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5270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

《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docx

广西南宁第十三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综合训练试题1

广西-语文九年级-综合训练1

(第一、三单元)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积累与运用(1—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妖娆(ráo)分外(fèn)娉婷(pìng)浮动(fú)

B.摇曳(yè)折腰(zhé)鲜妍(yán)可汗(hàn)

C.嘶哑(sī)海峡(xiá)红晕(yūn)凝望(níng)

D.冠冕(guān)枉然(wǎng)飘逸(yì)轻灵(líng)

【解析】A.“娉”应读“pīng”;B.“汗”应读“hán”;C.“晕”应读“yùn”。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

贵港是一座古郡新城,历史文化底蕴________。

园博园选址在该市城区西部片区,北侧有平天山作为天然________,东南是蜿蜒曲折、犹如卧龙的郁江景观,西南是________的浔郁平原田园风光,周边景观资源________,鲤鱼江湿地成为园博园最显著的特征。

A.厚重背景广袤丰富

B.深厚背景广阔丰富

C.深厚背影广袤丰裕

D.厚重背影广阔丰裕

【解析】“厚重”指丰富而厚重。

“深厚”形容雄浑,博大,不符合语境。

故排除B和C。

结合语境,第二个空应填“背景”而不是“背影”,故排除D选项。

因此,答案选A。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国家速滑馆拥有众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智能化的运动管理系统、观众观赛管理和场馆管理系统,是名副其实的智慧化。

B.一部作品是否真实,不在于它是否如实地描写了事实或现象,关键在于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描写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灵静谧,清新宜人,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D.作为绿色出行工具,“共享单车”受到了广大居民的青睐。

然而,“共享单车”蓬勃发展的背后,管理、维护等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

【解析】A.成分残缺,在句末加“场馆”;B.两面对一面,在“通过”前加“是否”;C.主语残缺,在“把此联”前加主语“人们”或将“把此联”改为“被”。

4.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B)

A.我国古代的许多词语都具有特定的代称,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婵娟”指月亮,其他诸如“桑梓”指故乡,“布衣”指读书人,“巾帼”指女子。

B.对联也叫对子、联语,对仗工整,文字简练,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

C.《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风骚”中“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有杰出才能的人。

【解析】A项,“布衣”指百姓;C项,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D项,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二、议论文阅读(5—8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博览与深察

刘占文

①“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见蛟龙。

”我读了王充《论衡》中这段话,不禁拍案叫绝,他无疑给我们有益的启发:

读书既要博览,又要深察。

②丰富的知识来自博览。

历史上凡有建树的学者,几乎皆是广览博闻之士。

唐代大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著名学者韩愈“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王安石则“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可见,“博”是知识大厦得以高耸的基石,也只有“博”才能成为耳聪目明的学者。

③丹麦有句著名谚语:

“聪明的人接触各种知识,但他是从精通当中去认识世界的。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广博,而且要精湛。

④因为“博”虽然可以使自己的知识面广,什么都知道一些,这固然不错,但最好在某一些学科或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会取得成果。

正如鲁迅先生所告诫我们的:

“读书,‘浏览’是重要的,但光‘浏览’还不行,应该在‘浏览’的基础上,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并擅长的一门或几门。

”在这方面,列宁就是一个光辉的典范。

据统计,仅在《列宁全集》中,他引用过的自己看过的书就有一万六千多册,这确实称得上博览了。

但他曾强调指出:

“最好是有系统地深入地研究点东西,否则这一般的‘读’没有多大好处。

⑤由此可见,博览是“弓”,深察是“箭”,只博览不深察,“弓”便无用;只深察不博览,“箭”也射不远;既博览又深察,才能“弓”响“箭”飞,准确中的,这就是王充所说的“尤甚者见蛟龙”。

⑥有些人认为:

只要博览就行了,用不着钻得太深。

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这样的人虽看似知道的很多,像个“百事通”,实际上这种人只见到一些“虾”或者一些“鱼鳖”,而没有见到“蛟龙”,最终也不能取得多大成就。

也有人把深察错误地理解为只读一门,这样必定会把读书面约束得很窄,结果是孤陋寡闻,对其他知识既“聋”又“盲”,这是一种片面的“深”,同样也不会有成就。

总之,凡割裂了“博览”与“深察”的关系的观点,都是不足取的。

⑦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快得惊人。

如果我们不博览群书,学习新知识,就会成为现代科学的“聋子”和“瞎子”,就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同样,只深察不博览,就难以有新的更深的突破。

所以,我们既要博览,又要深察,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

⑧我们青年人正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段,让我们每个有志青年快快驾起博览和深察的双桨,向知识的海洋深处奋勇航行吧!

5.下列词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最为相符的一项是(C)

A.博闻强记    殚精竭虑 B.博采众长    钻牛犄角

C.博览五车    钻坚仰高D.博采群议    察见渊鱼

6.下列对第②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B.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D.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7.下列四个事例中,不完全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C)

A.春秋孔子广泛阅读,达到韦编三绝的境界。

他深入研究教育,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核心思想,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B.南北朝祖冲之在黑暗动荡的时代博览群书、学富五车。

他在自然科学钻研的过程中历经艰难,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C.战国孟子从小认真读书,专心致志,他在读书时能“入境”“入静”,这对之后能集中而深入地理解与学习儒家思想提供了保障。

D.三国曹植自幼聪颖,博学多才。

南朝谢灵运称颂其:

“天下才有一石,曹植独占八斗。

”曹植深入研究诗歌,把五言诗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建安文人中一个杰出的人物。

【解析】该项事例强调的是孟子深入理解与学习儒家思想,体现了“深察”,但材料未涉及“博览”。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开头引用王充《论衡》中的话,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读书既要博览,又要深察。

B.文章第②③段围绕“博览”展开论述,第④段则论述了“深察”的重要性。

C.第⑤段主要运用比喻论证,形象而生动地阐述了“博览”与“深察”的关系。

D.联系上下文的论述,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述是错误的。

【解析】文章第②段围绕“博览”展开论述,第③④段则论述了“深察”的重要性。

三、古诗文阅读(9—14小题,共18分)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9.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无误的一项是(B)

A.首联“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

“弃置身”则点明被贬谪、被“抛弃”,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辛酸与悲凉,作者直率地倾诉了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

B.颔联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

昔日友人,多已离世,如今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诗人以“千帆”“万木”自比,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含共勉之意。

该诗作为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低沉愤懑的。

【解析】A项,作者没有直率倾诉,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C项,诗人没有以“千帆”“万木”自比,而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D项,其感情基调是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山川之美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C.在乎山水之间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起坐而喧哗者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解析】A.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介词,跟,同;C.用于句末,表陈述;D.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晓雾将歇        歇:

消散

(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意趣,情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像那太阳出来了,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13.乙文是一篇山水名篇,请结合文段分析其意境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分)

①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③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④动静相衬之美:

山为静,水为动;“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14.丙文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2分)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5.

(1)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2)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5)《行路难(其一)》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综合实践(16—17小题,共5分)

16.班级开展“端正学风”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说说下面两则小故事有什么含义?

(2分)

揠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东施效颦:

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2)“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等都是我们应该传承、弘扬的学风。

请将下面关于“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名言补充完整。

(任选一项回答)(1分)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7.活动结束时,班主任老师以一副对联作总结。

请说说这副对联寄寓了老师对同学们怎样的祝愿。

(2分)

上联:

梅花清幽凌寒独放香满天下     下联:

学子勤勉壮志凌云始于今天

这副对联勉励学生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像梅花般在逆境中树立凌云壮志,勤勉读书,绽放美丽人生。

六、现代文阅读(18—22小题,共15分)

愿你远在他乡,也有月可寻

①2016年9月,我头也不回地坐上了南下的火车。

一千六百千米外那个素未谋面的城市,仿佛心里一团蠢蠢欲动的火焰,慢慢被秋风吹起,燃起一片大火,将我心里这个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地方烧得片甲不留。

②新生的事物总是充满了魅人的诱惑。

那些曾经到不了的地方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心里某个位置,令人异痒难耐,又像势单力薄的自己与一股莫名的力量在拔河。

那股力量越来越强,以至于自己毫无招架之力,或者说,丝毫不想反抗。

我整天盼着最好离这个所谓的故乡越来越远,最好双脚能丈量的地方越来越远,最好自己的身影能走过地图上的每一个角落。

③我信誓旦旦地在心里告诉自己:

“想家的人都是懦夫,能成什么大事?

④火车开动的时候回了头吗?

回了。

⑤定位显示驶出城市的时候流了泪吗?

没流。

⑥中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使每一个中国人生来情深,骨血里的家国情怀是随着头发、胡子一起生长的,越想剪掉,就长得越长,一辈子跟着你。

偏偏它又生而稀薄、死而稀薄,在你存留的一生中,由黑渐白,不断脱落,而后重生。

⑦中秋时节,已是九月末,北方已经很冷了。

那时的我正在西湖边,拿着一元纸币对着湖中央的三潭映月反复对比。

西湖的雨滴在湖面上,水波一圈晕开一圈。

断桥上的伞柄一把挨着一把,雨水滴落在伞顶,顺着伞骨落到另一把伞里的肩头。

湖边的柳枝伸直长长的细骨,伸进不断涌向岸边来的湖水里。

翠绿的叶子平平地铺在水面上,高低起伏,随风摆动。

南方的雨总是这样,说来就来,也不急着走。

就这样,从白天到黑夜,不见天顶原本的颜色。

⑧“海上生明月”,没有海,也不见月。

⑨北方的仲秋已变成了冬,脚下的仲秋却还散发着夏的余温。

我与1600公里外的城市,隔着的又岂是一个季节的距离。

⑩越长大,越孤单。

越长大,也越情深。

那个地方陪着我成长,我也曾想逃离,也曾变得对朝夕相处的环境不屑一顾。

曾经想一走了之的冲动有多强烈,如今想重返故地的心情就有多急不可耐。

⑪越长大,离家越远,这牵念的枝丫就伸得越深。

⑫2017年夏末,第三次踏上那班南下的火车。

入了夜的北方的风,迎来送往,吹起厚重的大衣衣角。

⑬火车开动的时候回了头吗?

回了。

⑭定位显示驶出城市的时候流了泪吗?

流了。

⑮一路穿过高楼林立、田间村庄,灯火渐明渐暗。

⑯天黑得愈发重了……

⑰天微微蒙蒙亮了……

⑱又一年中秋,在十月初。

时间变了,地点变了,唯一不变的是去年西湖的雨跟着我一起来到了秦淮河畔。

“十一”黄金周的金陵城人潮涌动,车水马龙。

天阴得重,却不妨碍阖家出游的笑颜。

我一个人擎着伞,沿着古老的城墙边走过。

雨水打在青褐色的古城上,反射出不同于现世的光。

墙里墙外都是举国同庆的繁华,唯有这数尺宽的城墙,在见证了几百年的沧海后变得一如既往的庄重。

⑲雨不见停,月亮也歇了个好假期。

⑳视频里,父母穿着厚厚的外衣坐在餐桌前。

我在手机这端望着满桌的美味垂涎欲滴,抿嘴以示我不能享用的不甘,假装自己也坐在餐桌前,像几年前一样看着晚会、谈天说地,吃得肚子鼓成一个球。

恍然间,眼前雾蒙蒙的,我是怎么了……

窗外雨声渐大,落在树叶上遥遥四散。

月亮还在睡着,又一次没有照亮我在的这座南方的城。

你在的远方,可看得见故乡的月?

18.作者初次离家、中秋时节和第三次离家、又一年中秋时的感受和情感有何变化?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并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3分)

向往远方→(想念家乡)→(依依不舍)→(依恋怀念)

1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远方”比作“磁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方对“我”的吸引力,表现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20.文章中作者两次离家都写到了“回头”和“流泪”,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两次离家时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第三次离家时的不舍,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21.结合语境,分析选文第⑨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我与1600公里外的城市,隔着的又岂是一个季节的距离。

“距离”原意是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

“我”身居异地,和1600公里外的家乡不仅有着季节上的差异,而且家乡的一切都让“我”觉得遥不可及,距离“我”非常遥远,表现了“我”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2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

段的理解。

(3分)

多次离家的“我”认为自己已经变得足够坚强,但是在没有月亮的中秋节,想到亲人,想到家乡,想到故乡的月,还是止不住地流下了眼泪。

表现了作者对亲人、对家乡、对故乡的月的怀念之情。

七、作文(50分)

23.面对青春期,我们可能会叛逆;面对时间,我们可能会感叹其流逝;面对不一样的事物,我们总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请以“面对________,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