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356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三、事物的永恒发展P41

1、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与旧事物

新事物:

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

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它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的“母体”中产生的,

四、对立统一规律P43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列宁

✧唯物辩证法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组成。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五、量变和质变P46

量变是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爆发式飞跃:

如地震、南昌起义、原子弹爆炸

二是非爆发式飞跃:

人的历程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六、肯定和否定P47

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第四,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的否定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七、规律及其客观性P54

1、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八、意识的作用P56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P66

1、唯物: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2、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P66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认识:

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P68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和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

二者相互区别,是认识的两种形式。

另一方面:

二者相互统一。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五、从认识到实践P69

(1)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列宁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毛泽东

Ø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需要将理论转化为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三,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P71

1、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第二,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三,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而改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世界是可知的。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在广度上是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七、真理与谬误P75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对立的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再次,真理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发展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八、真理的检验标准P76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2、实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绝对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相对性。

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发展的。

九、价值及其特性P79

1、价值的含义:

一种关系范畴,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第三章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P94

1、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的基础总是看作非物质的观念性的东西,有的人把心理宗教教义、有的人把道德精神、有的人把英雄意志作为社会历史的支配力量。

2、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P100

1.生产力的定义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2.生产关系的涵义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合并且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P102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

反作用的两种情形

适合

促进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P105

(一)经济基础

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注意两点:

1、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中不包括生产力

(二)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

(三)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

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观念—无形(软件)—士(思想家)—劝说—思想一道统(儒家)—高尚

政治上层建筑—制度—有形(硬件)—官(政治家)—强制—行为—政统(法家)—正义

(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五、社会形态的内涵P109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六、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P109

统一性表现:

社会发展一般经历五种社会形态

多样性表现:

有的社会由较低级的形态直接跳跃到较高级的社会形态;

有的社会形态不典型;

同一社会形态呈现不同特点。

七、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2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八、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15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

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v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v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

九、社会革命P119

社会革命定义: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十、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2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作用之一: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作用之二: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用之三: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十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重点:

两种历史观P127、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130)P126

(一)两种历史现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v唯心史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被称为英雄史观。

v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v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v质的规定性:

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量的规定性:

指多数人。

十二、历史人物P133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v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v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的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v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v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v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现象,只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v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v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v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与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是一致的。

v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第四章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P139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P140

●“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托马斯·

莫尔《乌托邦》

三、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P143

1、自然经济

(1)定义:

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

(2)特点:

自给自足的经济

      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

2、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四、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P144

(1)商品的定义:

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交换

●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3)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五、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的价值量

(1)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3)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47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引起两极分化

六、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9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七、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P153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八、劳动力商品的特点P154

九、剩余价值的概念P156

考试题型:

单选

多选

辨析

简答

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