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5071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1)诗中的杨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概括。

(2分)

(2)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杨柳是一个柔美(1分),且因美好而遭到妒忌、打击(1分)的形象。

(共2分)

(2)运用了寄托手法(托物言志),借杨柳的遭遇寄托个人遭遇的不幸;(2分)运用了比喻手法,如将“杨柳”比喻为“十五女儿腰”;(2分)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中的“挽”字将狂风人格化。

(2分)(共6分)译文:

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

谁道只一个清早未加留意,竟然已被狂风扯断了最长的枝条。

赏析:

此诗上两句是在写杨柳之美,下两句是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

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

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杨柳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自己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啊。

杜甫《登高》诗题一作《九日登高》,这是诗人于大历二年(767)年九月九日漂泊夔州时的拔山扛鼎之作,被誉为“杜甫七言律诗第一”

一、时空的断裂与自由转换

诗歌在有限意象组合中浓缩了大量意义,从纵(时间)、横(空间)维度去建构意象,使诗意别具一格。

登楼是为了打破位居地面时的视野局限,开辟一片穷通万里的审美体验。

1.因登高而打破空间的视野

打破空间的视野主要指登高所见由实而虚。

眼前所见的“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构成一幅立体的空间画面,诗人由上至下,由下至上,俯仰之间使情与景相容;诗人近观远眺,情兴与物象相连。

句句不离登高,字字突破视野。

“无边”“不尽”写出空间之阔远,无边无际,“万里”,说明距离在万里之遥,则非视野所能及。

从更寥廓的意象中去探究,登高所见的景观已经形而上,成为生命之秋、人生长河的典型意象。

萧萧下的“无边落木”“滚滚而来”的长江,象征永恒的悲凉和亘古不变的宇宙,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

2.因登高而延伸时间的久远

“悲秋”,点明萧瑟衰败的时令;“落木”,暗示已是晚年,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生命短暂,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常作客”,表明漂泊不定是常态,漂泊他乡是长久的,不断的。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是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诗人有意放大现实时间“常”和“百年”,写出长年飘泊之苦,经常羁旅之愁,年老多病之叹等。

同时秋天、落叶、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

个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3.因登高而将有限与无限自由转换

诗人善于将眼前有限的时空与无限的时空进行转换,化空间为时间,或化时间为空间,达成时空交织。

“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句有机结合,组成更为丰富的意境。

江天无情,人生有恨,人生的苦难“代代无穷已”,恰似这铺天盖地的“落木”和滔滔不绝的“长江”,两者在此顷刻间相遇。

同时,落木苦短,却代代无穷,长江永恒,却年年重复。

登高之时空交错,牵动诗人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这况味秋风卷不去,江水流不完,真是思更甚,愁更浓。

二、内容的断裂与有意重组诗歌语言不同于常规语言,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与割裂完成诗意的传递。

文本断裂之处是指诗歌中没有写出或没有明示的,往往蕴藏深层的意义和滋生新的意义,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填充、想象、思索才能体味到的内容、思想及情感。

1.描摹意象是似断实连

开篇从细微之处着眼,排列了“风”“天”“猿”“渚”“沙”“鸟”等六种似断实连的意象,每种事物后边都用一个字或词巧妙恰当地加以形容。

没有秋,便不会有“风疾”“天高”和“猿啸哀”的所感;不登高,便不会有“渚清”“沙白”和“鸟飞回”的所见。

接着从大处落笔,用特写镜头,写登临高处所见到的两大壮观景象,无边无际的树叶纷纷飘落,滔滔的长江之水波涛汹涌,滚滚而来。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诗人登高览胜,时空交错,物我相照,登临之作便会蓬勃而生。

其实诗人登台所见,并非只有这些意象。

登高所见,经常有“孤雁”“翠微”“落日”“花草”“烟雾”等,但诗人都略去不写。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只选夔州最有特征的景物,突出昊天无极,秋高万里,长风鼓荡,江流千古,凡此种种,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正道尽了诗人一生忧国忧民的内心苦难和亘古悲情。

2.叙事抒怀是欲言又止因内容的剪辑和组合而产生的空白,使之在整体结构中产生一种新的意义。

语意相属而语辞中断,留下的空白就大,供读者联想、想象、再创作的余地也就大。

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必须对生活加以取舍,讲究以有限的文字,传递更多的信息,从而达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短中见长,浅中含深”的艺术效果。

(1)“独登台”的原因是什么?

文面只写“百年多病”登台,暮年多病,独自登高。

为什么独自登台?

一是登台源于九九重阳。

重阳登台本应家人一起,可是杜甫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做客并登台,写尽孤病之态。

二是登台源于“常作客”。

“常”与“长”能否互换?

“常”是经常,是动作的反复,“长”,是长久,是时间的久远。

“常”作客,突出身世飘零,羁旅他乡。

为什么要常作客?

从知人论世的维度去分析,不言而喻,有家难回或无家可归的羁旅之愁。

(2)“艰难苦恨”的原因是什么呢?

表面只写“繁霜鬓”,两鬓斑白,年华已逝。

白发丛生,两鬓染霜的原因呢?

文本近乎空白。

诗中没有明写的空白正如杜甫在《登楼》中写道的“万方多难”。

观照全文,“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一是国之危难,藩镇割据、兵戈不息,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想为国家出力,却无能为力。

二是家之艰难,独自漂泊,颠沛流离;三是浑身是病,白发丛生;四是民生的艰难,尽管没有描写十室九空的情状,但无人不能从中体验到杜甫的忧愤和无奈,“万方多难”、时世艰难必定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古代许多*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文本断裂处,悄无声息地达到一张一弛的艺术效果。

其实,断裂并不等于虚无,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实体,它本身含有不尽的韵味,“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断裂造成审美心理中的压力和张力,体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从而产生“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的审美效果。

三、人事的代谢与宇宙的永恒的矛盾诗人无意片面描摹自然景观之庞然大象,而是要在壮怀激烈的昂扬主观中寻找自然万象与内心的契合点,彰显自我的悲剧意识,这是天人合一的大心。

宇宙的永恒和人事的代谢的矛盾,造成强势的动荡与碰撞,将内心深处胸怀激荡的情感投射在诗句之中。

1.天地雄浑之境,彰显宇宙的永恒开篇描写秋风之怒号、天空之寥廓、猿声之凄厉、江渚之清寂、河沙之冷白、鸟飞之回旋,突出风急天高的苍凉寥廓宇宙的永恒,使人如临其境,如观其形,如见其色,如闻其声。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联想到落木?

?

之声,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为什么写“落木”不写“落叶”?

屈原《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林庚先生《说“木叶》中已作全面分析,强调落木的空阔、疏朗、干燥。

“滚滚”不仅突出长江汹涌之状,气势浑涵,而且突出宇宙的无垠、历史之绵长。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让人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正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曹植《送应氏》: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苏轼《赤壁赋》有“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等等,诗人都不由自主痛感营营小我之渺小,感慨宇宙之永恒,人生之短暂。

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悲壮而邈远的意境。

2.百年多病之我,凸显艰难苦恨之深诗人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把笔触由落木、流水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人生无常、人事代谢的感慨。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让人心生韶光易逝的感慨,又引发飘泊的生涯何时是尽头的忧思。

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让人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人物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不尽长江滚滚流来的是什么?

分明是难以排遣的愁绪;无边落木,落下的是什么?

也分明是挥之不去的忧愤!

真是落木、流水无情,人生有恨。

离家万里,漂泊天涯,孤身一人,抱病登高,又逢霜天,木落之秋,飘泊一生、潦倒一生、苦难一生的杜甫岂不悲从中来?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因此,诗中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个人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不像李太白那样豁达豪放。

他异乡飘泊、白发日多,多病残生,犹心系万里,志念悲秋;流寓之客,多病之身,犹不能消散这忧国忧民的诗心。

四、新停浊酒与借酒浇愁的矛盾

“新停浊酒杯”的“新”是反常姿态。

古代文人嗜酒,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曹操诗有“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李白有“举杯消愁”之句,宋人有“美酒如刀解断愁”之句,杜甫也不例外,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今天为什么突然为一杯酒而感叹呢?

1.杜甫酒杯为何反常“新停”,是“潦倒”“繁霜鬓”

双鬓凝霜,不是新停的理由。

那为什么“潦倒”“繁霜鬓”?

一是因为“艰难苦恨”,国难家愁。

借酒消愁,可能是一个人暮年绝望感伤中的最大甚至全部慰藉,此说在诗中无法说通。

二是诗人因“百年多病”停了酒。

此说虽有理,但笔者认为,他即使无病,因为穷困潦倒,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即使有酒喝,也忧心如焚,想必“停杯投箸不能食”(李白《行路难》)。

2.为什么是“新停”不是“已停”?

“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或许是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表明饮酒不断、未曾停杯过,只是此时此景难以下咽。

“停”或许是“废止”,动作已经中断不再延续。

“新”,指初次出现,“已”指动作完成。

正如“繁霜鬓”的“繁”,是“使⋯⋯繁”之意,如果换成“已”则表明诗人早已两鬓斑白,着一“繁”字,则更显“苦恨”之情日深,愁肠百结使白发日长,白发又惹恨添愁。

这也是“繁双鬓”,词短意长,最有意味之处。

用新停浊酒与借酒浇愁的矛盾,表达内心的忧愤、无奈等复杂情感。

其实,无论是“一时停饮”还是“护病断饮”,无论“新停”还是“已停”都一样打破了既有的平衡感。

现在连浊酒也没饮或不能饮,岂不是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笔者更赞同“新停”是“一时停饮”,有酒也难以下咽,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惟其如此,方能突出杜甫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之悲,志士空老之叹,忧国伤时之痛等万般愁绪。

诗人的百感交集的矛盾心情尽展无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

诗人举重若轻,无限悲凉,曲笔为之,尽在杯中,实在是让人气夺。

综上所述,《登高》一首,正如金性尧以为本诗“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真切领悟到胡应麟“杜‘风急天高'一章56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诗薮》)的评价之实。

分析杜甫《登高》的断裂与矛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秋高:

秋深。

(2)挂罥(juàn):

挂着,挂住,缠绕。

罥,挂。

(3)长:

高。

(4)沉塘坳(ào):

沉到池塘水中。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能,如此,这样。

(6)入竹去:

走进竹林。

竹,竹林。

(7)呼不得:

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

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10)布衾(qīn):

棉被。

(11)娇儿恶卧踏里裂:

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12)床头屋漏无干处:

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

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

雨点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

(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

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作品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

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

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

“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

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

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

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

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

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

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

“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

“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

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作者叹息的内容:

1.自己的苦2.周围人的苦3.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

“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

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

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赏析

2.鉴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4.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解

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赏析

6.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7.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的写作有严格规定:

每首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邻韵通押;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

“回”、“来”、“台”和“杯”押韵,都是阳平声;三、四句严对:

“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对“滚滚”;“下”对“来”;后几句同样是字、词对仗工整,句子之间也构成严对,平仄也毫无问题。

从律诗的规范上来讲,这首诗可称得上是七言律诗的典范。

杜甫有对文体意识很有研究,他博采众长,自成一格。

把作诗视为“吾家事”,在诗歌的体式、章法、字、句、韵等方面极为重视,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谓是他一生在诗歌创作上精益求精的写照。

他在诗歌上取得的成就是天才与后天的功夫结合的产物。

下面是笔者试从英美新批评的角度来对这首诗的文本层面进行的解读。

《登高》这首诗的文本结构,可以分为标题、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标题“登高”两字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

“登高”作为古诗的标题,也说明写作的背景。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睹物之后所引发的对情感、人生、命运的感喟,长期累积沉淀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情结。

无数的骚人墨客都喜欢把自己的悲愁与秋相结合,杜甫便是典型。

想象一下,登高远观后,景物与自己的处境产生共鸣,因而从标题中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悲苦之情。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充分显示出登高望远的境界。

首联两句,对仗之中仍然用韵,而且句中自对,无一不工。

诗的上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