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doc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744689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doc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doc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林霞威远县新店中学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联系与区别入手,分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必然性,并提出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相应对策。

希望通过对该问题的探讨,能够使历史教学更好的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历史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指初、高中过渡阶段历史学科课程的教学衔接。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这一问题,更多是高中的教师在关注、讨论、探究。

而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不能仅持观望的态度,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为学生在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联系与区别

1、课程标准

在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的是:

“历史课程应该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高中历史课标则强调的是: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正因为初高中课标有这样不同的要求,所以就决定了初高中在知识方面和能力方面的差异。

(1)知识方面:

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

(2)能力方面:

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高中则更多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

同一知识点,从中考和高考的不同出题层面就能看出这种能力要求的不同。

如:

禹传子,“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说明()A分封制代替禅让制B分封制代替世袭制C禅让制仍在继续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中考题);“禹授益,而以启为吏。

及老,而以启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史料反映的实质是A禹大公无私,把王位传给能使人民受益的人B母系氏族公社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C禅让制已经被启破坏,代之以王位世袭制D当时益和启之间矛盾较深,贫富差距已经形成(高考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考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而高考更多是考查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课程结构、内容标准

(1)课程体系方面:

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现有初中历史课程是与高中历史新课程相脱节的。

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时序颠倒、跳跃性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甚高。

(2)在课程内容方面:

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高中历史课标三足鼎立。

3、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初中生的思维水平比高中生低,定式思维多,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

而高中生抽象思维增强,能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等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在学习上主要依赖老师和课堂。

而高中生既注重知识的接受、理解,也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完善,能够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质疑创新,学会举一反三,学会查出自己的不足,进而主动、自主的学习。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必要性分析

1、初中学情

(1)知识基础薄弱。

课改生虽然兴趣广,知识面较宽,但对历史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感兴趣的不多,反映出汲取历史知识的兴趣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历史学习。

另外,初中历史教材是着重于“培养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以主题式编排,课程重学习过程,重能力,重人文素质教育,不重知识积累。

再加上内容上知识链接广,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而且事件叙述简要,有的只是点到而已,非常简化且浅化。

相当多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学生只知道有这回事,即便有所叙述,学生也只知大概。

总体看,初中学生缺乏高中新教材预设的基础知识。

(2)学习能力较低。

从课程标准来看,能力要求基本上是识记、了解、理解。

虽有处理信息能力和评价能力,但要求比较低。

而历史学科必备能力,如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基于鉴别、鉴赏之上的历史评价能力,基于历史理解之上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还有处于核心地位的历史思维能力,初中极少要求。

思维的深度、广度和严谨度都很欠缺。

(3)学习习惯较差。

传统观念造成学生普遍重理轻文(主要指政、史、地),平时考试为考而背,考后自然忘记。

从学校到老师、学生普遍不重视。

学习压力的大大减轻,使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变得没有必要,日久便没有了预复习的意识和习惯。

听课一般也是我讲你听,我写你抄,轻轻松松,课堂虽然热热闹闹,却华而不实;学生看似跟着老师在转,其实学习比较浮躁。

思维简单,一些问题甚至不经思考就脱口而出,对难一点的问题不愿深究,有畏难情绪。

2、高中新课程特点和学习要求。

高中新教材突破了“知识为本”的传统观念,摆脱了“知识体系”的束缚,改变编年史体例,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了知识,形成有层次、多样化的知识结构。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量大。

新教材采用大量图片,增加了“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等栏目,使教材焕发出较强的活力,有很好的可读性。

但大量的正文信息,“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加上教材每课后面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和思考,都需要学生花不少时间去阅读,获取信息,进而思考。

加之高中新教材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严密的知识体系,采用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强,专业性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

(2)能力要求高。

有的专家将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概括为:

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要求较之初中大大提高,以第一个能力要求而言,新课程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卡片和文字阅读材料,其中有许多文言文和译文,读起来拗口,生涩,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还要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讲难度很大。

(3)理论性强。

高中历史学习要求学生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这些理论包括: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因和结果、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必然性与偶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内因和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等,学生既缺乏对这些概念内涵的理解,也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但却要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问题;此外,还要求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现象的分析,揭示历史规律、历史的本质,以及历史的启示等;还要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作定性和定量分析。

所有这些都有很强的抽象性。

(4)综合性增强。

虽然初中历史课程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和其他人文学科的部分知识,但侧重于知识的整合,要求低。

高中历史需要用语文学科、政治学科和地理学科的某些知识解决历史问题,侧重于能力整合,其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

综上分析,初高中存在知识、能力和习惯等方面的巨大落差。

那么,如何在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把握学科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呢?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对策

1、初中历史教师应树立“大历史教学观”,更新教学理念

(1)树立“大历史教学观”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大历史教学观”理念不断形成并且日益为初高中历史教师所接受。

所谓“大历史教学观”就是“从中国与世界、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人的心灵与外部世界三个基本维度来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概括地说就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连接古今中外”。

因此,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历史,而应该具有前瞻的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因为初高中历史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共同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2)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树立新课程理念,更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历史教师的角色已经不再是历史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引领学生与历史对话,体验历史、感悟历史、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则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一切教学都应该围绕这个主体来进行。

2、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历史是古老的,历史是沧桑的,历史也是厚重的。

如何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愿意主动的去探究学习?

情境教学就非常必要。

情境创设有助于将抽象的历史具体化,有助于评估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历史认识。

在所有的情境创设中,最简单实用的就是问题情境的创设。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去探究学习历史。

      讲《美国南北战争》一课,在讲到战争初期北方节节失利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面对战争的失利,作为总统的林肯寝食难安。

如果你是当时林肯政府智囊团的成员之一,你能为林肯分忧解难吗?

”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来了。

“能,我能。

我会告诉他,别担心,坚持下去,我们会取得胜利的。

”“那么,你怎么让林肯相信你的话,让他树立信心,看到胜利的希望呢?

”于是,学生们就说开了“北方人多,地多,有钱。

”“黑奴不满南方种植园主的压迫。

”“林肯政府是在维护国家的统一。

”“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因此,摆在林肯面前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支持北方。

那么林肯又是怎么做的呢?

”这样就自然的过渡到了下一问题:

为扭转战局,林肯政府颁布的《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

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既能使前后知识衔接自然,也利于学生对后面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提了起来。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初中历史新课标指出: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合作心得: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而高中历史课程知识量大、跳跃性强,这些都要求学生要能自主学习。

初中学生在学习上主要是依赖老师和课堂,更多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那么,如何让初中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变为自主学习呢?

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相互之间开展主体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导学案、联系时政热点等。

如:

在讲二战时,提到了《开罗宣言》,可结合当今时政热点钓鱼岛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发现历史的真相。

3、注意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1)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标,填补历史知识

高中课标解读中提出:

“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专题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可以深入的了解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搜集,加工历史信息的能力。

”毋庸置疑就是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对历史发展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有一定的了解后,才能更有效的进行高中历史学习。

由于现有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是相脱节的,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针对高中专题的教学重点和知识点做适当的补充和拓展。

如:

初中只讲了西周的分封制,而高中还涉及到宗法制,为了与高中相衔接,教师的讲课时应有所补充,让学生做一定的了解;又如:

资产阶级代议制,初中教材没有提到这一概念,教师在讲授完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后可以总括一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今后同学们在高中会做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

(2)搭建知识框架,构建知识体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两个知识体系,即时序性知识体系和专题性知识体系,以适应高中专题教学的需要。

”如:

学习中国古代史后,可请学生将中国朝代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也可让学生归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秦朝“形成”——从汉到元的演变“完善”——明清时期的“加强”——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通过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和社会发展特征,有助于学生将历史事件串起来,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是相对完整的,而不是单纯的背历史。

当学生了解了历史宽广的面后,对其高中专题史的学习点提供了相对广阔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专题史。

4、注意培养学生能力的衔接

(1)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经常渗透关于初高中衔接所必需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为高中历史教学奠定基础。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范例引领:

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历史内容进行讲解,并以此为范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学科知识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并能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活学活用。

如:

在学习完秦朝的历史后,就可以用秦始皇这个范例进行人物评价。

可以让学生将嬴政参与的活动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以史实为依据进行评价;也可让学生通过辩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来评价。

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讲解,学生可以基本了解历史人物评价的一般方法,就能对历史上的其他重要人物进行评价,这样就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

(2)加强材料训练,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历史新课程在学生能力方面,强调“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材料的阅读、理解和运用的训练。

通过材料寻找历史的真实,一份材料说一份话,这就是历史的重构;通过材料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如同样是评价哥伦布,欧洲人认为他是英雄,而美洲人认为他是强盗,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认识历史问题,这就是历史的建构;通过材料的对比、类比:

如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让学生寻找影响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历史的解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历史课堂要活起来,不仅要有新课改这一源头,更要有作为一线历史教师的这一源头。

愿所有初高中历史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让历史课堂真正的活起来,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版

[2]教育部.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03版

[3]陈贯元.初中历史教师的高中课程意识和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0,09

[4]韩立新.放宽历史课堂教学的视界:

浅谈“大历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

[5]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