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4802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docx

北医生化大题复习题

嗯哼,这次来的生化的一发。

本来是想把轻学后面所有大题都来一发的,但做完物质循环代谢以后发现居然有个叫做复习题的神奇存在!

所以之后的题目只是选择了部分(大家都懂)出了份答案。

参考的是往届答案、前辈资料以及生化课本。

如有问题欢迎指正~

1.1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有何特点?

(1)多肽链主链围绕中心轴螺旋式上升,3.6个氨基酸/圈,螺距为0.54nm;

(2)第一个肽平面羰基上的氧与第四个肽平面亚氨基上的氢形成氢键,方向与螺旋长轴平行;

(3)一般为右手螺旋。

(4)肽链中氨基酸侧链R分布在螺旋外侧,其形状,大小及电荷影响a-螺旋 的形成

 

1.2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

蛋白质变性后哪些性质会发生改变?

该理论有何应用?

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被破坏,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但是一级结构没有改变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2.2 DNA 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1、互补双链,反向平行;磷酸、脱氧核糖为骨架, 碱基向内。

2、每个碱基对处于同一平面, 之间形成氢键, 维持结构稳定;A与 T,,G与C

3、右手螺旋, 10bp/螺旋,直径2.37nm,螺距3.54nm;

4、碱基平面垂直于中心轴.疏水性堆积力维持纵向稳定;

5、有大沟、小沟

 

2.5-6 mRNA与tRNA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mRNA结构特点:

最少,种类最多  前体:

不均一核RNA

5’帽:

m7Gppp(7-甲基鸟嘌呤核苷三磷酸) 加速蛋白质翻译的起始速度

3’尾:

多聚腺苷酸(polyA )  80-250 A增加mRNA稳定性

编码区:

决定氨基酸的顺序,内含子和外显子

功能:

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密码子)

tRNA的结构特点:

1、含10~20%的稀有碱基(DHU、假尿嘧啶、mG、mA);

2、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三级结构为倒 “L” 形;

3、3’端为CCA-OH结构,与氨基酸相连,称为氨基酸臂。

4、种类较多,每种tRNA都可以携带与其对应的氨基酸

功能:

转运氨基酸至蛋白质合成场所

 

3.1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动力学特点各是什么?

 

作用特征

无抑制剂

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抑制

反竞争抑制

与I结合组分

 

E

E、ES

ES

表观Km

Km

增大

不变

降低

最大速度

Vmax

不变

降低

降低

4.1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糖酵解途径是体内葡萄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也是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相联系的途径。

由糖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可转变成甘油,以合成脂肪,反之由脂肪分解而来的甘油也可进入糖酵解途径氧化。

丙酮酸可与丙氨酸相互转变。

2.糖酵解最重要的生理意义在于缺氧情况下迅速提供能量,尤其对肌肉收缩更为重要。

此外,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完全依赖糖酵解供应能量。

神经、白细胞、骨髓等代谢极为活跃,即使不缺氧也常有糖酵解提供部分能量。

 

4.2.简述三羧酸循环的基本过程极其关键酶

三羧酸循环(TCA)也称为柠檬酸循环,是用于乙酰CoA中的乙酰基氧化成CO2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是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

   

     其详细过程如下:

 

(1)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由柠檬酸合成酶催化,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的羧基进行醛醇型缩合,生成柠檬酸。

 

(2)异柠檬酸形成   

由顺乌头酸酶催化,柠檬酸转变成异柠檬酸。

   

(3)第一次氧化脱羧   

在异柠檬酸脱氢酶作用下,异柠檬酸的仲醇氧化成羰基,生成草酰琥珀酸的中间产物,后者在同一酶表面,快速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NADH和co2。

 (4)第二次氧化脱羧  

 在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作用下,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NADH·H+和CO2。

   

(5)底物磷酸化生成ATP  

 在琥珀酸硫激酶的作用下,琥珀酰CoA的硫酯键水解,释放的自由能用于合成GTP(三磷酸鸟苷 )在哺乳动物中,先生成GTP,再生成ATP,此时,琥珀酰CoA生成琥珀酸和辅酶A。

   

(6)琥珀酸脱氢  

 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氧化成为延胡索酸。

(7)延胡索酸的水化,生成苹果酸 

(8)草酰乙酸再生   

   在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苹果酸仲醇基脱氢氧化成羰基,生成草酰乙酸,NAD+是脱氢酶的辅酶,接受氢成为NADH·H+

关键酶:

柠檬酸合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4.3简述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答:

(1)糖有氧氧化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

(2)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的最终共同途径。

(3)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某些氨基酸代谢联系和互变的枢纽。

4.4简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答:

(1)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

   

(2)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1、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脂酸、胆固醇);

         2、参与体内羟化反应(如胆固醇合成、生物转化);

         3、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抗氧化剂)。

 

4.5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答:

(一)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二)肝脏补充或恢复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

(三)长期饥饿时肾脏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

(四)有利于乳酸的利用。

经过乳酸循环使肌肉内的乳酸得以在肝中变回葡萄糖重新利用。

 

4.6简述血糖的来源、去路及调节。

答:

来源:

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肝糖原分解。

非糖物质经糖异生生成的葡萄糖。

去路:

氧化供能,合成糖原,转变为核糖,脂肪,非必须氨基酸。

调节:

受到神经和激素的调控。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4.7糖在体内主要有哪些代谢途径?

每个途径的关键酶各有那些?

1.糖酵解:

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

2有氧氧化:

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3. 磷酸戊糖途径: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4.糖原合成与分解:

合成:

糖原合酶;分解:

磷酸化酶

5.糖异生:

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

 

 

脂类代谢

5.1用电泳法和超速离心法能将血浆脂蛋白分为哪几类?

各类脂蛋白的来源和功能是什么?

答:

乳糜微粒:

小肠粘膜细胞合成,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到全身各组织。

极低密度脂蛋白:

肝脏合成,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到机体各组织中。

低密度脂蛋白:

在血浆中由VLDL转变,运输肝脏合成的胆固醇到肝外组织。

高密度脂蛋白:

主要肝细胞合成,其次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能合成少量。

收集血液中胆固醇及Apo运回肝脏代谢(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5.2胆固醇合成的原料有那些?

关键酶是什么?

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变成哪些重要物质?

答:

胆固醇合成原料是乙酰辅酶和NADPH+H+。

关键酶HMG-CoA还原酶。

    

胆固醇不能被直接彻底氧化,转化是主要排泄方式。

其可转化为胆汁酸(胆固醇代谢的主要去路)。

转化为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

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维生素D3)。

5.3什么是酮体?

简述其产生的意义。

答:

酮体:

是脂肪酸在肝内分解氧化时的正常中间产物。

产生意义:

1.作为能源物质:

肝外组织,尤其是脑、肌肉。

2.脑组织不能氧化脂肪酸,可利用酮体;

3.长期饥饿,糖供应不足时,酮体是脑和肌肉的主要能源物质。

5.4乙酰辅酶A可由那些代谢途径产生,又有那些代谢去路?

答:

产生:

1.丙酮酸经过脱氢产生。

2.脂肪酸的β氧化时产生。

3.酮体的利用时产生。

4.氨基酸代谢时产生乙酰辅酶A。

去路:

1.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

2.合成脂肪酸。

3.合成胆固醇。

4.合成酮体。

5.5葡萄糖和脂肪能否相互转变?

若能,请写出简要的反应过程;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能。

糖类转变为甘油三酯——甘油:

酵解途径F-1,6-2p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其中前者进一步生成α磷酸甘油;脂肪酸:

氧充足时,糖有氧氧化进入线粒体产生乙酰辅酶A,与NADPH一起可合成脂肪酸。

两者组合生成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转变成糖:

1.甘油部分:

转变成磷酸二羟丙酮,经糖异生途径生成糖。

2.脂肪酸部分:

只能分解至乙酰辅酶A,进入TCA。

 

5.6试从生物化学角度分析酮症,脂肪肝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

答:

酮症:

在长期饥饿或糖尿病等糖代谢异常的情况下,体内脂肪动员加强,肝内酮体的生成超过肝外组织利用酮体的能力,血中酮体的含量会增加,形成酮症。

    脂肪肝:

肝细胞没有储存脂肪的能力而又其中脂肪堆积过多。

    动脉粥样硬化:

血中血浆脂蛋白质量的变化与AS密切相关。

以LDL为例,经修饰后氧化为oxLDL,LDL受体不能识别,堆积在血管内。

巨噬细胞前来吞噬,但不受细胞内胆固醇的下调作用,导致巨噬细胞和动脉壁内胆固醇含量过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HDL可将胆固醇运回肝内缓解病症。

生物氧化

6.1何谓氧化呼吸链?

构成氧化呼吸链的组分有哪些?

答:

线粒体内膜上存在的多种酶与辅酶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可使还原当量中的氢传递到氧生成水。

氧化呼吸链由4种具有传递电子能力的复合体组成:

(1)复合体Ⅰ作用是将NADH+H+中的电子传递给泛醌

(2)复合体Ⅱ作用是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到泛醌

(3)复合体Ⅲ作用是将电子从还原型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c

(4)复合体Ⅳ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

附:

递氢体或电子传递体主要有以下五类:

①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称辅酶Ⅰ;②黄素蛋白:

辅基有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③铁硫蛋白;④泛醌;⑤细胞色素(Cyt)。

6.2能量物质ATP主要是在线粒体内生成的,物质在线粒体外的氧化分解是否也可以生成能量物质?

试加以阐述。

答:

可以。

底物水平磷酸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到丙酮酸。

1,3-二磷酸甘油酸到3-磷酸甘油酸。

琥珀酰CoA到琥珀酸。

6.3试述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及其实验依据。

答:

复合体Ⅰ到辅酶Q。

复合体Ⅲ到细胞色素c。

复合体Ⅳ到氧气。

 

6.4常见的呼吸链抑制剂有哪些?

他们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

呼吸链抑制剂阻断电子传递。

鱼藤酮,粉蝶霉素A,异戊巴比妥等可与复合体Ⅰ中的铁硫蛋白结合,阻断电子传递。

萎绣灵抑制剂复合体Ⅱ。

抗霉素A,二巯基丙醇抑制复合体Ⅲ。

H2S、CO、N3-及CN-抑制复合体Ⅳ。

解偶联剂破坏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如二硝基苯酚,是氧化与磷酸化过程脱偶联。

ATP合酶抑制剂同时抑制电子传递和ATP生成,如寡霉素结合ATP合酶F0单位。

6.5简述呼吸链的传递顺序。

仅以电子传递为准:

 

NADH氧化呼吸链:

 NADH→FMN(Fe-S)→辅酶Q(CoQ)→Cyt b(Fe-S)→Cyt c1→Cyt c→Cyt aa3→1/2O2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FAD(Cyt b560、Fe-S)→辅酶Q(CoQ)→Cyt b(Fe-S)→Cyt c1→Cyt c→Cyt aa3→1/2O2。

 

6.6胞质中NADH进入线粒体内的穿梭机制有哪些?

答:

1.磷酸甘油穿梭:

脑,骨骼肌,通过磷酸甘油穿梭系统将2H带入线粒体,生成FADH2,氧化时生成1.5分子ATP。

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经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将2H带入线粒体,生成NADH+H+,氧化时可产生2.5分子ATP。

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

氨基酸代谢

7.1简述体内血氨的主要来源和去路。

答:

来源:

氨基酸脱氨基,主要来源。

肠道吸收,包括肠道氨基酸脱氨和尿素的分解。

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谷氨酰胺分解。

去路:

合成尿素。

合成谷氨酰胺。

合成非必须氨基酸,或其它含氮化合物。

以NH4+随尿排出体外。

7.2简述一碳单位的定义,来源和生理意义。

答:

定义:

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来源:

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所产生。

来源于Ser Trp His Gly 的分解代谢。

生理意义:

参与合成核苷酸,联系核苷酸代谢与氨基酸代谢。

7.3简述高血氨症的生化基础。

答:

肝功能下降,尿素合成障碍,血氨升高,大脑中α-酮戊二酸减少,三羧酸循环障碍,导致ATP减少,脑功能不足,脑功能障碍以致肝性脑病。

7.4简述天冬氨酸在体内转变成葡萄糖的主要代谢途径。

答:

天冬氨酸经过转氨酶催化生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经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进入线粒体,被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催化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进入糖异生途径,最后转变为葡萄糖。

7.5试述谷氨酰胺在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和主要生理作用。

答:

经过谷氨酰胺酶催化下生成谷氨酸,谷氨酸经转氨酶催化生成α-酮戊二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是氨的解毒产物,也是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

谷氨酰胺可以提供酰胺基,使天冬氨酸转变成天冬酰胺。

氨中毒患者可口服或输入谷氨酸盐,以降低氨的浓度。

在胞浆经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I催化生成氨基甲酰磷酸,参与UMP的合成,成为嘧啶。

7.6谷氨酸在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有那些?

答:

经转氨酶作用生成α-酮戊二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经L-谷氨酸脱氢酶催化氧化脱氨生成α-酮戊二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在谷氨酰胺合成酶催化下与氨生成谷氨酰胺。

在L-谷氨酸脱羧酶催化下生成γ-氨基丁酸,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

核苷酸代谢

8.1试从原料、合成过程、反馈调节和代谢产物等方面比较体内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合成的特点。

8.2简述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

阿糖胞苷、别嘌呤醇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

答:

5-氟尿嘧啶,与胸腺嘧啶类似。

转变为FdUMP,与dUMP结构相似,抑制胸苷酸

合酶,减少dTMP合成。

后以FUMP方式参入RNA,破坏RNA结构。

6-巯基嘌呤,嘌呤类似物,6-MP核苷酸竞争抑制IMP转变为AMP、GMP,6-MP核苷酸抑制PRPP酰胺转移酶,从头合成受阻。

 6-MP竞争抑制HGPRT,补救合成受阻。

抗肿瘤。

(甲)氨蝶呤,叶酸类似物,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因此抑制四氢叶酸的生成,干扰一碳单位的代谢。

影响核酸合成,抗肿瘤。

阿糖胞苷,核苷类似物,一直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抑制CDP还原成dCDP,也影响DNA合成,抗肿瘤。

别嘌呤醇,次黄嘌呤类似物,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生成别嘌呤醇核苷酸,消耗PRPP,尚可反馈抑制嘌呤核苷酸合成酶类。

补充:

氮杂丝氨酸,谷氨酰胺类似物,抑制谷氨酰胺参与的反应。

抑制CTP生成。

物质代谢联系与调节

9.1哪些化合物是联系糖,脂,氨基酸代谢的枢纽物质。

答:

三者共同的中间产物乙酰辅酶A。

糖与脂代谢的枢纽有乙酰辅酶A,磷酸二羟丙酮。

前者生成脂肪酸,后者生成甘油。

糖与蛋白质代谢之间的枢纽是α-酮酸。

脂代谢与蛋白代谢的都能产生乙酰辅酶A。

甘油代谢的磷酸二羟丙酮可以进入氨基酸碳架。

9.2糖代谢过程中哪些酶是限速酶?

它们是如何受体内代谢状况调节的?

答:

糖原分解:

磷酸化酶

糖原合成:

糖原合酶(联系AC-cAMP-PKA途径)

糖酵解:

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

糖有氧氧化:

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丙酮酸脱氢酶系、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主要调节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糖异生 :

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

9.3阐明膜受体激素与非膜受体激素作用的不同点。

答:

膜受体激素包括胰岛素,甲状旁腺素,生长因子等肽和蛋白类激素及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激素。

这些激素都是亲水的难以越过脂双层构成细胞表面质膜。

这类激素作为第一信使,通过跨膜信息转导途径将信息转导到细胞内。

然后通过第二信使,将信号逐级放大、产生显著代谢效应。

    非膜受体激素包括类固醇激素,前列腺素等疏水性激素,以及甲状腺素,活性维生素D。

视黄酸。

这些激素课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与其胞内受体结合。

它们的受体大多数在细胞核内,亦有在胞液中者,在与激素结合后进入核内,一般来说,激素进入细胞后,可与其胞核内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构象变化。

然后两个激素-受体复合物共同形成二聚体,作为转录因子,与DNA上特异基因邻近的激素反应元件结合。

由此使邻近基因易于或难于被RNA聚合酶转录,来促进或阻碍这些基因的mRNA合成。

受该激素调节的基因产物的合成因而增多或减少。

随着酶的诱导活阻遏,可产生代谢效应。

9.4若肝中含有大量6-磷酸葡萄糖,试述其主要去路。

答:

经磷酸葡萄糖变为酶催化生成1-磷酸葡萄糖后,在UDPG焦磷酸化酶作用下生成UDPG及焦磷酸。

UDPG作为糖原合成时葡萄糖的活性供体,合成糖原储存。

经葡萄糖-6-磷酸酶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经糖酵解生成丙酮酸给肝功能。

经磷酸戊糖途径生成NADPH和5-磷酸核糖。

9.5试述饥饿12小时,24小时及一星期后,体内物质代谢各有何调整。

答:

12小时后肝糖原消耗增加以补充血糖稳定。

24小时后,糖原消耗,导致血糖趋于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引起一系列的代谢变化。

包括,蛋白质代谢中分解加强,氨基酸异生成糖。

糖代谢中糖异生加强,组织对葡糖糖的利用降低。

脂代谢中,脂肪动员加强,酮体生成增多。

一星期后,蛋白质代谢中,蛋白质分解减少。

糖代谢中,肝肾糖异生增强,肝糖异生的主要原料为乳酸,丙酮酸。

脂代谢中,脂肪动员进一步加强,脑组织利用酮体增加。

 

DNA复制

10.2解释遗传相对保守性及其变异性的分子基础和生物学意义。

碱基互补配对的唯一方式和基因突变即保证生物性状的稳定遗传也保证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10.3什么是点突变,框移突变?

后果如何?

点突变,也称作单碱基替换(single base substitution),指由单个碱基改变发生的突变。

缺失或插入都可导致框移突变,框移突变是指三联体密码的阅读方式改变,造成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其后果是翻译出的蛋白质可能完全不同。

3个或3n个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不一定引起框移突变。

10.4参与DNA复制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DNA拓扑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单链DNA结合蛋白,引物RNA,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10.5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的异同。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DNA 复制共同的特点:

 1 底物成分:

亲代 DNA 分子为模板,四种脱氧三磷酸核苷(dNTP)为 底物,多种酶及蛋白质 :

DNA 拓扑异构酶、DNA 解链酶、单链结 合蛋白、引物酶、 DNA 聚合酶、RNA 酶以及DNA 连接酶等; 2 过程:

分为起始、延伸、终止三个过程; 3 聚合方向:

5'→3'; 4 化学键:

3',5'磷酸二酯键; 5 遵从碱基互补配对规律; 6 一般为双向复制、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DNA 复制不同的特点:

 1 真核生物为线性DNA,具有多个复制起始位点,形成多个复制叉, DNA聚合酶的移动速度较原核生物慢。

原核生物为一般为环形DNA, 具有单一复制起始位点。

2、真核生物DNA 复制只发生在细胞周期的 S 期,一次复制开始后在 完成前不再进行复制,原核生物多重复制同时进行。

 3 真核生物复制子大小不一且并不同步。

 4 原核生物9-mer和13-mer的重复序列构成的复制起始位点,而真核生物的复制起始位点无固定形式。

 5 真核生物有五种 DNA 聚合酶,需要 Mg2+。

主要复制酶为 DNA 聚 合酶δ (ε ),引物由 DNA 聚合酶α 合成。

原核生物只有三种,主 要复制酶为DNA 聚合酶III。

 6 真核生物末端靠端粒酶补齐,而原核生物以多联体的形式补齐。

 7 真核生物冈崎片段间的RNA 引物由核酸外切酶MF1 去除,而原核 生物冈崎片段由DNA 聚合酶I 去除。

 8 真核生物DNA 聚合酶γ 负责线粒体DNA 合成。

 9 真核生物 DNA 聚合酶δ 的高前进能力来自于 RF-C 蛋白与 PCNA 蛋白的互相作用。

原核生物 DNA 聚合酶 III 的前进能力来自与γ 复 合体(夹钳装载机)与β 亚基二聚体(β 夹钳)的相互作用。

 10 原核生物的聚合酶没有 5→3 外切酶活性,需要一种 FEN1 的蛋白 切除5 端引物,原核生物DNA 聚合酶工具有5→3 外切酶活性。

 11 原核的DNA Pol—Ⅱ复制时形成二聚体复合物,而真核生物的聚合酶保持分离状态。

复制速度:

原核快,真核慢;起始点:

原核少,真核多;引物:

原核几十,真核十;冈崎片段:

原核1000~2000nt,真核100~200nt;主要复制酶:

原核:

PolⅢ,真核:

Polα、δ。

10.6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哪几类?

他们各自的功能是?

真核生物的 DNA 聚合酶有 α,β,γ,δ,ε 五种,均具有 5′→ 3′聚合酶活性。

DNA 聚合酶 γ,δ 和 ε 有 3′→5′外切酶活性,DNA 聚合酶 α 和 β 无外切酶活性.DNA 聚合酶 α 用于合成引物,DNA 聚合酶 δ 用于合成细胞核 DNA,DNA 聚合酶 β 和 ε 主要起修复作用,DNA 聚合酶 γ 用于线粒体 DNA 的合成。

 

RNA的生物合成

11.1比较复制和转录的异同点。

 

复制

转录

翻译

原料

dNTP

NTP

20种α氨基酸

主要酶和因子

DNA聚合酶、拓扑异构酶引物酶、DNA连接酶、单链DNA结合蛋白等

RNA聚合酶、ρ因子等

氨基酰tRNA合成酶、转肽酶、起始因子、延长因子等

模板 

DNA

DNA

mRNA

链延长方向

5’端至3’端

5’端至3’端

N端至C端

方式

半保留复制

不对称转录

核蛋白体循环

配对(信息传递)

A-T;G-C

A-U;T-A;G-C

三联密码-相应氨基酸

产物

DNA

RNA初级产物

蛋白质多肽链

加工过程

一般无须复制后加工

转录后加工,分别形成mRNA、tRNA、rRNA

翻译后加工,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成熟蛋白质

 

 

 

 

11.2真核生物mRNA前体转录后加工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的加工包括:

5'端加(m7GpppNm)的帽子结构

3'端加(polyA)的尾巴

剪接剪切作用减去内含子,连接外显子

mRNA编辑:

删除、插入、取代一些氨基酸残基才能生成最后的mRNA。

 

蛋白质生物合成

12.2简述遗传密码主要特点

遗传密码是指在mRNA阅读框架信息区域内,相邻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一组三联体,其编码一种氨基酸。

一共64组,阅读方向5’至3’。

有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

有连续性:

各个密码连续阅读,无间断、无交叉;有简并性:

多种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有通用性:

从原核到真核都适用;有摆动性:

反密码子与密码子间不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导致一种tRNA识别1~3种mRNA上的密码。

 

 

生物医学工程

14.1简述基因克隆的过程

DNA的克隆是指在体外将含有目的基因或其它有意义的DNA片段同能够自我复制的载体DNA连接,然后将其转入宿主细胞或受体生物进行表达或进一步研究的分子操作的过程,因此DNA克隆又称分子克隆,基因操作或重组DNA技术。

(1)目的DNA片段的获得

DNA克隆的第一步是获得包含目的基因在内的一群DNA分子,这些DNA分子或来自于目的生物基因组DNA或来自目的细胞mRNA逆转录合成的双链 cDNA分子。

由于基因组DNA较大,不利于克隆,因此有必要将其处理成适合克隆的DNA小片段,常用的方法有机械切割和核酸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