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52115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1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

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

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时间:

1917年3月

结果:

-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革命准备

方针:

《四月提纲》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过渡

策略:

先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

准备:

党中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

4、十月革命

起义: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

-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

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5、巩固政权

背景:

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

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6、历史意义

国际:

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2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教学目标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称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动教材中介绍的比较详细,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其称霸过程的分析,了解到诸侯争霸的实质认识到齐桓公称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诸侯称霸的历史作用:

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学好它对于后面历史学习作了铺垫。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作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从战争的性质看,"春秋无义战",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丁深重的灾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它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抽象,理论难度又比较大,而且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析争霸战争的实质和结果,要明白这个问题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地位分析: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本课是这段大变革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

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变迁,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以后要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学生不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本课,对于以后历的动荡时期学习不利。

教法建议:

关于"春秋五霸"。

教师应指导学生回忆上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出夏、商、西周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并引导学生回答出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先后是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1年。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西周过了是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那么为什么要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呢?

从而导入新课。

关于"齐桓公称霸"。

建议教师首先从诸侯争霸的背景讲起,出示有关西、东周的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兵力、财力、物力等对比图。

使学生通过对比明白,此时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已经严重削弱,因而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

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这成为诸侯争霸的背景原因。

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诸侯首领。

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在这种情况下,诸侯纷起,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历称?

quot;春秋五霸"。

在讲到齐桓公称霸的条件和活动时,建议教师提问学生:

假如你是一个诸侯国的国王,为了成为霸主,你会如何做呢?

然后在学生答案中,找到相关内容,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使学生明白齐桓公能够首先称霸,雄厚的实力、有利的条件,提供了可能性;任用人才和进行改革是根本原因。

葵丘会盟是称霸的标志。

关于"诸侯争霸的历史作用"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初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战争的后果为基点,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总结的方式。

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历史现象到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教法设计:

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

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

在学生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西周过了是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

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

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

在学生看对照表的基础上,教师提问:

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估计学生能够说出表面原因,但是对深层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师应进一步指出:

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

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

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

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2、春秋五霸

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称为“春秋五霸”。

(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

)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

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

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

(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

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在阅读教材之后,教师提出问题:

晋楚争霸的关键之战是什么?

晋文公称霸同齐桓公称霸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

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战。

教师先作介绍:

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

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

(吴越争霸: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5、争霸战争的作用

教师提问:

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

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

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二、战国七雄

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

教师再提问:

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

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

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3

一、教学目的

知识和能力:

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

“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过程和方法:

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

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

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

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难点:

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

三、课堂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

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

比如说中国古代最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

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

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

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

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

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

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

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

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1.“完全形成的人”

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

“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

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

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

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

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

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

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氏族社会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

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

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

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

氏族指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

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

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

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

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

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

所以最先出

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

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

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

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第一个阶级社会。

四、作业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

五、教后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出现的概况、氏族社会形

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

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

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

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二、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让学生阅读导言中的故事。

问保守势力为什么要谩骂、攻击达尔文、赫胥黎?

因为后者的观点违背了他们一直信奉的上帝造人说。

在漫长的古代,人们一直坚信人是由神创造的,让学生例举东西方神创造人的传说。

亚当和夏娃的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达尔文、赫胥黎他们认为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

由古猿进化而来

自学:

1、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2、古猿是今天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它是怎样进化成人的呢?

森林古猿

3、“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

4、世界主要有哪三大人种?

人种差异出现于何时?

人种差异出现的原因?

5、最初的人类社会被称为什么社会?

能说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社会?

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哪些社会?

(三)讲解:

第一阶段:

“树猿”时代:

2000万年至500万年前,化石产地:

欧洲、亚洲、非洲大小:

体长约60厘米体型像黑猩猩,它可以四足行走,也可以两足行走,爬树、吃果实

第二阶段:

“正在形成中的人”——非洲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露西”

特征:

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不能进行真正的劳动,属于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第三阶段:

“完全形成的人”坦桑尼亚“能人”

特征:

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进行真正的劳动,已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是“完全形成的人”。

思考:

1、在从古猿向人进化过程中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

直立行走。

(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因为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

(南方古猿露西脑容量约400毫升,与古猿相近、早期猿人“能人”脑容量约800毫升、晚期猿人北京人脑容量约1043毫升、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1500毫升左右)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

人和动物分属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结果,而劳动离不开工具,不管是石器、还是现代机器,这些工具是人类制造并使用的。

而动物是不会制造工具,最多会使用天然工具。

如一种海狸用石块敲碎贝壳,猩猩用树枝钓白蚁吃等。

3、南方古猿是人吗?

人类什么时候形成?

是直立行走。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正是南方古猿出现的时期。

4、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启发思维:

什么促使其直立行走,要生存,就要劳动来获取食物)

生产劳动。

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要用手,促使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劳动要使用工具,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

小结:

人类由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生产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因为劳动促使手脚分工,开始直立行走,进而促进脑的发育;劳动的需要,开始制造工具并进行生产劳动,人类形成了(指完全形成的人),因为能够制造工具和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运用:

探究动脑筋——火的使用体现人类形成后改造自然的能力。

如钻木取火,体现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生产劳动。

所以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如火可以作为武器,也可提供熟食,增强人的体质,但不具有决定意义。

(结合书本两幅头像感受人类的进化)我们现代人属于哪个阶段?

今天的人类依然在进化,但及其缓慢,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想象未来人类进化的形象?

(外星人)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差异显现出来。

(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

热带的黑人、温带的黄种人、寒带的白人。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辨析现代社会有人宣言“种族优越论”,“白种人是秀的种族”观点。

能举例。

第二大问题:

氏族社会的产生?

1、人是社会的动物,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

(区别于大自然)

2、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

结合书本介绍他们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

3、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什么?

(联系现代基本社会组织即社会细胞是家庭。

氏族出现于晚期智人阶段,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稳定的社会集团,如一对父母生下的子女及孙辈等就构成有血缘关系的稳定的社会集团,联系中国古代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盟战胜蚩尤部落的传说)

氏族先后经历了哪两个发展阶段?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什么不同点和共同点?

4、探究氏族是怎样产生的?

或如何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氏族的出现?

生产力发展:

旧石器时代——采集狩猎经济——妇女占主导地位;新石器时代——农业、畜牧业经济——男子占主导地位;

社会的进步:

主要指婚姻关系的变化。

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

社会的进步:

主要指婚姻关系的变化。

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5、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实行族外群婚,能避免近亲结婚对人体质的危害;

氏族以血缘为纽带,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6、说说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

围绕氏族社会的产生,我们主要了解了什么是氏族?

氏族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氏族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

明白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大问题:

原始社会的解体?

1、讨论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了统治阶级和统治机构等——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与氏族组织相比,国家有哪些不同特征?

3、你认为与奴隶社会相比,原始社会有哪些优点?

公有制,天下为公;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4、你认为残暴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

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练习:

根据所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设计相关问题,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五)堂清;题略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4

知识提纲】

一、原因:

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木战争失败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

二、领导人: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三、内容:

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拥有财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地主不得任意交换和买卖农民;农民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叫份地)和宅旁园地,但农民只有使用权,须花钱向地主购买土地的使用权,称为“赎买”。

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村社”管理。

四、实质:

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五、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六、历史意义

1、积极:

使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社会矛盾,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目标有积极作用。

2、局限:

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经济上农民为了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付出高昂代价,背上更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依然存在,人民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

【重点难点突破】

1、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

2、俄国1861年改革的影响:

(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阐述)

【本课小结】

第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

1、原因:

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

废除了农奴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默写小测】

第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

1、原因:

2、时间:

,:

3、性质:

4、影响:

【训练反馈】

1、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D.从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