依赖于资源供应,一旦主要的资源供应者发生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组织运转的减缓或中止。

因此,管理者一般都力图避免在不了解供应者的情况下进行有关决策。

2.服务对象(顾客):

管理者必须深入市场,分析顾客的心理,根据顾客需求的变化,及时推出新产品、新服务。

确保及时地向其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这几乎已成为当今各级组织管理者所面临的头等大事。

3.竞争者:

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个或多个竞争者。

资本经营方式的出现,使得21世纪的竞争更为激烈与复杂。

没有一个组织可以忽视竞争对手,否则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竞争对手是管理者必须对其有所了解并及时作出反应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4.政府管理部门及其政策法规:

政府的政策法规,一方面会增加组织的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则会限制管理者决策的选择余地。

例如按规定装设消防设备,限制了管理者的选择余地,如我国《劳动法》的颁布,对组织的招工、用人、辞退决策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5.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

如工会、消协、环保组织等。

组织也必须遵守当地的法律,并对竞争作出反应。

正因为如此,供应者、服务对象、政府机构、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等可以对某一个组织施加压力,而管理者也必须对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

5.一个组织怎样才能对自身的环境作出正确的评估?

一般环境因素是指可能对这个组织的活动产生影响但其影响的相关性却不清楚的各种因素,一般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科学技术等因素。

任务环境因素是指对某一具体组织的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直接影响的那些外部因素。

对一个组织而言,组织外部哪些因素是环境因素,是一般环境因素还是任务环境因素,取决于组织的目标定位和该因素对组织目标影响的直接性。

6.什么是组织文化?

怎样描述一个组织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

是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文化理念),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

组织文化实际上是指组织的共同观念系统,是一种存在于组织成员之中的共同理解,因此,组织中不同背景和地位的人在描述其组织文化时基本上用的是相同的语言。

在每一个组织中,有各种不断发展着的价值观、仪式、规章、习惯等,这些观念一旦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就变成了组织的共同观念,亦即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而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管理者的思维和决策施加影响,并具体体现在组织的各种行为准则和组织外在形象中。

7.组织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其所处的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合力作用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其形成过程中,组织创始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个组织的文化反映了组织创始人的使命和价值观,创始人通过对组织应该是怎么样的规划或设想导致了早期组织文化的形成。

每个组织由于其使命不同,所拥有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不同,相应地组织文化也不同,即任何组织的组织文化都有其鲜明的个性。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任何组织都是存在于某一区域内的,它们必然要受到所在地区民族文化的影响;相应地其组织文化也必然带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组织文化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但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就像人的个性较难随时间改变一样,组织文化的改变也是十分困难的。

第五章目标及其确定   

1.组织宗旨和组织目标有何不同?

组织宗旨表明了社会所赋予这个组织的基本职能或该组织致力于承担的社会基本职责。

例如:

学校的宗旨是教书育人;军队的宗旨是保家卫国;医院的宗旨是救死扶伤等。

组织宗旨所表达的是组织的使命,它说明了该组织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得以存在的原因或成立该组织的根本目的,是一类组织区别于另一类组织的标志。

组织宗旨是一个组织最基本的目的,它或者反映了社会对组织的要求,或者体现了组织的创办者或组织成员的共同追求和抱负。

组织宗旨需要通过目标的具体化才能转化为组织成员具体行动的指南。

所谓组织目标,是指一个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达到的状态。

它反映了组织在特定的时期内,在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希望某一时间段内在履行其使命上能够达到的程度或取得的成效。

2.组织目标有何特点?

1、差异性。

2.多元性。

3.层次性。

4.时间性。

~多.层.时.差~

3.组织目标在管理中有何作用?

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是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在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体现在:

组织目标是组织进行计划和决策的基本依据;是组织内部分工和协调的准则;是高效率的前提、业绩考核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激励的重要手段。

4.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有何关系?

组织目标反映了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个人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人目标则是组织成员之所以愿意留在该组织中工作的根本原因。

在一般情况下,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是一致的。

但有时,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也会产生不一致或不相容。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目标无法得到承认和实现,这将对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带来困难。

事实上,在中国各类组织中,组织成员之间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组织中的管理者没有清楚地将每一个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组织目标挂起钩来,使组织成员明确地感受到组织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导致的。

5.组织目标的制订应遵循什么原则?

1.以满足社会或市场需求为前提,并要考虑到组织的社会责任。

2.以提高投入产出率为出发点。

3.所制定的目标值应具有先进合理性。

6.简述组织目标制订过程。

组织目标的制定一般包括以下几步:

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明确环境以及组织的实力、追求;在此基础上,制订若干总体目标方案:

对拟订的目标方案进行分析论证,从中选出一个满意的目标方案;对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最后是进行目标体系的优化,最终获得一个相互支持的目标体系。

在确定组织目标时,要注意:

以满足社会或市场需求为前提,并且考虑到组织的社会责任;以提高投入产出率为出发点;所制订的目标值应尽可能高而合理。

7.什么是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它先由组织中的上级管理者与下级管理者、员工一起制订组织目标,并由此形成组织内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和分目标,明确规定每个组织成员的职责范围,最后又用这些目标来进行管理、评价和决定对每一个部门和成员的奖惩。

目标管理强调通过目标来进行管理,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以目标为中心,强调明确目标是有效管理的首要前提,注重目标的制订、分解和考核;强调系统管理,要求目标和目标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保证,形成相互支援的目标网络体系;重视人的因素,主张通过工作的目的性、管理的自我控制和个人的创造性来进行管理。

8.在目标制订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设定目标是管理者的首要工作,不管环境如何复杂多变,我们都要明确目标;目标要以书面形式描述,并符合具体的、可衡量、能实现、相关联、有时限的要求;要意识到明确目标是为了有效地配置资源,衡量一个目标体系是否有效的最终标准是它是否有助于我们有效地实现我们的追求;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重要的是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而要实现目标,就必须在实施过程中以目标为中心,围绕着目标开展各项工作。

第六章计划及其制定 

1.管理者为什么要事先进行计划?

管理理论告诉我们:

明确目标固然重要,勤奋工作当然也重要,但如果没有很好地计划,我们仍然难以有效地实现目标,我们的勤奋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计划管理者的基本职责是什么?

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计划管理者的基本职责:

综观和掌握整个计划工作过程;评审已制订出来的计划草案;解决计划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定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

3.一项完整的计划应包括哪些内容?

一项完整的计划包含以下要素:

前提、目标(任务)、目的、战略途径和方法、人选、进度安排、涉及范围、资源预算、应变措施等。

4.计划有哪几种分类方法?

按时间分有: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按范围分有:

战略计划和行动计划;按对象分有:

综合计划、部门计划和项目计划;按性质分有:

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5.计划工作中常见的错误有哪些?

管理人员在计划工作中常犯的错误包括:

认识错误,不注重计划的制订;缺乏知识,制订的计划缺乏可行性;固守计划,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运用不当,缺乏明确的交流与授权。

6.怎样进行计划的审定?

计划的完整性审定主要是看该项计划要素是否齐全,也可称之为计划形式审查;计划的可行性审查也叫内容审查,主要是评价计划中所列各事项的可行性。

如果在计划的审定过程中,发现缺少某一部分或某一部分不合适,就要立即进行修改,以使计划更加行之有效。

计划的审定可以由上级审定、同事审定,也可由群众讨论评价。

若经常从事计划审定工作,可根据计划评审的要求将一些问题列成一张清单,作为检核表据此审定。

7.各种现代计划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

1.滚动计划法:

是一种将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近期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的方法,由于在计划工作中很难准确地预测未来发展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且计划期越长,这种不确定性就越大,因此,若硬性地按几年前制订的计划执行,可能会导致重大的损失。

滚动计划法则可避免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滚动计划法的缺点主要是刚开始时的编制工作量较大,要同时编制若干期计划。

现代化生产是由众多劳动者使用各种复杂的技术装备来完成的,复杂的生产过程、精细的劳动分工,要求有科学的组织和严密的计划,以保证生产的连续进行和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但在日常生产中,常常发生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不协调,如前紧后松、停工待料等现象,拖长了生产周期,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并进而影响了整个生产任务的完成。

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先后发明了一些新的科学管理方法,网络计划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

2.网络计划的优点:

系统性、动态性、可控性、易掌控。

缺点:

虽然通过网络图可以了解计划全貌、各项活动之间的依存制约关系,进而掌握关键路线并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但网络计划技术也不是万能的。

它推动了计划工作,但它并不是计划工作;它建立了一种正确理解和使用合理控制原则的工作环境,但它不会使控制自动进行。

如果计划本身模糊不清,并对时间进度作出不合情理的“瞎估计”,那么网络计划技术也许毫无用处。

所以,网络计划技术的有效性取决于对该项技术的正确运用。

3.投入产出法,是对物质生产部门之间或产品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再生产进行综合平衡的一种方法。

它以最终产品为经济活动的目标,从整个经济系统出发确定达到平衡的条件。

优点:

通过分析,可确定整个同民经济或部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并为制订合理的价格服务;这种分析可预测某项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放果;可从整个系统的角度编制长期或中期计划且易于搞好综合平衡。

8.怎样进行时间管理?

时间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通过对时间的计划,将有助于管理者有效地利用时间资源。

时间管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列出目标清单;将这些目标按其重要程度排序;列出实现目标所需进行的活动;对实现每一个目标所需进行的活动排出优先顺序;按所给出的优先顺序制订每日工作时间表或备忘录;按工作时间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